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内含2个课时).pdf
- 格式:pdf
- 大小:16.25 KB
- 文档页数:7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教学目标: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理解什么是物候学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3、品味文章准确严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学会正确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4、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求知精神以及爱护自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理解什么是物候学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品味文章准确严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学会正确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导入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真的有语言吗?听||,它开口说话了||,让我们静静地来聆听||。
(播放自然界的声音||,出示自然的图片||,朗诵)自然是奇妙无穷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竺可桢先生的脚步一起去探索自然界的小奥秘||。
附:(朗诵词)大自然是一本书||,是一本我们人类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我们每个人都在奋力解读它||,从它那里得到灵感、得到智慧、吸取无穷力量||,我们人类才能成为天之娇子||,宙宇中最有灵性的精灵||。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的《物候学》、《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论文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
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1、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常用词语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区域()纬度()注意——多音字2、理解词义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积累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难点)2.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筛选信息理要点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但别以为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得带雨伞。
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脉。
那是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只要你会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生字注音竺.可桢.(zhúzhēn)载.途(zài)簌.簌(sù)销声匿.迹(nì)候.鸟(hòu)经.度(jīnɡ)纬.度(wěi)草长莺.飞(yīnɡ)翩.然(piān)草木荣枯.(kū)孕.育(yùn)刺槐.(huái)连翘.(qiáo)农谚.(yàn)2.据词释义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衰草连天:形容一片枯草,连绵不绝。
几乎像是与天连接。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环绕一圈。
复,又,再。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
气象学、地理学家,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反思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龙王学校张忠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了解作者。
2、学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
4、感受生动与平实相结合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取有用信息。
2、能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候现象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教学重点:1、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能容并判断说明顺序。
2、感受生动与平实相结合语言。
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在上一个单元,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
但主要是事物说明文,而这篇文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学习这篇文章与学习常见的说明文一样,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入手。
但是这篇文章又不同于其他的文章。
说明的顺序和说明的语言是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经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已经不在陌生,对于说明的方法也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
但是理清文章的结构并知道说明的顺序始终是说明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在这一课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突破这个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说明文的语言一般来说是比较平实的,简练的。
那是针对一般的事物性说明文,在事理性说明中,要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就必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这篇文章中,要学生去感受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注意划线词)。
这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逻辑顺序),请看6——10自然段,齐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自然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他是按照影响的大小来安排的,先是按照空间顺序,然后是时间顺序,一旦调换就感觉比较乱)六、说明方法的探究。
为了让大家了解物候现象,作者真是煞费苦心,用了好多的说明方法,跳读课文,请你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在这之前,我们先伸出十个手指,来复习一下十种说明方法,准备,开始。
5、大自然的语言执教者:张兵娥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2、概括要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新授1、课题分析。
课文标题《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好处?拟人。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2、作者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3、字词正音。
4、课文品读品味1、第一、二段的语言有何特点?生动形象,优美典雅。
2、哪些词语用得生动典雅?试选几例加以分析。
苏醒、萌发、次第、翩然、簌簌、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传语、暗示、唱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苏醒:把大地人格化,亲切动人。
萌发: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翩然:轻快飞舞的样子,生动形象。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练习1、填空。
第一段文字所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修辞手法有(拟人),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有(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2、作者以优美的写景笔调来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有何好处?作者以优美典雅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3、试举几例根据生长季节命名的草木。
示例:春柳夏荷秋枫冬梅4、请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找几句有明显季节特征的诗句。
春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思考1、第一、二段列举丰富的自然现象是为了引出什么内容?•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的: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如何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3、仿写诗歌1~3小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切入,引起兴趣1、同学们,如果我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朋友、同学或老师,靠什么呀?(语言)2、师简介语言:语言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口说、笔写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从书本上阅读,去获取知识,汲取营养,这都是我们人类的事。
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种大自然的语言。
3、(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图片)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们知道了什么?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2、了解诗歌特点:分小节,不分自然段。
3、提出学习要求:不仅学诗,还要写诗。
三、自读课文,读中见悟1、课文哪几个小节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
2、学习2~9小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思考:诗歌中那些事物和我们说了话,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语言?(2)反馈,并板书。
(3)教师示范学习第2小节。
①教师表演读。
②教师将自己当作白云,并向大家介绍了白云告诉人们的大自然的语言。
③小结这一学习方法。
(4)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相应的小节。
(边学习边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4、5小节。
)(5)课文中的八种事物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方面的知识?(6)男女生赛读2~9小节。
3、学习10~14小节。
(1)自由大声地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科学家看懂并运用了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2)反馈,并简介三位科学家。
(3)拓展延伸:课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运用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4)怎样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第10小节。
(齐读,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四、拓展延伸,仿写诗歌1、小组讨论:生活中,同学们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2、汇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内容:1、作者介绍: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2、学习字词。
连翘(qiáo)——翘起(qià)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3、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②(4、5)③(4—10)④(1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