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市政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市政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市政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编制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 /T18314-2001)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 (4)《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5)甲方提供的交桩资料及相关图纸。 (6)国家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1.2 工程概况

景观大道一期工程位于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中部,南起中东公路,北至赵口总干渠全长2.48km ,大致呈南北走向。本次工程范围为K0-010~K1+900,共1.91km 。

景观大道为进入示范区的最主要道路,强调其景观性。道路标准段设8m 宽中央绿化带,为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局部路段的中央绿化带采用变宽方式,宽度变化范围为8m ~26m 。道路采用两块板型式,两幅车行道各宽7.0m 。

2 施工部署

2.1 施测程序

施工队自检

施工队

重新测量

合格

进入下一道工序

不合格

2.2施工测量的组织工作

由项目技术部专业测量人员成立测量小组,根据甲方给点的坐标点和高程控

制点进行控制点加密、工程定位,。按规定程序检查验收,对施测组全体人员进

行详细的图纸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确分工,所有施测的工作进度安排,由组长根

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安排。

项目部内部建立施工队、项目部二级复核制度,施工队完成测量工作并对其

测量成果自检合格后,报项目部验收,项目部验收合格后再报监理。

3 施工测量的基本要求

3.1 施测原则

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先确定平面及高程控制网,

在控制网复核无误后,再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工程各部位的定位放线。

2.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

的工作方法。

3.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验的工作制度。

4.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

省工省时省费用。

5.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

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3.2 准备工作

1.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与审核图纸。

施测人员通过对总平面图和设计说明的学习,了解工程八佰伴,总体布局,

工程特点 c c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标准DBJ01-11-2004 4 路基

4.1 路基土方

注:宽度中B值为上层结构施工对该层要求的必要附加宽度

4.3路床

注:宽度中B值为上层结构施工对该层要求的必要附加宽度

,周围环境,根据线路的平纵设计参。。..吧数,计算出线路坐标及设计高程,与图纸中的逐桩坐标表及纵断面高程数据认真进行复核,确定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施工放线。、测量工作在路基施工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导线、中线、水准点复核、横断面检查与补测,增设水准点等。复测导线点和水准点时,必须和相邻施工标段进行联测工作。以确保导线点的闭合。

施工测量的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Cc

2.测量仪器的选用测量中所用的仪器和钢尺等器具,使用前必须送具有仪器校验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校验,校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

以上测量设备及工具只有在通过有资质的计量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测量设备的检验合格证及其附件的影印件和复印件随设备进入项目部存档。

3.2测量的基本要求

测量记录必须原始真实、数字正确、内容完整、字体工整、测量精度要满足要求。根据现行测量规范和有关规定进行精度控制。

4 工程定位与控制网测设

4.1 平面控制

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根据工程特点及《工程测量规范》,本工程的首级平面控制为一级导线,加密点在首级控制点的控制下采用分段布置、分段控制的方法。并在必要时进行联测。施测的加密控制点的精度按二级导线精度进行。选点应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桩位必须妥善保护,并用红漆作好标记。并在每次使用前进行两点之间、三点之间校核。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4.2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1.高程控制网的布置原则

为保证道路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施工现场建立高程控制网,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的首要条件。根据甲方给定的高程控制点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通过在两控制点之间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加密高程控制点,或利用一个首级高程控制点测设闭合水准路线加密高程控制点,即施工现场半永久性控制点。要定期对首

级及加密高程控制点进行联测。

2.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技术要求

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四等水准的精度。半永久性控制点一律按测量规程规定的半永久桩的方式埋设,并妥善加以保护。引测的水准控制点,须经复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见下表:

3.水准点的埋设及观测技术要求

水准点应选取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点位应位于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的地方。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见下表:

5 施工测量

公路开工前应全面恢复中线并固定路线上的主要控制点桩,本工程一般采用坐标法恢复。

恢复中线时应注意与结构物中心、相邻施工段落的中线闭合,发现问题及时

查明原因,并报现场监理与指挥部有关主要负责人。

如发现原设计中线长度丈量错误或需局部改线时,应作断链处理,相应调整纵坡,并在设计图纸的相应部位注明断链距离和桩号。

校对及增设水准点

使用设计院设置的水准点之前应仔细校核,并与永久水准点闭合,超出允许误差时,应查明原因并及时报告有关人员及部门,涵洞附近的水准点闭合差应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办理,一级公路水准点闭合差为±20√Lmm,二级以下公路水准点闭合差为±30√Lmm,L为水准路线的长度,以KM 为单位计。

水准点间距目前从精度上要求一般不超过200米一点,在人工结构物附近、高填方、深挖方地段、工程量集中及地形复杂地段宜增设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必须符合精度要求,并与相邻水准点闭合。

增设的水准点应设在便于观测的坚硬基岩上或永久性建筑物的牢固处,也可以设在埋入土中至少1米深的混凝土桩上。

如发现个别水准点发现施工受到影响时,应将其移出影响的范围外,其标高应与原水准点闭合。

公路施工前,应详细检查、核对纵断面图,发现问题时应进行复测,若设计单位未提供改设计的情况下,应补测路基的标准断面。

5.1.土石方计算

因本工程基本为带型路线,路基土方测量计划采用断面法计算,断面间距为20m(断面间变化较大或为石方时需增加断面)。清淤换填计划采用方格网法计算,其他方量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依据项目部和业主协商后确定的方法计算。

5.2 路基放样

路基施工前,应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设计图表、施工工艺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堑顶、边沟、护坡道、弃土堆等的具体位置桩。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处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20米。桩上标明桩号与路中心填挖高,用(+)表表示填方,用(-)表示挖方。

在放完边桩后,应进行边坡放样,对深挖或高填方路段,每挖填5米应复测中线桩,测定其标高及宽度,以控制边坡的大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