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
- 格式:pptx
- 大小:6.33 MB
- 文档页数:46
张载的诗10首
题北村六首·求富诚非憎执鞭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求富诚非憎执鞭,安贫随分乐丘园。
两间茅屋青山下,赢得浮生避世喧。
有丧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有丧不免道终非,少为亲嫌老为衰。
举世只知隆孝妣,功缌不见我心悲。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1)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阖辟天机未始休,袗衣胝足两何求。
巍巍只为苍生事,彼美何尝与九州。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2)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鸡鸣嘐嘐兮台怀忧,兄弟表里兮台心求。
黄金门,白玉堂。
置酒恺乐,荣华有光。
桃伤李僵,尔如或忘。
八翁十首·龟山山下感麟翁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龟山山下感麟翁,麟翁知己几时逢。
自从颜孟希踪后,几人今日更希踪。
句·其八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春菰牙露翠,水荇叶连青。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3)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克己工夫未肯加,吝骄封闭缩如蜗。
试於中夜深思省,剖破藩篱好大家。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4)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山前咫尺市朝赊,垣屋萧条似隐家。
过客不须携鼓吹,野塘终日有鸣蛙。
题北村六首·其五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不堪烦暑病荒城,六月翛然寓野亭。
珍重南山且归去,再来相望雨中青。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5)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古风出东门,我行乐巾綦。
今歌东门行,牵衣强留甘餔糜。
仗剑去,忽如遗,时清君去予心哀。
北宋张载诗词
北宋张载诗词如下:
1、《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芭蕉》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3、《书斋自儆》
画前有易不知易,玄上求玄恐未玄。
白首纷如成底事,蠹鱼徒自老青编。
4、《赠司马君实》
二龙闲卧洛波清,今日都门独饯行。
愿得贤人均出处,始知深意在苍生。
5、《古乐府·鞠歌行》
鞠歌胡然兮,邈予乐之不犹。
宵耿耿其尚寐兮,日孜孜焉继予乎厥修。
井行恻兮王收,曰曷贾不售兮,阻德音其幽幽。
述空文以见志兮,庶感通乎来古。
骞昔为之纯英兮,又申申其以告。
鼓弗跃兮麾弗前,千五百年,寥哉寂焉。
谓天实为兮,则吾岂敢,羌审己兮乾乾。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张载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
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1077年张载病逝。
人物生平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
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
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张载的家训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尊称张子,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由于其在关中讲学,故世称其学派为“关学”。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著作。
作为理学开创者之一的张载,不但在哲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动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和哲学的发展。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的发展和创新,而其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为言简而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张载《家训》: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很,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
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
接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
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也。
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
译文:教育儿童,首先要教导他们安祥恭敬。
现在的学堂不讲这些,男孩女孩从幼儿就养成骄惰的坏习惯,到了长大更加凶狠,就因为没有做到子弟应该做的事情。
效仿自己的父母,已经有了分别心,不肯谦下。
这样留下了病根,又待在这里长大,到死还是子弟的样子,不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洒扫应对这些事。
和朋友,不能谦下交往;对待长官,不能谦虚对待;将来做了宰相,就不能谦下对待天下的贤良之士。
甚至于徇私情,义理都不要了。
就是因为病根没有去掉,跟着待的地方和交往的人渐渐养成的坏毛病。
张载作为理学的开创者,他的很多思想观念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历代人士的重视。
在《家训》中,张载首先提出“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很,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
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对照现实社会,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更说明张载思想观念的可贵。
北宋·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人物生平
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今西安)。
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
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白虎山人,北宋哲学家,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学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张邦昌的堂兄弟,出生于陕西凤翔府。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贡献却无可忽视。
他的著作《正蒙》成为关学思想的代表作,对后来的世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学是北宋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强调对经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
张载对关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试图通过正蒙与今解两个方法对经典进行解释,并强调正确理解这些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正蒙”。
正蒙是张载关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正常与通融”。
正蒙是指对经典文化的正确解读与理解。
张载认为,经典文化中的观点存在着既相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
正蒙就是要理解这种相同与不同的关系,进而准确理解经典中的真正含义。
他表示,正指的是学者应当以虔诚和敬畏的心态来研究经典,不能有私心杂念;蒙则是告诉学者要重视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思考来理解经典文化。
只有正确理解经典,才能达到经典的本质。
其次,我们来看“今解”。
今解是张载关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意为对经典的现代解释。
张载认为经典是为了指导当代社会的行为而存在的,因此,不能仅仅以古代社会的背景来解读。
他主张将经典观点与当代背景相结合,以期指导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今解强调了对经典的灵活应用,要根据当代社会的需要来进行解释与理解。
他认为,经典文化是一个活的、不断演化的体系,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并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除了正蒙和今解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关于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
比如“情理合一”的概念,它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张载认为,人的思维应该基于感性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理性思考。
他认为,理性和感性应该相互融合,才能真正体验、理解和应用经典文化。
他强调要发展情感,情感需要有理性的基础支持,同样,理性也需要情感的引导和启发。
北宋张载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东铭》和《西铭》原是张载写在书房双牖上的两段铭文,称为《砭愚》和《订顽》,后经程颐提议改为《东铭》和《西铭》,编入《正蒙》。
《西铭》宣扬儒家的"仁孝"思想,受到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推崇,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西銘】原名《訂頑》北宋張載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穎封人之錫類。
不弛勞而厎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東銘】原名《砭愚》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也。
發乎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
欲人無己疑,不能也。
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
失於聲,繆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
欲他人己從,誣人也。
或者以出於心者,歸咎為己戲。
失於思者,自誣為己誠。
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
長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张载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张载著名的诗10首张载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1朝代:晋朝|作者:张载小斋新创得新名,大笔标题字势轻。
养勇所期戾孟子,动心那肯诧齐卿。
川流有本源源听,月入容光处处明。
此道几人能仿佛,浪言徒遣俗儒惊。
张载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2朝代:晋朝|作者:张载老大心思久退消,倒巾终日面岧峣。
六年无限诗书乐,一种难忘是本朝。
老大朝代:晋朝|作者:张载度关山,循九州,省耕宽徭询明幽。
人为贵兮,哀我人斯敢予休。
送钟参军诗朝代:晋朝|作者:张载善见理不拔,阐道播徽容。
张载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3朝代:晋朝|作者:张载步虚声裹八奇翁,八奇须信古英雄。
宾朋未散山翁醉,听歌同入醉乡中。
有关张载著名的诗10首张载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4朝代:晋朝|作者:张载灵象运天机,日月如激电。
秋风兼夜戒,微霜凄旧院。
嘉木殒兰圃,芳草悴之菀。
嘤嘤南翔雁,翩翩辞归燕。
玉肌随爪素,嘘气应口见。
敛襟思轻衣,出入忘华扇。
睹物识时移,顾已知节变。
吕不韦春秋朝代:晋朝|作者:张载秦市金悬鲁史修,措辞当日两难求。
书传果在西迁后,锥口诸儒未必休。
张载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5朝代:晋朝|作者:张载太谷石榴,木滋之最。
肤如凝脂,汁如清濑。
江南都蔗,张掖丰柿。
三巴黄甘,瓜州素柰。
凡此数品,殊美绝快。
渴者所思,铭之裳带。
诗·太谷石榴朝代:晋朝|作者:张载土床烟足紬衾暖,瓦斧泉乾豆粥新。
万事不思温饱外,漫然清世一闲人。
张载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6朝代:晋朝|作者:张载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
累栋出云表,峣。
关于国学人物张载简介张载,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平简介(一)张载(1020—1077),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关学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张载的父亲于宋仁宗时,在涪州(今四川涪陵)做官,死于疾病。
当时张载与弟弟都还年幼,与母亲一同护送父柩归葬,知道路途前方发生战乱,加上路资不足,难以返乡,最终将父亲安葬于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全家人也到横渠镇南大振谷口居住,后来“横渠先生”的名号,即来自于此。
张载少年时就对兵法有浓厚的兴趣,在当时,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到西夏侵扰。
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入侵,宋军抗击失利,庆历四年十月,宋朝与西夏议和,“赏赐”给西夏绢、茶、银等大量财物。
战争烽火对当时的张载来说是极大的刺激,他开始向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上书,请求对西夏用兵,并自告奋勇准备联络一些人去攻取被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为国家立功。
学术思想(二)一、天道观“天道”一词早在商代《商书·汤诰》中已经出现,是《四书》的基本范畴,张载以《周易》为基础,认为“天即太虚”,天道就是“太虚”之气的运动变化,天象是天的现象,太虚是天的本质,至于“太虚”则是气的原始状态。
张载认为,气散的状态是气的原始状态,太虚之气弥漫在宇宙空间,当其从散的状态转化为聚的状态时,天地万物即由此产生,又由于气有不同的凝聚状态,能产生不同的事物。
例如:阳气被阴气阻碍,相互激荡就变成雨,阳气吸收阴气,就形成了升向天空的云朵。
气的聚散不因人的意志发生或停止,万物消亡後,气散返回太虚,因此万物有生有灭,气则不灭永恒。
二、宣夜浑天合一说在思考天道原理的同时,也就不能不思考天体与天地结构。
中国古代的相关理论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不同学说,在当时宣夜说属于“显学”,张载创造性地阐释与发挥出“宣夜浑天合一”的模型,避开了宣夜说与浑天说各自的短处,提出了例如“日远月近”、“月受日光”的正确判断。
张载——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卢文远张载是我国北宋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丰富而深遂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11世纪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载堪称我国古典哲学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张载关学思想,是太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张载生平张载,字子厚,眉县人,祖籍大梁(河南开封)。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出生于长安,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逝世,享年58岁。
因为家居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横渠镇设立书院讲学,故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
因张载弟子多为关中人,后世称他所创立的学术流派为“关学”。
张载祖上世居大梁(今河南省开封),曾祖生于唐末,历五代不仕,以子贵赠礼部侍郎,祖父张复,进士,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
父,张迪,进士,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任陕西长安县令,天禧四年(1020年)生张载。
宋仁宗时任殿中丞。
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知州,赠尚书都官郎中。
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
时值张载15岁,次子张戬5岁,均年幼。
母亲陆氏携张载、张戬扶张迪灵柩越巴山,过汉中,出斜谷,欲归葬开封,但行至眉县太白山下横渠镇,因路资不足,无力继续前行,遂在横渠镇大振谷迷狐岭上选址安葬了张迪,从此便定居在横渠镇。
张载自幼聪颖过人,并有大志。
幼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常常侵犯宋西北边境,宋朝廷派兵抵抗,互有胜负。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宋军抗击失利。
这对于“志立不群”、“慨然以功名自许”(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的张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少时即向邠人焦寅学习兵法,并试图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从而为民除患,为国建功。
1041年,张载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上奏时任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今延安)知州的范仲淹。
张载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
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和领袖,系北宋“五子”之一,故称张子。
我国十一世纪的无神论者。
载祖籍宋(今河南商丘),后徙大梁(今河南开封)。
祖父复,真宗时进士,官居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后赠司空。
真宗初年,载父张迪和母陆氏,由豫入秦,住在长安。
天禧四年(1020)生载于长安(今西安市)。
仁宗天圣元年(1023),其父任朝官殿中丞,后任涪州(今四川涪陵)令。
此时,载三岁。
景佑元年(1034),载15岁时,父卒于任所,欲葬汴京。
年幼的载及弟戬和母一起离川入秦,准备东行,护枢从斜谷道入郿东行不远时,突闻前边发生“兵变”,道路受阻,难以通行,乃决定将父改葬于郿县大振谷西之迷狐岭,遂定居于横渠镇。
张载幼时勤奋好学,继而少孤自立。
居郿后,侍母教弟,耕读为生。
少也奇,喜谈兵,曾向那人焦寅学习兵法,以图谋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解除边境忧患,夺取洮西失地。
康定元年(1040),二十一岁的张载,向陕西招讨副使并延州知州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请缨收复失地。
范公见书,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日:“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学《中庸》。
载读《中庸》后,认为不足,又读了一些佛、道之书,仍不满意,继之,博览群书,研究天文和医学,逐渐从佛、道家影响下,相对地解放出来。
他注重研究《周易》,以此为根据,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对佛、道家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
这就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道路。
张载37岁时(1056)在京师设立讲坛,讲述《易经》,登门向他求教的学生很多。
在京城遇见表侄程颢、程颐,三人共同讨论《易经》,他发现自己对《易经》的研究不及二程,于是立即撤销讲坛,并动员他的学生去拜二程为师。
他的虚心,当时就颇受世人钦佩。
文彦博聘他为长安学宫教授。
嘉佑二年(1057),38岁的张载考中进士,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县)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今陕西宜川县)令,签渭州(今甘肃陇西县)军事判官公事。
晋书张载传的故事
张载,字子文,号叔和,晋陵登州(今河南新县)人,晋末宗室,是南朝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以及霍去病论父子之一,“四书”的创始人。
张载出生于宋朝,他的父亲名叫张顶,是一位爱国的将领,生前被任命为宋的“西藩大夫”,后来为抗击金兵而牺牲;张载的母亲是宋朝的第三太后,名叫程氏。
张载出身济贫,清贫自尊,自幼就显示出聪慧的天赋,十五岁时,他就考取了宋朝的举人,此后,他又进入宋朝的宰相府,担任文书进士举人职位,由此可见他当时是一位杰出的人才。
张载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他所著的《晋书》,被誉为“晋四书”之首。
《晋书》是一部历史性的巨著,他用卓越的文学天赋,将历史上的大事记录下来,丰富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也得到了历史学家的广泛好评。
此外,张载还曾撰写过诸如《霍去病论》《延永正义论》《元徵定章》等多部文献,中《元徵定章》中,他还提出了一种有利于处理宋末政治冲突的兴邦之道。
另外,张载还有一部名为《诗话》的著作,是宋代文艺批评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也是宋朝文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文艺批评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从以上可以看出,张载的学识渊博,文学天赋非凡,不仅在当时被称为“文圣”,而且其所著之书,也被誉为“文宗”,他给后人以众
多的精神食粮,是一位伟大的文豪。
张载的一生虽已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但他为记载历史而发奋苦读的精神,却值得人们学习和弘扬,唯有凭借科学技术的力量,才能实现张载曾经提出的兴邦之道,为人类的文明真正实现和谐统一。
最后,让我们为张载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文豪,献上最真挚的赞美!。
关于国学人物张载简介张载,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平简介(一)张载(1020—1077),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关学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张载的父亲于宋仁宗时,在涪州(今四川涪陵)做官,死于疾病。
当时张载与弟弟都还年幼,与母亲一同护送父柩归葬,知道路途前方发生战乱,加上路资不足,难以返乡,最终将父亲安葬于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全家人也到横渠镇南大振谷口居住,后来“横渠先生”的名号,即来自于此。
张载少年时就对兵法有浓厚的兴趣,在当时,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到西夏侵扰。
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入侵,宋军抗击失利,庆历四年十月,宋朝与西夏议和,“赏赐”给西夏绢、茶、银等大量财物。
战争烽火对当时的张载来说是极大的刺激,他开始向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上书,请求对西夏用兵,并自告奋勇准备联络一些人去攻取被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为国家立功。
学术思想(二)一、天道观“天道”一词早在商代《商书·汤诰》中已经出现,是《四书》的基本范畴,张载以《周易》为基础,认为“天即太虚”,天道就是“太虚”之气的运动变化,天象是天的现象,太虚是天的本质,至于“太虚”则是气的原始状态。
张载认为,气散的状态是气的原始状态,太虚之气弥漫在宇宙空间,当其从散的状态转化为聚的状态时,天地万物即由此产生,又由于气有不同的凝聚状态,能产生不同的事物。
例如:阳气被阴气阻碍,相互激荡就变成雨,阳气吸收阴气,就形成了升向天空的云朵。
气的聚散不因人的意志发生或停止,万物消亡後,气散返回太虚,因此万物有生有灭,气则不灭永恒。
二、宣夜浑天合一说在思考天道原理的同时,也就不能不思考天体与天地结构。
中国古代的相关理论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不同学说,在当时宣夜说属于“显学”,张载创造性地阐释与发挥出“宣夜浑天合一”的模型,避开了宣夜说与浑天说各自的短处,提出了例如“日远月近”、“月受日光”的正确判断。
北宋张载是什么人_张载后裔有什么人北宋张载,生于公元1020年,字子厚,是凤翔郿县即现在的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北宋张载是什么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北宋张载是什么人北宋张载,生于公元1020年,字子厚,是凤翔郿县即现在的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被后世的人称为横渠先生,尊称为张子。
张载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跟人家讨论兵法,后来又转而学习儒家的“六经”,曾经担任过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的官职。
后来他辞去官职,在关中这个地方开学授课,因此他的学派被人们称为“关学”。
他与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在临潼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关于北宋张载的名字,其实是来自我国著名的易学著作《周易·坤卦》中的“厚德载物”一句,这个名字寄托的是他的家人对他的美好期望。
张载自小便十分聪明睿智,在十岁的时候跟随老师学习,就展现出了自己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气魄。
在加上他后来遭遇了丧父之痛,这使得他比同龄的孩子要成熟得多。
当时因为西夏国经常侵扰北宋的边境,北宋只得向他们进贡大量物资来换得一时的和平。
这对于喜好读兵书的张载影响十分大,他在二十一岁那年写了一篇《边议九条》上报给当时主持西北事务的范仲淹,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范仲淹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大为欣喜,他立即召见了才华横溢的张载。
在和他经过一番详谈之后,范仲淹劝诫他应该多读一点儒家的著作,这样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于是张载开始苦读儒学著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又看了很多道家和佛学之书,渐渐领悟了儒、道、佛之间的关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张载后裔有什么人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更是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载辞世已经900多年了,不过在眉县横渠附近的一个村庄,还聚集着一群张载后裔。
这个眉县是张载当年讲学的地方,这群张载后裔聚集在这里其实是有任务的,他们要守护先祖的“遗产”——祖坟和祠堂。
《宋史·张载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张载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张载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张载.字子厚,长安人。
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
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因劝读《中庸》。
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
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
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
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
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帝以为崇文院校书。
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
直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
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
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
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
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注:①二程:即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②赙:拿钱帮助别人办丧事。
译文:张载,字子厚,长安人。
少年时代喜欢谈论军事,甚至想交结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盘。
二十一岁那年,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趁机劝告他读《中庸》。
张载读了这本书,还认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