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与牡丹文化共3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30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
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
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
中国牡丹历史与文化发展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
位居十大传统名花之首,誉为“花王”。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国色天香,契合了人们祈盼美好,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是国人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繁荣昌盛的象征。
其色、姿、香、韵个佳。
花开时节、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香怡人。
花调之后,依然气宇轩昂,婀娜多姿。
寒冬叶落,更现枝干苍奇,苍桑挺拔,铁骨铮铮。
1、牡丹的栽培史1.1野生到引种栽培阶段牡丹、芍药均为芍药科芍药属的植物,二者花形相似,但前者为木本,后者为草本。
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药而无牡丹的记载。
人们最早是从药用价值认识了牡丹。
在1972年甘肃武威市柏树乡考古发现的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是迄今已有资料中有关牡丹的最早文字记栽。
牡丹名字来自明代李明珍《本草纲目》: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茎,故谓‘牡’(即分株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牡丹别名又称:木芍药、富贵花、鹿韭、鼠姑、百两金、唐狮子、据宋朝余仁中本《顾虎头列女传》有画面描绘了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顾虎头即顾恺之(约344—405年在世),由此可知牡丹观赏栽培始期距今约有1600年。
1.2逐步发展时期隋朝时已出现了不少牡丹品种,如“飞来红”、“天外红”、“一拂黄”、“颤风娇”等,这些栽植于御苑,这是中国牡丹由乡间进入城市、由民间田园进入皇家宫苑之开端,自此牡丹开始了她的“富贵历程”。
唐代牡丹栽培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牡丹至少有了5种颜色:殷红、深紫、桃红、通白、黄色、还出现了重瓣品种唐代宫廷中还注重牡丹插花,并对摆设环境、剪截工具、容器、几架都有严格要求。
在欣赏牡丹插花的同时,还要绘画、奏曲、饮酒赋诗,唐代牡丹能如此迅速发展,国都长安人们喜欢牡丹如痴如狂,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生活情调的热烈使长安人喜欢一切暖色调的事物。
牡丹文化调研报告牡丹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牡丹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花卉之一。
本调研报告的目的是研究牡丹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牡丹的历史与起源牡丹起源于中国,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在唐朝时期,牡丹达到了巅峰发展,被列为国花,并广泛运用于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中。
明清时期,牡丹经历了一段沉寂期。
新中国成立后,牡丹重新受到重视,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培育。
三、牡丹文化的特点1. 寓意丰富:牡丹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繁荣、吉祥、美丽的象征意义。
作为国花,牡丹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2. 艺术价值:牡丹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绘画和文人作品中,成为了重要的艺术元素。
牡丹绘画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形态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
3. 园林景观:牡丹作为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
牡丹园成为展示牡丹文化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赏者。
四、牡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种植技术的改进:随着科技的进步,牡丹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多,花期也得到了延长。
2. 文化活动的举办:各地经常举办各种牡丹文化活动,包括牡丹展览、论坛、艺术表演等,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牡丹文化。
3. 学术研究的推动:牡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持,许多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致力于牡丹的研究和推广。
五、牡丹文化的影响1. 经济效益:牡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牡丹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
2. 旅游推广:牡丹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赏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3. 文化交流:牡丹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六、结论通过调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牡丹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牡丹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将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牡丹文化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牡丹文化及其应用摘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牡丹被赋予了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方面,如园林,绘画,文学,雕塑,民俗,食品,服饰等,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国民族文化完整有机体的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具有“文化全息”的现象。
关键字:牡丹起源园林文学风俗历史牡丹,植物分类上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落叶亚灌木,在全国分布遍布分布,它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因万紫千红,艳压群芳品为“国色”,香而不酽,清沁心脾被赞做“天香“,是“花中之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牡丹在景观当中的应用专类园:以杭州花港观鱼为例牡丹亭一角图该组植物位于牡丹亭中心景区东入口附近,在立面上具有标志,引导和界定空间的作用,作为相对独立的一组景观,表现出了点状独立式景观突出的视觉效果和较强的整体性,其本身在构图与选材上也具有可取之处,主要表现为季相特色鲜明,选材选型得当,层次分明,整体性强。
牡丹亭植物表一览植物种类数量生活型类型形态冠幅高度赤松 1 乔木常绿单干 4.7 2.6红羽毛枫 1 乔木落叶单干 4.6 2.1杜鹃2从灌木半常绿丛生 2.8 2.0茶梅 6 灌木常绿单干0.7 0.8南天竹 2 灌木常绿单干0.7 1.0中华常春藤10% 藤木常绿丛生络石1% 藤本常绿丛生沿街草20% 草本常绿丛生白皮松 1 乔木常绿单干7.6 9.6鸡爪槭 1 乔木落叶单干7.0 5.0罗汉松 1 乔木常绿单干 2.8 1.8凤尾兰25头灌木常绿丛生 1.5 1.3牡丹20% 灌木落叶丛生0.5 0.6芍药5% 灌木落叶丛生0.5 0.6迎春2丛灌木常绿丛生 1.2 1.2牡丹亭植物配置平面图牡丹亭位于比较开阔的草坪地区,其后也是视线较开阔的红鱼池,这样的对比的手法强调了牡丹亭这一主景,使牡丹亭成为该公园的立面构图中心系植物山石造景精华。
牡丹文化【起源与传播】我国是牡丹起源、分化和演化的中心。
随着朝代的兴衰更替,牡丹的栽培发展总体经历了几次大的盛衰交替,即隋朝(发展初期)——唐朝(盛期)——“安史之乱”(衰期)——后唐(恢复期)——北宋(盛期)——“靖康之乱”(衰期)——南宋至明清(盛期)。
新中国成立后,牡丹栽培区域扩展至全国范围。
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牡丹于8世纪传入日本,17世纪传入荷兰,18世纪传入英国,19世纪传入美国、法国。
【生产应用】牡丹作为重要的观赏花木,在古典园林中常与其他植物、山水、建筑小品搭配构建园林景观。
牡丹也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有寓意吉祥的民间插花,有始于汉代盛于唐代象征富贵的宫廷插花,以及用于佛教礼仪或象征禅室庄严与光明的佛事用花。
由牡丹根部加工制成的中药材“丹皮”用量较大,国内年需量约250万公斤,年出口量约50万公斤。
【文学价值】历代有关牡丹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仅唐宋两代就有近千首,《全唐诗》收录约500首,状其貌、摹其态、叹其香、赞其色、吟其韵、述其品,借物言志抒情。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描写了牡丹的“国色天香”之美。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
”用其他花卉反衬出牡丹之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体现了国人对牡丹的喜爱,成就了其“花王”地位。
【食药文化】油用牡丹种子含油率较高,富含α-亚麻酸、亚油酸和大量生物活性物质,2011年被卫生部批准为国家新资源食品,成为一种新型木本健康食用油。
牡丹还是贵重的中药材,中医认为牡丹花、根、根皮皆能入药。
早在神农尝百草年代,牡丹的药用价值已为人们熟悉。
东汉早期医简中,已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
(苏咏农)·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现代农业。
编辑:沈村蔚(915344879@)农家生活NONGJIASHENGHUO642018/18。
中国牡丹历史与文化发展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
位居十大传统名花之首,誉为“花王”。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国色天香,契合了人们祈盼美好,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是国人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繁荣昌盛的象征。
其色、姿、香、韵个佳。
花开时节、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香怡人。
花调之后,依然气宇轩昂,婀娜多姿。
寒冬叶落,更现枝干苍奇,苍桑挺拔,铁骨铮铮。
1、牡丹的栽培史1.1野生到引种栽培阶段牡丹、芍药均为芍药科芍药属的植物,二者花形相似,但前者为木本,后者为草本。
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药而无牡丹的记载。
人们最早是从药用价值认识了牡丹。
在1972年甘肃武威市柏树乡考古发现的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是迄今已有资料中有关牡丹的最早文字记栽。
牡丹名字来自明代李明珍《本草纲目》: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茎,故谓‘牡’(即分株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牡丹别名又称:木芍药、富贵花、鹿韭、鼠姑、百两金、唐狮子、据宋朝余仁中本《顾虎头列女传》有画面描绘了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顾虎头即顾恺之(约344—405年在世),由此可知牡丹观赏栽培始期距今约有1600年。
1.2逐步发展时期隋朝时已出现了不少牡丹品种,如“飞来红”、“天外红”、“一拂黄”、“颤风娇”等,这些栽植于御苑,这是中国牡丹由乡间进入城市、由民间田园进入皇家宫苑之开端,自此牡丹开始了她的“富贵历程”。
唐代牡丹栽培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牡丹至少有了5种颜色:殷红、深紫、桃红、通白、黄色、还出现了重瓣品种唐代宫廷中还注重牡丹插花,并对摆设环境、剪截工具、容器、几架都有严格要求。
在欣赏牡丹插花的同时,还要绘画、奏曲、饮酒赋诗,唐代牡丹能如此迅速发展,国都长安人们喜欢牡丹如痴如狂,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生活情调的热烈使长安人喜欢一切暖色调的事物。
中国牡丹文化的综合研究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着深厚的内涵。
牡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本文将对中国牡丹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地理分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影响等方面。
牡丹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当时,牡丹因其花色艳丽、品种繁多而备受人们喜爱。
诗人李白、白居易等均留下了众多赞美牡丹的诗篇。
自唐代起,牡丹成为了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之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牡丹文化。
中国牡丹文化分布广泛,各地牡丹特色各异。
例如,洛阳被誉为“牡丹之乡”,以其牡丹花大色艳、品种繁多而闻名。
在菏泽,牡丹以花型饱满、色彩丰富著称。
甘肃的兰州牡丹则以其株高冠大、花型优美而受到赞誉。
这些地区的牡丹文化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牡丹文化的绚丽多彩。
牡丹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牡丹是诗词的重要题材。
古代诗人如杜甫、韩愈等都曾以牡丹为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牡丹在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清代瓷器上,常以牡丹作为装饰图案,呈现出华贵的气息。
在医学领域,牡丹也具有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牡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等疾病。
同时,牡丹的根皮可作为药材,具有降低血压、抗菌消炎等作用。
因此,牡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牡丹文化对人们生活以及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牡丹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牡丹的赞美与歌颂,人们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牡丹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牡丹的华丽与富贵,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追求美好、积极向上的生活品质。
同时,牡丹文化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为文学、艺术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综合研究中国牡丹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牡丹文化以其独特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牡丹花介绍及文化牡丹花介绍及品种特点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阴中十万家。
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牡丹简介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大巴上一带山区,至今这个地区仍然长有野生单瓣的牡丹品种。
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速度缓慢,株型小,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色艳丽,富丽端庄,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自古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牡丹以洛阳牡丹最为出名。
牡丹花色丰富,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 大色系、10 种花型、1000 多个品种;花瓣有单瓣、复瓣、重瓣和台阁性花。
花萼有五片。
牡丹的分辨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按株型、芽型、分枝习性、花色、花期和花型等分类。
牡丹可以种植在温带、寒热和亚热带地区的品种300 多个,还有日本、美国、法国品种 100 多个。
洛阳牡丹经济价值牡丹不仅因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的特点,还因为其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为历代人所称颂。
牡丹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牡丹全身还都是宝,花、种、根、粉都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
从秦汉时期就以药植物被载入《神农本草经》。
牡丹浑身是宝,其根经加工是名贵的中草药“丹皮”,有散淤血、清血、和血、止痛、痛经的功效,还可以降低血压、抗菌消炎,长久服用可以延年益寿。
花种也可以榨油。
花瓣还可食用,其味鲜美。
近年来,洛阳不断开发以牡丹为特色的产品,牡丹酒、牡丹系列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保健茶系列产品,以及牡丹月饼、牡丹饺子、牡丹滋补靓汤等一系列新型牡丹食品。
近年来,洛阳市已经申请获得牡丹精深加工方面的国家专利 20 余项,为牡丹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此外,洛阳邮政局还开发出“千枚牡丹”个性化邮票系列产品,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牡丹寓意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花,牡丹自古就被寄予了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含义。
历史上以河南洛阳的牡丹为最,开黄花的姚黄和开紫花的魏紫被视为两个传统的品种,一直流传到现在。
牡丹的欣赏、文化及应用摘要: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贵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以洛阳、菏泽牡丹最负盛名。
并且在现代随着花卉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厚底蕴、艳丽富贵的牡丹花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
关键词:牡丹文化、牡丹的欣赏、牡丹的应用1.牡丹的形态特征种类及对牡丹的欣赏。
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
根系肉质强大,少分枝和须根。
株高1-3m,老茎灰褐色,当年生枝黄褐色。
二回三出羽状复叶,互生。
花单生茎顶,花径10-30cm,花色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有单瓣、复瓣、重瓣等,花期一般为4-5月。
牡丹的特点之花朵分类,其花大色艳,品种繁多。
有的品种花器齐全,萼片、雄蕊、雌蕊发育正常,如“似荷莲”、“凤丹白”等;但有的品种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缤纷的花朵。
牡丹的特点,其根据花瓣层次的多少,传统上将花分为:单瓣(层)类、重瓣(层)类、千瓣(层)类。
在这三大类中,又视花朵的形态特征分为: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绣球型(传统上把皇冠型和绣球型称为起楼)六种花型。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直观地反映了花朵的各种变化形态。
牡丹花很美,洛阳牡丹之所以能闻名中外,是因为它们形大鲜美、仪态万方、色香俱全、冠绝群芳、国色天香,并且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牡丹花雍容典雅,富丽堂皇,自古以来已经有“国花”之美称。
她是中国特有的名贵花卉品种,洛阳牡丹更是由于她的艳压群芳而名满天下。
?牡丹花的花瓣大而色彩艳丽,花瓣之大和花色之多在群花中算是很出众的了。
牡丹花花型有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和皇冠型等七八种区分;?她的枝繁叶茂,枝条有单枝型和稠枝型之分,叶子有大形圆叶型、大形长叶型和小叶圆叶等五种区分。
如果根据牡丹花的花色来给牡丹花分类,可以分成八大种类:洁白无暇的白牡丹,有“黑美人”之称的黑牡丹,有蓝田玉之称的蓝牡丹,有“火炼金丹”之称的红牡丹,有墨紫色的“种生黑”,有淡紫色的“首案红”,有粉色的美人牡丹和有“贵妇人”之称的黄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