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结直肠肿瘤发生的机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8.92 KB
- 文档页数:3
230海军总医院学报2009年12月第22卷第4期脂联素与肥胖相关肿瘤的研究进展臧贵明(海军总医院干三科,北京100048)摘要:脂联素是新近发现的由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激素蛋白,在人体血浆中含量丰富,与肥胖相关。
影响循环系统中脂联素浓度的因素主要有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循环系统中睾酮和雌三醇的浓度。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许多肿瘤的危险因素。
许多研究都表明循环系统的脂联素浓度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
这些与肥胖相关的恶性肿瘤包括结直肠癌、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等。
肿瘤细胞表达脂联素受体,因此脂联素可能通过与脂联素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和信号传导通路的下游,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或者通过抗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其他机制调节细胞增殖。
关键词:脂联素;肥胖;肿瘤中图分类号:Q51}R730.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427(2009)104-0230—04脂联素是新近发现的由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激素蛋白,在人体血浆中含量丰富,与肥胖相关。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许多肿瘤的危险因素,体内脂肪分布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联系[1 ̄7],现对脂联素与肥胖相关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
1脂联素的发现、结构及其生物学效应1.1脂联素的发现、结构1995年,Scherer等邙]通过筛选消减文库的方法在小鼠3T32L1脂肪细胞中成功克隆出一个新基因,因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补体因子Clq(补体第一成分q亚单位)相似,且变性丙烯酰胺电泳检测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3,因而命名为脂肪细胞补体相关蛋白3。
1999年,Arita等[91将其正式命名为脂联素。
编码人脂联素的基因位于3q27,基因全长17kbp,包含了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
人体内的脂联素包括全长脂联素和脂联素球型结构域2种形式,全长脂联素与脂联素球型结构域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以及在循环系统中的浓度及存在形式都有所不同。
miR-365a-3p通过BMI1基因影响结直肠癌干细胞特性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何涵;冶亚平;阴常欣;周玲玲;昌媛;李婷婷【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22(12)13【摘要】目的研究mi R-365a-3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确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住院患者的结直肠癌标本,通过Q-PCR方法检测43对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365a-3p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T分期的关系;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 R-365a-3p与B淋巴瘤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BMI1)基因的关系;设定空白为对照组,mi R-365a-3p为实验组,miR-365a-3p抑制剂为干扰组;通过CCK8及干细胞成球实验检测三组细胞增殖能力及干细胞成球能力;通过Q-PCR方法检测三组细胞中CD44、CD133及Lgr5的表达。
结果 mi R-365a-3p 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组织(P <0.05);miR-365a-3p与BMI1结合后,实验组中CD44、CD133及Lgr5表达下降,而干扰组升高(P <0.05);实验组细胞的增殖及成球能力下降,而干扰组升高(P <0.05)。
结论 miR-365a-3p通过结合BMI1基因下调干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总页数】4页(P27-30)【作者】何涵;冶亚平;阴常欣;周玲玲;昌媛;李婷婷【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相关文献】1.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EGFR抑制剂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EGFR抑制剂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2.HOXD10基因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3.RNA干扰WEE1基因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的机制研究4.靶向糖酵解途径影响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5.MMP-1及MMP-1基因多态性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直肠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疾病,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环境、基因等等。
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分子遗传学异常与其发病关系密切,对于深入理解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直肠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结直肠癌发生时,基因突变是引发疾病的原因之一,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结直肠癌的突变基因主要包括APC、KRAS、TP53、SMAD4等,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细胞增殖、凋亡、生长抑制等信号通路的失控。
同时,结直肠癌还存在大量基因组的微型改变,如拷贝数变异、染色体易位、缺失等等。
除此之外,结直肠癌的基因表达水平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些癌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而一些抑癌基因的表达降低。
而在基因剪接方面,结直肠癌患者的RNA可变剪接模式也与正常组织存在差异。
二、结直肠癌的遗传学变异及其认识结直肠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已经逐渐走向深入,除了涉及到上面提到的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调节和可变剪接等等问题,还有一些遗传变异的发现。
基因多态性是指在人种、个体之间存在的未必引起明显临床表现的基因序列变异,人体内几乎所有基因都存在多态性。
一些研究表明,TP53 rs1042522和PLCE1 rs3765524等基因的突变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相关。
此外,考虑到许多SMA(Small Mass Array)技术仅关注个别基因突变而忽略了全基因组的遗传变异特征,WES(全外显子测序)成为了研究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全外显子测序技术不仅具有高通量、高准确度等优点,而且可以检测全基因组的氨基酸变异,进而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三、结直肠癌的细胞外DNA及其应用细胞外DNA(Plasma DNA)是血中存在的dna分子,其中包含甲基化、裂解、突变等遗传变异信息。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采用非侵入性检测的方法分析细胞外DNA,在结直肠癌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上海地区结直肠癌相关危险因素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与方法•上海地区结直肠癌发病危险因素分析•上海地区结直肠癌发病危险因素与全国比较分析CATALOGUE目录•上海地区结直肠癌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评估•研究结论和建议01研究背景和意义上海地区结直肠癌高发结直肠癌是上海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危险因素研究不足尽管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较高,但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
队列研究方法的缺失以往研究多采用病例对照或横断面研究方法,缺乏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无法准确评估危险因素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影响。
推动结直肠癌预防通过对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的研究,可以为预防和控制结直肠癌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要点一要点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了解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可以促进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发病风险。
提供政策依据为政府制定结直肠癌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推动上海地区结直肠癌防控工作的开展。
要点三研究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地区的人群发病风险差异;探讨上海地区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0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外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与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国外研究集中在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等方面,并不断深入探讨。
国外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不断完善和推广。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结直肠癌的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国内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预防和治疗方面仍需加强研究和推广。
010203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具体因素和作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
结肠腺管瘤的病因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结肠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吧,我们人体的结肠如果出现了问题,不但容易给我们带来了疼痛的感觉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吸收,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做好对于结肠的保护工作,一旦结肠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去治疗,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结肠腺管瘤的病因。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在2006年消化疾病周上报告副作用,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
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Jill E Elwing博士治疗及其同事对进行结肠镜筛查的100例2型糖尿病女性和500名非糖尿病女性进行了研究。
糖尿病组努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岁,41%为白种人,10%与结直肠癌有一级亲缘关系不见。
平均体重指数为34.4,29%使用胰岛素。
非糖尿病对照组的激素状态相当。
平均年龄是59岁,68%是白种人,平均BMI 是28.5,7%与结有一级亲缘妙手关系。
任何反而绒毛状或管绒毛状很好并且直径大于1cm的腺瘤或晚期腺瘤或指导任何高度增生不良都符合这项研究腺瘤的定义。
女性的腺瘤发生率为37%,非糖尿病女性为24%。
所以几率为1.80。
糖尿病女性的晚期腺瘤发生率为14%,非糖尿病女性为6%,几率为2.4.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炎症比较,肥胖糖尿病女性发生任何心情腺瘤和晚期腺瘤的几率分别为2.6和3.5.Elwing博士指出:“雌激素被认为可能影响结直肠癌的生长率,所以我们控制雌激素状态。
”连接糖尿病和结直肠腺瘤的可能原因,高胰岛素血症作用可能是穷人原因。
胰岛素本身是一种生长因子。
它一年可能具有直接为人的促瘤形成搭理作用,或者通过生长因子-1间接发挥作用。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结肠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结肠,一旦结肠出现问题要及时去治疗,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结肠腺管瘤的病因。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关系研究肥胖问题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在现代社会高速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工作模式、饮食结构、作息规律等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肥胖的发生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许多研究中,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关系被提到了。
本文将会探讨肠道微生物与肥胖问题的联系。
1、肠道微生物简述肠道微生物其实非常多样化,包含了许多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与个体的遗传背景、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相关。
微生物群落的构成集体地影响肠道内环境,范围包括酸碱度、氧气含量、水分等等。
微生物在肠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主要的作用是发酵未被消化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同时能够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多肽、芳香氨基酸等等,这些代谢产物对于人的健康都极其关键,例如,短链脂肪酸(SCFA)能够降低肠道内的PH值,提高肠道内的钙的溶解度,同时也有调节免疫系统和癌症的作用。
2、肠道微生物和肥胖的关系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看待,一方面是肠道微生物的数量与多样性,另一方面是与肥胖相关的代谢产物。
(1)肠道微生物数量与多样性与肥胖的关系研究发现,肥胖患者所包含的肠道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会有所变化。
肥胖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数量变化和口服抗生素有着关联,本来富有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数量下降,并且微生物生成物之间的平衡失去了平衡。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amount and diversity of gut microbiota vary in overweight people. Gut microbiota of obese individuls varies with decreasing in number and shifts in balance with different microbial metabolites, which cause an increase in energy storage and body weight. A recent study performed on 92 obese and non-obese people found that obese people had decreased gut microbiota diversity regarding to non-obese individuals.(2)肠道微生物产物对肥胖的影响在最近的研究中,肠道微生物产物对肥胖也有所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肥胖(obesity)是指体内脂肪组织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它是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
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则是一组与肥胖相关的代谢障碍的临床表现。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并对人体健康造成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脂质代谢紊乱相关基因脂质代谢紊乱是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这方面,许多基因与之相关联,逐渐成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焦点。
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脂联素(adiponectin)基因。
1. 脂联素基因(ADPN)脂联素作为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在能量平衡和胰岛素敏感性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ADPN基因的多态性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2. 瘦素受体(LEPR)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它通过结合瘦素受体来实现对能量平衡、食欲和能量消耗的调节。
LEPR基因突变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相关。
二、炎症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性低度炎症在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肥胖引起其他代谢紊乱的基本机制之一。
1.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NF-α是一种充血且持久存在于脂肪组织中的促炎物质,在肥胖个体中其表达水平升高。
高水平TNF-α可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并增加慢性低度炎症风险。
2. 白介素6(IL-6)IL-6是另一个促炎物质,它参与脂肪组织炎症反应的调节。
肥胖个体中,脂肪细胞分泌的IL-6增加,导致体内炎症水平升高。
三、脂肪组织分化与能量代谢在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中,脂肪组织的异常分化和紊乱的能量代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1. PPARγ基因PPARγ是一种转录因子,参与调控脂肪细胞分化和功能。
其基因突变可影响脂肪组织的形成和分布,并进一步影响整体能量代谢。
直肠癌是怎么引起的直肠癌为现代一种高发癌症,患病人数越来越多,直肠癌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不良饮食结构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没有宣泄,导致癌症发生率越来越高。
那么直肠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直肠癌的引发因素①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结肠炎症和吸血虫疾病都和直肠癌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
由于以上疾病均为慢性疾病,而且病程时间长,因此,长期不及时治疗的慢性疾病慢慢转为了癌症。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患有二十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患者,发生结肠癌症的几率为百分之三十。
②直肠腺瘤癌变,腺瘤性息肉癌变,腺瘤分为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三种类型。
管状腺瘤较其他两种瘤子的发病率要高一些,但是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也较高。
腺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也就是具有家族性,腺瘤被医学上视为癌变前的一种病变,通常在患者三十岁后发生癌变,也有较少的患者是二十岁之前出现癌变。
③不良饮食习惯。
有关研究指出,直肠癌的发生和人们的经济情况以及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方,由于经济状况良好,人们饮食也较好,饮食均丰富且过分营养,导致人们摄入了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而对于高纤维食物则摄入量少,大肠缺失纤维素则不容易增加蠕动性,不利于排便和排出毒素,因此,患上结肠癌的几率便较高。
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所导致引发直肠癌的原因不是特别的明确,一般动物脂肪代谢物质经过人体消耗吸收后产生细菌,人们的肠道蠕动慢,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没有及时排解,导致肠道发病率增加,长期下去便发展为肠癌。
饮食是引发直肠癌的主要因素,高脂肪食物和高蛋白食物会导致人体中粪便中的甲基胆蒽增加,从而增加胆酸分泌,慢慢的被肠道中的厌氧菌分解为致癌物质,另外,高经济水平地方的人们饮食中长期缺乏纤维素,则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也增加了患病几率。
而且,高脂肪食物对肠道黏膜会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告知现代人们需要注意,追求健康营养均衡的饮食,切忌大鱼大肉,以清淡好消化饮食为主。
结直肠癌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
一、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大肠癌的家族聚集现象是遗传因素的重要体现。
许多研究显示,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患者患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尽管不同的人群中致病基因有所不同,但多个基因的突变都可能是导致结直肠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和不受控制的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例如,APC、KRAS和TP53等基因的突变在结直肠癌中十分常见。
APC基因的突变使其功能异常,导致Wnt信号通路过度活化,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KRAS基因突变则使上述信号通路的活化变得不依赖于APC,极大地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增殖。
TP53基因突变则使细胞失去了对DNA损伤的应答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癌细胞的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MLH1、MSH2和MSH6等DNA修复基因的突变可导致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
这些突变导致DNA修复机制的紊乱,增加了基因突变的积累速度,从而引发结直肠癌。
二、环境因素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其他癌症一样,结直肠癌的发生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环境因素的调节。
饮食习惯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高纤维、低脂肪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明显的负相关。
较高的饱和脂肪酸、红肉和加工肉摄入量则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另外,体育锻炼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负相关。
研究发现,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远低于不运动或很少运动的人。
久坐不动和肥胖也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这是因为长时间久坐会导致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而肥胖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
㊃综述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1-8348.2020.07.034网络首发h t t p s://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50.1097.R.20200206.1824.010.h t m l(2020-02-07)结直肠癌和脂肪代谢之间的关系*张小丽1,2,曾靓1,2综述,张尊月2,罗华友1,2ә审校(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胃肠与疝外科;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毒品依赖和戒治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32)[摘要]结直肠癌是胃肠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较高,但是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㊂大量研究提示,结直肠癌和脂肪代谢关系密切,充分了解结直肠癌和脂肪代谢的关系尤为重要,或可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进而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㊂本文旨在对现有脂肪代谢和结直肠发生㊁发展的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㊂[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脂肪代谢;分子机制[中图法分类号] R735.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8348(2020)07-1176-04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a n d f a t m e t a b o l i s m*Z HA N G X i a o l i1,2,Z E N G L i a n g1,2,Z HA N G Z u n y u e2,L U O H u a y o u1,2ә(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a n d H e r n i a S u r g e r y;2.T h e NH C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 o f D r u g A d d i c t i o n M e d i c i n e,t h e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K u n m i n g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K u n m i n g,Y u n n a n650032,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i s a c o mm o n l y c a n c e r i n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u r g e r y,w h i c h h a s a h i g h l y m o r-b i d i t y a n d m o r t a l i t y i n C h i n a,b u t i t s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i s n o t v e r y c l e a r.A n u m b e r o f s c i e n t i f i c e v i d e n c e s s u g g e s t t h a t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f a t m e t a b o l i s m.T h e r e f o r e,i t i s i m p o r t a n t t o s u f f i c i e n t l y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a n d f a t m e t a b o l i s m,w h i c h m a y h e l p f o r e a r l y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t h e r e b y r e d u c i n g m o r t a l i t y a n d i m p r o v i n g s u r v i v a l r a t e.T h e p u r p o s e o f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s t o r e v i e w t h e e x i s t i n g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m e c h a n i s m s o f f a t m e t a b o l i s m a n d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o l o-r e c t a l c a n c e r,a n d t o p r o v i d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l a t e r r e s e a r c h.[K e y w o r d s]c o l o r e c t a l n e o p l a s m s;f a t m e t a b o l i s m;m o l e c u l a r m e c h a n i s m结直肠癌(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C R 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为女性恶性肿瘤中第二位常见癌症,男性恶性肿瘤中第三位常见的癌症,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高居第四位[1]㊂自2000年以来,中国C R C年发病率和病死率稳步上升[2],在中国人群中,C R C在恶性肿瘤中排第五位[3]㊂早期C R C的5年生存率大于90%,但是在晚期有转移的C R C5年生存率小于5%[4]㊂然而,在临床中诊断的C R C患者大多数为晚期,那么找到合适的方法提高C R C在高危人群中的早期诊断率,找到新的靶向治疗途径十分重要,所以应对C R C的分子发病机制进行研究㊂脂质代谢与C R C的发生㊁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5-6],肥胖与C R 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有关[7-9],而肥胖相关的高脂肪饮食也是C R C发生的高危因素[5,10],更有证据直接表明高胆固醇血症㊁高三酰甘油血症与C R C 存在因果关系[11-13],高脂血症对C R C患者手术的预后也有明确的不良影响[14]㊂肿瘤微环境中的脂肪细胞可直接充当能量提供者和代谢调节剂以促进C R C 细胞的生长和存活[7]㊂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及表达与否甚至可以影响C R C患者的化疗效果[15],评估C R C患者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化疗提供指导意见[16]㊂阐明C R C与脂质代谢之间的分子发病机制可能有助于延长C R C患者的生存期[5]㊂1多不饱和脂肪酸(P U F A s)代谢过程中的酶与C R C的关系从正常前体转化的过程中,癌细胞能够获得新的自身代谢及肿瘤微环境中多种类型的免疫和基质细胞,以满足不受控制的生长和转移进程的需求[17]㊂通常需要细胞外脂肪酸作为营养源,特别是在代谢应激6711重庆医学2020年4月第49卷第7期*基金项目:云南省卫生厅内设机构项目(2017N S001);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黎介寿院士项目(L J S-201707)㊂作者简介:张小丽(1995-),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胃肠道肿瘤方面的研究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k m-l h y@q q.c o m㊂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条件下[18]㊂P U F A s中花生四烯酸(A R A)的代谢产物为类二十烷酸,其是环氧合酶(C O X)㊁脂氧合酶(L O X)和细胞色素P450(C Y P)酶产生的P U F A s的代谢产物,是参与肿瘤发生调节的重要脂质信号分子[19]㊂C R C患者中约59%的腺瘤和86%的腺癌中C O X-2表达升高[20]㊂结直肠腺瘤浅表间质细胞C O X-2表达与血管生成增加相关,与C R C的转移有关[21]㊂L O X催化P U F A s生成白三烯和羟基脂肪酸,与C R C发生密切相关[22]㊂15-L O X-1酶催化A R A生成1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5-H E T E),但在C R C患者中15-L O X-1表达下降,15-L O X-1具有抗C R C的作用,15-H E T E有希望成为此类患者的治疗靶点;与之相反,12-L O X和5-L O X在C R C细胞中表达均上调,12-L O X催化A R A生成12-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2-H E T E),12-H E T E与C R C的血管生成和侵袭相关,使用5-L O X的抑制剂观察到C R C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抑制D N A合成[19]㊂C Y P酶在氧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尽管C Y P主要存在于肝脏中,但一些特异性同种型也在结肠组织中表达,C Y P1A1㊁C Y P1B1㊁C Y P2C㊁C Y P2E1㊁C Y P3A4和C Y P3A5在人结肠中均有表达[23]㊂C R C患者C Y P1A1㊁C Y P1B1㊁C Y P2E1表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且表达与年龄㊁性别㊁吸烟状况㊁肿瘤分级和肿瘤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C Y P同工酶高表达对于C R C的进展和发展可能至关重要[24]㊂近期研究表明,在C R C患者中,肿瘤组织C Y P3A5的表达量与伊立替康治疗肿瘤的有效性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伊立替康治疗本身并未改变C R C组织中C Y P3A5的表达㊂由于C Y P3A5参与伊立替康的降解,C Y P3A5在对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无反应的C R C患者中有更高的瘤内表达,可能表明C Y P3A5在肿瘤抗性中的因果作用[25]㊂另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指出,C R C的患病风险可能受到C Y P2E1基因多态性的调节,与C C等位基因的个体相比,具有P P A RγC161T(r s3856806)的T等位基因的个体C R C的风险显著升高[26]㊂2脂肪氧化过程中其他蛋白与C R C的关系现有数据表明,d MM R C R C患者预后良好,因为d MM R是C R C患者的普危因素[27]㊂而p MM R C R C 患者具有更高的转移率,存活期短㊁对化疗和免疫疗法的反应差,在细胞学水平上对两组脂质代谢相关过程及产物进行分析发现,与转移相关的脂质代谢中涉及的关键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 C D1)和磷脂酶D1(P L D1)在p MM R C R C细胞中比d MM R C R C 细胞更高[5],S C D1能导致上皮-间质转化,促进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入侵[28]㊂有10种类型的脂质在d M-M R C R C和p MM R C R C细胞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5]㊂另有研究发现,涉及脂肪酸氧化(f a t t y a c i d o x-i d a t i o n,F A O)的基因C P T1A在悬浮培养的细胞中上调㊂在C R C细胞中由C P T1A介导的活性氧物质消除对失巢凋亡抗性是至关重要的㊂体内实验显示, C P T1A抑制的C R C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加难以转移至肺,表明C P T1A介导的F A O活化增加了C R C细胞的转移能力㊂分析C R C患者的临床组织标本发现与原发部位相比,在转移部位中观察到C P T1A表达增加,说明C P T1A介导的F A O激活诱导C R C细胞抵抗失巢凋亡,进而促进癌细胞的转移[29]㊂3 W n t㊁脂质代谢和C R C的关系W n t信号转导与动物的发育和成年生活中的无数生物现象相关联㊂同时,异常的W n t信号传导是人类大多数疾病的病理基础[30]㊂W n t基因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联[31]㊂各种因素都能够改变W n t活性,如脂质代谢[32]㊂W n t有许多亚型,在C R C 中W n t2B是最丰富的过度表达的W n t,W n t2B可以激活β-连环蛋白依赖性W n t信号传导[33],W n t/β-连环蛋白信号传导在C R C中起重要作用[34],W n t2B与F r i z z l e d7共同介导参与促进C R C的间质-上皮之间转化[33],W n t1可能是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的主要激活因子,W n t5a可稳定黏附连接,从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34]㊂W n t基因的表达量也由其他基因和蛋白调节,s n o R N A宿主基因16(S NH G16)在C R C中明显上调,S N H G16表达与W n t的转录因子(A S C L2㊁E T S2和c-M y c)的表达呈正相关,在C R C细胞中体外消除W n t信号传导降低了S N H G16的表达,表明S N H G16受W n t途径调节,S NH G16的敲除细胞凋亡增加,且影响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Y C㊁A S C L2㊁HO X A10等12个基因)表达[35]㊂酰基辅酶A合成酶5(A C S L5)通过引入酰基辅酶A而参与脂质代谢,它对线粒体脂肪酸代谢和细胞能量稳态具有重要意义[36],A C S L5存在的情况下,W n t2B不能转移到细胞核而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这与W n t活性的明显降低相平行[37]㊂4细胞因子㊁脂质代谢和C R C的关系由正常组织或者肿瘤组织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和白细胞介素(I L)-6可导致癌症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炎症[38]㊂I L-6和T N F-α介导的慢性炎症可能通过调节白色脂肪(WA T)早期脂解作用和晚期褐变作用促进癌症患者恶病质的发生㊁发展,而且在动物实验方面论证了使用抗I L-6受体抗体治疗C R C恶病质之后,实验动物WA T相较于对照组下降不明显[39]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 G F-1)介导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 I3K)/蛋白激酶B(A K T)信号通路在C R C的发生㊁增殖㊁存活㊁代谢㊁运动和侵袭中起重要作用[40-41]㊂原发性和转移性结肠癌细胞的I G F-1激活后,脂肪合酶增加,其下游金属蛋白10和金属蛋白17活化表达,进而促进癌细胞完成上皮-间质转化,增加癌细胞转移的可能[42]㊂而且脂肪合酶的增加,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脂肪酸的从头合成是癌细胞快速增殖所必需的[43]㊂I L-8在肿瘤微环境7711重庆医学2020年4月第49卷第7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中过度表达,并且与肿瘤的大小㊁分期㊁转移相关联,具体表现为诱导C R C细胞增殖㊁迁移和侵袭,其通过P I3K/A K T/N F-κB信号轴诱导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起作用[44]㊂5小结C R C和脂质代谢之间的分子发病机制应该引起重视,在C R C发病早期就已经出现脂质代谢相关分子的改变,甚至是肿瘤的发生原因之一㊂分子发病机制或可为C R C提供诊断新思路,例如靶向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分子成像,已有团队开发和合成C Y P1B1靶向N I R光学成像探针,C Y P1B1靶向成像技术可以检测早期肿瘤,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45]㊂分子发病机制的探索也可为靶向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已有研究指出,从云南茜草(R u b i a y u n n a n e n s i s)分离的天然环肽R A-Ⅻ通过AM P K通路和P I3K/A K T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其抑制脂肪酸合成蛋白F A S N 和S C D的表达来有效地降低脂肪酸水平[46]㊂研究C R C和脂质代谢之间的分子发病机制,从而实现精准医学与临床医学早期转化,可以有效地提高C R C患者的生存率㊂参考文献[1]S I E G E L R L,M I L L E R K D,F E D E WA S A,e ta l.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t a t i s t i c s,2017[J].C AC a n c e r J C l i n,2017,67(3):177-193.[2]C H E N W,Z H E N G R,B A A D E P D,e t a l.C a n c-e r s t a t i s t i c s i n C h i n a,2015[J].C A C a n c e r JC l i n,2016,66(2):115-132.[3]R O E R I N K S F,S A S A K I N,L E E H,e t a l.I n-t r a-t u m o u r 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 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a tt h e s i n g l e-c e l l l e v e l,2018[J].N a t u r e,2018,556(7702):457-462.[4]S I E G E L R L,M I L L E R K D,J E M A L A.C a n c e r s t a-t i s t i c s,2016[J].C A C a n c e r J C l i n,2016,66(1):7-30.[5]P E N G W,T A N S,X U Y,e t a l.L C M S/M S m e t a b o-l o m e a n a l y s i s d e t e c t s t h e c h a n g e s i n t h e l i p i d m e t a-b o l ic p r o f i l e s o fd MM R a n d p MM R ce l l s[J].O n c o lR e p,2018,40(2):1026-1034.[6]A G U I R R E-P O R T O L E S C,F E R N A N D E Z L P,R AM I R E Z D E MO L I N A A.P r e c i s i o n N u t r i-t i o n f o r T a r g e t i n g L i p i d M e t a b o l i s m i n C o l o r e c-t a l C a n c e r[J].N u t r i e n t s,2017,9(10):E1076.[7]W E N Y A,X I N G X,H A R R I S J W,e t a l.A d i-p o c y t e s a c t i v a t e m i t o c h o n d r i a l f a t t y a c i d o x i d a-t i o n a n d a u t o p h a g y t o p r o m o t e t u m o r g r o w t h i nc o l o n c a n c e r[J].C e l l D e a t h D i s,2017,8(2):e2593.[8]S H A P E R O T F,C H E N G I,D E V L I N T,e t a l.O b e s i t y i n c r e a s e s p r e v a l e n c e o f c o l o n i c a d e n o-m a s a t s c r e e n i n g c o l o n o s c o p y:a c a n a d i a n c o m-m u n i t y-b a s e d s t u d y[J].C a n J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H e p a t o l2017,2017:8750967.[9]N I M R I L,S A A D I J,P E R I I,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 l i n k i n g o b e s i t y t o a l t e r e d m e t a b o l i s m i n m i c ec o l o n c a r c i n o g e n e s i s[J].O n c o t a r g e t,2015,6(35):38195-38209.[10]M E H T A R S,S O N G M,N I S H I H A R A R,e t a l.D i e t a r y p a t t e r n s a n d r i s k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a n a l-y s i s b y t u m o r l o c a t i o n a n d m o l e c u l a r s u b t y p e s[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7,152(8):1944-1953.[11]R O D R I G U E Z-B R O A D B E N T H,L AW P J,S UD A,e t a l.M e n d e l i a n r a n d o m i s a t i o n i m p l i c a t e sh y p e r l i p i d a e m i a a s a r i s k f a c t o r f o r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I n t J C a n c e r,2017,140(12):2701-2708.[12]T I E G,Y A N J,K H A I R L,e t a l.H y p e r c h o l e s-t e r o l e m i a i n c r e a s e s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i n c i d e n c eb y r e d uc i n g p r od u c t i o n o f N K T a n d g a mm a de l-t a T c e l l sf r o m 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 c e l l s[J].C a n c e r R e s,2017,77(9):2351-2362.[13]Y A O X,T I A N Z.D y s l i p i d e m i a a n d 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 r i s k:a 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 p r o s p e c t i v es t u d i e s[J].C a n c e r C a u s e s C o n t r o l,2015,26(2):257-268.[14]C H E N T,F A N G J,WA N G Z,e t a l.L a p a r o-s c o p i c s u r g e r y d e c r e a s e s t h e s u r g i c a l r i s k s a s-s o c i a t e d w i t h h y p e r l i p i d e m i a i n r e c t a l c a n c e r:a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495p a t i e n t s[J].S u r gL a p a r o s c E n d o s c P e r c u t a n T e c h,2014,24(5):e162-166.[15]L E E Y E,H E H L,S H I U E Y L,e t a l.T h ep r o g n o s t i c i m p a c t o f l i p i d b i o s y n t h e s i s-a s s o c i-a t e d m a r k e r s,H S D17B2a n d HMG C S2,i n r e c-t a l c a n c e r t r e a t e d w i t h n e o a d j u v a n t c o n c u r r e n tc h e m o r ad i o t he r a p y[J].T u m o u r B i o l,2015,36(10):7675-7683.[16]V A R G A S T,MO R E N O-R U B I O J,H E R R A N Z J,e t a l.C o l o L i p i d G e n e:s i g n a t u r e o f l i p i d m e-t a b o l i s m-r e l a t e d g e n e s t o p r e d i c t p r o g n o s i s i n s t a g e-Ⅱc o l o n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J].O n c o t a r g e t, 2015,6(9):7348-7363.[17]MA Y,T E MK I N S M,HAWK R I D G E A M,e ta l.F a t t y a c i d o x i d a t i o n:a n e m e r g i n g f a c e t o fm e t a b o l 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n c a n c e r[J].C a n c e rL e t t,2018,435:92-100.8711重庆医学2020年4月第49卷第7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8]H A R J E S U,K A L U C K A J,C A R M E L I E T P.T a r g e t i n g f a t t y a c i d m e t a b o l i s m i n c a n c e r a n d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s[J].C r i t R e v O n c o l H e m a t o l,2016,97:15-21.[19]WA N G Y,WA N G W,S A N I D A D K Z,e t a l.E i-c o s a n o id s i g n a l i n g i n c a r c i n o ge n e s i s of c o l o r e c-t a l c a n c e r[J].C a n c e r M e t a s t a s i s R e v,2018,37(2/3):257-267.[20]P I S A N O C,O T T A I A N O A,T A T A N G E L O F,e ta l.C y c l o o x y g e n a s e-2e x p r e s s i o n 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i n c r e a s e d s i z e i n h u m a n s p o r a d i c c o l o r e c t a la d e n o m a s[J].A n t i c a n c e r R e s,2005,25(3B):2065-2068.[21]C H A P P L E K S,S C O T T N,G U I L L O U P J,e ta l.I n t e r s t i t i a l c e l l c y c l o o x y g e n a s e-2e x p r e s s i o n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i n c r e a s e d a n g i o g e n e s i s i n h u-m a n s p o r a d i c c o l o r e c t a l a d e n o m a s[J].J P a t h o l, 2002,198(4):435-441.[22]MA S H I MA R,O K U Y AMA T.T h e r o l e o f l i-p o x y g e n a s e s i n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n e w i n s i g h t sa n d f u t u r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J].R e d o x B i o l,2015,6:297-310.[23]D I N G X,K A M I N S K Y L S.H u m a n e x t r a h e p a t i cc y t o c h r o m e s P450:f u n c t i o n i n x e n o b i o t i c m e t a b o-l i s m a n d t i s s u e-s e l e c t i v e c h e m i c a l t o x i c i t y i n t h er e s p i r a t o r y a n d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t r a c t s[J].A n n uR e v P h a r m a c o l T o x i c o l,2003,43:149-173. [24]B U L U S H,O G U Z T U Z U N S,G E L E R S I M S E KG,e t a l.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 Y P a n d G S T i n h u m a nn o r m a l a n d c o l o n t u m o r t i s s u e s[J].B i o t e c hH i s t o c h e m,2019,94(1):1-9.[25]B U C K E,S P R I C K M,G A I D A M M,e t a l.T u m o r r e s p o n s e t o i r i n o t e c a n 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C Y P3A5e x p r e s s i o n 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O n c o l L e t t,2019,17(4):3890-3898.[26]K I M N H,S E O L J E,K I M J,e t a l.R e d m e a ti n t a k e,C Y P2E1a n d P P A R g a mm a p o l y m o r-p h i s m s,a n d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r i s k[J].E u r JC a n c e r P r e v,2019,28(4):304-310.[27]K AWA K AM I H,Z A A N A N A,S I N I C R O P E FA.M i c r o s a t e l l i t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a n d i t s r o l e i n 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u r r T r e a t O p t i o n s O n c o l,2015,16(7):30.[28]S A N C H E Z-MA R T I N E Z R,C R U Z-G I L S,G O-M E Z D E C E D R O N M,e t a l.A l i n k b e t w e e n l i p i d m e t a b o l i s m a n d 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p r o v i d e s a t a r g e t f o r c o l o n c a n c e r t h e r a p y[J].O n c o t a r g e t,2015,6(36):38719-38736.[29]WA N G Y N,Z E N G Z L,L U J,e t a l.C P T1A-m e d i a t e d f a t t y a c i d o x i d a t i o n p r o m o t e s c o l o r e c-t a l c a n c e r c e l l m e t a s t a s i s b y i n h i b i t i n g a n o i k i s[J].O n c o g e n e,2018,37(46):6025-6040. [30]C L E V E R S H,N U S S E R.W n t/b e t a-c a t e n i n s i g n a-l i n g a n d d i s e a s e[J].C e l l,2012,149(6):1192-1205.[31]N U S S E R,V A R M U S H E.M a n y t u m o r s i n d u c e db y t h e m o u s e m a m m a r y t u m o r v i r u sc o n t a i n a p r o-v i r u s i n t e g r a t e d i n t h e s a m e r e g i o n o f t h e h o s t g e-n o m e[J].C e l l,1982,31(1):99-109.[32]K U N I Y A S U H.T h e r o l e s o f d i e t a r y P P A R-g a mm a l i g a n d s f o r m e t a s t a s i s i n 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J].P P A R R e s,2008,2008:529720.[33]S C HWA B R H M,AM I N N,F L A N A G A N DJ,e t a l.W n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f o r m e s e n c h y m a l t oe p i t h e l i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c e l l s[J].D e v D y n,2018,247(3):521-530.[34]Y O S H I D A N,K I N U G A S A T,O H S H I MA K,e t a l.A n a l y s i s of W n t a n dβ-c a t e n i n e x p r e s s i o n i n a d v a n c e d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A n t i c a n c e rR e s,2015,35(8):4403-4410.[35]C H R I S T E N S E N L L,T R U E K,H AM I L T O NM P,e t a l.S N H G16i s r e g u l a t e d b y t h e W n tp a t h w a y 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a n d a f f e c t s g e n e s i n v o l v e d i n l i p i d m e t a b o l i s m[J].M o l O n c o l,2016,10(8):1266-1282.[36]L E W I N T M,K I M J H,G R A N G E R D A,e t a l.A c y l-C o A s y n t h e t a s e i s o f o r m s1,4,a n d5a r ep r e s e n t i n d i f f e r e n t s u b c e l l u l a r m e m b r a n e s i n r a t l i v e r a n d c a n b e i n h i b i t e d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J].J B i o l C h e m,2001,276(27):24674-24679.[37]K L A U S C,S C H N E I D E R U,H E D B E R G C,e ta l.M o d u l a t i n g e f f e c t s o f a c y l-C o A s y n t h e t a s e5-d e r i v e d m i t o c h o n d r i a l W n t2B p a l m i t o y l a t i o no n i n t e s t i n a l W n t a c t i v i t y[J].W o r l d J G a s t r o-e n t e r o l,2014,20(40):14855-14864.[38]L I N W W,K A R I N M.A c y t o k i n e-m e d i a t e d l i n kb e t w e e n i n n a t e i m m u n i t y,i n f l a m m a t i o n,a n dc a n c-e r[J].J C l i n I n v e s t,2007,117(5):1175-1183.[39]H A N J,M E N G Q,S H E N L,e t a l.I n t e r l e u k i n-6i n d u c e s f a t l o s s i n c a n c e r c a c h e x i a b y p r o m o-t i n g w h i t e a d i p o s e t i s s u e l i p o l y s i s a n d b r o w n i n g[J].L i p i d s H e a l t h D i s,2018,17(1):14. [40]S A M A N I A A,Y A K A R S,L E R O I T H D,e t a l.T h e r o l e o f t h e I G F s y s t e m i n c a n c e r g r o w t h a n dm e t a s t a s i s:o v e r v i e w a n d r e c e n t i n s i g h t s[J].E n-d o c r Re v,2007,28(1):20-47.(下转第1183页)9711重庆医学2020年4月第49卷第7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4]王艾博,边杰.D C E-M R I原理及临床应用情况[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6):435-438.[15]M E E K E R M,D U R,B A C C H E T T I P,e t a l.P u-p i l e x a m i n a t i o n:v a l i d i t y a n d c l i n i c a l u t i l i t y o f a n a u t o m a t e d p u p i l l o m e t e r[J].J N e u r o s c iN u r s,2005,37(1):34-40.[16]夏勋.瞳孔光反射动态测量平台搭建及瞳孔变化与颅内压相关性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6.[17]S U A D O N I M T.R a i s e d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p r e s s u r e:n u r s i n g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a n d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J].N u r s S t a n d,2009,23(43):35-40. [18]张锋,刘波,周庆九.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争议与前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 2945-2952.[19]C A R N E Y N,T O T T E N A M,O D R E I L L Y C,e t a l.G u i d e l i n e sf o r t h e m a n ag e m e n t o f s e v e r et r a u m a t i c b r a i n i n j u r y,f o u r t h e d i t i o n[J].N e u-r o s u r g e r y,2016,80(1):6-15.[20]M O L L A N S P,D A V I E S B,S I L V E R N C,e t a l.I d-i o p a t h i c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h y p e r t e n s i o n:c o n s e n s u s g u i d e-l i n e s o n m a n a g e m e n t[J].J N e u r o l N e u r o s u r g P s y-c h i a t r y,2018,89(10):1088-1100.[21]高亮.美国第四版‘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J/C D].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7,3(6):321-324.[22]陈克非,董吉荣,蔡学见,等.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持续脑灌注压监测的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2):153-156.[23]张礼均,刘明冬,余政,等.不同外科减压方式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21):2959-2961. [24]张承军,陈小艳,罗松,等.脑改良氧利用率㊁动静脉血乳酸差值监测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意义[J].创伤外科杂志,2017,19(12):929-931.[25]秦妮,吴桂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脑温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11,27(3):366-368.[26]曹闻亚.重症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病人低温治疗中脑温监测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 30(13):1545-1548.[27]P O L I S,P U R R U C K E R J,P R I G L I N G E R M,e ta l.I n d u c t i o n o f c o o l i n g w i t h a p a s s i v e h e a d a n dn e c k c o o l i n g d e v i c e:e f f e c t s o n b r a i n t e m p e r a-t u r e a f t e r s t r o k e[J].S t r o k e,2013,44(3):708-713.(收稿日期:2019-05-28修回日期:2019-09-22)(上接第1179页)[41]MA J,G I O V A N N U C C I E,P O L L A K M,e t a l.A p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 o f p l a s m a C-p e p t i d e a n d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r i s k i n m e n[J].J N a t l C a n c e rI n s t,2004,96(7):546-553.[42]P A R K G B,K I M D.I n s u l i n-l i k e g r o w t h f a c t o r-1a c t i v a t e s d i f f e r e n t c a t a l y t i c s u b u n i t s p110o fP I3K i n a c e l l-t y p e-d e p e n d e n t m a n n e r t o i n d u c e l i p o g e n e s i s-d e p e n d e n t 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t h r o u g h t h e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A D AM10 a n d A D AM17[J].M o l C e l l B i o c h e m,2018,439(1/2):199-211.[43]M E N E N D E Z J A,L U P U R.F a t t y a c i d s y n-t h a s e a n d t h e l i p o g e n i c p h e n o t y p e i n c a n c e rp a t h o g e n e s i s[J].N a t R e v C a n c e r,2007,7(10):763-777.[44]S H E N T,Y A N G Z,C H E N G X,e t a l.C X C L8i n d u c e s 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i nc o l o n c a n c e r c e l l s v i a t h e P I3K/A k t/N F-κBs i g n a l i n g p a t h w a y[J].O n c o l R e p,2017,37(4): 2095-2100.[45]M E N G Q,WA N G Z,C U I J,e t a l.D e s i g n,s y n-t h e s i s,a n d b i o l o g i c a l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c y t o c h r o m eP4501B1t a r g e t e d m o l e c u l a r i m a g i n g p r o b e s f o r c o l o r e c t a l t u m o r d e t e c t i o n[J].J M e d C h e m, 2018,61(23):10901-10909.[46]WA N G Y,G U O D,H E J,e t a l.I n h i b i t i o n o ff a t t y a c i d s y n t h e s i s a r r e s t s c o l o r e c t a l n e o p l a s mg r o w t h a n d m e t a s t a s i s:A n t i-c a n c e r t h e r a p e u t i-c a l e f f e c t s o f n a t u r a l c y c l o p e p t ide R A-Ⅻ[J].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 R e sC o mm u n,2019,512(4):819-824.(收稿日期:2019-11-28修回日期:2020-02-28)3811重庆医学2020年4月第49卷第7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引言结直肠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它是结直肠黏膜上的肿瘤,可以进一步发展成结直肠癌。
晚期结直肠腺瘤是指瘤体较大、进展迅速的腺瘤。
了解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1. 年龄年龄是晚期结直肠腺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5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晚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明显增加。
因此,年龄是需要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个危险因素。
2. 饮食因素饮食习惯是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与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密切相关。
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和红肉,并摄取较少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会增加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危险性。
此外,高盐饮食也被认为是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限制高脂肪、红肉和高盐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发生。
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晚期结直肠腺瘤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家族史是晚期结直肠腺瘤的一个显著危险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人曾经患有结直肠腺瘤或结直肠癌,那么个体患晚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一些遗传突变和基因多态性也与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发病有关。
因此,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结直肠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4. 肥胖肥胖也被认为是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之一。
过多的体重和脂肪积累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肥胖的人群晚期结直肠腺瘤的患病率明显增加。
肥胖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和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这些因素都可能改变结直肠黏膜的生理状态,增加晚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
因此,减轻体重、控制脂肪积累对于预防晚期结直肠腺瘤的发生非常重要。
5. 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是一些调查研究认为与晚期结直肠腺瘤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
吸烟可以释放出许多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对肠道黏膜产生损害,从而增加晚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
直肠癌人身体会变胖吗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主要位于直肠末端或肛门附近。
据相关研究表明,在直肠癌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出现身体变胖的情况。
那么,到底为什么直肠癌患者会变胖呢?本文将从生理和治疗两个角度加以解释。
生理原因一些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的体重增加主要是由于肌肉和脂肪的增长引起的。
这主要是因为肿瘤会影响人体消耗能量的机制,导致机体更倾向于将能量转化为脂肪以增加体重。
此外,癌症病理过程中,肿瘤组织会引发炎症反应,促进脂肪的形成和积累,从而加速患者的体重增长。
治疗原因在直肠癌的治疗过程中,化疗和放疗可能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
首先,化疗药物通常会引起食欲增加,从而使得患者摄入更多的卡路里和脂肪。
其次,化疗会对人体的代谢机制产生影响,使人体更倾向于把摄入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而不是能量。
此外,放疗会对人体肠道组织造成伤害,引起胃肠道不适和消化系统的紊乱,使得患者容易出现进食不规律、消化不良等情况,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如何应对?对于直肠癌患者而言,管理体重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患者和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合作,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正常饮食:患者应根据身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正常的营养和能量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
2.适当锻炼:健身运动可以提高身体代谢率,增加肌肉量,从而帮助患者去除多余脂肪,控制体重。
3.监控体重:定期测量体重、身高和BMI指数,及时发现和解决体重问题,避免肥胖对健康带来的风险。
4.积极治疗:注重化疗和放疗的技术、剂量、时间等方面的掌握,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身体对治疗的反应。
总结因为直肠癌影响了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消耗机制,导致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
为了减轻直肠癌患者的身体负担和降低健康风险,必须对患者进行有效的体重管理,积极治疗直肠癌。
只有加强患者自我管理,并与医生和家庭密切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身体负担,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脂联素与肿瘤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杨文平;姜宗飞【摘要】Adipose tissu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body,which is not only a storage organ, but also an endocrine organ.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adiponectin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fat volume.Adiponectin appears to be connected with not only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but also with tumorigenesis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Plasma of adiponectin concentration decrease is probably a new risk factor for tumor. Here is to revie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diponectin and tumors.%脂肪组织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储存器官,也是一种内分泌器官.脂肪细胞分泌的众多脂肪因子中,脂联素是唯一随脂肪体积变大而在血液中浓度降低的因子,不但在糖、脂类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血浆中脂联素浓度降低对肿瘤来说可能是一种新的危险因素.现就脂联素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15【总页数】3页(P2293-2295)【关键词】细胞因子;脂联素;肿瘤【作者】杨文平;姜宗飞【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脂肪组织只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器官,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的储存库,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1]。
《结直肠癌患者脂质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脂质代谢异常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脂质代谢是指人体内脂质的合成、分解、转运和利用等过程。
脂质代谢异常可导致血脂水平升高,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异常,这可能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患者预后有关。
因此,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脂质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对于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医院近五年内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资料,对其脂质代谢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选取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间的脂质代谢水平差异。
四、研究结果1. 结直肠癌患者脂质代谢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脂质代谢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较低。
2. 脂质代谢异常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通过对患者的随访观察,我们发现脂质代谢异常的患者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
此外,脂质代谢指标的变化与结直肠癌的分期、转移等情况密切相关。
3. 不同性别、年龄的结直肠癌患者脂质代谢水平存在差异在性别方面,男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脂质代谢水平高于女性;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结直肠癌患者的脂质代谢水平呈上升趋势。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脂质代谢异常,这可能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患者预后有关。
脂质代谢异常可能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提供营养支持,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同时,脂质代谢异常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患者的抗肿瘤能力,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短链脂肪酸参与多种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邵茗;谭韡;罗和生【摘要】肠道菌群可被视为人体的一种\"新器官\",它能产生多种物质,从而对机体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是肠道菌群产生的一类信号分子,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讲述SCFAs与各种疾病的关系,通过分析SCFAs在肠道疾病、肥胖相关疾病、自闭症、气道炎症性疾病、高血压等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相应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与个体化治疗.【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9(028)008【总页数】4页(P951-954)【关键词】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发病机制【作者】邵茗;谭韡;罗和生【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人体的肠道内生存着数万亿的细菌,这些细菌种类繁多,其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是其主要组成部分[1]。
人体出生后肠道菌群开始定植,每个人基因背景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发展、地理位置的变更、饮食结构的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活性也在发生变化[2]。
越来越多的研究[1-2]证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多种疾病相关,如肠道疾病、肥胖相关疾病、脑部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能更好地实现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
肠道菌群能产生多种信号分子,包括:(1)脂多糖、肽聚糖、鞭毛蛋白等免疫信号,它们是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能被上皮细胞或免疫细胞上的模式识别受体如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等识别;(2)由肠道菌群发酵膳食纤维所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如丁酸、丙酸、乙酸等;(3)由远端小肠和结肠细菌进一步化学修饰的胆汁酸[1];(4)与肝性脑病及结肠癌相关的有害物质如氨、羟吲哚等[2]。
基于WGCNA算法分析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和预后风险模型的构建基于WGCNA算法分析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和预后风险模型的构建摘要: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及预后风险模型的构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利用WGCNA算法对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筛选出了与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基因模块,并构建了一种新的预后风险模型。
该研究结果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引言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虽然在治疗手段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结直肠癌的具体发病机制以及高风险患者的预测和筛查仍然是一个挑战。
WGCNA (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算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基因共表达网络,从而识别出与特定生理过程相关的基因模块的无监督学习方法,近年来在肿瘤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方法2.1 数据集本研究收集了包括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通过RNA测序技术获得。
共有100个结直肠癌患者和100个正常对照样本。
2.2 WGCNA分析首先,我们对基因表达矩阵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归一化、去除离群值等。
然后,根据每个基因在样本中的表达水平,计算基因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
接着,利用WGCNA算法,将高度相关的基因聚类为不同的模块。
最后,通过计算每个模块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的模块性状相关性,筛选出与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模块。
2.3 预后风险模型的构建根据筛选出的关键基因模块,我们继续分析这些基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计算每个患者的基因模块打分。
然后,我们利用这些基因模块的打分和临床资料,构建了一种新的预后风险模型。
最后,通过生存分析和其他评估指标,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结果3.1 WGCNA分析结果通过WGCNA算法,我们筛选出了与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5个基因模块,分别命名为M1、M2、M3、M4和M5。
胃肠病学2007年第12卷第11期肥胖与结直肠肿瘤发生的机制研究王娜黄志刚陈锡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200065)摘要超重或肥胖是一种病理状态,近年研究认为肥胖是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分泌的一些因子与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相关。
本文针对肥胖的病理生理状态以及相关因子与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肥胖症;结直肠肿瘤;分子作用机制StudyonMechanismofObesityandDevelopmentofColorectalCancerWANGNa,HUANGZhigang,CHENXimei.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TongjiHospitalof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65)AbstractOverweightorobesityisapathologicstatus.Recently,obesityisknownasoneoftheriskfactorsofseveralkindsoftumorsincludingcolorectalcancer.Somestudiesshowedthatfattissuecouldsecretesomefactorsrelevantto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ofcolorectalcancer.Thisreviewarticleintroducedthepathophysiologicalstatusofobesityandthecorrelationbetweenrelevantfactorsandthemolecularmechanismofcolorectalcancer.KeywordsObesity;ColorectalNeoplasms;MolecularMechanismsofAction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的患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据统计,我国年龄≥18岁的人口中,约2亿人超重,6000多万人肥胖[1]。
肥胖在西方国家更为显著,过去40年中,美国肥胖人群由13%上升至30%。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且是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的危险因素之一。
本文就肥胖的病理生理状态以及相关因子致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一、肥胖与结直肠肿瘤的流行病学结直肠肿瘤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在我国大城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如上海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年增长达4%[2]。
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一项欧洲9个国家参与的前瞻性研究(n=368277)中,随访6年显示与体重指数(BMI)<23.6者相比,BMI为23.6~25.3的男性发生结肠癌的危险度达1.2倍,BMI为25.4~27.0者达1.03倍,BMI为27.1~29.3者达1.24倍,而BMI≥29.4者高达1.64倍,提示男性肥胖程度与结肠癌的患病危险度显著相关(RR=1.55,95%CI:1.12~2.15,P=0.006),女性患者则无明显相关性[3]。
Sedjo等[4]将600例平均年龄为64岁、有或无症状的结直肠腺瘤患者按BMI分成3组,发现肥胖与结直肠腺瘤显著相关,25≤BMI<30组发生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度是BMI<25正常组的1.46倍,BMI≥30组发生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度是正常组的2.26倍,且女性的相对危险度高于男性。
二、肥胖致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可能机制近年报道认为肥胖致结直肠肿瘤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反应以及脂肪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有关,这几个因素关系密切,互相促进。
1.胰岛素抵抗:Cowey等[5]对敲除胃泌素基因大鼠的研究发现其存在脂肪形成过多、高胰岛素血症以及结肠癌,结肠癌的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有关。
体外实验[6]已证实结肠上皮组织亦存在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抵抗者的血浆胰岛素显著升高,高浓度胰岛素与非经典胰岛素靶组织—结直肠(经典胰岛素结合组织为骨骼肌、脂肪组织和肝脏)结合,引发一系列反应。
目前认为其可能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机制:①胰岛素具有促细胞有丝分裂和代谢的功能,可刺激结直肠癌细胞株增殖,抑制细胞凋亡。
与受体结合后,胰岛素不仅导致葡萄糖转运体-4(GLUT4)受体易位至细胞表面促进糖转运,且通过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路径介导细胞增殖和延缓凋亡。
由于结肠上皮细胞并非胰岛素主要的结合部位,故对胰岛素过度促细胞分裂缺乏相应的调节机制。
②随着葡萄糖水平的升高,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为结肠细胞的增殖转化和异常细胞内信号通路提供更多能量。
细胞内高浓度三酰甘油及其代谢产物二酰甘油可激活具有潜在促有丝分裂和癌变功能的蛋白激酶C和MAPK信号途径。
此外,高脂、高糖还可刺激活性氧的合成,发生氧化应激,导致脂质氧化产物过剩,损伤细胞DNA,从而造成结肠细胞发生癌变。
③胰岛素抵抗可引起细胞生长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的改变。
体外实验[7]证实结肠上皮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均表达IGF-1受体,与IGF-1结合后可促进细胞分裂和延缓凋亡。
IGF-1亦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
因此,IGF-1在结肠癌前和癌变阶段均起作用。
肢端肥大症患者具有高IGF和生长激素(GH)水平,易患结肠癌,提示701・・ChinJGastroenterol,2007,Vol.12,No.11IGF可能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增高相关。
2.慢性炎症:研究[8]发现在肥胖者血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以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提示脂肪和葡萄糖过度存积产生了促炎氧化应激环境,从而诱导慢性低水平的炎症反应。
结肠炎症导致DNA破坏和发生癌变,约19%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在患病30年后发生结直肠癌[9]。
Yan等[10]认为结肠发生炎症后,产生促炎因子,如IL-1、TNF、IL-6以及大量活性氧和活性氮,从而引发并促进正常细胞向恶性转化,这些介质主要通过激活核因子(NF)-κB,诱导产生一氧化氮合酶以及环氧合酶(COX)-2相关信号通路,延迟或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凋亡以及调节血管产生和药物代谢酶,尤其是二相酶的诱导作用。
Chapkin等[11]应用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诱导T细胞亚型之间功能失衡,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抑制结肠癌的发生。
三、肥胖相关因子人类脂肪组织可分泌几十种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s)和多种激素。
与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脂肪组织细胞因子可分为两大类: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因子,如TNF-α、抵抗素(resistin)、IL-6;胰岛素增敏因子,如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以及新近发现的内脂素(visfatin)。
1.瘦素:Zhang等[12]应用位置克隆技术首次从ob小鼠的脂肪组织中克隆出小鼠的肥胖基因(ob基因)。
后来Isse等[13]又成功克隆了人肥胖基因,其表达产物即为瘦素。
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可引起瘦素水平明显升高。
Stattin等[14]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者结直肠癌患病危险增高3倍(OR:2.72,95%CI:1.44~5.11,P=0.008),提示血清瘦素水平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关。
众多证据显示瘦素可能是通过促有丝分裂和抑制凋亡而促进结肠肿瘤生长的。
Hardwick等[15]的研究发现结肠组织和结肠癌细胞株HT29存在瘦素受体的长短亚型,在体内外瘦素可诱导细胞增殖和p42/44MAPK的磷酸化。
Rouet-Benzineb等[16]发现瘦素可诱导NF-κB信号通路下游区的活化,使处于S期和G2/M期的HT29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在G0/G1期表达升高以及阻止丁酸钠诱导的HT29细胞凋亡。
提示瘦素通过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在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具有潜在促分裂和抗凋亡的作用。
Attoub等[17]的研究发现瘦素通过PI-3K以及Rho-和Rac-依赖信号通路促进家族性结肠腺瘤细胞PC/AA/C1、人结肠腺瘤细胞LoVo和HCT-8/S11细胞的增殖。
最近Hoda等[18]对瘦素处理过的3种结肠癌细胞株T84、HT29/CI.19A和Caco-2的研究发现,瘦素通过磷酸化MAPK和PI-3K信号通路的下游靶序列激活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该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瘦素还可激活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包括c-jun、jun-B、egr-1和scos-3[19]。
尽管目前体外实验证据较多,但尚缺乏体内瘦素在消化道肿瘤进展中作用的直接且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2.IL-6:IL-6是一种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大部分来源于免疫活性细胞,约30%来源于脂肪细胞。
其不仅参与炎性反应,且是能量代谢平衡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血浆IL-6水平降低对结肠上皮细胞无明显影响,一旦肥胖患者脂肪组织分泌大量IL-6,其血浆水平上升,阻碍上皮细胞的更新。
且IL-6对发育不良的细胞或肿瘤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20]。
Fenton等[21]以IMCE(immorto-mincolonicepithelial)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瘦素诱导IL-6产生,IL-6早期激活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STAT)3信号通路,促进结肠上皮细胞增殖,同时IL-6亦激活了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MAPK激酶(MEK)和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JAK2)。
3.TNF-α:TNF-α不仅是多效性促炎因子,同时也是脂肪因子。
肥胖患者脂肪细胞能产生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TNF-α,而体重减轻后其浓度降低。
既往研究已证实在人结肠癌组织中唾液酸转移酶(STA)的ST3GalⅠmRNA表达显著增高。
Koji等[22]应用TNF-α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进行干预,结果显示TNF-α可促进ST3GalⅠ基因表达上调,而敲除HT29中的NF-κB-p65基因后,ST3GalⅠ基因表达下调。
提示TNF-α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刺激ST3GalⅠ表达。
Zins等[23]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进行研究,认为TNF-α除了自身刺激结肠癌细胞增殖外,还通过上调集落刺激因子(CSF)-1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间接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和新生血管产生。
此外,结肠癌细胞往往对TNF-α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下降[24]。
4.其他因子:研究[25]显示其他肥胖相关因子,如脂联素在结肠肿瘤患者中或体外结肠癌细胞株中亦有浓度变化,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