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十章情绪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 情绪与情感情绪情感及其作用 情绪、情感(名词解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反应情绪VS 情感 情绪较低级可用于人类&动物 生理需要变化快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较高级仅用于人类 社会需要稳定 深刻认识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 适应作用 情绪、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工具信号作用面部表情传达的情绪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线索联系 情绪的变化反应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情感 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生理机制情绪的脑中枢机制趋近系统与退缩系统前额皮层左侧PFC 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侧PFC 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 杏仁核不能识别恐惧的面部表情海马和前部扣带回海马——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和抑郁病人 前部扣带回——焦虑症状的降低-腹侧扣带回/心理症状的改进-背侧扣带回网状结构功能在于唤醒,是情绪产生的必要调节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情绪与分泌系统情绪引起内外腺体变化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伴随外部行为表现情绪与唤醒模式 所有情绪能激起同样的生理唤醒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09.14简答)表情与情绪情感有关的外显行为面部表情 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姿态表情 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手势常常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语调表情 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詹姆士-兰格理论(09简答) 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情绪是对这些身体变化的知觉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情绪产生的方式是:刺激情境-机体反应-情绪 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 绪产生中的作用坎农-巴德理论丘脑理论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 评定-兴奋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评价、再评价 初评价个体确认刺激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 次评价 个体对于由刺激引起的自身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再评价个体对自己所采取错失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的评价 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两因素理论情绪来自生理唤醒和认知标签两个因素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情绪有动机的作用情绪是分化而来的情绪的调节概念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具体情绪的调节唤醒水平的调节情绪成分的调节类型内部VS 外部修正、维持、增强原因、反应良好、不良基本过程生理调节 情绪体验调节 行为调节 认知调节人际调节个体差异——情绪智力(名词解释)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叫情绪智力可分为四个方面对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思考题)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同等学力百分百同等学力百分百同等学力百分百分百同等学力百分百同等学力百分百同同等学力百分同等学力百分百。
第10章情绪与情感第⼀节:情绪、情感的⼀般概述情绪情感:是⼈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1.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理需要能否得到满⾜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级的体验。
2.情绪是不3.断变化的⼀时的状态,4.带有情境性、易变性。
引起情绪的情境⼀改变,5.情绪很快就会消失。
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的反映,具有稳定性、持久性。
6.情绪往往是由事物的表⾯现象引起的,7.带有冲动性、爆发性,8.并伴有明显的机体⽣理变化和外显⾏为。
情感是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并受世界观和价值观制约,因此更加深刻、含蓄、稳定⽽持久。
2、联系情绪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3、它们属于同4、⼀性质的⼼理活动,5、因此有密切6、的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2.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3.⼈的情感就⽆从表达。
4.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制约,5.那些与⼈的⽣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6.有时会因情感的社会内容⽽7.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的情绪情感具有对⽴的性质,就象磁铁的两极,每⼀种情绪情感都可以找到与它对应的⼀级,两极性表现在以下5个⽅⾯:1.从情绪情感对⼈的意义、作⽤和性质来看,2.可分为积极的、增⼒的、肯定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减⼒的、否定的情绪情感。
3.情绪情感是多维度的⼼理现象,4.其两极性还可从快感度、激动度和强度来区分。
5.情绪的紧张度分为:紧张 - 轻松。
6.情绪的激动度表现为:激动 - 平静。
7.情绪的快感度包括:愉快 - 不8.愉快。
第⼆节:情绪理论有关情绪研究的理论:詹姆斯 - 兰格学说:认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是错误理论)坎农 - 博德提出的“丘脑情绪理论”:认为⾝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
沙赫特提出的“情绪的三因素学说”:认为任何⼀种情绪的产⽣都不是由单⼀因素决定的,⽽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的结果,其中认知过程起决定作⽤。
情绪心理学笔记1.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
2.情绪在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论据:1情绪作为适应的手段,起着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作用2情绪作为一种状态,经常存在于脑的活动过程中3情绪作为一种特质,为构筑人格的框架增添重要的成分4情绪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3.情绪的功能: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情绪是唤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4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手段4.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主张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
5.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观1情绪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会伴随特定的体验和表情2开始重视情绪行为产生的外因,如对外界刺激的知觉3动机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4知觉可以是无意识的过程,是情绪的引发源,但不是决定因素5注意到意识层中的内容6丰富了对情绪各成分的认识,承认情绪不只是能量,还包括表情,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的组合物6.探索情绪基本性质和机制的途径包括心理学的,神经学的和行为学的7.情绪在神经学上的划分1一类水平反射性感情反应2二类水平一级情绪3三类水平高级情感8.情绪脑的主要结构涉及杏仁核和以杏仁核为核心的广泛连接的神经环路:前额叶皮层,包括眶额回皮层,扣带回皮层,特别是前扣带回皮层,下丘脑,杏仁核,腹侧黑质,隔区和中脑边缘核团等部位。
9.丘脑-杏仁核投射是一条“小路”,或称捷径,丘脑-皮层-杏仁核投射是一条“大路”或称为“绕行路”双通道作用在于1“捷径”通道保证更快地检测来自环境的威胁刺激;对低等动物检测环境有重要作用2“捷径”对信息的评价是初步的,它对大声刺激在细胞水平上就足以惊醒杏仁核预示危险3双通道像是一个干扰装置,通过杏仁核-皮层投射使皮层转移并集中注意于外界的危险刺激。
10.情绪环路的路径是:情绪刺激从感官经感觉丘脑皮层携带信息首先到达杏仁核并立即触发先天性粗略的情绪。
我的情绪我的心听课笔记
人的情绪是了解自己的入口
对外在的反应——内在:情绪,想法;外在:言语,行为
哪些反应是合神心意的?
困难的处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ABC理论-- Activating, belief, consequence),但是是激发性因素,激发你心中原有的东西。
腓立比书:无论在什么景况,我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的。
人的价值在于他在神面前的反应。
人一切的反应(情绪)都是由心发出,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
心(灵魂):想法,判断,动机,筹算,思想,喜好,感受,欲望,选择,决定,良心。
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渐愧、羞耻、自豪等。
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脚气、目的等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逸质彬响。
无论止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
尽管就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有管理的不断升华,人文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我们所而临的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人的情绪发自内心,虽说心只有一颗,但是我们的情绪却有几干几百种,真的很妙很玄。
所以人心才不容易摸透吧!但是我认为我的心情就这么简单,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没必要刻意地去掩饰,我的心情我做主。
“笑一笑,十年少”。
每一天的情绪由你的心来决定,我的心情我做主!。
《情绪的管理》的听课笔记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如何有效地管理情绪。
以下是我从听课中总结出的要点:
1. 认识情绪:了解情绪的本质及其对身体和行为的影响。
2. 自我认知:掌握自己的情绪特点,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
3. 调节情绪:学会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积极思考等,以应对负面情绪。
4. 转变态度: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转变消极的心态。
5. 培养逆境商: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
6. 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7. 学会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如设定目标、制定计划、采取行动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我希望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情绪管理技巧,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
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
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1、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认识情绪的知识点总结一、情绪的定义与分类1、情绪的定义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和事件中经历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状态,是情感、认知和生理反应的综合体现。
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感知和思考引起大脑的激活,从而激发出一系列可体验的主观感受和可见的行为反应。
2、情绪的分类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高级情绪两类。
基本情绪包括愤怒、快乐、悲伤、恐惧、惊讶和厌恶;高级情绪包括爱、幸福、安心、沮丧、羞愧、嫉妒等复杂的情感状态。
二、情绪的形成与调节1、情绪的形成因素情绪的形成受到文化、历史、社会环境和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个体的情绪形成主要受到认知评价、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等因素的调节。
2、情绪的调节方式情绪的调节方式包括认知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社会支持和专业帮助等多种途径。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应对、情绪释放、情绪调节和情绪管理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三、情绪与身心健康1、情绪与心理健康情绪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负面的情绪状态如压抑、焦虑、恐惧、愤怒等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2、情绪与身体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益,能够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促进康复。
而负面的情绪状态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则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易患疾病。
四、情绪管理与情绪智慧1、情绪管理技巧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对情绪的认知、理解、表达和调控,使个体的情绪得以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表达,不会对自身和他人造成负面影响。
情绪管理技巧包括情绪认知、情绪调节、情绪表达和情绪应对等方法。
2、情绪智慧情绪智慧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有良好的觉察和认知,能够积极引导自己的情绪和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情绪,并有能力利用情绪智慧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互动。
五、情绪与人际关系1、情绪与沟通情绪对人际交往和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绪表达和接纳对沟通效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缺乏情绪表达和接纳则会对沟通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
大学心理情绪知识点总结一、情绪的定义和特点情绪是人类内在感情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由主观感受和生理反应组成的心理状态。
情绪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主观性是指情绪是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具有个体的独特性和主观感受;客观性是指情绪在一定情境下产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多元性是指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心理感受、生理反应、行为表现等方面。
二、情绪的分类根据情绪的强度和性质,情绪可以分为愉快情绪和不愉快情绪。
愉快情绪包括喜悦、愉悦、满足等;不愉快情绪包括愤怒、恐惧、忧愁等。
根据情绪的源头,情绪还可以分为泛化情绪和情境情绪。
泛化情绪是指与特定情境无关的情绪,如忧愁、愉悦等;情境情绪是指与特定情境相关的情绪,如考试焦虑、恋爱喜悦等。
三、情绪的调节情绪的调节是指在面对不同情境和刺激时,个体能够保持稳定情绪状态的能力。
情绪调节可以分为自我调节和他人调节。
自我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我意识和心理技能来调节情绪,包括认知调节、情绪表达、行为调节等;他人调节是指借助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来调节情绪,包括社会支持、情感交流等。
四、情绪与心理健康情绪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情绪的调节密切相关。
情绪过度激动或过度抑制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心理韧性等。
五、情绪与学业工作情绪对学业和工作的影响十分重要,情绪状态不佳会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甚至导致学习和工作的失败。
因此,需要学会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效应对学习和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
六、情绪与人际关系情绪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
情绪过度激动或不稳定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影响人际沟通和互动。
因此,需要学会合理表达情绪,尊重他人情绪,以及学会有效沟通,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七、情绪调节技巧1. 认知调节: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对情境的认知,调节情绪反应。
例如,采取积极的心态和态度面对问题,从积极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
情绪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情绪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情绪世界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研究情绪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情绪的本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不同情绪的方法。
本文将对情绪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情绪的定义与分类情绪是人类对于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主观体验与生理反应的整合。
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两大类。
基本情绪包括愤怒、恐惧、悲伤、厌恶、惊讶和快乐等,而复杂情绪则由多种基本情绪的组合而成,如愉快的惊讶、悲伤的愤怒等。
二、情绪的产生机制情绪的产生是由认知、生理和行为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因素包括对于刺激的评价和解释,以及对情境的期望和目标等;生理因素涉及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变化;行为因素则指个体在情绪激发下的行为反应。
三、情绪的调节策略面对不同的情绪,个体往往采取一定的调节策略来应对。
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分为问题导向型和情感导向型。
问题导向型策略包括问题解决和认知重评等,而情感导向型策略主要有情绪表达和情绪排解等。
四、情绪与健康关系情绪对于个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状况,增强免疫力,促进心血管的健康,减轻压力和焦虑等。
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增加心理障碍的风险,影响生活质量,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五、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情绪智力是指人们理解、应用情绪知识和能力来有效管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对于个体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和挫折时能够保持积极心态、适应变化并迅速恢复的能力。
六、情绪与社交互动情绪在社交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个体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识别能力对于社交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起着关键的作用。
情绪的传染性也表明个体的情绪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社交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七、情绪障碍与心理治疗情绪障碍是指个体情绪经验和情感表达的异常。
常见的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情感不稳定性等。
学习笔记情绪管理第一讲解读情绪祕密一、什幺是情绪(一)认识情绪1.情绪的含义关于情绪的定义,历史一直存在众多的争论。
人们通常以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惊讶、厌恶、羞耻等反应来说明情绪。
中国人常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也可以被称作情绪(emotion)。
情绪总是同人的需要和动机有着密切的关係,如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或目的没有达到时,他将会产生愉快或者难过等等感受。
因此,一般意义上讲,情绪(emotion),是指人们在内心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或者说,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係的反映。
2.情绪的要素情绪的生理变化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人生理上的心律、血压、呼吸乃至人的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人在焦虑状态下,会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人在恐惧状态下,则会出现身体颤慄、瞳孔放大;而在愤怒状态下,则会出现汗腺的分泌增加、面红耳赤等生理特徵。
这些变化都是受人的自主神经支配的,是不由人的意识所控制的。
因此,情绪状态下的这些变化,具有极大的不随意性和不可控制性。
例如,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情感挫折、学习上的压力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反应,即使你再不愿意,甚至去控制,情绪也会出现。
情绪的内心体验人的不同情绪生理状态必然会反映在人的知觉上,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从而形**不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心理学家伊扎德(izard,1977)提出的情绪四维理论认为,人对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是在强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上产生的心理感受。
愉快度表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紧张度表示情绪的心理启用水平,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等成分的启用水平;激动度表示个体对情绪、情境出现的突然性,即个体缺乏预料和缺乏準备的程度;确信度表示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
内省的情绪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环境和客观现实的重要反映形式之一,这种反映形式不同于认知活动,它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反映。
听课笔记:学会当自己情绪的主人听课笔记:学会当自己情绪的主人一、音乐导入——引发心情共鸣。
1、播放《童年》flash歌曲,2、教师:最近有很多同学找我聊天引导学生思考导致不快乐的原因,并让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那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呢?二、心情茶室——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情绪?(1)故事1——老婆婆与两个儿子1、教师:看完这个故事,如果你是老婆婆,你会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2、引导学生讨论后,教师说出智者的做法。
3、教师:老太太的情绪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情绪反应由什么决定?是环境、事件的变化呢,还是我们的想法不一样?4、学生简答后教师归纳: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情绪反应由看法决定。
(2)故事2——半杯水两位打完篮球的运动员回到宿舍后同时看到桌子上有半杯水,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运动员1、教师:两位运动员的两种态度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2、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我们的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看法”决定的。
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3)动动脑筋1、说一说:英语考试没及格,我觉得我很笨,我好伤心!2、教师:我为什么伤心?3、学生讨论、分享4、结论:我好伤心,是因为我觉得我很笨。
(4)引出情绪ABC理论1、介绍ABC理论的观点:A表示事件,B表示信念,C表示后果。
情绪ABC理论认为:导致我们情绪产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评价。
2、结论:事件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5)比赛失利1、教师:如果是你面对比赛失败,你会有什么想法?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学生回答)你的情绪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再次引出结论)2、教师延伸:面对的是同一事件,我们的情绪又是否相同呢?(学生思考探讨)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会出现不一样的情绪反应。
所以一个过度:我们明白了对事件持有什么信念决定了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情绪。
所以,改变想法就可以改变情绪。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十章情绪
第十章情绪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
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
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詹姆斯-兰格理论
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
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
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
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产物。
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
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
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P381
6.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可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主要发生在生理、情绪体验、表情动作、认知和人际等方面,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附录名词解释
1.【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2.【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3.【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
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