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孔子的赞扬与批评》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16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文题】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
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赞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在外国沦为奴隶的人被赎回来。
因为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要求:全而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简析】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救人受牛”和“赎人不报账”,涉及了孔子、学生一、小孩、小孩的父亲、大家、学生二、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可谓情节复杂,人物众多。
对这类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人物角色”出发,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想之“初”】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 •尖于子路与子贡(做事者):根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救人”的学生为子路,“赎人”的学生为子贡。
原文如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相矢资料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9岁。
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初仕鲁,后事卫。
1、《赞美》高中语文教案一等奖教案设计说明: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
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
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学目的: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
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
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
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四、阅读第一小节: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
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
(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1、孔子的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学生可从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2、需了解的词意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一、(1、2)孔子的生平。
1由《论语(节选)》看儒家的“仁爱”思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由《(节选)》看儒家的“仁爱"思想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按语】《节选》是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新教材以单元组合、任务群为主的编写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
提到孔圣人,必联系到《论语》,宋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志,涉及文学、哲学、政治、思想、伦理学、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多种学科。
如何让学生在面对鸿篇巨制时不妄自菲薄、浅尝辄止,如何培养学生民族审美趣味,如何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如何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的继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摸索、在尝试、在实践。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戴颖老师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题进行群文阅读任务的教学设计,以此作为敲门砖,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论语》整本书的阅读做了尝试。
一、挖掘文本,析教材本课是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课包括《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文章。
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领会儒家思想的内核,及其在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最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儒家“仁爱"思想与我们的密切联系,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关注差异,谈学情1、高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对孔子及《论语》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比较浅,不够系统,因此,要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打破对孔子和《论语》的固有看法,明白孔子为何能够成为“圣人”,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4、孔子的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材分析本课共四段,内容简短。
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
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
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并结合自身树立正确学习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认识这个人吗?(课件展示孔子画像)你是怎么认识他的?(在书上、电视上、挂图、走廊的名人相框中……)看来咱同学的视野还挺开阔的,那你还知道有关孔子的哪些信息呢?(学生交流),师补充:孔子不仅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还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其言行被他的弟子收入《论语》中,后人为纪念孔子还专门修建孔庙,孔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教育学生吗?(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提出阅读要求。
①在文中圈出不懂的问题。
②思考:孔子是一个的人,我从文中、、、地方看出来的。
2、学生质疑老师听说过一句话:“问号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读书贵有疑”,刚才同学们在自读课文时,我发现有的的同学在文中标示出自己的疑问,还有的同学甚至向孔子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觉得同学们读书的境界提高了很多,我很欣赏你们。
(学生可能会对文中的生词和难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问,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可将四个字逐字拆开理解字面的意思,再考虑放在语境中的意思,比如“和颜悦色”引导学生说出四个字的字面意思,“温和的容颜,高兴的脸色”放在此语境中也是指一个态度和蔼)3、学生释疑孔子是一个人,我从文中、、、地方看得出来。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正反论证。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良好风尚。
教学重点: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正反论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良好风尚。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析文题尊师重道、热爱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俗话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而踏入学校的大门后,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伴随着我们一生。
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从师学习,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师说》,看他如何解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作者介绍,了解背景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因祖籍是昌黎郡望族,顾以郡望称。
也称“韩吏部”,因官至吏部尚书。
也称“韩文公”,因为死后谥号为“文”。
韩愈写《师说》,是因为当时士大夫读书的风气不好,都采用门阀制度。
贵族门阀自认自己的血统高于寒门,贵族子弟不用从师学习,有高贵的血统就可以蔑视他人。
贵族子弟不管学识怎样,最后都可出来做官。
士大夫们都养成了“耻学于师"的风气,都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向地位低下的人从师学习,还会遭到别人的耻笑。
韩愈为了扭转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批判士大夫之族以血统论高低的不良之风,鼓励后学从师的风尚,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齐读第一段。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从师学习明确: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更増加力度。
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是核心,是目的。
道,就是儒家思想。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是一种提倡进取、鼓励学习的良好社会风尚。
授业,指传授学业,是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