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授课人:高州市第四中学叶柳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
(地理环境和区域)(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1、区域的内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掌握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因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四大区域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克服制约因素,促进区域发展的建议。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区域的发展案例,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2. 分析自己家乡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家乡发展的建议。
3. 收集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方面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认识。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班级:学号:姓名:【学习要求】1、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松嫩平原比较。
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重点难点】1、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松嫩平原比较2、学会基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自主探究】知识点一:区域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异。
知识点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小试牛刀】【基础题】读右图,回答1~3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该标志物应位于图l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读右图:我国三大自然区(I、II、III),回答4~5题。
4、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A.地形条件不同 B.水热条件不同C.土壤条件不同 D.光照条件不同5、有关I、II、III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有()A.II区比III区纬度高,故热量较III少B.III区比II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II区强C.III区与I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D.II区比I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与I区北部为界6、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的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因素,发生在()①船舶被广泛用作交通工具之后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工具的改良之后③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 ④工商业得到充分发展之后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桑蚕基地④淡水鱼基地⑤热带水果产地⑥油料作物生长基地 ⑦长绒棉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⑦ D.④⑤⑥⑦⑧【提升题】8、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课题: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设计人:肖益单位:驻马店市汝南双语学校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区域的含义②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①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能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区域的特征。
②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等六、课型新课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以焦作市的经济发展之路引入新课,随后,教师发问:“循环大课堂,知识大循环,你该怎么做?”学生答:“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活动我当家!”教师发令:活动开始——先抢机会,再赢成绩!1、各小组学生竞争参与导学案中设计的八个活动,即“先抢机会”,能写下答案的就写到黑板上,需要口答的,先写下本小组的序号——抢得机会;2、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评议各小组的成果,按活动顺序逐一评议并打分(ABCD四个档次)——“赢得成绩”;3、本课小结(视时间和难度而定),老师或者学生总结,之后发放下节导学案。
九、板书设计十、附导学案【汝南双语学校高二地理导学案】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备人:肖益从备人:付松臧莹莹一、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地理教案:探讨中国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陆地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起着决定性作用。
1. 矿产资源的分布影响着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
中国地质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铁矿石、石油等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和石油产地,这也使其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发源地之一。
西部地区则以铁矿石、钾盐等资源为主要特点,对于重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而南部沿海地区则依靠进口原材料和发达的制造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2. 水资源的分布影响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三大河流长江和黄河等重要的支流。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限制,水资源在各个地区分布不均。
北方平原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需要依赖人工引水进行农业灌溉。
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使得该地区农业和水利工程得以迅速发展,也为沿海工业区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二、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形地势的影响地形地势也是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农业、交通以及工业布局等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
1. 山地地势对农业产出和发展产业的限制。
中国地区大部分为山地和高原,山地地势限制了大面积的农田开垦和农作物的种植。
农业生产受到地势限制,导致中国农业生产总体相对较低。
同时,山地地势也影响了农业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增加了运输成本,限制了农产品的市场机会。
2. 河流和沿海地形对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中国拥有大量的水运资源,包括河流和沿海。
长江、黄河等河流成为中国重要的水运通道,极大地促进了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同时,中国沿海地形缓和了沿海城市的发展,使得这些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工业和商业中心。
三、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气候条件的影响1. 不同气候区域的农业特点与发展。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规划高中地理新课程模块三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是第三模块提纲挈领的第一单元,是应用有关地理原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论部分。
从体现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方面,涵盖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大部分,不仅是正确理解人地关系的理论基础,更包含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
教材开篇就提出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阐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差异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理信息技术正成为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重要技术与方法,对地理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数字地球正成为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因此需要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以及3S技术在人们生产与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解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课题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那就是以区域作为单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因此,把“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作为本模块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关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四方面:(1)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3)了解在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的差异;(4)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首先,从教材内容选取来看,主要从三方面来具体阐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一,了解区域的含义,通过内容提要来阐述区域的概念、类型以及区域的特征。
第二,以两个不同区域,即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新课导入:大家经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生产生活与区域地理环境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区域和区域的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又有什么联系呢?一、区域(阅读课本第2页,思考区域的概念、特点)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内涵:(1)区域的划分基础是差异,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3、区域的特点(1)层次性。
区域可划分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区域存在着级别差异,即有层次性。
(2)差异性。
表现为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区域内部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
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点。
(4)可变性。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下面我们再来对比探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从而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地理条件主题: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地理条件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大国,其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将通过探索中国的地理条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地理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500字左右)1. 地形与气候:中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如季风气候、高寒气候等。
这些地理条件对耕种、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水资源与灌溉:中国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3. 土地利用与农作物种植:根据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有所差异。
如南方适宜水稻种植,北方适宜小麦种植等。
二、地理条件对工业发展的影响(500字左右)1. 资源分布与工业聚集: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稀土等矿产资源,地理条件决定了这些资源的分布,进而影响了工业发展的聚集。
2. 交通运输与物流:地理条件的不同会对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产生影响,这对于工业品的流通和运输至关重要。
3. 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地理条件对人力资源的分布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与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三、地理条件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500字左右)1. 人口密度与城市发展:地理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却也决定了城市的规模与发展。
例如,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密集,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较好。
2. 旅游与地理景观: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山川、水域、名胜古迹等。
地理条件决定了这些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发展,进而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3. 地理位置与外贸发展:地理条件使得一些地区成为具有重要港口的沿海城市,这为外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可持续发展思考(500字左右)1. 地理条件与资源利用:地理条件直接影响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方式。
学生们应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并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
2. 地理条件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 4 课时教课目标:1.举例说出地区的特色2.以两个地区为例,比较剖析地理环境差别对地区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地区为例,比较分析地区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课要点:1.比较剖析地理环境差别对地区发展的影响2.剖析地区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课难点:1.地区的特色2.以两个地区为例,比较剖析地理环境差别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教具准备:相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课方法:比较法、案例剖析法、图示法等教课过程:一、地区 1.观点:地区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别的基础上,按必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出来的。
2 .特色:( 1)地区拥有必定的区位特色:不一样的地区,自然环境有差别,人类活动也有差别。
同一地区,地区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润湿区的多年均匀降水量都在800 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跟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一样。
( 2 )拥有必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①有的地区的界限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地区的界限拥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域。
(3 )既是上一级地区的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下一级地区。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域的一部分,又可区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 .区分:因为目的不一样,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一样,人们区分出的地区种类也不一样。
二、地理环境差别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每一个地区都拥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地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一样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别,人们生产、生活特色差别地区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别思虑1 .致使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均匀气温差别的主要原由是什么?点拨:从地理地点(纬度位置、海陆地点)方面思虑回答。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散布各体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类散布规律的主要原由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概和我国降水量的广泛规律一致,原由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剖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因为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拦,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
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完成课本P4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
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1、P4活动: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2、完成《学海导航》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