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明了什么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23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他发明了什么》教案三篇教材分析:本文是北师大版教材第8单元“方法”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故事性的说明文。
课文讲述了二百年前美国独立战争不久,为了捍卫主权,急需定制十万支步枪,一名名叫惠特尼的青年发明了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
从而显示出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道理。
学情分析:通常人们的认为发明创造应该是有形的物品,学生也不例外。
本文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也会有扭转理解困难的问题。
但五年级学生也已具备一定的探究阅读、合作交流、课外搜集资料的水平,可提升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目标:1、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2、理解分号对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3、激励学生持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1、懂得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道理2、理解分号对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实物。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实物导课1、出示“电灯泡、电话、飞机模型”等实物,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发明家及其发明的物品;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生字教学1、学生自由读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联系生字,说出文章相关内容;例如:出示“捍”,引导学生说出事情的起因: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要与外国作战,政府需要定制4万多支步枪。
3、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词。
三、对比教学,感悟文章1、生再读文,了解定制4万支步枪任务的困难。
(任务重时间紧)2、对比教学。
a、如果按照原来的做法,应该怎样完成?存有哪些问题?b、惠特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里?3、朗读感悟。
《他发明了什么》读后感人类的不断进步需要不停的思考,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他发明了什么》读后感,带领大家领略科技的魅力。
篇一:《他发明了什么》读后感八世纪以前,步枪的装置十分复杂,在1797年美国独立不久后,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政府要定做4万支步枪,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要主动承担这项任务,并承诺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家都说他骗人,最后,大家通过他的介绍都相信了他,而且总统杰克逊与它签了合同。
其实,惠特尼只不过在原本的步枪装置上做了一些略微的改造-----他把原本大小不一的零件变成了大小一致的,他不再是一个一个的打磨零件,而是成批生产统一标准的零件,制造出的枪也不是单个单个的,而是成批成批的。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零件制造起来简单,可以批量生产;二,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另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三,修理简便,某个零件损坏了,从那推零件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这不是又省事,又省力吗?惠特尼的发明就是使生活中麻烦的事变简便,一些发明,往往是不满足,但不要只停留在不满足,要用脑子去改变,比如,人们从用手洗衣----冷、累,到普通洗衣机洗衣----费水,再到现在发明出的节水洗衣机,都是一路从“不满足”走来的,我想,生活中,学习上,遇到“不满足”时,为何不尝试着去更新、改变呢?其实,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篇二:《他发明了什么》读后感我知道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贝尔发明了电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但是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最喜欢的是第九自然段主要讲了惠特尼和杰逊总统签订了生产合同。
我知道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我知道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贝尔发明了电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但是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最喜欢的是第九自然段主要讲了惠特尼和杰逊总统签订了生产合同。
《他发明了什么》课文
《他发明了什么》课文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贝尔发明了电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但是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话还得从二百年前说起。
18世纪以前,毛瑟枪算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支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
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1797年,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扞卫主权,要与外国作战,政府需要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
按那时的制造工艺,“4万支枪”可是个不小的数字。
时间紧迫,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铁匠呢?
有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说他可以制造出来。
许多人都说惠特尼是个不知深浅的骗子,没有人相信他有这个能力。
情急之下,惠特尼决定向人们展示他的办法。
惠特尼请大家到他的工石参观,杰斐逊总统也去了。
厂房里摆了几堆零件。
惠特尼请总统和随从们按顺序从每堆零件里取出一个零件。
接着他指导大家,把取出的零件组装起来。
一时间,厂房里展开了组装毛瑟枪的竞赛。
不一会儿,所有人都组装好了一支毛瑟枪。
原来,惠特尼事先让工人分别制造了毛瑟枪的每一种零件,。
《他发明了什么》【惠特尼】(Whitney. Eli)美国发明家。
1765年12月8日生于马萨诸塞州西博罗;1825年1月8日卒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
发明创造:惠特尼轧花机、卧式铣床,生产标准化,标准件。
惠特尼是美国人中手巧心灵的设计制造小件产品的典型。
他活象是马克·叶温一个世纪后在小说“亚瑟王朝中的康涅狄格人”中创造的那个美国佬。
惠特尼擅长于制造和修理机械装置,凭借他的技能挣得一些钱,帮助他念完了耶鲁大学。
惠特尼于1792年毕业之后,以教师的身份,抱着学习法律的愿望旅行到了佐治亚州的萨凡纳。
在那里他遇到一位革命军将军的寡妇纳撒尼尔·格林夫人。
当他学习法律时,格林夫人把他介绍给一些关心棉花行业的绅士们。
对南方说来,棉花是发财致富的东西,但要把棉花纤维和棉籽剥离开耿却是很困难的。
可是惠特尼认为,制造一种有金属钩齿的装置来做这项工作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1793年4月,他发明了轧花机,即金属钩齿穿过条板,并使之缠在棉花纤维之中,最后把棉花纤维剥离出来。
一台轧花机每日能轧花五十磅。
这样一台轧花机造成了罕见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奴隶制度在美国,尤其在南方正逐渐走向衰落,因为奴隶制度在经济上无法超越自由劳动和机器的结合。
轧花机使种植棉花成为一项利润极大的生意,对于种植园主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于是奴隶制复活、发展和加强了,南方宁愿进行战争而不愿和平地放弃其“特有的制度”。
如果没有轧花机,美国的内战或许也不会爆发。
当南卡罗来纳州的立法机关授与惠特尼五万美元奖金之后,惠特尼返回新英格兰从事轧花机的制造。
然而,轧花机是如此易于制造,其原理又是如此易于领会,以致惠行尼为了保护其专利权用去了他的全部奖金和利润,结果在经济上无一所获。
惠特尼是1900 年建立的美国伟人纪念馆的首批成员之一。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的活动。
标准化是建立技术标准的过程。
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他发明了什么》(精选13篇)《他发明了什么》篇1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故事性的说明文。
文章写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政府为了捍卫主权,急需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定了生产。
从而显示出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道理。
学情分析学校电教设备齐全。
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电脑等。
班里所有学生的家中都有微机,90%的学生在家都能上网。
学生已初步具备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提问题、探究阅读、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课前,学生已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了有关资料。
对本课的内容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合适。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认识分号对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
3.提升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过程一、从发明家导入新课1.你知道哪些发明家?他们都发明了哪些事物?(学生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发明家的各项发明。
)2.过渡: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设计意图:从学生自己知道的发明家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明白的地方)2.学生读文后质疑。
课文解读
《他发明了什么》说明了标准件的发明经过、什么是标准件、发明标准件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启发我们认识到,所谓“发明”,既可以发明“物”,也可以发明“方法”。
第1自然段从“发明”说起,课文列举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重要的发明,又用省略号囊括了不胜枚举的发明,电灯泡、电话、飞机……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个“东西”。
因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一提起“发明”,就会想到具体的“物”,没有发明的“物”,哪里算得上“发明”?“但是”一转,告诉读者,本篇讲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发明。
由此造成对读者的思维冲击,以利于扭转读者的偏见。
这样开头,制造了悬念,也增加了趣味性,吸引读者。
因为发明标准件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所以课文用相当大的篇幅(第2~9自然段)记叙标准件的发明经过。
第2~4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或者说背景。
第3自然段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写制造枪的工艺。
“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只能由工匠自己独立完成,每件产品实际上都是带有制作者标志的、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品,而不是现代工业产品。
第4自然段写任务的艰难:①“时间紧迫。
”②任务重,上万支“是个不小的数字”。
③美国从未“大量生产过火器”,没有“那么多技艺熟练的铁匠”。
艰难意味着走老路行不通,必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改革。
第5自然段写惠特尼“挺身而出”主动请缨。
惠特尼没有当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