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推荐】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次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62.50 KB
- 文档页数:54
推进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间有效合作农工党河南省委员会【期刊名称】《协商论坛》【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2页(P6-7)【作者】农工党河南省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山西运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
要科学构建中原经济区,使区域经济真正能够协调发展,还须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区隔这一体制障碍,破除行政区划藩篱,通过区域内政府间的有效合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区域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与优化整合。
探索区域行政资源方面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实现区域内政府间的有效合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一、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区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资源优化配置。
各自为政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催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地区分割及不良竞争,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根源,这个问题也是阻碍中原经济区深入发展的重要体制障碍。
以近年来欲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为例,奔腾于晋、陕高山深谷之中的黄河,在西岳华山脚下拐了一个大弯后,向东奔流而去。
黄河大拐弯处,分布着山西运城、临汾,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四个市。
这片土地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处在中国的地理中心区域,被称做“黄河金三角”。
但该地区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在三省交界地带,移动通讯信号分属各省,导致当地人本是给本村人打电话,打着打着可能就成了长途;又如该区域是世界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出口基地,由于区域内16家大型果汁企业常为抢生意对内“火拼”,前些年致使苹果价格暴跌最低至每斤0.15元,甚至出现了一批果农砍伐果树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行政区划分割了原本具有紧密联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使“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的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及产业合理分布受到限制。
鉴于“黄河金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该区域需要建立一个跨区域的平台,消除协作的行政壁垒,推动开放、统一、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实现从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转变。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合作案例摘要:一、引言二、华北地区合作案例1.京津冀一体化2.环渤海经济圈三、华东地区合作案例1.长三角一体化2.闽东南经济协作区四、华南地区合作案例1.粤港澳大湾区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五、西部地区合作案例1.成渝城市群2.兰西城市群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理区域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本文将分析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合作案例,以期为区域合作提供借鉴。
二、华北地区合作案例1.京津冀一体化: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重心,北京、天津和河北在政策推动下,实现了交通、环境、产业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有效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2.环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为核心,辽宁、山东等周边省份参与,形成了一个涵盖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的经济合作区,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三、华东地区合作案例1.长三角一体化: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协作,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2.闽东南经济协作区:福建、广东、江西、浙江四省交界地区的城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华南地区合作案例1.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香港、澳门和福建四地政府携手打造的世界级湾区,通过政策支持和跨境合作,实现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互利共赢。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涵盖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九个省份的区域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和政策协同,提升了整个地区的综合实力。
五、西部地区合作案例1.成渝城市群:四川和重庆两个西部重要城市,通过交通、产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兰西城市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个西部省份,通过共建兰西城市群,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和资源共享,助力西部大开发。
关于“中原经济区”先存在两种概念:1、也叫“大中原经济区”,指在2010年由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起草下的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湖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现已成为国家战略,并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为河南崛起的重要战略。
本内容为第二段内容,详细内容请查看词条“大中原经济区”。
2、中原经济区(原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是当时的邯郸市长白录堂和新乡市市长刘仲轩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由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四省接壤地区十三个地(县级)市组成中原经济区概况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湖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
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
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之后,于2010年由豫鄂皖晋鲁冀6省25市组成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与平台: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中原经济区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从优化生产要素上,中原经济区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与平台:从塑造区域竞争力上],中原经济区[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与平台。
新提出的大中原经济区起草于2010年,是在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起草下,规划设立的综合性经济区,计划在2011年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即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中原经济区规划(全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优势第二节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战略定位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第一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第二节构建“米”字形发展轴第三节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节加快发展服务业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第一节推进生态建设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九章建设和谐中原第一节弘扬中原大文化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第五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第十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 第一节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第二节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第三节密切与其他经济区联系第四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第五节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第十一章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第三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第四节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第二节强化监督检查前 言第一章发展基础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编制本规划。
中国倡导的区域合作平台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紧密,而区域合作则成为了增强国际合作、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中国在推进区域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倡导建设一系列区域合作平台,为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提升各国的综合实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中国倡导的区域合作平台概述1.中国-东盟自贸区2002 年,中国和东盟共同宣布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随后经过十几年的谈判,该自贸区于2010 年正式建成。
该自贸区涵盖了中国和东盟10 个国家的近20 亿人口,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之一。
该自贸区实施了关税减让、贸易自由化等多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
2.上海合作组织1996 年,中国与周边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签署了《上海五国条约》,奠定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
近年来,巴基斯坦、印度和伊朗等国也加入了该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旨在推进成员国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和发展。
3.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一个由21 个成员组成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它于1989 年成立,旨在推进区域间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
APEC 成员国占全球经济的约60%,成员国和地区的人口超过20 亿。
中国是APEC 的创始成员,连续多年承办APEC 峰会,为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做出了积极努力。
二、中国倡导的区域合作平台的作用和意义1.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手段。
中国倡导的区域合作平台,通过自由贸易协议、共同市场建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增长机会。
2.促进互利共赢中国倡导的区域合作平台,以平等协商、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积极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这些平台不仅扩大了成员国间的合作空间,而且增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走出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求以现代农业化为基石,以工业化为保障,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经济发展1.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进一步深入,给中原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说,以郑州为代表的中原经济区城市化进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通过新型城镇化引领、都市区组团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城市由“一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转变,从而推进城市扩张与优化,推进中心城市的辐射发展和周边城市的融城发展,并逐步实现都市区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从而,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1.1.2 研究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
2.对”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2.1 什么是“三化协调”把加快城镇化、发展工业化与加速农业的现代化统筹起来,大力推进“三化”统筹协调发展——这是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这是做好明年经济发展工作必须抓好的六个准绳之一。
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是河南省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三者遥相呼应。
促进“三化”统筹发展是解决河南目前发展进程中若干个重大问题的关键环步骤,也是一张复杂的宏伟蓝图,所以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统筹河南省的实际状况,立足于当前实际,着眼于未来前景。
2.2 “三化”协调发展四大着力点2.2.1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全面调整和优化升级必须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不断加大发展三农的政策力度,努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化科技产品装备农业,用现代化科技升级农业,用现代化营销模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化发展观引导农业。
【精编推荐】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次区域合作机制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次区域合作机制研究2014年2月目录1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11.3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21.3.1国外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21.3.2国内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32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架构及实践借鉴42.1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的界定42.2对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界定的评议62.3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本质72.4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72.5“湄、珠、长、渤”次区域经济合作经验借鉴92.5.1经济互补性是次区域合作的基础92.5.2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作用凸显102.5.3国际机构积极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102.5.4市场经济调节功能应起主导作用102.5.5次区域合作内容广泛而机制松散112.5.6次区域合作具有开放性和非歧视性112.5.7次区域经济合作主体具有明显差异性123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评析123.1中原经济区空间要素积聚现状123.1.1要素向中原城市群集聚趋势日渐强化123.1.2以郑州、洛阳为增长极的“双核”结构已经凸显133.1.3特色鲜明的四区域格局基本形成153.2中原经济区周边经济区(圈)概况153.2.1长三角经济圈153.2.2京津冀都市圈163.2.3关中-天水经济区163.2.4武汉城市圈163.2.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63.2.6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163.3以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视角研究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173.3.1从实践运行层面看中原经济区次区域合作173.3.2从合作参与主体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173.3.3从地域范畴划分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183.4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183.4.1刘易斯模型与“三化”协调183.4.2农村劳动者就业问题突出183.4.3中原经济区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193.4.4发展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193.4.5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压力加大194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分析204.1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比较优势和劣势204.2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思路的调整214.2.1推进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建设214.2.2中原经济区次区域合作主体间协调机制234.2.3国际组织的支持与协进机制234.2.4发挥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联效应234.3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244.3.1加强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244.3.2形成增长极发挥辐射功能244.3.3建立政府主导的的区域协调管理机制254.3.4在指导思想上要做到主动开发254.3.5建立次区域跨国(边境)经济合作区265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难题及关键265.1路径选择——由次区域经济合作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渡265.2合作机制的创新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难题265.2.1次区域参与主体内部推进机制275.2.2次区域参与主体间协调机制275.3充分发挥关联效应是实现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275.3.1区位导向的聚集效应275.3.2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285.3.3区域发展的外部效应285.3.4域内资源的互补效应28 6结束语297参考文献291绪论1.1研究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纷纷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式维护本国利益,各种区域合作组织不断建立,区域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世界各国尤其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强烈的经济合作需求与愿望。
但是,在存在较大差异或者说异质的国家之间开展经济合作,建立具有排他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难度较大,次区域经济合作(sub-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方式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必然选择。
一种观点认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东亚地区在实践中产生的一种适合于各有关经济体的共同发展方式。
从经济学观点看,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在次区域地缘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给合作的各方带来共同的经济利益”。
①次区域经济合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出现的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在东亚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原经济区、大湄公河流域、东盟北部地区、东盟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就属于上述范畴。
应该看到,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新的经济合作形式,尚处于发展阶段,即便是在概念上也无公认的界定,因此,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区有着显著的差异,运用传统的区域开发模式难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换个视角,在尊重从传统理论和现实发展的前提下,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和研究路径来分析和研究中原经济区合作开发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①赵永利、鲁晓东:“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载《国际经济合作》,2004(1)。
1.2研究目的放眼全球,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方兴未艾,但我们应当看到,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还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合作目标分散化、非制度性、欠稳定等状态,即便是一些基本范畴问题也未形成十分一致的观点。
因此,有必要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种种现象加以研究,找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和对策,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
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研究和探索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界定基本范畴,并寻求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相互衔接或过渡的载体。
因此,本课题将在界定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和研究国内外主要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实践问题,并以中原经济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心,借鉴当今重要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经验,进一步探究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路径等一般规律。
人们依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注重从该地区域内资源配置、产业分工、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协调等视角,研究促进区域内各方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中原地区国际合作就会有新的发现:如果从区域合作层次上看,该区域合作具有明显的低层次特征,基础设施的对接与合作、消除贫困与经济增长、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内容是其基本目标;从区域合作参加主体和决策主体看,该地区的合作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十分明显。
再从合作的机制看,该地区区域合作中各成员国的合作行为软约束,没有组建具有较强规范力的区域合作组织机构,体现的是功能一体化而不是制度性一体化。
上述特征说明中原地区开发项目是具有次区域经济合作属性的国际经济合作。
因此本课题试图从该角度探讨中原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并试图探索合作中遇到的难题及相应对策。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主要目的。
1.3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1.3.1国外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次区域经济合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在东亚地区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过去的研究中,次区域经济合作又被称为“增长三角(成长三角)”、“自然的经济领土”或“扩展性都市区域”。
首先出现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在1989年12月,由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倡议,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之间的三角地带建立经济开发区,并称之为“增长三角(成长三角)”(growthtriangle)①。
在1993年,亚洲开发银行的经济学家曾指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精心界定的、地理毗邻的跨国经济区,通过利用成员国之间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来促进外向型的贸易和投资”②。
该概念被用来具体指称图们江地区、澜沧江——湄公河地区、东盟北部地区、东盟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行为。
可见,亚行的这一概念着重强调三个或三个以上主权国家部分相邻领土构建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强调了地理区域性和局部性。
有的学者把次区域经济看作是“自然的经济领土”的范畴。
美国的罗伯特?斯卡拉皮诺(RobertScalapino)于1992年提出了“自然的经济领土”(naturaleconomicterritories)这一概念③,其应为缩写为NETs。
罗伯特?斯卡拉皮诺指出,“自然的经济区域”指的就是跨越政治边疆的自然的经济互补性④;这里所谓的“自然”把并不是说政府不参与其中,而是指政府为促进该区域内的要素自由流动而做出的相关干预,即为实现“自然的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合作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
一些学者从城市扩展的角度研究次区域经济。
T.G.麦①陆建人:“增长三角——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载《当代亚太》,1994(1)。
②1993年亚洲银行发展总部在马尼拉召开“亚洲经济增长三角研讨会”,会议内容。
③美国国际问题专家罗伯特?斯卡拉皮诺(Robert Scalapino)于1992年,在美国《外交事务》上撰文内容。
④Robert A.Scalapino著“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Future Prospects”第五章外交事务1991-1992年冬。
克吉(T.G.MaGee)和斯科特.麦克劳德(ScottMacleod)1992年通过对新柔廖增长三角的研究,撰文提出了“扩展的大城市地区”(ExtendedMetropolitanRegions)的概念,认为新加坡的周边地区——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可以通过与新加坡的经济合作而成为都市新加坡的扩大部分①。
1.3.2国内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1998年,魏燕慎主编的《亚洲增长三角经济合作区研究》,是国内对“增长三角”进行研究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该书在世界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亚洲增长三角经济合作区”展开相关研究,不仅仅研究了中国的相关增长三角,只是没有明确以次区域的概念进行相关的表述和说明。
陈才等学者认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相对于区域经济合作而言的,指若干国地区接壤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产领域内,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在经济范畴上,它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范畴。
余昺雕认为②,要成为某种形式的“成长三角”,至少要具备地理上的邻近性、经济上的互补性、政府间相互协调的可能性等。
在能够考虑到的诸多因素中,有两点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该“成长三角”地区的对外资金的吸引力;另一个则是各“点”腹地对“成长三角”地区的潜在与现实的支持程度。
王胜今认为③,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中还存在着更低级的形式和阶段,其并没有纳入到以发达国家为分析对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框架之中,“增长三角”模式就是低级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模式。
其本质表明,次区域经济合作阶段属于更为低级的区域经①T.G Magee Emerging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Asia-Pacific Urban System:“A Case Study ofSigapore-Jobor-Niau Growth Triangle”,香港中文大学,199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