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设计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水下机器人设计概述摘要:由于海洋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水下机器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熟固定的水下机器人设计方法。
本文通过论述水下机器人的构成、水下机器人的构成、排水量的初步估算、艇形选择、重量重心的计算、浮力浮心的计算、阻力的测定与计算、有效功率的计算等阐明了水下机器人基本的设计思路。
此外探讨了计算机在水下机器人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字:水下机器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一.水下机器人的构成水下机器人由控制系统、载体、观通系统三大系统组成。
控制系统是处理和分析内部和外部各种信息的综合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对载体的控制功能。
观通系统是利用摄像机、照相机、照明灯、声纳、及多种传感器收集有关外界和系统工作的所有信息的装置。
而载体则是装载控制系统和观通系统的基础和构架。
二.根据选择设备,初步估算排水量跟据水下机器人的用途不同,水下机器的设备也有很大的差别。
通常是根据设计任务书,分析各种性能参数,确定出合适的设备。
选择设备应该使水下机器人的重量最轻,因为无论是从使用还是从经济性角度讲,排水量越小是越有利的。
由于潜水器要保持重量和浮力的平衡,所以可以分别从重量和浮力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排水量与各主要要素间的关系。
三.艇型选择潜水器根据使命任务和技术要求的不同,其外型尺寸、结构型式都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潜水器的航速不高,阻力性能对其外形要求不高,因而除采用水滴形和常规型艇型之外,更多的潜水器外型设计是出于使用维修方便、布置合理等方面考虑,因此其外型可能显得不规则,特别是无人带线遥控潜水器,其典型形式是框架式结构。
四.耐压壳材料选择常用的耐压壳有高强度刚、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包括玻璃、陶瓷、丙烯酸朔料等等)。
由于水下机器人主要受到静水压力的作用,所以选择耐压壳要综合考虑下潜的深度、耐压壳的形状、材料特性等因素。
另外由于海水腐蚀性强,耐压壳还要有一定的抗腐蚀的能力。
四.潜水器推进与操纵方式选择潜水器由于任务不同,对推进和操纵的要求也不同。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能够深入海底进行研究和勘测,而水下机器人作为海洋工程的重要工具,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水下机器人具有适应海底环境的能力,并可以完成深海探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等任务,因此水下机器人成为了人类探索海洋深处的重要利器。
本文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技术。
一、水下机器人的组成水下机器人主要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机身、能量源、动力系统、通信系统、水下设备、控制系统等。
其中机身是机器人最主要的结构部分,其呈现出了各式各样的造型,从而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
能量源主要是指电池,它可以提供水下机器人需要的电能,并为水下机器人的正常运行提供动力。
动力系统则是水下机器人的重要部分,它可以让机器人在水下自如地移动。
通信系统是水下机器人与地面或船只进行通信和控制的关键部分,它能够提供视频图像、声音、数据传输等功能。
水下设备可以包括各种传感器、探测仪器、样品采集器等,它们是水下机器人进行探测、实验、采样等任务的重要辅助部分。
控制系统则是整个水下机器人的大脑,它指挥和管理着水下机器人进行不同的动作,并保证机器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安全稳定地运行。
二、水下机器人的设计水下机器人的设计是整个水下机器人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不同的水下机器人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需要来制定不同的方案,同时需要考虑到海底环境的特殊性。
下面就水下机器人的设计方案进行一些探讨:1.水下机器人的机身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机身设计需要根据水下环境和任务需求来确定。
目前,广泛应用的机身形式有蠕虫式、类似于人划桨船、象鼻蚤式、圆柱尾翼式,这些机身形式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例如,蠕虫式机身设计适用于水底弯曲的管道内部探测,类似于人划桨船的机身设计适用于水下拍照、视频和水样采集,圆柱尾翼式的机身则适用于深水敷设以及各种深海数据的采集。
2.水下机器人的动力设计水下机器人的动力设计主要包括推进器和电机系统。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深海地形和海洋生物的深入研究,水下机器人的应用越发广泛,其设计和控制系统也成为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研究,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这一重要领域。
一、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机身、推进器、感应器、探测器和电源等五个部分。
机身是水下机器人的中心部分,推进器和感应器则是协同机身完成行动和获取信息的关键所在。
1. 机身机身是水下机器人的轮廓,同时具有重要的压力容纳作用。
水下机器人需要承受高压环境,在设计机身时需要采用可靠的密封材料,防止机器人在水下高压环境中出现漏水问题。
同时,机身也需要考虑灵活性,确保机器人可以在深海环境下进行操作。
2. 推进器推进器是水下机器人的动力系统,也是机身移动的关键。
根据机器人的不同用途,推进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通常采用的推进器有螺旋桨和喷口式,其中螺旋桨适用于对速度要求不高的情况,喷口式则适用于对速度要求较高的情况。
3. 感应器感应器是水下机器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通常采用的感应器有摄像头、声呐、温度和湿度传感器等。
这些感应器可以帮助机器人收集周围环境的信息,为后续探测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4. 探测器水下机器人的探测器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一些硬仗的数据,比如高分辨率水下地形和海底生物等。
通常采用的探测器有地形探测器、磁力计和海底图像探测器等,其中地形探测器和图像探测器适用于测量水下地形和水下生物的情况,磁力计则适用于探测特定元素等。
5. 电源水下机器人的电源是其工作的关键,因此需要保证电源的充电效果和容量,避免因电力不足而中途停止运行。
在研究机器人电源时还需要考虑其对机器人本身的负荷,以便随时进行调整。
二、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由定位、导航、控制和通信组成。
通过不断进步研究和开发,现在的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越来越先进和高效。
下面对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各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智能水下机器人设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深海资源的需求,水下机器人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智能化的技术不仅能提高水下机器人的作业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作业风险,提高作业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设计。
1.水下机器人的类型水下机器人根据不同的作业需求,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水下机器人有潜水器、作业机器人等,它们通常都需要进行设计和定制以满足不同的作业需求。
2.智能化的设计要求智能化的水下机器人需要集成多种技术,例如机器视觉、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等。
这些技术可以让水下机器人更加智能,更加便于控制和操作。
在设计水下机器人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和传输: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并将数据传回控制中心,以实现对机器人的实时控制和监测。
(2)动力和机械设计:机器人需要足够的动力以运行,并需要设计适合水下环境的机械结构。
(3)制导和控制:机器人应该能够自主化地进行搜索、识别和解决问题。
(4)软件系统:机器人需要搭载相应的软件系统,以实现机器人的智能化、自主化。
3.水下机器人的使用范围水下机器人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1)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水下机器人可以用于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从而提高勘探效率。
(2)海洋生物研究:水下机器人可以用于帮助科学家学习和研究各种海洋生物。
(3)水下作业:水下机器人可以执行各种任务,例如检查和维修油井、捕鱼等。
4.未来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的水下机器人将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使用。
未来的水下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智能和自主化能力,可以承担更加复杂的任务,例如深海勘探等。
总之,设计智能化的水下机器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提高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因此,研究和开发水下机器人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发展前景的领域。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技术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技术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进行操作的无人驾驶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深海勘探、海洋环境监测、水下修建、水下救援等领域。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技术与其应用领域密不可分,本文将从机器人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和技术实现三方面来介绍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技术。
一、机器人的设计原理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核心问题,即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机器人的传感系统和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1. 动力系统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它负责提供机器人的动力驱动,让机器人能够在水下运动。
有线控制和自主控制是目前水下机器人的两种主要的动力系统设计方式。
有线控制动力系统,是指通过电缆连接机器人和操作员站点,利用操控杆完成对机器人的操作。
这种动力系统方便实现机器人的操作控制,适用于水下作业的简单、精确控制,不过受控制距离的限制,是一种相对不灵活的操作方式。
目前,这种控制方式因受限于电缆的长度,而无法深入到更深的海洋环境中进行水下作业。
而自主控制动力系统则是指机器人在没有人控制的情况下自主运行,根据预设程序执行各项任务。
这种动力系统可以突破有线控制的距离局限性,不过由于需要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需要更加先进高效的控制和传感器系统的支持。
2. 传感系统机器人的传感系统是机器人获取水下环境信息的主要手段。
目前,很多水下机器人都拥有丰富的传感器,例如声呐、激光雷达、水下相机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水下环境的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以供机器人自主控制和监测。
3. 控制系统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它通过操纵机器人的动力系统和传感系统,实现机器人的各种操作控制。
目前,很多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基于高级控制算法和计算机视觉技术,例如PID控制算法和SLAM算法等,实现了机器人的精准定位、路径规划、避障等操作控制。
二、机器人的结构特点水下机器人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机身、底盘、传感器和工具装置四个方面。
水下机器人结构范文水下机器人是一种用于在水下环境中进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工程施工等领域。
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实现其功能的关键,下面将详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常见结构。
1.机体结构机体结构是水下机器人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机壳、球asteg、舵翼、鳍等组成。
机壳是水下机器人的外壳,起到保护内部设备的作用。
为了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机壳通常采用防腐蚀材料,如航空级铝合金、不锈钢等。
球asteg是机体外面的球形部分,其具有降低机器人与水流之间的湍流摩擦和阻力的作用。
舵翼和鳍是控制机体姿态的重要部分,通过改变其角度和面积,可以调节水下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机动性。
2.动力系统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水下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任务执行。
控制系统通常由嵌入式计算机、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
嵌入式计算机是控制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决策,并控制执行器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和操作。
传感器用于感知机器人周围的环境和状态,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水下相机、声纳、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等。
执行器负责实际执行机器人的运动,例如推进器、舵翼等。
4.感知系统感知系统用于获取水下环境的信息,包括水温、水质、水流速度等。
感知系统通常包括水下相机、声纳、水质传感器等。
水下相机是水下机器人常用的感知装置,通过拍摄水下影像,可以获取水下环境的细节信息。
声纳是一种利用声音传播特性来感知水下环境的技术,通过发射声波并接收其回波,可以获取水下物体的位置、形状等信息。
水质传感器用于检测水下环境的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浓度等。
综上所述,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包括机体、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感知系统四个部分。
不同类型的水下机器人在结构设计上可能存在差异,但以上所述是水下机器人的基本结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下机器人的结构也将不断演进和创新,为更好地适应各种水下任务提供更强大和可靠的支持。
水下机器人设计概述水下机器人是指能够在水下环境中工作的机器人。
它们通常用于深海探测、水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水下环境的特殊性,包括水压、水温、水动力学等因素。
本文将主要围绕水下机器人的设计概述展开,包括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和能源供应设计等方面。
首先,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实现其在水下环境中工作的基础。
一般来说,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要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抗压能力。
它们通常采用密封结构,以确保机器人内部的电子设备和传感器不受水压的影响,并能正常工作。
此外,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还应该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和操控性,以便能够在各种水下环境中自由移动和完成任务。
一些先进的水下机器人还可以实现变形或变换结构的功能,以应对复杂的水下工作环境。
其次,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是保证机器人能够准确执行任务的关键。
水下机器人通常由多个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控制系统需要负责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反馈控制指令给执行器。
传感器可以包括水下摄像头、声纳、深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用于获得水下环境的相关信息。
控制指令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编程或远程调度。
此外,控制系统还需要保证机器人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例如通过PID控制算法实现自稳定控制和精确定位。
另外,控制系统还可以设计一些自主导航和遥控操控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最后,水下机器人的能源供应设计是保证机器人长时间工作的关键。
水下环境对能源供应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水下机器人通常需要长时间在深海环境中工作。
相比于陆地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的能源供应更加复杂。
常用的能源供应方式包括电池供电、太阳能供电和燃料电池供电等。
对于长时间的任务,电池供电是最常见的方式,但需要考虑到电池能量容量和充电问题。
太阳能供电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和储能设备来实现,但受到水下光照条件的限制。
燃料电池供电可以提供更长时间的工作时间,但需要考虑到燃料的储存和使用效率。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水下机器人的能源供应设计需要根据具体任务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案。
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及运动控制导言: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进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
它可以在海洋深处探索未知领域,执行水下修复、勘测和救援等任务。
本文将探讨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和运动控制技术,希望能为水下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一、机械结构设计1. 水密性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水密性。
由于水的压力和腐蚀性,机器人必须具备足够强度和耐腐蚀性的外壳。
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设计需要兼顾机械性能和防水性能,以确保机器人的正常运行和长期使用。
2. 全向运动性水下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具备全方位的运动能力。
因此,其机械结构设计需要考虑良好的机动性和机构的合理布局。
采用多关节机械臂、推进器和舵翼等设计,使机器人能够在水中实现各种运动方式,包括前进、后退、左右转向、上下浮动等,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3. 适应性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应具备适应性,即能适应不同深度、不同水域环境和不同任务需求。
例如,机器人的外壳设计需要能够承受不同水下压力,机构设计需要能够在不同水质条件下正常运行,同时还要考虑任务装备的可更换和升级性,以应对不同的任务要求。
二、运动控制技术1. 传感器技术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首先需要获取环境信息,了解机器人当前的位置、姿态和水下环境的状态。
因此,传感器技术在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下机器人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姿态传感器等,通过这些传感器可以获取水下环境的各种参数,从而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2. 控制算法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需要能够根据传感器获取的环境信息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实时调整。
控制算法通常包括路径规划、运动轨迹控制和动力学建模等,通过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建模和优化,实现机器人在水下的精确控制。
优化的控制算法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稳定性,提高任务的完成效果。
3. 防护策略水下机器人在水下作业时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险,比如水流、水压、水温等。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优化水下机器人是一种以电子元器件和机械结构组成的智能化设备,能够在水下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例如水下勘探、油田工程、海洋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本文将会介绍水下机器人的常见设计和优化方法,并且探讨其未来的趋势和挑战。
一、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一)机体结构设计机体结构是水下机器人的基础,通常采用光学、声学、机械或智能化体系等技术。
光学系统主要由摄像头、LED灯和控制器组成,可以实现视觉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声学系统包括声发射机、声接收机和信号处理器,可以实现声波的发射和接收。
机械系统通常由液压、液气等机构构成,可以完成舵机、液压和气压控制。
智能化体系主要是通信、定位和自主导航等技术,可以对机体进行自主化、智能化的控制。
(二)动力系统设计动力系统是水下机器人的核心部分,根据机器人的规模和应用任务不同,采用不同的动力区别方案,例如化石燃料发动机、电动机、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等。
其中,化石燃料发动机动力输出稳定,但排放污染严重;电动机能够应对多样化工作环境,但短期内功率输出有限;氢燃料电池具有节能环保、效率高、噪音低等优点,但技术成熟度不高,系统维护成本高;太阳能虽然已逐渐普及,但夜间和有云天气无法保证充电。
因此,需要根据机器人需要在这些不同能源方案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
(三)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是水下机器人的大脑,对整个机器人的行为控制和任务完成负责。
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数据存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
传感器包括振动、压力、加速度计等,可以收集海洋环境和机器人状态信息。
数据存储一般采用高速固态硬盘、多通道录音机等存储设备,可以对机器人状态和信号进行实时管理和记录。
控制器根据收集的信息,对机器人执行动作进行规划和控制。
执行机构涉及到机器人的运动、能源和传感器等环节,必须进行合理的抉择和代码优化。
二、水下机器人的优化(一)动力系统优化对于现在水下机器人的核心动力系统,必须进行高效、低污染的改进。
水下机器人设计概述
摘要:由于海洋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水下机器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熟固定的水下机器人设计方法。
本文通过论述水下机器人的构成、水下机器人的构成、排水量的初步估算、艇形选择、重量重心的计算、浮力浮心的计算、阻力的测定与计算、有效功率的计算等阐明了水下机器人基本的设计思路。
此外探讨了计算机在水下机器人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字:水下机器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一.水下机器人的构成
水下机器人由控制系统、载体、观通系统三大系统组成。
控制系统是处理和分析内部和外部各种信息的综合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对载体的控制功能。
观通系统是利用摄像机、照相机、照明灯、声纳、及多种传感器收集有关外界和系统工作的所有信息的装置。
而载体则是装载控制系统和观通系统的基础和构架。
二.根据选择设备,初步估算排水量
跟据水下机器人的用途不同,水下机器的设备也有很大的差别。
通常是根据设计任务书,分析各种性能参数,确定出合适的设备。
选择设备应该使水下机器人的重量最轻,因为无论是从使用还是从经济性角度讲,排水量越小是越有利的。
由于潜水器要保持重量和浮力的平衡,所以可以分别从重量和浮力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排水量与各主要要素间的关系。
三.艇型选择
潜水器根据使命任务和技术要求的不同,其外型尺寸、结构型式都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潜水器的航速不高,阻力性能对其外形要求不高,因而除采用水滴形和常规型艇型之外,更多的潜水器外型设计是出于使用维修方便、布置合理等方面考虑,因此其外型可能显得不规则,特别是无人带线遥控潜水器,其典型形式是框架式结构。
四.耐压壳材料选择
常用的耐压壳有高强度刚、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包括玻璃、陶瓷、丙烯酸朔料等等)。
由于水下机器人主要受到静水压力的作用,所以选择耐压壳要综合考虑下潜的深度、耐压壳的形状、材料特性等因素。
另外由于海水腐蚀性强,耐压壳还要有一定的抗腐蚀的能力。
四.潜水器推进与操纵方式选择
潜水器由于任务不同,对推进和操纵的要求也不同。
但综合起来,潜水器主要要求巡航、搜索和悬停三种水下运行方式。
由于在水下有海流存在,为满足潜水器的使命任务,一般要求潜水器在悬停或近乎悬停状态下作6个自由度或者至少5个自由度运动,在水流作用下也能够作相应的机动,因此在选择推力系统时,必须考虑在要求的方向发出推力和力矩。
例如其搭配方式可以为:两个可在垂直面内作3600旋转的导管推力器加水平舵和首推力器、并联可旋转的喷水推进器等等。
五.阻力的确定。
由于水下机器人的主体上搭载的附体较多,且有些机器人的艇形是框架式的,所以用计算流体力学是很难得出其所受的阻力,即便算出也会因为误差太大而无法应用。
所以阻力的确定主要是通过试验的方法。
如果试验条件限制,或者机器人体积过大,则需要进行模型试验。
根据相似理论,满足主要影响因素,保证模型和实体的弗罗德数或者雷洛数相等,测出水下机器人的摩擦阻力系数、形状阻力系数经过换算,得出实体的阻力。
六.有效功率的计算
水下机器人在水中以规定航速V匀速航行的时候要受到阻力Rt ,则推进器克服阻力做功的效率EHP=Rt *V。
可以通过模型试验法对水下机器人的有效马力进行计算。
水下机器人的总阻力可以用下式表示:
Rt=0.5ρ·V2 ·Σζ·Ω
其中:Rt——总阻力;
ρ——海水密度;
V——以m/s为单位的航速;
Σζ——总阻力系数;
Ω——总湿表面积。
1.水下航行的有效马力计算
水下航行的总阻力系数
Σζ= ζF + ζpv + ζw + ∆ζF
其中:ζF ——摩擦阻力系数;
ζpv——形状阻力系数,可根据试验求得或参照母型;
ζw——附体阻力系数,可根据试验求得或按母型估算;
∆ζF——粗糙度补贴系数,可根据经验估计或按母型估算。
求得水下总阻力系数以及潜水器水下湿表面积后,即可求得Rt,进而求得艇的有效马力:EHP=Rt *V
2.水面航行状态的有效马力计算
水面航行状态的总阻力系数
Σζ= ζF + ζR + ζw + ∆ζF
其中:ζR 剩余摩擦阻力系数,它是博氏数Fr的函数,可以由试验方法求得。
其他符号与计算方法同水下状态。
3.轴功率计算
轴功率MHP是主机的输出功率。
由于在轮系传动、螺旋桨、舵、伴流不均匀等因素都会造成功率的损失。
因此有必要将有效功率换算成轴功率。
MHP = EHP / η, η=i·j·ηp·ηG·ηA·(1-t)/(1-ω)
其中:i——水流不均匀度系数;
j——舵的影响系数;
t——推力减额系数;
ω——伴流系数;
ηp——推进器效率;
ηG——传动效率;
ηA——轴系效率。
根据计算所得的轴功率,进一步确定所需的推进器,以满足水下机器人的航速要求。
七.重量重心计算与浮力、浮心计算
水下机器人在水下平衡,则要保证其所受重力和浮力相等且重心和其浮心在同一铅垂线上。
因此,必须对其重量、重心、浮力、浮心进行计算。
同时,为了保证水下机器人在稳定平衡状态,水下机器人的浮心必须低于重心。
这样,当水下机器人受到海流作用而倾斜的时候,就会自动产生一个复原力矩,使水下机器人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1.潜水器的重量、重心计算
将潜水器的各部分重量进行分组分类,逐项进行计算并标出其重心
在总布置图上的三个坐标值,进行重量和重心的计算。
重量排水量W= ΣP
中心位置Xg = ΣMx / ΣP
Yg = ΣMy / ΣP
Zg = ΣMz / ΣP
2.潜水器的固定浮容积、浮心位置计算
同样,将潜水器的各部分浮容积逐项列出,并标出其浮心在总布置图上的三个坐标值,进行浮容积、浮心的计算。
固定浮容积V0= ΣV
浮心位置Xc = ΣM x / ΣV
Yc = ΣM´y / ΣV
Zc = ΣM´z / ΣV
3.水下静稳心高
h=Zc-Zg (4-28)
对于一般的水下机器人,水下静稳心高应大于7cm,大型潜艇应大于30cm。
为了保持平衡,应有Xc=Xg;Yc=Yg。
如果Xc ≠Xg ,Yc ≠Yg ,则必须重新调整布置,重新进行计算。
如果h=Zc-Zg 小于许可值,亦必须重新调整布置图,进行计算。
此外,tgφ=(Xc-Xg)/(Zc-Zg)要求调整到0度到1.5度范围内。
如果不在这个范围内,亦必须重新调整布置图,进行计算。
通过多次逐步近似,知道最后两次结果趋于一致。
八.计算机在水下机器人的辅助设计作用。
水下机器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由于所设计的新技术还不够成熟、电子设备故障频率高、通信的匹配、脐带电缆的绞缠以及起吊回收很多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所以发展很慢。
但从1975年开始,由于近海石油开发的需要,加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水下机器人有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到目前为止,水下机器人还没有大规模应用,特别是智能水下机器人,还在试验研究阶段。
因此,没有足够多的,已有的典型的水下机器人供计参考,也没有成型的固定的设计套路。
随着cad/cam/cae/pdm技术的成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水下机器人一定能大有可为。
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修改方便,经济效益好,设计效率高等优点。
计算机辅助设计水下机器人的应用有这么几个方面:
1.水下机器人建模:可以利用通用的三维建模软件如proe、solidworks、catia等建立水下机器人的实体模型。
2.力学分析: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建好的实体模型进行结构力学分析。
例如solidworks有结构分析插件。
此外,还有一些通用的有限元计算软件和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如ansys和fluent。
3.运动仿真: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水下机器人在水下的运动进行仿真。
参考文献:1.水下机器人蒋新松、封锡盛、王隶棠编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徐玉如、李彭超水下机器人发展趋势
3.侯宝科、许竞克solidworks结构分析在水下机器人设计中的应用
4.徐猛水下机器人载体结构的优化设计(硕士论文)
5.张亮、李云波流体力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6.翟宇毅超小型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