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73.57 KB
- 文档页数:3
经桡动脉路径治疗复杂冠脉病变时应用Guidezilla延长导管的初步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疾病是造成心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治疗更是一项技术性挑战,需要精准的介入治疗手段。
经桡动脉路径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但在手术过程中会遇到导管难以搭桥或引导导丝进入目标血管的困难。
Guidezilla延长导管作为一种新型的导管辅助器械,为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然而,目前尚缺乏对Guidezilla延长导管在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Guidezilla延长导管在经桡动脉路径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手术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工具和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在经桡动脉路径治疗复杂冠脉病变时应用Guidezilla延长导管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Guidezilla延长导管在治疗复杂冠脉病变中的使用情况,探讨其在导管操作中的优势和缺点,研究其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比较其与传统导管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促进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的改善。
2. 正文2.1 Guidezilla延长导管的特点1. 强大的支撑力:Guidezilla延长导管具有高度扭曲刚性,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在引导导管进入目标血管时提供额外的稳定性。
2. 细致的控制:这种延长导管设计精密,操作人员可以精准地控制导管的位置和方向,确保在复杂情况下能够准确引导导管到达目标血管。
3. 适应性强:Guidezilla延长导管适用于各种血管解剖特点和病变情况,能够应对不同形态和难度的冠脉病变。
4. 安全性高:这种延长导管采用高质量材料制成,具有优秀的生物兼容性和耐用性,减少治疗过程中的风险。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山东省胸科医院心内科张春盛曲海燕一、简介:自1977年Gruentzig 首次报道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以来,PTCA已经历了近26年的发展历程。
由于PTCA所使用的器材不断更新,术者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PTCA术前、术中、术后的药物治疗日臻完善,PTCA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PTCA技术发展过程中,冠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6年由Sigwart首次在临床进行第一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随后Palmaz-Sehatz 支架迅速普及应用,近年药物涂层支架也在国内投入临床应用,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仅2005年间全球就完成了近300万例以上的冠脉内支架置入,成功率均达95%以上。
PTCA及Stent技术已发展到与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相匹敌的技术疗法。
为防止PTCA或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以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人们普遍认为应加强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除PCI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匹格雷外,术中还需应用8000-10000单位的肝素,因此经股动脉穿刺的血管路径的出血合并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如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有时甚至需要输血和外科修补术。
这些并发症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住院费用及延长住院时间。
同时,有一部分患者无法通过股动脉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近年来由于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器械质量、性能不断完善、改进,各种导管和支架的直径越来越小,操作技术日趋成熟,以及桡动脉穿刺固有的优点,使得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
二、经桡动脉介入的优点: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决定了桡动脉途径PCI固有的优点:1.并发症减少穿刺桡动脉最显著的优点是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
穿刺股动脉时,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可达18%;甚至由于局部压迫止血不充分形成假性动脉瘤以及腹膜后血肿(可导致严重后果)。
经远端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造影发布时间:2022-07-27T08:31:30.84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7期作者:杨蕊[导读]杨蕊(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要:自2017年推出以来,远端经桡动脉入路(dTRA)在桡动脉闭塞(RAO)风险和患者以及操作者舒适度方面显示优于传统经桡动脉入路。
大量需要后续干预的患者通过这种保存桡动脉(RA)的新技术获益匪浅,因为这是对传统方法的改进。
另一方面,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成功穿刺的最高专业水平,以促进手术的进展。
尽管如此,这项新技术已被世界范围内的专家获得,同时对其进行了研究,使远端经桡动脉通路成为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默认通路。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远端,解剖鼻烟壶,桡动脉。
从股骨到桡骨,然后从桡骨到桡骨远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介入部位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在改变。
桡骨远端入路于2017年首次引入,此后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极少,因此该入路部位可能成为新时期心脏介入的最佳方式。
与传统的桡动脉和股动脉入路相比,通过解剖鼻烟壶进入桡动脉远端显示出优势。
dTRA的优点包括更容易进入冠状动脉,保留近端桡动脉以备将来手术,还包括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和操作员提供舒适度。
这也降低了术后桡动脉闭塞的风险。
虽然这项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缺点是在小动脉处进行最为复杂的穿刺。
远端桡动脉操作过程:在解剖鼻烟壶区域中,通常可触及桡动脉远端分支。
患者处于仰卧位,手臂处于中立位置,手握一卷纱布或一条卷起的小毛巾。
这样可以在手背处获得更大的通道,患者也可以在手术过程中抓住一些东西,并可能得到缓解,通过左臂进入时,要求患者以自然方式将左臂放在腹部,以便手可以位于左侧腹股沟区域上方。
在保持适当的无菌状态后,一旦准备好手腕,就可以轻松地进入动脉。
超声的使用可能有助于确定动脉的位置,也可能有助于了解血管的直径,从而帮助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选择导管和护套的实际尺寸。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冠状动脉钙化临床应用。
方法总结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应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例182例临床资料。
结果介人治疗成功177例,成功率为97.25%;介人治疗不成功5例,所用病例出院时桡动脉搏动良好,手部无缺血。
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挠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但无手部缺血或功能障碍。
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冠状动脉钙化具有创伤小、易于压迫和止血、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无需卧床、不会伤及手腕神经,不影响手腕的功能; 不影响抗凝药物的持续使用。
住院时间缩短、减少住院费用等优点。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诊治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明确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严重程度的可靠方法,应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冠状动脉钙化达到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应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例182例。
其中男102例,女80例;年龄48~76岁,平均62.4岁。
冠心病病程3~14年,平均病程4.6年;并发疾病:并发高血压52例,并发糖尿病12例,并发高脂血症149例,并发脑血管疾病29例。
1.2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1] 所用病例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并作定量分析,即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lcification score,CS)。
根据美国心脏学会的冠状动脉分段方法以节段为单位进行影像学评价,无血管中断及管壁模糊的节段为能满足诊断要求,将所有患者的钙化积分按照积分高低分为:0分:无可识别钙化斑,90%~95%患者无冠心病(适用于40岁以上成人); 1~10分:微小钙化斑,低心血管病风险(适用于40岁以上成人); 11~100分:小钙化斑,中度心血管病风险;101~400分:中度钙化斑,高度心血管病风险; 400分以上:广泛钙化斑,极高度心血管病风险。
经桡动脉逆行介入治疗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2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李波,黄石安,谢晓明,王怀龙【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逆行介入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一个挑战性的课题,被视为PCI的最后“堡垒”。
国外和国内少数介入中心尝试用逆行导丝技术介入治疗CTO病变取得一定进展,而经桡动脉行逆行技术鲜见报道,本院采用此技术治疗2例高难度右CTO病变并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46岁,反复胸闷痛10 a,再发1月余。
患者入院前10 a因急性下壁心梗在我科行PCI术予前降支(LAD)、回旋支(LCX)植入支架。
此次入院查体无特殊阳性体征。
冠脉造影示: LCX和LAD 的支架内无内膜增生,无狭窄,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及中段完全闭塞,近中段之间有一小段冠脉显影,呈“孤岛样”血管闭塞病变,远段及近中段通过LAD和LCX侧支显影(图1、2)。
手术过程:送指引导管XB 4.0至左冠口,送指引导丝Fielder及OTW球囊到LAD远段,通过心尖侧支顺利逆行到RCA远段,经右桡动脉送指引导管JR4.0至右冠口,送指引导丝Pilot 150经LAD至RCA远段,并逆行穿透闭塞病变段进入JR 4.0指引内,经JR 4.0送指引导丝NS至RCA远段,送2.5 mm×20 mm球囊全程病变处多次扩张,送2.5 mm×33 mm,3.0 mm×33 mm及3.0 mm×29 mm支架至RCA远段、中段及近段,3枚支架串联,即刻复查造影,未见残余狭窄及内膜撕裂,血流TIMI 3级(图3、4)。
病例2:患者男,67岁,反复胸闷痛4 a,再发胸痛1个月,患者入院前1个月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并予LAD植入支架,今为进一步PCI治疗来住院。
此次入院查体无特殊阳性体征,有“糖尿病”史5 a。
经桡动脉途经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并发症分析【摘要】目的评价30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并发症情况的分析。
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我院行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病例300例。
分析常规经桡动脉介入诊治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1)成功经桡动脉介入诊治300例。
(2)压迫止血不当产生的出血6例(2%);(3)前臂血肿3例(1%);迷走神经反射1例(0.3%);操作中桡动脉痉挛1例(0.3%);晚期出血3例(1%);无脉者3例(1%)。
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途径进行诊疗并发症少,术后护理简单,病人舒适度增加,是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的良好途径。
但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术中精细、严密观察,技术娴熟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强调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关键词】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中图分类号:r65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089-01随着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开展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以其创伤小、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术后无需体位限制,易于护理等诸多优点,逐渐为心脏介入医师、护理人员和患者所接受。
我院自2007年5月-2010年12月共完成30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的介入诊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已成为我院冠心病介入诊治的常规途径。
现对其诊治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因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行pci的300例患者,男201例,女例99,年龄33~78岁,平均(60.8±7.2)岁。
入选标准为:(1)桡动脉搏动较强(2)a11en’s试验阳性[1]。
排除标准:(1)桡动脉搏动不明显;(2)a11en’s试验阴性;(3)身材瘦小,估计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不宜选择桡动脉途径以及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改穿刺股动脉者[2]。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发表时间:2012-02-01T09:01:08.1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邓锡芳[导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非常有效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手段[2]。
邓锡芳(北海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北海 536000)【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193-02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适应证的不断扩大和治疗病例的积累,急性闭塞率和远期再狭窄逐渐增加,且越来越多成为制约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非常有效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手段[2]。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经桡动脉途径成功地为68例患者施行PTCA+PCI。
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心内科在介入室从桡动脉途径为68例冠心病患者实行PTCA+PCI,男43例,女25例,年龄40~82岁。
其中1支病变35例,2支病变20例,3支病变13例,手术均获成功。
1.2方法局麻下,经皮右或左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用球囊导管扩张病变部位,再将带有支架的球囊导管送至病变部位。
扩张球囊植入支架。
然后用高压球囊加压,可保证支架均匀扩张。
支架将永久嵌入患者冠状动脉内。
1.3结果本组68例患者,穿刺点出血及皮下血肿5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低血压1例,经及时发现处理后,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关,术后恢复良好。
2 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对介入检查和治疗的理解和反应能力低,护士应在尊重患者的前提下,细致耐心地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想法和顾虑,及时给予心理的帮助和支持。
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的解释,尽量满足其心理需要。
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心理刺激,使其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配合医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