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与牡丹文化共3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30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
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
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
中国牡丹历史与文化发展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
位居十大传统名花之首,誉为“花王”。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国色天香,契合了人们祈盼美好,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是国人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繁荣昌盛的象征。
其色、姿、香、韵个佳。
花开时节、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香怡人。
花调之后,依然气宇轩昂,婀娜多姿。
寒冬叶落,更现枝干苍奇,苍桑挺拔,铁骨铮铮。
1、牡丹的栽培史1.1野生到引种栽培阶段牡丹、芍药均为芍药科芍药属的植物,二者花形相似,但前者为木本,后者为草本。
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药而无牡丹的记载。
人们最早是从药用价值认识了牡丹。
在1972年甘肃武威市柏树乡考古发现的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是迄今已有资料中有关牡丹的最早文字记栽。
牡丹名字来自明代李明珍《本草纲目》: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茎,故谓‘牡’(即分株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牡丹别名又称:木芍药、富贵花、鹿韭、鼠姑、百两金、唐狮子、据宋朝余仁中本《顾虎头列女传》有画面描绘了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顾虎头即顾恺之(约344—405年在世),由此可知牡丹观赏栽培始期距今约有1600年。
1.2逐步发展时期隋朝时已出现了不少牡丹品种,如“飞来红”、“天外红”、“一拂黄”、“颤风娇”等,这些栽植于御苑,这是中国牡丹由乡间进入城市、由民间田园进入皇家宫苑之开端,自此牡丹开始了她的“富贵历程”。
唐代牡丹栽培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牡丹至少有了5种颜色:殷红、深紫、桃红、通白、黄色、还出现了重瓣品种唐代宫廷中还注重牡丹插花,并对摆设环境、剪截工具、容器、几架都有严格要求。
在欣赏牡丹插花的同时,还要绘画、奏曲、饮酒赋诗,唐代牡丹能如此迅速发展,国都长安人们喜欢牡丹如痴如狂,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生活情调的热烈使长安人喜欢一切暖色调的事物。
牡丹文化调研报告牡丹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牡丹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花卉之一。
本调研报告的目的是研究牡丹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牡丹的历史与起源牡丹起源于中国,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在唐朝时期,牡丹达到了巅峰发展,被列为国花,并广泛运用于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中。
明清时期,牡丹经历了一段沉寂期。
新中国成立后,牡丹重新受到重视,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培育。
三、牡丹文化的特点1. 寓意丰富:牡丹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繁荣、吉祥、美丽的象征意义。
作为国花,牡丹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2. 艺术价值:牡丹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绘画和文人作品中,成为了重要的艺术元素。
牡丹绘画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形态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
3. 园林景观:牡丹作为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
牡丹园成为展示牡丹文化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赏者。
四、牡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种植技术的改进:随着科技的进步,牡丹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多,花期也得到了延长。
2. 文化活动的举办:各地经常举办各种牡丹文化活动,包括牡丹展览、论坛、艺术表演等,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牡丹文化。
3. 学术研究的推动:牡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持,许多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致力于牡丹的研究和推广。
五、牡丹文化的影响1. 经济效益:牡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牡丹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
2. 旅游推广:牡丹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赏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3. 文化交流:牡丹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六、结论通过调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牡丹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牡丹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将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牡丹文化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牡丹文化及其应用摘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牡丹被赋予了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方面,如园林,绘画,文学,雕塑,民俗,食品,服饰等,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国民族文化完整有机体的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具有“文化全息”的现象。
关键字:牡丹起源园林文学风俗历史牡丹,植物分类上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落叶亚灌木,在全国分布遍布分布,它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因万紫千红,艳压群芳品为“国色”,香而不酽,清沁心脾被赞做“天香“,是“花中之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牡丹在景观当中的应用专类园:以杭州花港观鱼为例牡丹亭一角图该组植物位于牡丹亭中心景区东入口附近,在立面上具有标志,引导和界定空间的作用,作为相对独立的一组景观,表现出了点状独立式景观突出的视觉效果和较强的整体性,其本身在构图与选材上也具有可取之处,主要表现为季相特色鲜明,选材选型得当,层次分明,整体性强。
牡丹亭植物表一览植物种类数量生活型类型形态冠幅高度赤松 1 乔木常绿单干 4.7 2.6红羽毛枫 1 乔木落叶单干 4.6 2.1杜鹃2从灌木半常绿丛生 2.8 2.0茶梅 6 灌木常绿单干0.7 0.8南天竹 2 灌木常绿单干0.7 1.0中华常春藤10% 藤木常绿丛生络石1% 藤本常绿丛生沿街草20% 草本常绿丛生白皮松 1 乔木常绿单干7.6 9.6鸡爪槭 1 乔木落叶单干7.0 5.0罗汉松 1 乔木常绿单干 2.8 1.8凤尾兰25头灌木常绿丛生 1.5 1.3牡丹20% 灌木落叶丛生0.5 0.6芍药5% 灌木落叶丛生0.5 0.6迎春2丛灌木常绿丛生 1.2 1.2牡丹亭植物配置平面图牡丹亭位于比较开阔的草坪地区,其后也是视线较开阔的红鱼池,这样的对比的手法强调了牡丹亭这一主景,使牡丹亭成为该公园的立面构图中心系植物山石造景精华。
牡丹文化【起源与传播】我国是牡丹起源、分化和演化的中心。
随着朝代的兴衰更替,牡丹的栽培发展总体经历了几次大的盛衰交替,即隋朝(发展初期)——唐朝(盛期)——“安史之乱”(衰期)——后唐(恢复期)——北宋(盛期)——“靖康之乱”(衰期)——南宋至明清(盛期)。
新中国成立后,牡丹栽培区域扩展至全国范围。
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牡丹于8世纪传入日本,17世纪传入荷兰,18世纪传入英国,19世纪传入美国、法国。
【生产应用】牡丹作为重要的观赏花木,在古典园林中常与其他植物、山水、建筑小品搭配构建园林景观。
牡丹也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有寓意吉祥的民间插花,有始于汉代盛于唐代象征富贵的宫廷插花,以及用于佛教礼仪或象征禅室庄严与光明的佛事用花。
由牡丹根部加工制成的中药材“丹皮”用量较大,国内年需量约250万公斤,年出口量约50万公斤。
【文学价值】历代有关牡丹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仅唐宋两代就有近千首,《全唐诗》收录约500首,状其貌、摹其态、叹其香、赞其色、吟其韵、述其品,借物言志抒情。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描写了牡丹的“国色天香”之美。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
”用其他花卉反衬出牡丹之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体现了国人对牡丹的喜爱,成就了其“花王”地位。
【食药文化】油用牡丹种子含油率较高,富含α-亚麻酸、亚油酸和大量生物活性物质,2011年被卫生部批准为国家新资源食品,成为一种新型木本健康食用油。
牡丹还是贵重的中药材,中医认为牡丹花、根、根皮皆能入药。
早在神农尝百草年代,牡丹的药用价值已为人们熟悉。
东汉早期医简中,已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
(苏咏农)·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现代农业。
编辑:沈村蔚(915344879@)农家生活NONGJIASHENGHUO64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