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设计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9.54 KB
- 文档页数:9
上海市中小学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三(1课时 )学科:语文年级:四课题:28列车山的“人造屏障”学校:泰日学校执教教师:周婷婷一、教学设计说明1、教材分析:本文第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的车况及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第3、4、5、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的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第5节集中描写了列车上的素不相识的澳洲人是怎样帮助我们的,主要写了一位金发女郎把新买的饼干从听子里取出,把空听子给孩子撒尿;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让小外孙站在“屏障”里撒尿。
2、学情分析:(特殊学生)根据胡安明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火上加油、众目睽睽”。
2、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
但是胡安明同学他并没有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或者说连字都不认识,因此,在本课学习之前,我制作了微课,单独对他进行辅导,让他对于文中的关键字词有一定初步印象。
对于教学目标一,我希望他能记住这些词语,并能正确抄写词语。
学生们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理解重点句上。
但是胡安明同学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助学小帮手在课堂上帮助他,让他参与其中,也能正确的朗读课文中的关键句。
通过朗读,让他也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3、教法和学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自主预习课文的能力,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而对于随便就读的学生,我事先制作好微课,让他能在微课、父母的帮助下,预习课文。
胡安明同学虽然在阅读理解等方面不是很好,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可以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也会让他回答一些直观性的问题。
4、设计理念以愉快、自信的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普通同学一样的学习快乐,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文第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的车况及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第3、4、5、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的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第5节集中描写了列车上的素不相识的澳洲人是怎样帮助我们的,主要写了一位金发女郎把新买的饼干从听子里取出,把空听子给孩子撒尿;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让小外孙站在“屏障”里撒尿。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
他们也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也能自主运用工具书来理解词语。
在本课的词语学习上,可引导学生学习用同义词替换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在学生们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理解重点句上。
教师可通过语言训练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契机,可通过抓关键词复述课文片断、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重点部分,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肆虐(nüè)、缓(huǎn)兵之计、众目睽(kuí)睽、人造屏(píng)障”中的带点字的读音要充分关注,尤其是“虐”的拼音要提醒学生注意,“ü ”上的两点在这个音节中不能去掉,帮助复习拼音知识。
四年级语文下册《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文第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的车况及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第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的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第节集中描写了列车上的素不相识的澳洲人是怎样帮助我们的,主要写了一位金发女郎把新买的饼干从听子里取出,把空听子给孩子撒尿;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让小外孙站在屏障里撒尿。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
他们也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也能自主运用工具书来理解词语。
在本课的词语学习上,可引导学生学习用同义词替换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在学生们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理解重点句上。
教师可通过语言训练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契机,可通过抓关键词复述课文片断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重点部分,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肆虐(üè)缓(ǎ)兵之计众目睽(í)睽人造屏(í)障中的带点字的读音要充分关注,尤其是虐的拼音要提醒学生注意,ü上的两点在这个音节中不能去掉,帮助复习拼音知识。
这几个字都比较容易写错,教学时应注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另外要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这些字的意思,然后再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这些词语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教学时,结合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有机的正音辨形析意,将阅读教学与字词教学有机整合。
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上海市七宝外国语小学李吉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睽、谙”这两个生字;掌握“肆、虐”的书写;了解“秋老虎”的意思;运用掌握的多种习得的方法理解“肆虐、人造屏障、众目睽睽、座无虚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概括事例的方法简要复述课文。
3.在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潜心会文中,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重点、难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概括事例的方法简要复述课文教学准备:媒体卡片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开门见山破译题眼快速读文走进文本从破译课题“屏障”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进入课文。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用一、二句话谈谈你了解的澳大利亚。
引入课题。
2.“屏障”就是像屏风一样遮挡物体的东西。
1)“人造屏障”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请同学打开书,快速找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人造屏障”2)出示: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
了解双引号表示特殊的含义。
板书:乘客3)这道“人造屏障”遮挡了什么呢?用课文中的话就是:解决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
板书:小外孙的撒尿危机解决1.用一、二句话谈谈你了解的澳大利亚。
2.快速读文,进入文本:1)划出有关句子。
2)了解双引号在这里的作用。
3)说说人造屏障遮挡了什么?二、借助课前预习反馈学着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世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后,对后文的“秋老虎”做一定的铺垫。
1.检查预习:反馈记叙文的地点、时间2.指导学生借助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语言简练,没有修饰语。
2、引读课文,出示世界地图,了解“秋老虎”,理解“肆虐”意思,指导书写。
1.按要求反馈预习情况2.口头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文,观察世界地图,了解“秋老虎”,并识字。
三、抓准情节关键词语尝试简要复述课文在对话中与学生一起运用情节上的关键词,转述人物语言的方法,落实“简要复述课文”这一重点语言实践点。
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重点、难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那么大家知道文明素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吗?学生交流(公共场所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耐心热情地回答询问;友善对待外来人员;爱护绿化;遵守公共秩序……) 2、今天,我们就来到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质疑预设问题:什么是屏障?“人造屏障”又指什么?这里的引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出现“人造屏障”?……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完成填空:第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第3――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三、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学习第1、2节(1)读课文,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交流:澳大利亚人非常文明。
哪些地方看出?交流并出示:陈旧宽敞整洁舒适快捷上班高峰座无虚席纷纷让座环境安静阅读书报闭目养神压低嗓门窃窃私语(2)有感情地朗读第1、2节。
(3)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复述课文第1、2节。
2、学习第3――6节。
(1)指名读,思考:“人造屏障”指什么?(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的“人造屏障”?(为了帮助要撒尿的小外孙解决燃眉之急。
课题: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学目标:1、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4、感受澳大利亚人的文明和热心。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难点:熟读课文,学着灵活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板书:屏障读词语。
图文理解:像屏风那样起到遮挡作用的东西。
2、列车上的“人造屏障”又是怎么一回事呢?(1)交流预习的收获。
(2)完成填空:在墨尔本的轻轨铁路列车上(地点),十几位乘客(谁)在车厢一角背靠背站成一圈“人造屏障”,解决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
3、补充板书: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读题体会引号的意思。
过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造屏障”呢?我们也快快乘上这墨尔本的轻轨铁路列车,去感受一下这个动人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1、2节。
1、读读课文1、2节:进入车厢,你有什么感受?2、出示交流:“看上去虽然有些陈旧,但车厢内宽敞整洁,乘坐舒适快捷。
”————公共场所环境洁净,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这时是上班高峰,车上已是座无虚席。
见我们一行扶老携幼,乘客们纷纷起来让座。
”————车里人很多,但澳洲人是热情有礼,尊老爱幼。
板书:热情“乘客们要么专心致志地阅读书报,要么闭目养神。
偶尔有人交谈,也都压低嗓门,窃窃私语。
”————虽然车里人很多,但是车厢里安安静静,乘客们的言行举止很文明,文明素养很高。
3、依据学生交流,随机落实以下词句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板书:文明高素养4、有感情朗读1、2节。
5、小结:简短的语言中,我们足以看到澳洲人的文明素养很高,他们有着多么良好的公民意识,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过渡:列车前进着,车厢内始终静悄悄的,可是小外孙却高声嚷嚷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三、学习3、4节,了解“撒尿危机”1、快速默读,交流中初步了解“撒尿危机”。
2、出示:三月的墨尔本,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时候。
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人造屏障、骚动、众目睽睽”等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二、教学重点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骚动、等词语的意思。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
三、教学难点1、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感受澳大利亚人民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都能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四、教学准备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试着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骚动”等词语的意思。
五、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介绍澳大利亚的墨尔本。
2.今天,我们就来到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板书课题:28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
理解“屏障”(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中的“人造屏障”是指什么?引号的作用是什么?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课文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的轻轨列车时,()自发地用()帮助我们化解了()的事情。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
(三)感情朗读,复述课文:1、学习1—2节(1)指读课文,1—2节说说自己从1、2小节中了解到什么?哪些地方看出?交流出示:陈旧宽敞整洁舒适快捷上班高峰座无虚席纷纷让座环境安静阅读书报闭目养神压低嗓门窃窃私语(2)请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选择一个内容说说。
(3)有感情地朗读好1、2小节。
(4)澳大利亚人的文明素养很高,平时是这样,遇到特殊情况也是这样。
2、学习3—6节小组合作:(1)自读3—6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造屏障”呢?(2)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浪线划出“我”和女儿告诫、提醒、责备的语句;用直线划出小外孙变化的有关语句。
(3)品读这些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撒尿危机”。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说课稿《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第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的车况及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第3、4、5、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的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第5节集中描写了列车上的素不相识的澳洲人是怎样帮助我们的,主要写了一位金发女郎把新买的饼干从听子里取出,把空听子给孩子撒尿;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让小外孙站在“屏障”里撒尿。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
他们也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也能自主运用工具书来理解词语。
在本课的词语学习上,可引导学生学习用同义词替换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在学生们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理解重点句上。
教师可通过语言训练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契机,可通过抓关键词复述课文片断、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重点部分,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肆虐(nüè)、缓(huǎn)兵之计、众目睽(kuí)睽、人造屏(píng)障”中的带点字的读音要充分关注,尤其是“虐”的拼音要提醒学生注意,“ü”上的两点在这个音节中不能去掉,帮助复习拼音知识。
这几个字都比较容易写错,教学时应注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另外要指导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字的意思,然后再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列车上的“人造屏障”》公布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积存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密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明白得“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二、能有情感的朗诵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那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二、教学重点一、联系课文内容明白得“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二、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
三、教学难点一、展开合理想象,制造性地复述课文。
二、感受澳大利亚人民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都能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四、教学预备一、教师:相应的课件。
二、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试着联系课文内容明白得“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露课题:一、同窗们,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能够表现一个城市人民的整体素养,大伙儿明白文明素养是指哪些吗?学生交流。
(公开场合主动帮忙需要帮忙的人:让座、耐心热情回答询问;友善对待外来人员;爱惜绿化、遵守公共秩序……) 2.今天,咱们就来到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情形。
板书课题: 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齐读课题 3.学生质疑。
可能提出的问题: (什么是“屏障”?“人造屏障”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指什么?什么缘故会显现这种“人造屏障”?什么缘故打引号?……) 4.交流:通过预习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一一解决。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二、默读课文,完成填空:本文一、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 车况 )和(人们文明搭车的表现)。
3—6节生动地表达了咱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轻轨列车时,( 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 )自发地用( “人造屏障” )帮忙咱们化解了( 小外孙的“撒尿危机” )的情形。
调整栏 28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1.5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到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的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部分释疑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1、2节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 车况 )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3—6节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轻轨列车时,( 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 )自发地用( “人造屏障” )帮助我们化解了( 小外孙的“撒尿危机” )的事情。 三、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一)学习1、2节 1、读课文,说说你从1、2小节中了解到什么?(澳洲人非常文明) 从哪些地方看出? 交流出示:有点陈旧 宽敞整洁 舒适快捷 上班高峰 座无虚席 纷纷让座 环境安静 阅读书报 闭目养神 窃窃私语 2、有感情地朗读1、2小节。 3、请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选择一个内容说说。 4、根据所出示的词语连起来复述课文1、2节。 5、澳大利亚人的文明素养很高,平时是这样,遇到特殊情况也是这样。 (二)学习3—6节 1、指名读3—6节,思考:课文中的“人造屏障”是指什么?(“人造屏障”是由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一圈。)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造屏障”呢?你能不能说说原因。(为了帮助要撒尿的小外孙解决燃眉之急) 调整栏 3、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默读3—6节,用浪线划出“我”和女儿告诫、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篇一1、自学字词,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重点、难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那么大家知道文明素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吗?学生交流(公共场所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耐心热情地回答询问;友善对待外来人员;爱护绿化;遵守公共秩序⋯⋯)2、今天,我们就来到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质疑预设问题:什么是屏障?“人造屏障”又指什么?这里的引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出现“人造屏障”?⋯⋯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完成填空:0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03——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三、感情朗读,复述课文1、学习第1、2节(1)读课文,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交流:澳大利亚人非常文明。
哪些地方看出?交流并出示:陈旧宽敞整洁舒适快捷上班高峰座无虚席纷纷让座环境安静阅读书报闭目养神压低嗓门窃窃私语02)有感情地朗读第1、2节。
03)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复述课文第1、2节。
2、学习第3——6节。
01)指名读,思考:“人造屏障”指什么?0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的“人造屏障”?(为了帮助要撒尿的小外孙解决燃眉之急。
四年级语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的说课稿一、故事情节简介《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讲述了现代列车上的“透明墙”屏障如何避免了乘客在意外撞击事故中受伤的故事。
屏障是一项高科技装备,因为安装了智能感应器,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迅速展开,形成一道隔离保护层,使乘客免遭伤害。
故事中,小明和母亲坐火车前往外地探亲。
小明在火车上发现了“透明墙”屏障,原来这是保护乘客安全的新式装备。
在途中,列车突然遇到了猛烈的撞击,车厢里的许多物品都被抛出来,但小明和母亲以及其他乘客却在“透明墙”的保护下幸免于难。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能够认识到科技带来的好处,明白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同时也能够在心理上有所安慰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
二、教材分析1. 阅读材料本篇教材是一篇小故事,主要是为了讲解什么是“透明墙”,以及它的作用和好处。
2. 教材目标本篇教材的目标是:1.能够理解故事情节,从中领悟到“透明墙”的作用和好处;2.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3.发挥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科学。
3. 教材特点1.本篇教材简单易懂,情节紧凑,生动有趣;2.通过故事来让孩子对科技有一个初步认知;3.引导孩子们体验生活,加深对安全的意识。
1. 教学重点1.认识“透明墙” - 安全装备的新技术,认识它的作用和好处;2.提升安全意识 - 学会如何保护自己;3.激发孩子科学探索的热情 - 拓展孩子的科学视野。
2. 教学目标1.能够口头描述“透明墙”的作用和好处;2.能够分析和评价上述科技产品;3.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以讲述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引入本课时的内容,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打开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
每个车站都有一种叫做‘透明墙’的保护装备,让我们来听听这种安全装备是怎样帮助人们防止危险的。
”2.正文教师可以为孩子们阅读篇章,理解具体情节,引导孩子们认识科技的好处。
3.拓展教师可以向孩子们介绍其他的高科技装备,如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等,通过不同领域的科技造福人类的例子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科技的认知,并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学习科技。
39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若干个;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建议】1、本文第1、2节简要地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的车况及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第3、4、5、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的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文章脉络清晰,故事情节生动,很适于训练学生口头复述的能力。
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将课文3、4、5、6节的内容复述出来。
为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将“肆虐、缓兵之计、面红耳赤、骚动、急中生智、众目睽睽、人造屏障”这几个词语出示,让学生读好这些词,尤其要指导读准“众目睽睽”一词;并说说“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人造屏障”在文中的意思;接着可以让学生抄写一下这几个词,注意正确书写“肆虐..、..、缓.兵之计、骚.动、众目睽睽人造屏.障.”中的带点的字。
然后,让学生在复述课文时要用上这些词语。
学生可以简要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详细复述课文,在练习时不必强求,但都必须用上前面出示的这些词语,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的词语进行复述是复述课文的一个好方法。
另外,在交流复述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议议:在生活中,哪种场合下用简要复述比较合适?哪种情况下用详细复述比较好?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采用哪种复述的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想要吸引听众,牢牢抓住听众的心,而时间也允许,就可以绘声绘色的详细讲述;而时间有限,别人也只需要大致了解事情的经过,我们就必须简明扼要把事情讲清楚。
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根据课文的特点,借助课文训练学生的口头复述能力,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3.感受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屏障指名读提问:什么是屏障?在哪里见到过屏障?2.板书:人造齐读提问:“人造屏障”什么意思?3.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是什么?为什么要人造屏障?课题中为什么要加引号?)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交流。
再读课文,用直线画出直接描写“人造屏障”的句子。
3.媒体出示句子:说着,他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一圈“人造屏障”。
(1)指名读。
(2)质疑:如他是谁?为什么要背靠背?等(3)随机理解“众目睽睽”。
4.过渡:原来这儿的“人造屏障”就是几十位乘客为遮挡一个小男孩撒尿而围成的人墙。
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那一群陌生人给我们带去的感动吧。
三研读课文:(一)学习3-5小节,体会澳洲人的热情。
1.自由读3-5小节,找找描写小男孩“撒尿危机”的内容2.生交流,结合媒体出示句子(1)这时被小便憋得面红耳赤的小外孙,索性哭鼻子了,耍脾气地高声嚷了起来:“妈咪,我熬不住,我要撒尿啦!”A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危机”?B 结合有关词语,有感情朗读句子。
(2)开头他还强忍着,只是悄悄地对他母亲说:“妈咪,我想撒尿。
”提问:开始小男孩还强忍着,后来为什么突然哭鼻子,还耍脾气大嚷呢?A 结合理解“俗语说‘饥饿可忍,大小便难熬’”;了解什么叫俗语;找找文中还有没有俗语,出示俗语小知识。
B 理解“缓兵之计”。
3.指导朗读(1)读好小男孩前后两次的话(指名读,男生读)(2)与同桌分角色读妈妈与小男孩的对话,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关的语气。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懂得做人要真诚、热情,要与人为善。
二、教学准备
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对课题质疑,并试着解疑;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课时:二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练习复述。
2.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懂得做人要真诚、热情,要与人为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今年又是奥运年,我们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呢?
学生交流。
2.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出示课题: 28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1. 通过预习课文,你们了解了主要内容,现在能不能看着提示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吗?
完成填空:
课文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 )和人们( )的表现。
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轻轨列车时,( )自发地用( )帮助我们化解了( )的事情。
2. 小结板书: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文明
澳大利亚人———————————→ 小外孙(撒尿危机)
化解
三、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师:下面我们要来深入了解这个故事,,进一步完成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1. 学习1—2节
(1)(出示插图) 男女生读 1、2节,从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澳洲人非常文明?
交流,(词语翻红):
陈旧宽敞整洁舒适快捷
上班高峰座无虚席纷纷让座
环境安静阅读书报闭目养神压低嗓门窃窃私语
(2)这里有三组关联词,用上它们说说1、2节的内容。
出示:“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
2.学习3—6节
过渡:澳大利亚人的文明素养很高,平时是这样,遇到特殊情况又是这样的呢?
(1)默读3—6节,思考:课文中的“人造屏障”是指什么?用括号括出来。
交流后概括“人造屏障”就是指——
出示:
“人造屏障”是指十几位澳洲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
齐读。
(2)为什么会在列车上出现这样的“人造屏障”?你能不能
说说原因。
(3)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再回到3—6节,用浪线划出“我”和女儿告诫、提醒、责备以及宽慰的语句;用直线划出小外孙变化的有关语句。
交流出示:
我见小外孙上了列车后时不时地拉开易拉罐喝着,就告诫说:“你这样喝个不停,万一小便急了怎么办?”
女儿也提醒他说:“外公说得对,轻轨列车上是没有厕所的。
”
“啊呀!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
”女儿责备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看你到哪里去小便。
”
责备归责备,女儿看看表,还是好言宽慰:“乖孩子,熬一下,再过半个多小时就到终点站了。
”
开头他还强忍着,只是悄悄地对他母亲说:“妈咪,我想撒尿。
”
这时被小便憋得面红耳赤的小外孙,索性哭鼻子,耍脾气地高声嚷了起来:“妈咪,我熬不住,我要撒尿啦!”
(4)品读这些语句,抓住体会“撒尿危机”。
*抓住“告诫”、“提醒”、“责备”“好言宽慰”等提示语指导朗读,围绕文明习惯指导教学。
同时读好小外孙变化的语句(悄悄——面红耳赤——高声嚷),体会“撒尿危机”。
(指导朗读时,几处提示词语翻红)
(5)师生配合读好对话。
你们都朗读得很不错,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
来,拿起书(串读)
三月的墨尔本正是“秋老虎” 肆虐的季节,我们一家人上了轻轨铁路列车。
小外孙喝了不少饮料,我就告诫他——。
女儿也提醒他——。
不幸而言中,没过多久,小外孙小便急了。
开头他还强忍着,只是悄悄地对他母亲说——。
女儿听了责备道——。
责备归责备,看看表,女儿还是好言宽慰,来了个缓兵之计,说道——。
俗话说饥饿可忍,大小便难熬,被小便憋得面红耳赤的小外孙,索性哭鼻子,耍脾气地高声嚷了起来——。
小外孙的这声嚷嚷,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掷了一块石头,原本静悄悄的车厢,顿时——。
乘客们以为出了什么事,纷纷过来问长问短,女儿只好——。
(6) “骚动”一词与第二小节中的哪个词语相对应?( “安静” ),“骚动”是对安静环境的破坏,进而转为“牵动”,牵动什么?齐读第5节
(7)展开合理想象填空并复述:
a面对小外孙吵着要撒尿,澳大利亚人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大家纷纷议论,大伙儿会说些什么?看看填空连起来说说。
出示:
面对小外孙吵着要撒尿,大家纷纷议论,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
b那么,课文中的人想了哪些办法?借着填空,同桌交流一下。
出示:
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牵动了满车厢乘客的心。
一位金发女郎,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
(谁,怎么做)
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可提示:为什么要用听子,并围成一圈来解决危机?)
在维护什么?(维护文明,不光是解决撒尿危机,所做的都是在维护文明的习惯。
)
随机理解:众目睽睽
(8)借助语和填空练习复述故事。
师:前面我们用关联词把1、2节的内容说了说,现在能不能用提示语和填空把3—6节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呢? 轻轻地练一练。
投影:提示语和填空。
指名一人。
(随机提示:对话要转述。
)
四、总结交流:
1. 看了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话语其实就是我们班级每一位同学和陈老师的心声,我们要向澳大利亚人民学习,做——
2. 同学们,澳大利亚墨尔本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城市。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更因为它充满了人情味,时时让人感到温馨。
在商店里、在车
站、在路上,随处可见的是微笑。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板书:热情
(投影)
3. 结束语: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将要积累好词,并进行简单复述和详细复述的练习。
板书: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热情文明
澳大利亚人———————————→ 小外孙(撒尿危机)
化解
课后反思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这一课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上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以及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利用“人造屏障”化解了小男孩的“撒尿危机”。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在语段、语句中寻找澳大利亚人为人处事的做法,这时学生就会思考我们中国人会怎么做,会有怎样不同的处理方法。
通过课文学习,他们就体会到了当代人必须要真诚、热情,要与人为善,做一个热情文明人。
复述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一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处于实践阶段,必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同
时还应借助适当的方法来完成。
我在第一部分运用关联词语让学生连起来复述,使他们真切地明白澳大利亚人的文明素养很高,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第二部分则是引导学生抓住语,如提示语和一个填空进行复述,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力争做到文道统一。
学生可以简要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详细地复述课文,在练习时不必强求,但都必须用上前面出示的这些词语,及填空,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抓住文中的一些语和课堂中恰当的填空进行复述是复述课文的一个好方法。
由于是第一课时,也是为了教学流程体现完整性,导致复述面比较窄。
通过这次备课,我收获还是不少的。
比如对于过渡句的重要性又有了认识,如在进入第二次复述时,我本来是直接说“现在能不能用提示语和填空把3—6节的内容说一说呢?”试教后蔡老师就给我做了修改,于是就变成“前面我们用关联词把1、2节的内容说了一说,现在能不能用提示语和填空把3—6节的内容说一说呢?” 这时的过渡句既把前一部分的复述方法作了小结,同时又是很自然地引入到本次的复述环节中。
又如预设环节,我在第一部分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对于“轻轨列车上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这一内容的理解,我就思考学生会从那些语句入手,怎样把学生随意的发言归到“文明”这一种高素养上面来。
还有,在想象填空的第一题,面对小外孙吵着要撒尿,大家纷纷议论,
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我也考虑到学生可能会说“这孩子为什么不听大人的话,现在可吃苦头了”之类的话,那么我就会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提示语,也就是联系上下文,清楚此刻的澳大利亚人都是热情相助,不会说难听的话。
在试教时好像有一个学生说了类似的答案。
应该说,有了准备,教学流程还是很顺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