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信息传递流程图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设备验收质量控制流程图英文回答:The process of quality control for equipment acceptance can be depicted in a flowchart. This flowchart outlines the steps involved in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he equipment being accepted. The following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flowchart:1. Start: The process begins with the start symbol, indicating the initiation of the quality control processfor equipment acceptance.2. Document Review: The first step is to review the relevant documentation, including the equipment specifications, manuals, and any other related documents. This helps in understanding the requirements and specifications of the equipment.3. Inspection: The next step is to conduct a physicalinspection of the equipment. This involves visually examining the equipment to check for any damages, defects, or discrepancies.4. Testing: After the inspection, the equipment needs to undergo various tests to ensure its func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These tests may include functionality tests, performance tests, safety tests, and any other specific tests as per the equipment requirements.5. Test Results Evaluation: The test results are then evalua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equipment meets the specified requirements. This evaluation may involve comparing the test results with the predefined acceptance criteria or standards.6. Non-Conformance Handling: If any non-conformance or deviation from the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s identified during the evaluation, it needs to be addressed. This may involve documenting the non-conformance, investigating the root cause, and implementing corrective actions.7. Acceptance Decision: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test results and non-conformance handling, a decision is made regarding the acceptance of the equipment. If the equipment meets all the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d any identified non-conformances are resolved, it can be accepted. Otherwise, further actions may be required, such as retesting or rejection of the equipment.8. Documentation: Finally, the acceptance decision and all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test results, non-conformance reports, and any other supporting documents, are documented for future reference.End: The process ends with the end symbol, indicat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quality control process for equipment acceptance.中文回答:设备验收质量控制流程图描述了设备验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步骤。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案例导入】少校的命令减少决策信息失真度,使决策建立在真实和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
先讲一个有名的故事。
据说历史上某部队一次命令传递的过程是这样的:少校对值班军官:今晚8点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见,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
命令所有士兵穿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
如果下雨,就在礼堂集合,我会为他们放一部关于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上尉:根据少校的命令,今晚8点,76年出现一次的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
如果下雨,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上尉对中尉:根据少校的命令,今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出现。
如果操场上有雨,少校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出现一次。
中尉对上士:今晚8点,少校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
如果下雨,少校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上士对士兵:在今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少校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经过5次传递,少校的命令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信息失真率达到90%以上。
企业决策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命令失真,如何避免这种失真?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措施:(1)减少决策传递的层次,关键性决策要直接面对企业所有员工,员工对重大决策要原汁原味和全面地了解。
(2)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的成果,建立企业的网络平台,使企业的所有决策和企业的经营信息在企业网络平台上展现出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数据库了解企业。
(3)在企业内部要理顺信息传递的机制与渠道。
(4)建立决策执行失真责任追究制度。
决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失真情况:一是对决策没有真正理解就盲目执行,使决策出现偏差;二是有意使决策出现失真,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利益。
这两种情况都应当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减少失真率。
信息沟通控制程序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实现公司的质量目标,以确保满足顾客要求为宗旨,使内部、外部
质量信息有效的沟通,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信息管理方法及沟通的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来自顾客及公司各部门、各层次间相关信息沟通的控制和管理。
2 引用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程序》
《采购控制程序》
《顾客满意度调查控制程序》
《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制造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3.术语
无
4.职责
4.1信息中心负责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外部技术信息等沟通过程
的控制和综合管理,并负责信息的归档、保管工作。
4.2质检部负责质量检验、质量指标完成情况的信息沟通过程控制和管理。
4.3各车间、各部门负责提供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信息。
4.4营销部负责与顾客沟通信息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4.5采购部负责采购信息沟通过程。
5.程序
5.1质量信息沟通流程图(见附录1)
5.2信息沟通程序说明
5.2.1信息收集
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及时收集公司内、外部各类信息,以及在各种报刊上刊登的与公司生产、技术、经营有关的信息,与同行业企业建立信息网络,扩大信息来源。
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及分析,并记录分析结果。
●各主管部门应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后报主管付总经理。
并汇总到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进行归类分析,将结果报管理者代表;
●各部门必须向与部门有关的其他部门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源。
●公司通过例会、简报、板报、下发文件等形式进行信息的沟通。
5.2.2质量信息分类
a)A类质量信息
●批量质量事故;
●造成停产的重大质量问题;
●顾客查询的重要意见,顾客投诉;
b)B类质量信息
●生产中发生的严重不合格项目或质量缺陷;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自己难以解决的;
●长期遗留下来未解决的问题;
c)C类质量信息
●各部门、车间内偶发性的产品或过程不合格信息。
5.2.3质量信息的反馈
●各部门的质量信息要以“质量信息反馈单”的形式传递。
●质量信息反馈时间:A类不得超过4小时, B类不得超过8小时。
5.2.4质量信息的处理
●C类质量信息由各发生部门/分厂做出初步处理意见,并报主管经理批准.
●B类质量信息由质保部做出初步处理意见,并报主管经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终处理意见
●A类质量信息由主管经理做出初步处理意见,并报最高管理者批准。
●经批准的最终处理意见分别返回到各类信息的主管部门
●各信息主管部门将处理意见及时返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并监督检查信息处理意见的落实情况。
●有关责任部门接到信息处理意见后应立即组织对处理意见的落实工作。
5.2.4信息台帐管理
a)有关责任部门将信息处理意见的落实情况返回到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按管理体系分别建立台帐。
b)信息中心建立流动信息统计台帐,按月统计流动信息数据,于每月五日前统计完毕。
信息统计台帐应包含以下几方面信息:
●经营采购信息;
●与顾客有关的信息;
●安全生产信息;
●质量检验信息;
●生产信息;
●质量管理体系信息;
●外来的行业技术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信息;
●其他信息。
5.2.5信息管理规定
a)各信息主管部门要对定期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及反馈渠道的顺畅进行检查。
b)信息中心每季对信息沟通过程绩效进行一次检查评价,每年对信息沟通工作进行一次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到管理评审输入。
6.过程绩效及计算方法
过程:信息沟通
绩效:质量信息反馈、传递、处置符合率=
“质量信息反馈单”填写符合份数/抽检“质量信息反馈单”份数×100% 7.质量记录
“质量信息反馈单”
“信息统计台帐”
“纠正/预防措施实施表”
“信息沟通检查表”
“外部顾客报怨处理单”
8.附录
8.1附录1《质量信息沟通流程图》
8.2附录2《质量记录清样》
《质量信息传递流程图》
责任部门输入主要流程输出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