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管理动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34.76 KB
- 文档页数:7
动态能力视角下连续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技术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手段,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的重要途径。
技术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研究动态能力视角下连续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于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技术并购过程中的挑战,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动态能力视角为研究技术并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变革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调整来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的能力。
将动态能力引入技术并购研究,有助于揭示技术并购过程中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为企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技术并购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连续技术并购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技术并购,企业可以快速获取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连续技术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研究动态能力视角下连续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评估和控制技术并购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技术并购的效果和成功率。
研究动态能力视角下连续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企业创新管理理论。
关于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过程、创新策略和创新实施等方面,而对于技术并购这一创新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
将动态能力视角应用于技术并购研究,有助于拓展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A. 研究背景和问题陈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为了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并购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战略选择。
技术并购是指企业通过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来获取先进的技术、专业知识和市场份额的行为。
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综述r——脉络梳理及理论框架构建辛蔚;何地;孙凯【摘要】动态能力研究已经由战略管理领域向创新管理领域拓展.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动态能力和创新主题的文献为数据源,基于知识图谱分析法,对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与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主要分为营销动态能力、创新绩效、组织学习、技术创新、技术追赶、创新生态系统和顾客价值等10个聚类群;研究热点集中在创新绩效、竞争优势、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等领域;研究呈现出由概念、理论基础研究向动态能力前因、结果变量等多元化研究的演化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概念及维度构成和变量间交互关系两部分的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最后,对动态能力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The research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has been expanded from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o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Taking the literatures about the them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in CNKI database as data sources, and based on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we make a visual analysis on research contex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ynamic ca-pabilities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consists of ten clusters which are marke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catch-up,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customer value.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ther fields. Th-ere was an evolution path from research on concepts and theories to research on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view of thi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ynamic abilities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which includes concept and dimension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variables is constructed. Finally, the future work is prospected.【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动态能力;创新管理;知识图谱;创新绩效【作者】辛蔚;何地;孙凯【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6;辽宁大学商学院, 辽宁沈阳110036;辽宁大学商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一、引言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在于对“变”与“不变”的权衡。
建筑类技师学院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运行模式作者:杨常嘉郭靓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07期[摘要]随着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建筑类技师学院必须重构校企关系,深挖校企共同资源与价值驱动。
产业创新研究院核心职能是构建技工教育体系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交互融合且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校企共同体,共同推进协同育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先进技能经验成果转化。
从产业创新研究院的管理运行机制、项目设计开发评估机制、技术共享价值驱动机制几个方面构建产业创新研究院运行机制,同时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角度提出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路径。
[关键词]技师学院;产业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基金项目] 2021年度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中华职教基金专项资助(建筑雏鹰)课题“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资料编制能力提升路径与培养要点研究”(ZJCV2021E27)[作者简介]杨常嘉(1985—),男,浙江杭州人,学士,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数字建造产业学院高级工程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工程仿真建模分析研究;郭靓(1977—),女,浙江东阳人,学士,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数字建造产业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7-0049-04 [收稿日期] 2023-02-16引言随着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破除了法律支撑性不足的阻碍[1]。
作为建筑行业技能标准重要策划地的技师学院必须对接产业需求,深挖共同资源价值驱动,构建技工教育、产业企业、技术技能“三体系”创新深度交互融合,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产业创新研究院,以共同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先进技术技能经验成果转化为目标,向產业输送先进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以技工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推进技工教育高端化发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管理学最新研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管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管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
本文将对管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管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1.数字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数字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在数字化管理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理论和方法,如数据驱动决策、智能供应链管理等,为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新思路。
2.可持续发展管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管理强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创新管理包括组织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多个方面,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如何激发员工创新潜力、构建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果转化,都是当前管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4.全球化管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全球化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门议题。
全球化管理涉及跨文化管理、国际市场拓展、全球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要求企业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二、管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跨学科融合未来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跨学科融合。
管理学需要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进行深度融合,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跨学科融合能够为管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管理学不断创新和发展。
2.人文关怀未来管理学的发展将更加关注人文关怀。
管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组织运作和效率提升,更应关注员工的幸福感和成长。
人文关怀管理强调关爱员工、尊重个体,注重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
一、实施背景近年来,公路交通行业陷入投资压力增大、投资回收困难的两难困境。
为破解难题、推进发展,自2019年以来,甘肃交通行业立足省情及行业发展需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发展路衍经济的战略构想。
作为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下属一级企业,甘肃新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甘肃路衍经济产业研究院)自组建以来,认真践行集团公司“公路+路衍”发展战略,通过将路衍经济政策理论研究和路衍经济产业培育深度融合发展,将“产业研究+管理实践”作为当下公司内强素质、外求发展的重要推手,着力打造路衍经济产业发展的甘肃样板。
公司坚持“依托行业、紧扣产业,广纳资源、衍达四方”的原则,致力于成为研究创新的窗口、对接协调的通道、资源统筹的平台、项目实施与管理的主体,基于“同步设立、一体运作、融合发展”的组建思路,牢固树立产业研究定方向、项目运营创效益、管理创新提效能的工作理念,在企业治理层面建立“机构精简高效、人员合署办公、业务独立开展”的运行机制,以公司和研究院为主体,以三家实体产业公司为支撑,两个层面、两个层级融合联动,形成了“1+1+3”的路衍经济全产业链创新管理模式。
二、主要做法参照华侨城集团、浙江交投、阿里巴巴等企业组建智库的成功做法,结合路衍经济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公司创新构建了以新发展投资集团为核心的1个投资运营平台和以产业研究院为核心的1个研究主体,对优质项目采取以3家控股实体产业公司的方式实施股权投资,在横向上实现产业研究与产业培育融合发展,在纵向上实现投资集团对所属实体产业公司的战略管控和财务管控。
通过由产业研究院开展前瞻性研究,新发展投资集团按研究成果培育集群化产业,所属产业公司推行市场化管理,实现了两个层级在横向与纵向上的融合联动,进而形成“1+1+3”的管理体系,切实提升公司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
(一)开展前瞻性研究公司聚焦路衍经济,持续跟踪产业变化态势,以广阔视野和前瞻思维,积极开展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调整以及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研究,为企业持续提升产业链水平、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拓展战略空间提供智力支撑。
全国科技产业和技术创新的动态与趋势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保证国家安全和以后进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基点。
2006年,美国公布“美国竞争力打算”,大幅增加对研发与创新的投入,促进知识增长,以保证美国在各科技领域连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保证美国的强大与安全。
2006年,日本组织实施“第三期科学技术五年打算”,重点投资基础研究、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和材料、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技术、尖端技术等九个领域。
200 7年,欧盟启动第七框架打算,投入规模比第六框架打算几乎翻番,通过集成优先研发领域、整合欧洲研发机构、强化研发基础设施,优先进展健康、生物、信息、纳米、能源、环境和气候、空间和安全等主题、应对全球竞争。
2006年,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进展规划纲要(20 06—2020年)》,旨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国家科技创新的总体部署(一)进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进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进展和保证国家安全的能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阻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若干重要方面的目标:一是把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有效保证国家食物安全。
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要紧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都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进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明显提升,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进展的技术能力。
创新大会交流材料题目大全创新大会交流材料题目大全一、技术创新1.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优势3. 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4. 机器学习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5. 无人驾驶技术对交通安全的影响6. 新型电池技术的创新与发展7.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创新8. 3D打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9. 云计算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10. 全息投影技术的创新应用二、科学研究创新1. 基因编辑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创新应用2. 天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3. 新材料研究与应用的创新成果4. 纳米技术在电子行业中的创新应用5. 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创新应用6. 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成果与应用7. 能源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发展8. 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9. 智能材料的研发与创新10. 动态建模与仿真在工程研究中的应用三、产业创新1. 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 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前景3. 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与发展4. 互联网经济的创新模式与趋势5. 人才培养对产业创新的重要性6. 绿色经济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7. 智能制造的创新模式与应用8. 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9.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创新10. 健康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四、社会创新1. 医疗资源共享与互联网医疗的创新2. 教育创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3. 社会企业的创新模式与社会影响力4. 跨界合作对社会创新的促进作用5. 青年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6. 网络安全问题与创新应对措施7. 社会创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8. 科技创新对社会服务的改进9. 环保创新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10. 国际合作与社会创新的结合五、教育创新1. 反转课堂模式的教育创新实践2. 科技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3. 学习型组织对教育创新的推动4. 职业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5. 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的创新课程设计6. 游戏化学习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7. 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创新8. 教育评价模式的创新与改进9. 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模式与实践10. 学校管理创新与发展这些题目涵盖了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创新、产业创新、社会创新以及教育创新等领域,可以作为参与创新大会交流的材料,展现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成果,促进创新思维和交流合作。
池州市“322”产业创新团队管理办法(讨论稿)为加强我市重点产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的意见》(皖办发[2006]12号),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实施“322”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即从今年起,由市人才办牵头,每3年在全市评选20个“产业创新团队"、选聘20名“创新团队带头人”,集中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形成一批高水平研发成果,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效提升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才投入,推动首位产业和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为我市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322”产业创新团队的设立“322”产业创新团队依托我市首位产业或优势企事业单位某一特定研发项目设立,一般由1名“创新团队带头人"和2名“带头人助理"组成。
设立期限根据项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不超过3年.(一)申请设立“322”产业创新团队的单位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拥有列入市“583”行动计划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库的重要项目或者列入国家、省有关计划的重要项目,在同行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
拥有在科研、技术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省内领先水平,对促进“583”行动计划重点产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研发项目;3.具有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研发队伍;4。
产学研结合较好,具备组建柔性研究机构和进行国内外联合研发的条件;5。
研发经费充足,能够为创新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条件可适当放宽。
已被列入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的不参加市“322“产业创新团队评选。
(二)“322”产业创新团队设立程序:1。
绿色创新国内外研究动态1. 引言1.1 绿色创新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绿色创新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绿色创新旨在通过技术、制度和市场等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绿色创新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绿色创新政策,推动企业加大在环保技术、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投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学术界也积极探讨绿色创新理论和实践,推动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与此国外也在积极推动绿色创新研究。
一些发达国家在环保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全球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经验。
国际合作与交流也促进了绿色创新研究的进步,各国在碳排放减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合力。
绿色创新国内外研究动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科技和制度的不断进步,绿色创新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 正文2.1 国内绿色创新研究动态近年来,我国绿色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界学者和机构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绿色创新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重点支持。
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各个领域,如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绿色技术创新项目,促进了国内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产业发展也是国内绿色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创新技术和模式,我国绿色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政策支持和法律规范也成为推动国内绿色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绿色创新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国内绿色创新研究取得了明显成就,但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大绿色创新领域的投入,不断提升我国绿色创新的国际竞争力,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现代经济信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对策研究——基于嘉兴市的实践与思考袁晓文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摘要:该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省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精准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四链融合、正反施策、六大保障的建议,从而加快推进嘉兴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业创新;综合体;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7-0486-02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
同时,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作为201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的重要创新举措,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通过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二、嘉兴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存在的问题至2017年4月浙江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上首次提出要“积极推进产业创新综合体规划建设”,并于去年9月印发《浙江省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2018年正式开展省级产业创新综合体试点建设。
目前全省公布的第一批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总数共 30 个,其中创建名单 17 个,培育名单13 个。
传统产业主要涉及纺织、木业家具、五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涉及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从产业领域分析,全省首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中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占50%。
嘉兴市按照省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部署,全面推进创新工作,目前共有4家入围省级名单,入选总数位列全省第二。
其中,嘉兴南湖电子信息(智能硬件)和嘉善木业家具进入创建类名单,海宁经编和嘉兴秀洲光伏进入培育名单。
同时,2018年6月,嘉兴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嘉兴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推进市一级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建设工作,目标到2022年,全面建成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8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个以上,助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介绍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
其次,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性指标、动态性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并说明了指标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推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建议,有望提高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评价体系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国际竞争中,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还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
为此,对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企业和国家在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和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方面所具备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制造能力、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企业和国家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作出努力,同时需要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和合作,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评价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2.1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和方法首先,需要根据产业的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不同阶段的产业所面临的难点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选择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
对于新兴产业,可以关注科研投入、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指标;对于成熟的产业,可以更多地关注市场竞争、产品创新、品牌影响等方面的指标。
产业发展动态趋势产业发展动态趋势导言:产业发展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在特定的时期内呈现的发展趋势,可以涵盖多个行业和领域,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等多个维度,分析当前产业发展的动态趋势及其影响。
一、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传统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例如,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
随着新技术的引入,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对于传统产业,需要有较强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工人;而对于新兴产业,需要具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和创新人才的引进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教育系统和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
三、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市场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单一产品、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对品质和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研发和设计能力,注重品牌建设和创新营销,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四、政策环境的重要影响政策环境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各国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促进产业发展。
例如,中国自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美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减税、出台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措施,加快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2009年第7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09No 17收稿日期:2008-12-20,修回日期:2009-04-02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南优势产业创新系统研究”(08C502);湖南省软科学项目“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的湖南优势产业创新战略研究”(2008ZK3112)文章编号:1000-7695(2009)07-0031-03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综述胡明铭1,徐 姝2(1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管理学部;21湖南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摘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分类、模型研究、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区别和联系、与特定产业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国内外比较研究、服务创新系统研究以及政策启示等方面对国内外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产业创新系统;产业创新;国家创新系统;综述中图分类号:F06214ζF091135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产业的创新与否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国力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而与此同时,产业创新系统研究也开始成为产业创新研究和创新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个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在此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1 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自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对于创新源泉及其推动机制的研究经历了科技推动论、需求推动论、需求和科技双推动模式、链环模式等四个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从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创新的新思路。
无论是国家层面上创新,还是区域层面上、产业层面上的创新,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即创新系统(I nnovati on System )。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产业层面上的创新系统研究开展相对较晚。
产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产业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此背景下,《产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产业创新管理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以期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证参考。
本文首先对产业创新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产业创新的内涵、特点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后,文章梳理了产业创新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分析了不同理论视角下的产业创新管理模式与机制。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产业创新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并深入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创新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对比,揭示了产业创新管理的实际运行状况及其成效。
文章还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以期推动我国产业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总体而言,《产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一文既注重理论探讨,又注重实证分析,旨在为产业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和指导。
二、产业创新管理理论基础产业创新管理作为管理科学与创新理论的重要交叉领域,旨在探索产业层面上的创新活动规律,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涵盖了创新理论、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
产业创新管理理论以创新理论为基础。
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开始,创新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理论的发展逐渐从单一的技术创新扩展到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
这些理论为产业创新管理提供了理解创新过程、创新动力和创新机制的框架。
产业创新管理理论也深受产业经济学的影响。
产业经济学关注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产业绩效。
产业创新管理理论借鉴了产业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研究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运行机制以及创新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