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92
第4章教父哲学一、填空题1.阿格里帕认为,人体的比例是万物的尺度,人体的构造是______。
【答案】小宇宙2.奥古斯丁认为:______才是真正的哲学。
【答案】基督教3.“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是______的名言。
【答案】德尔图良4.教父哲学早期对待希腊哲学主要有两种态度:它们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理性辩护主义;信仰主义二、名词解释1.三位一体答: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
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
圣父是耶和华上帝;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
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
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2.原罪说答:原罪说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任何人天生就是有罪的,他们的罪来自人类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受到诱惑而偷食智慧之果而犯下的原罪。
“原罪”被认为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它注定了人的先验罪行、邪恶本质和必死的命运,除了上帝的救赎,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解除这一罪恶。
基督教原罪的观点还引发了神正论等神学问题。
原罪说带有决定论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它一方面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与核心;另一方面被认为塑造了西方的人性论,是西方罪感文化的根源。
3.两座城答:两座城是指奥古斯丁把现实世界划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座城。
该划分的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
“上帝之城”由按照爱上帝灵性生活的人组成,是上帝的“选民”,在现世中代表的是教会。
“世俗之城”由爱自己并对抗上帝,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
这两座城并非两个政治实体或社会群体,只是对待同一个现实世界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态度。
两者的区别在现世是无形的,但在来世却是有形的。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一、简答题1.皮尔士确定信念的四种方法。
⑴是固执的方法。
人们在一切问题上都可以固执地坚持己见,把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当做不可变异和动摇的,并把这种信念当做个人行动的指南。
⑵是权威的方法(强迫的方法)。
即接受国家、教会或其它强力和权威机构所规定的原则来确定信念。
⑶是先验的方法(又叫倾向性方法、理性方法)。
这是社会上有教养人们所使用的方法。
这些人既不接受固执的方法的极端的任性,也不接受权威的方法的过度专横。
他们企图证明自己的信念具有充分的知识根椐,合乎永恒理性的要求。
⑷是科学的方法(探索、研究和推理的方法)。
皮尔士认为这是确定信念的最好方法。
它既排斥主观偏见,又反对盲目崇拜权威,而只依据不受个人意识影响的外部永恒因素,即客观事实。
2.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如何澄清哲学史上的“存在”问题的?过去把“存在”当做谓词,产生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黑格尔式的“存在”——虚无——变化的思辩。
在摹状词理论中他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
他将个体词分两类;专名和摹状词。
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
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代表题主项。
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某种性质。
因此,专名和摹状词的逻辑地位根本不同,摹状词不能作命题主词,只能作谓词,只有专名才能作主词。
一旦专名作主词出现,其指称物的存在也就不言而喻地蕴涵于其中了。
所以,在严密的逻辑句法中,专名与“存在”不能联在一起,即“存在”不是谓词。
在这里,我们看出了历史上把存在作为谓词的根本错误,“存在”根本不表示一种性质或动作。
由于“存在”不能作谓词,罗素由此认为,科学史上所有关于“存在”所做的思辩统统是错误的,而且是严格意义上的错误,这是把存在看做一种性质,视为谓词所产生的。
3.简述分析哲学之间的共同特征。
⑴分析的方法。
分析哲学家都关心如何把复合的东西分解为它们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______,他提出______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泰勒斯;水2.阿那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______。
【答案】无定3.______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______。
【答案】毕达哥拉斯;数4.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理之路;意见之路5.“元素”这一概念的原意是______。
【答案】字母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还提出______和______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土;气;火;水;爱;恨7.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是______,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______。
【答案】种子;心灵8.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子;虚空二、名词解释1.本原答: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
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
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
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2.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答: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
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
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
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3.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答: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一、简答题1.柏格森的“直觉高于理性”。
柏格森以其“世界的本质是生命之流”的唯心主义本体论为基础,建立了他的直觉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既然生命是“真”,物质是“假”,那么认识的对象绝对不是物质世界,而应该是物质世界的本质的生命之流:意识和精神。
理性、科学的理智的认识不能认识生命之流,只能获得作为假象的自然知识,他们永远不能表达活生生的精神和生命,不能把握生命的整体,其结果必然是疏漏了实在的真正本质——绵延。
因此,理智、科学只能认识物质世界,认识假象,获得暂时的生命和绝对真理,得不到生命的、永恒的、绝对的真理和世界本质。
要认识宇宙的本质及生命和绝对真理,只能依赖于自我的内省,用自我的生命深入到对象的内在生命之中,以达到生命之流的交融。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神秘的活动,即“直觉”。
其神秘主义的直觉主义是反理性、反科学的。
2.简述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异同。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在理论视界上仍有所不同。
首先,从非理性主义是对近现代理性主义的超越来说,它偏重于认识层次上的意义,它可以但并不必然蕴含着相应的本体论的论断;而唯意志主义除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非理性主义以外,往往蕴含着某种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甚至以情感意志来解释整个世界的存在。
其次,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而非理性主义倾向并不一定接受唯意志主义,而可以采取其它理论形态。
3.简述实在主义的基本特征。
⑴他们往往自称反对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与普通人所具有的素朴实在主义有共之处。
⑵他们把感觉、观念也看做是客观实在的,否认它们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由此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论和反映论。
⑶他们又承认一般或共相的独立存在,因此又有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实在主义的倾向。
⑷在批判唯心主义的理论而主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时,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唯物主义因素。
因此,实在主义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性质。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皮尔士的实用主义与康德关于实用的思想的重要区别。
⑴①康德尽管提出了“实用的信念”等观点,他对经验、实验等的解释以及他的整个认识理论也都局限于现象范围,否定了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但康德在肯定先验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时并没有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及其对经验的影响,也没有否定获得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的可能性。
②皮尔士不满康德的这种矛盾立场。
他把一切知识都归结为“实用的”信念,关于知识的问题被归结为确定信念以便使之成为行动的工具的问题。
⑵皮尔士也企图建立一个包括本体论、知识论和范畴论等内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但这不同于康德的体系。
他排斥本体论,明确指出实用主义“本身不是关于形而上学的学说,不试图确定事物的任何真理性。
它只是一种发现现实的词和抽象概念的意义的方法。
”2.柯亨等马堡学派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改造?柯亨等马堡学派对康德哲学的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从先验方法出发,重新解释“自在之物”概念,并进而批判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把全部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思维的创造。
①柯亨等人并不排除“自在之物”概念,只是排除为外部客观实在的意义,发挥其他意义,特别是发挥其不可知论倾向的意义。
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就是不可认识之物。
它必然处于数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其它科学范围之外,因为人们不能用数学和自然科学及其他科学的方法达到自在之物。
人的认识以经验为限,一切被认为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其实并未越出经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范围,那就成了非人的认识所及的,即不可知的东西。
既然自在之物要求具有经验以外的实在性,它就只能是不可知的东西。
②发挥了康德关于灵魂、世界、上帝等理性理念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思想,因为人的理性在企图论证它们时必然陷入矛盾,它们超出于人的知识能力范围以外。
③经常把“自在之物”当做一种调节原则。
它联结经验材料,调整人的认识,但它本身并不提供认识;它只是一种观念,而非实在。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复习笔记及题库】才聪学习网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目录【教材教辅】•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复习笔记及题库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
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
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
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
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里本来就有,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未能显现出来。
他的作用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
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为“思想助产术”。
这个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启发式教育的典型。
3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是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
他在《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中将知识归结为“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即真观念),认为真观念能够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至于陷入错误,并将其作为推论知识确立的出发点、前提和基础。
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原则和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获得的,人们凭借天赋的认识能力(直观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逐渐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实现知识的进步。
精编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一、古希腊哲学(一)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为什么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的哲学思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何影响?2、阿那克西曼德无定是万物的本原无定的概念及特点阿那克西曼德如何解释万物的生成与变化?3、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的本原气本原说与前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联系与区别?(二)毕达哥拉斯学派1、数是万物的本原数的本质及特征如何用数来解释世界的构成和运行?2、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思想什么是和谐?和谐思想在哲学和其他领域的体现(三)赫拉克利特1、火是万物的本原火本原说的内涵火的变化与世界的规律2、逻各斯逻各斯的概念逻各斯与火的关系3、对立统一思想如何理解事物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思想的意义(四)爱利亚学派1、巴门尼德存在论存在的特征及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悖论的目的和意义(五)智者学派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含义及影响相对主义的局限性2、高尔吉亚三个命题对哲学的挑战二、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一)苏格拉底1、认识你自己含义及意义如何实现自我认识?2、德性即知识德性与知识的关系对道德哲学的贡献3、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的步骤和特点方法的价值(二)柏拉图1、理念论理念的概念和本质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2、回忆说知识的来源回忆说的论证3、理想国理想国的结构和等级正义的定义和实现(三)亚里士多德1、实体论实体的定义和分类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2、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四因说的作用和意义3、灵魂论灵魂的分类和功能灵魂与身体的关系4、实践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三、古希腊晚期哲学(一)伊壁鸠鲁学派1、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异同原子的偏斜运动2、快乐主义快乐的种类如何实现真正的快乐?(二)斯多葛学派1、命运与自由对命运的看法如何在命运面前保持自由?2、德行与幸福德行的内涵德行与幸福的关系(三)怀疑主义1、皮浪的怀疑主义悬搁判断怀疑主义的目的2、晚期怀疑主义的论证十大论式对知识可靠性的质疑四、中世纪哲学(一)教父哲学1、奥古斯丁上帝存在的证明原罪与救赎光照说2、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对信仰与理性关系的看法(二)经院哲学1、托马斯·阿奎那五路证明自然法理论关于共相的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五、近代哲学1、培根四假象说归纳法2、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社会契约论3、洛克白板说两种性质的学说政府论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对物质实体的否定5、休谟因果关系的怀疑人性论1、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论心物二元论2、斯宾诺莎实体、属性与样式伦理学3、莱布尼茨单子论预定和谐说(三)法国启蒙哲学1、伏尔泰自然神论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批判2、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法的精神3、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四)德国古典哲学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2、费希特知识学3、谢林同一哲学4、黑格尔绝对精神辩证法以上便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题库,涵盖了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的主要流派、思想家及其核心观点和重要命题。
张志伟《西⽅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考研真题详解(早期希腊⾃然哲学)【圣才出品】第1章早期希腊⾃然哲学1.1 复习笔记⼀、概述1.早期希腊哲学简述(1)早期希腊哲学早期希腊哲学⼜称“前苏格拉底哲学”或“⾃然哲学时期”是希腊哲学的产⽣阶段。
这时期的哲学家研究的主要是宇宙的⽣成和⾃然的本原等问题。
(2)伊奥尼亚哲学伊奥尼亚哲学第⼀个从宗教神话中解脱出来,开始了对⾃然的哲学思考。
当哲学家们以有形体的⾃然元素规定万物的本原时,他们遇到了⼀与多、变与不变以及⽣成的原因等难题。
(3)巴门尼德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摒弃了传统的⾃然哲学道路,以唯⼀、永恒、不动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使其后的⾃然哲学家采取多元论的⽅式,并且使朴素辩证的⾃然观染上了浓厚的机械论⾊彩。
2.早期希腊哲学的特点(1)早期希腊哲学在性质上是⾃然哲学。
(2)早期希腊哲学研究的中⼼是“本原”(始基)问题。
(3)早期希腊哲学的⽅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之上的类⽐和宣称。
(4)早期希腊哲学产⽣于希腊本⼟以外的殖民地,其思想往往带有地域的特⾊,并且以此为据,区分出不同的学派。
⼆、伊奥尼亚哲学1.⽶利都学派的本原论⽶利都学派是第⼀个希腊哲学学派,因产⽣于⽶利都城⽽得名。
主要代表⼈物还有泰勒斯的学⽣和朋友阿那克西曼德以及阿那克西曼德的学⽣阿那克西美尼。
(1)泰勒斯哲学观点①⽔本说泰勒斯是最早对⾃然进⾏哲学思考的哲学家,他已经摆脱了宗教神话的束缚,试图从⾃然万物中找出它们统⼀的本原。
泰勒斯宣称“⼤地浮在⽔上”,⽔是万物的本原。
a.“⽔”是⼀种⾃然元素。
它体现了⾃然哲学家以⾃然说明⾃然的哲学原则;b.“⽔”是⼀种特殊的⾃然元素。
因为它所表征的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产⽣万物且始终保持⾃⾝同⼀性的本原,所以具有普遍性和流动性;c.“⽔”是⽣命的原则。
它体现了早期希腊哲学朴素、直观、辩证的有机⾃然观。
②灵魂观泰勒斯认为“灵魂是⼀种具有活动能⼒的东西”,他持⼀种万物有灵论的朴素看法,认为灵魂弥漫在整个宇宙中,因⽽万物都充满了神。
哲学:西方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题库版)1、单选亚里斯多德证明神的主要论据是()。
A、最初果B、最初缘C、最初因正确答案:C2、单选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学在每一点上都是和他的()相一致的。
A、唯心主义B、唯物(江南博哥)主义C、形而上学正确答案:C3、单选克吕西普认为唯有(),即至高无上的火才是不朽的,其它的神都是有生有死的。
A、太阳神B、宙斯C、月亮神正确答案:B4、名词解释解释策略正确答案:美国批评家费希所用的术语。
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文本时候所采取的能获得一定“意义”的规则或措施。
“解释策略”因为读者个人和认识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5、问答题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正确答案: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一样都是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的。
但是教父哲学主要奠基于柏拉图主义,而经院哲学的主要思想基础是从古代文献中发掘出来和从阿拉伯世界中辗转流归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教父哲学用信仰来贬抑理性或否定理性,而经院哲学力图用理性来论证信仰,将基督教的信条建立在逻辑证明基础上,或者把理性的范围与信仰的范围严格地区分开来。
因此,经院哲学究其根本而言仍然是一种神学,但与教父神学相比,经院哲学代表着一种理性神学的方向。
6、问答题海德格尔释义学的循环与古典释义学循环的区别。
正确答案:古典释义学也讲“释义学循环”,但那里只是一个方法论原则,即要理解全体必须理解部分;要理解部分必须要理解全体。
而海德格尔把释义学循环看作是存在和认识的根本条件,释义学循环现在不是狭义的文本解释时遇到的现象,而是此在存在的本体论特征之一。
释义学循环的普遍化标志着释义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7、单选正如科学与宗教一样,()在一切的时期里始终是处于一种冲突状态或不安的妥协状态。
A、社会团结与个人自由B、言论自由与社会团结C、个人自由与言论自由正确答案:A8、多选以下哪些人物是狭义上的“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A、狄多罗B、伏尔泰C、霍尔巴赫D、爱尔维修E、拉·美特利正确答案:A, C, D, E9、填空题“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
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
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
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
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里本来就有,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未能显现出来。
他的作用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
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为“思想助产术”。
这个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启发式教育的典型。
3.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是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
他在《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中将知识归结为“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即真观念),认为真观念能够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至于陷入错误,并将其作为推论知识确立的出发点、前提和基础。
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原则和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获得的,人们凭借天赋的认识能力(直观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逐渐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实现知识的进步。
4.唯名论[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
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
围绕“共相”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
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5.实体[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实体是指神或自然。
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他反对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认为只有神或自然一个实体。
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可以被别的东西所限制;实体是自因的和永恒的,它不能被别的东西所产生。
宇宙间只有一个不动、不变的绝对无限的实体。
斯宾诺莎将唯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取代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6.感性[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
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
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
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7.百科全书派[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
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
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
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8.人是万物的尺度[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是指对每个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
命题中的“人”主要时指单个的人,也可指某类的人。
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
但他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
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9.预定和谐[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问题。
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
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
10.方法论原则[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方法论原则是笛卡尔提出的,观点主要有:①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②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③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渐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④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是为了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第三条是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推导到复杂的道理;第四条是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要彻底,综合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
在方法论原则基础上,笛卡尔建立起理性演绎法。
11.四因说[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答:“四因说”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是指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他认为从客观事物中为实体概念找到它的具体根据是必要的。
在人造物中,“四因”彼此区别。
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因,“四因”只有形式因与质料因。
形式因规定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的、能动的、决定的因素;质料因是消极的、被动的、被决定的因素。
形式与质料相对立。
整个宇宙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
四因说回答“实体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构成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哲学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存在就是被感知[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答:“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贝克莱以不同的感官印象为出发点,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
他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
贝克莱是把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一步,否定质不可感知的“物实体”,把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
他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说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
贝克莱陷入与常识相悖逆的主观唯心主义。
13.原子运动[河北大学2014年研]答:原子运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学说。
他认为原子具有能动性,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并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
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
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
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漩涡运动是必然的,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14.启蒙运动[河北大学2014年研]答: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
“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
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
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纲领。
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
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激进论者。
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15.物自体[河北大学2014年研]答:物自体,又称“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
物自体有以下含义:①客观存在着的物。
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②超感性的理念——上帝、世界和灵魂。
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
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
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16.同类相知[四川大学2014年研]答:“同类相知”,又称“流射说”,是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原则。
“同类相知”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