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爱的奉献__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5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爱的奉献》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
(2)学会通过议论中的记叙方式,表达自己对身边人物的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2)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爱的奉献》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
2. 学会通过议论中的记叙方式,表达自己对身边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爱的奉献》的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爱心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写作手法,并进行展示。
4.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爱的奉献”为主题,运用议论中的记叙方式,写一篇作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创作过程。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爱的奉献》的内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2. 结合课文所学,观察身边的人,选取一个具有爱心的人物,试着用议论中的记叙方式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爱的奉献》,使学生了解了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
在写作实践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记叙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议论中的记叙特点2. 爱心故事分享3. 写作练习三、教学重点1. 议论中的记叙特点及运用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四、教学难点1. 如何在议论中运用记叙表达自己的观点2. 写作练习的指导与评价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及运用2. 案例分析法:分析爱心故事中的记叙手法3. 实践训练法:进行写作练习4. 小组讨论法:分享写作心得,互相评价六、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讨论爱的奉献的意义2. 讲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3. 分析爱心故事中的记叙手法4. 写作练习:以记叙表达爱的奉献5. 分享写作心得,互相评价6.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7. 布置课后作业:修改并完善写作练习8. 教学反思与改进六、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讨论爱的奉献的意义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的奉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分享一些实际的爱的奉献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
2. 讲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解释议论中的记叙是指在表达个人观点时,通过记叙手法来支持观点。
举例说明记叙手法在议论中的作用和效果。
3. 分析爱心故事中的记叙手法选取一些爱心故事,分析其中的记叙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手法如何突出故事中的爱心奉献。
4. 写作练习:以记叙表达爱的奉献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记叙的方式表达一个爱的奉献场景。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
5. 分享写作心得,互相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讨论其中的记叙手法和爱的奉献表达。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学生在议论中运用记叙手法的准确性及自然度。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对爱的奉献的理解和表达。
3. 评价学生对爱心故事中记叙手法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爱的奉献的意义。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议论文里记叙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方法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爱的可贵,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爱的表达,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学习议论文里记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把握文体规范的习惯,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议论文中进行对爱的记叙。
能根据需要恰当地转述论据。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思路与方法】(一)教学思路:主要通过教师的引领,通过比较学习和联系实际的运用,让学生自己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区别.爱 的 奉 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二)教学方法: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多思考,多比较、讨论解决问题,获取写作经验。
【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一、话题探讨阅读教材第82页“话题探讨”栏目中的短文《说爱心》。
讨论:什么是爱?总结: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感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爱包含着善良的因素;有爱心的人追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恶的东西;爱的范围虽广,但有一个共同点——追求幸福。
二、知识梳理1、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记叙文中,叙述是基础。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态、状貌、性格、功能、事态的变化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让人亲临其境,亲睹其事,通过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2、议论文中的记叙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的。
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3、表达方式与文体特征: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之分。
表达方式是文体特征的重要标志,不同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文章体裁。
也就是说,作者写作一篇文章,有其明确的目的,或为叙述事件过程,或为描写事物状貌,或为抒发感情,或为阐述道理,或为解说性状。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2. 议论中的记叙方法3. 爱心奉献的主题讨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表达出爱心奉献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记叙文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议论中的记叙技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爱心奉献的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讲解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掌握记叙方法。
3. 讲解议论中的记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议论中运用记叙,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4.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作品,让学生体会议论中的记叙技巧。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爱心奉献的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让学生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写作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记叙文特点和议论中记叙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创作的记叙文,检查其运用议论中记叙技巧的情况。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爱心奉献主题的表达。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爱心奉献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经历。
2. 开展爱心公益活动,如捐款、捐物等,让学生将所学化为实际行动。
九、教学资源1. 记叙文样本:提供一些优秀记叙文作品,供学生分析和学习。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2.学习“爱的奉献”这个主题的叙述方法和表达手法;3.提高学生木棉语、抒情言语的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命,更好地发现和抒发爱的奉献。
教学重难点1.听/read/echo “爱的奉献”的基础上,理解记叙的情感表达方式,采用叙述法完成一篇简短的名言名句或者其他短文《我是那个孩子》等;2.分析《爱的奉献》中的许多精彩语言表述,深刻体会爱与奉献的内涵;3.在感受和理解爱与奉献的基础上,理解记叙文并进行讨论;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5分钟)1.让学生自己看1994年上海语文教材(中学部分)中的《爱的奉献》并理解爱的奉献;2.学生回答问题:哪种表达方法更加生动,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你有哪些情感?听/读/跟读(15分钟)1.教师读《爱的奉献》片段,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尤其要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轻重,诵读出丰富的情感;2.与学生分享听读感受,提问学生何为奉献?奉献最大的意义是什么?辨析记叙文和议论文(10分钟)1.教师介绍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不同点,看学生是否理解,并让他们以文章为例子选择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2.带领学生举例说明记叙和议论的相互配合。
讨论(30分钟)1.把学生小组设置为4~5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讨论成果。
2.以“奉献”这个主题,设计学生讨论题目并对他们的讨论进行引导。
3.教师可以在讨论结束后加以点评,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讨论的标准。
课堂落实(20分钟)1.让学生以“我和我的猫”、“我和我的宠物”或者“我的笔友”等主题,写一篇短文记叙形式或形成闪回,以彰显爱的奉献和感觉;2.每位学生组织好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表达,交末次于下课之前,然后给与对方反馈;课后作业1.记录自己的身边或许篇友情或爱情的动人故事,并以记叙形式记录下来;2.读一本有关友情和/或爱情的书籍,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然后写下自己对于爱和奉献的理解。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记叙文中的议论手法,能够运用议论手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运用议论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感受到爱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记叙文中的议论手法,能够运用议论手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
2. 教学难点: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议论手法,使记叙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以生动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爱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记叙文中的议论手法,并以实例进行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议论手法的运用。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运用议论手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议论手法的运用。
3.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3. 收集有关爱的奉献的感人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一章:爱的奉献的内涵与价值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爱的奉献的内涵,认识到爱的奉献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2.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爱的奉献的内涵,认识到爱的奉献的价值。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的奉献的含义。
(2)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爱的奉献的内涵,并以实例进行示范。
(3)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爱的奉献的理解。
(4)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手法,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范文,培养学生运用记叙手法表达情感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爱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选取具有爱心主题的记叙文,如《背影》、《慈善的母爱》等。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记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记叙表达爱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关爱心的真实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体会记叙手法在表达爱心方面的作用。
3.3 合作学习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强调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手法。
3.5 实践练习让学生动手写一篇以爱心为主题的记叙文,运用所学记叙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记叙手法的运用情况。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借鉴,提高写作水平。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爱心的记叙作文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
5.2 课堂延伸组织一次爱心公益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5.3 推荐阅读推荐一些关于爱心、奉献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准备《爱的奉献》等相关课文文本,确保文本质量及可读性。
6.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含课文内容、记叙手法解析、爱心主题延伸等。
6.3 视频材料搜集与爱心主题相关的视频材料,如慈善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用于课堂情感引导。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记叙手法及其在表达爱心中的作用。
7.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增强课堂互动性。
7.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体验爱心表达。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表达交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能够在议论中处理好议论和记叙的关系,让说理更充分具体,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知道议论记叙等表达方式,但是对于它们的作用并不是真正透彻地理解,议论和记叙往往是分离的,不能有机结合。
3重点难点
如何把事例和自己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让事例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写好议论文的因素很多,恰当地使用论证方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学生写作时,最常用的论证方法当属例证法,要用好它一般需要把握住选例、用例、叙例、析例这几个环节。
这其中,许多同学感觉最难处理的还是叙例和析例,不知从何入手,因而造成文章的认识不深刻,说理不透彻。
2【讲授】讲授
一、叙例
先比较两段同题作文《崇尚俭朴》的片段,试分析它们语言风格的不同。
片段一:
我妈要去香港出差,临行前兴高采烈地列着购物单,我瞄了一眼,伸手去摸她的额头:“妈,你疯了?买那么多奢侈品干嘛?”“哎呀,不是我要买,你刘阿姨和王阿姨听说我要去香港,让我帮忙带的。
”
我斜眼看她:“你自己真的不要?”
“有合算的包也买一两只好了。
”
母亲大人春光满面,我默默退出房间,帮她把门带上了。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写作规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喜爱。
教学重点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教学难点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掀起你的盖头来——比较文体明差异同学们,请看标题“学习议论中的记叙”中中心语是哪个词?修饰语又是什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议论文中的记叙该如何叙述。
材料1:朱思俞说:“从我懂事开始,直到父亲去世,全家就没有过过富裕日子。
”当时年仅四五岁的朱思俞至今记得,常被胃病折磨的父亲总披一件赶车人才穿的大袍子,他们几个孩子一年到头吃不上什么好饭,有一点肉就算打牙祭了。
为生活所迫,1939年,母亲不得不带着三个年幼的儿女离开父亲迁徙成都,一家人蜗居在寺庙的草房里。
抗战胜利,未及喘上一口气,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
朱自清愤懑,他发问“何时才会出现一个小康时代”。
1948年,国民党的法币一天天贬值,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和广大人民一样生活难以为继。
国民党政府耍了花招,发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也正当此时,美国政府要重新武装日本,中国人民群起抗议,美驻华外交官竟大肆侮辱中国人民,说什么“中国还在接受美援,无权对美国的行为说三道四”。
爱国的教授们愤怒了,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们发表公开声明,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不买美援平价粮。
那时,朱自清胃疾已重,形销骨立,加上子女多,实乃贫病交加。
但他不惜损失全家收入的五分之二,毫不迟疑地签了名。
在他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告诉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张宝敏《国强勿忘告乃翁》,2001年6月9日《中国教育报》)材料2: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议论中记叙的技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议论中记叙的技巧。
(3)培养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的品质。
2. 教学难点:(1)如何在议论中运用记叙。
(2)如何将关爱他人融入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在议论中的作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关爱他人。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节: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1)介绍记叙文的定义。
(2)分析记叙文的特点。
(3)举例说明记叙文在议论中的作用。
2. 第二节:议论中记叙的技巧(1)掌握记叙的顺序。
(2)运用细节描写。
(3)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3. 第三节: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1)讨论关爱他人的意义。
(2)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
(3)将关爱他人融入写作中。
五、教学安排:1. 每节课时:45分钟2. 教学周期:3周3. 教学评价:通过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感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关爱他人的关注,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介绍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议论中记叙的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在议论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关爱他人。
5. 写作练习:让学生动手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记叙文在议论中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借鉴学习。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把握议论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具体到这一单元,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它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懂得爱的教育的重要。
【教学难点】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训练――片段练习――整篇作文;搜集材料――分析对比――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材料。
【教学过程】一、话题探讨。
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情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面对大自然的恶劣环境,同一物种内部必须互助,才能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爱,就是在长期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被金钱腐蚀,丧失了爱心,这是很危险的。
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包含着善良的因素。
拥有爱心的人,对人对事的情感往往是善良的、温和的。
这种善良、温和的爱心拒绝残暴,维护美好,它能化干戈为玉帛,使邪恶的人受到感化。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数次描绘过这种爱的力量。
拥有爱心的人,虽然渴望美好,渴望与自然、人和所有生命处于和谐的状态,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容忍欺压、不平和邪恶。
追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恶的东西,是拥有真正爱心的人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爱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亲情之爱、朋友之爱、异性之爱等。
不同类型的爱,性质和表现虽然有所差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纯真的感情去祝愿所爱的人幸福,并且自己也参与这创造幸福的过程。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一颗爱心,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写作指津。
(1)记叙文里的记叙。
在记叙文中,叙述是基础。
一讲叙述,首先涉及的就是叙述的对象——事情。
一般说来,当我们拿到一个记叙文的题目,头脑中总会浮现出好几件符合题目要求的事情,究竟写哪一件,必须本着叙事典型的标准,做出判断和选择。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习作目标】⒈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⒉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⒊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懂得爱的教育的重要。
一、话题探讨1、导入(多媒体)卢刚枪杀案。
1991年11月1日,一名刚刚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1位副校长和1位同样来自北京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
惨剧发生之后,当地的许多人开始对中国留学生产生了排斥心理。
然而,就在副校长安·柯莱瑞女士遇难之后的第三天,她的兄弟们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信件:我们刚经历了突发的巨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
我们深以姐姐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个接触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
我们一家人从远方来到爱荷华这里,不但和姐姐的众多朋友一同承担悲痛,也一起分享了姐姐在世时所留下的美好回忆。
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
因为这周末你们肯定也十分悲痛和震惊。
安生前相信爱和宽恕。
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要分担你们的哀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
在这痛苦时刻,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
我们知道,在这时会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
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
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安也会希望是这样的。
安·柯莱瑞出生在中国上海,父母是美国传教士。
这段经历使她尤其喜爱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她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会丧生在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枪口之下。
然而,安的惨死并没有动摇亲人们的信仰,并没有让他们以仇恨来取代爱。
他们向杀害亲人的凶手的家人伸出了温暖的双手;此后,一项以“安·柯莱瑞”命名的奖学金在爱荷华大学建立起来了,前后三名获奖者都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安·柯莱瑞的兄弟们的这封信件,应当被收入我们的中学课本中。
它启示我们,爱的力量是何等的伟大,爱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爱的奉献》的主要内容,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学会通过议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学会运用议论的手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爱的奉献》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心和奉献的故事,通过记叙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故事中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积极寻求帮助,并最终得到了他人的支持和奉献。
2.2 写作技巧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手法,如何通过描写细节来展现主题。
分析课文中的议论句子,理解其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爱的奉献》的主要内容,理解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学会运用议论的手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3.2 教学难点运用议论的手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记叙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心和奉献的思考。
引入课文《爱的奉献》,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故事的主题。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划线、标注等方式,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议论句子,理解其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记叙手法,如何通过描写细节来展现主题。
4.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议论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尝试运用记叙和议论的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把握议论文中的记叙的目的和特点,提高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议论文中记叙的要求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爱的内涵,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学会感受爱、付出爱;培养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议论文中记叙的要求和方法;理解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在议论文中恰当叙述事例,为议论文增彩。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重温爱的故事课下你都搜集了哪些关于爱的故事?请简要介绍。
二.导入新课欣赏暖心图片老师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受的新闻并复制了一些图片,有些图片中的人物就是同学们故事中的主人公。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
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着爱的故事。
正是因为爱,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结合“爱的奉献”的主题,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三.立足文体,比较记叙的差异1.阅读文段材料一:1946年夏,西南联大解散,闻一多也想随师生北返清华,却苦于全家搬迁费用而滞留。
这时国民党当局认为昆明民主力量削弱,又嚣张起来,于7月11日夜间用无声手枪暗杀了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
当时一些名学者跑到外国领事馆要求避难,市内又盛传黑名单下一个便是闻一多,地下党通知他暂时隐蔽。
闻一多却把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参加了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
会上本没有安排他发言。
当李夫人介绍丈夫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特务却叫嚷捣乱。
闻一多忍无可忍,对着会场内的千名师生和嚣张的特务,发表了一生中著名的最后演讲,宣布自己“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会后他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五时许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便遭军用吉普车内冲锋枪扫射而死,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负重伤,凶手则驱车扬长而去。
这一“李闻惨案”使中外震惊,周恩来在南京愤怒谴责说:国民党进攻共产党,双方都有武器还可以对打;对李、闻这样手无寸铁的文人竟也下此毒手,而且还要采取怯懦的暗杀方式。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议论文里记叙的写作方法。
能力方法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爱的可贵,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爱的表达,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学习议论文里记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把握文体规范的习惯,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议论文中记叙的特征。
教学思路与方法:(一)教学思路:计划用一课时。
主要通过教师的引领,通过比较学习和联系实际的运用,让学生自己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区别.(二)教学方法: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多思考,多比较、讨论解决问题,获取写作经验。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力哥”冉光辉为话题的两段文字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文段一:“山城”重庆,到处都是台阶。
冉光辉从高处的商场,背着近两百斤的货物,走下几百米的台阶,到位于低处的货运中心,又从货运中心背差不多重的货物到高处的商场。
一天少则十多个、多则三十多个来回。
一年四季,每天都一样。
因为穿着衣服,背上的货物容易滑落,冉光辉习惯光着上身。
每趟活下来,冉光辉满脸通红,喘着粗气,背上全是汗。
文段二:责任,让一个人坚强。
冉光辉,这位在朝天门扛了20年包的力哥,负重而行,日复一日,辛苦劳作。
“嘴上叼的是自己,肩上扛的是家庭,手上牵的是未来。
”这些责任在身的普通人,坚强地一肩扛下生活的重担,等待与幸福的牵手。
学生试着找出两段文字中记叙性文字的特征。
教师总结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点。
二.合作探究议论中叙事的特点(一)、概括性。
感情生活并不幸福的戴安娜王妃,却积极投身到了慈善事业中。
戴安娜王妃俯下身子和麻风病人握手,把感染艾滋病的黑人小孩搂在怀里,亲吻无家可归的老太太。
戴安娜王妃坐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的病床上,握住了他的手。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习作目标】
⒈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⒉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⒊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懂得爱的教育的重要。
【写作指津】
一. 记叙文里的记叙
在记叙文中,叙述是基础。
一讲叙述,首先涉及的就是叙述的对象——事情。
一般说来,当我们拿到一个记叙文的题目,头脑中总会浮现出好几件符合题目要求的事情,究竟写哪一件,必须本着叙事典型的标准,作出判断和选择。
怎样符合叙事典型的标准呢?首先,选写的事情在本质上要有代表性;其次,选写的事情还要有时代的特色。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态、状貌、性格、功能、事态的变化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让人亲临其境,亲睹其事,通过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二. 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的。
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是概括性的语言。
所谓概括,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
比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这就是高度地概括化了的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性,还表现在事实论据的叙述上。
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叙述事实论据,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其次要学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运用好叙述,叙述的重点是定向转述。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
为了议论
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
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
为服从议论的需要,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
先看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了证明《水浒》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样定向转述:“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
只用了70来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发展的三个波折点:不比、假比、真比,这样的定向转述有力地证明了“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观点。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为了论证“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的观点,也援引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
他是这样定向转述的: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
用了不足50个字定向转述了这个故事,紧扣“退让”,突出“退让”后的胜利,有力地论证了“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假如从《水浒》“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的观点出发,这个故事还可作如此定向转述:
洪教头要求比武,林冲却是“不敢”;真要比武了,林冲又“寻思”“踌躇”;待到洪教头步步逼近,林冲方礼貌地出场,只四五棒便“让输”了;解枷后真比,林冲略识破绽,洪教头便“扑地倒了”。
用了不到90个字,揭示了林冲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性格及武艺高强,而洪教头则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证明了“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的观点。
古人说“凡为文以意为主。
”议论文的“意”就是论点。
一篇议论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