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原子结构的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25
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A组1.图中所示的标志中,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是(D)2.下列标志中,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A)3.下列表达方式中不属于...模型的是(B)4.不同的事物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下列关于符号特点的说法,不确切...的是(B)A. 简明性B. 完整性C. 统一性D. 方便性5.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分类法、模型法等,下列用到模型法的是(B)A.根据生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分为植物和动物B.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C.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D.将一用细线悬挂着的乒乓球轻轻靠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6.有一密封容器内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上面有一个不漏气的活塞,慢慢下压活塞,密封容器内部分子变化模型合理的是(B)B组7.二氧化碳是一种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
但我们却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因而人们就用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来表示二氧化碳的结构。
如图所示是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其中每一个单元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每个单元中的黑色小球表示碳原子,白色小球表示氧原子。
(第7题)(1)根据图中的结构模型,你能看出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气体其实是由许许多多个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而每个二氧化碳分子都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2)如果用大写字母“C”表示碳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原子的个数表示在字母的右下角。
请你写出用字母表示的二氧化碳的符号:CO2。
【解析】由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分子结构模型,我们可以知道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是由许许多多个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如果用“C”表示碳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且原子的个数表示在字母的右下角,二氧化碳的符号可以表示为CO2。
8.阅读有关科学发展的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原子结构认识史:“实心球模型”(道尔顿)→“西瓜模型”(汤姆生)→“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分层模型”(玻尔)→……科学家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研究仍在继续。
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3-1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子的结构目录 (1) (2) (3) (6) (8)一、原子结物模型的建立1.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1)模型建立的时间和依据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2)当时对原子的认识认为原子是个实心球体。
(3)模型建立的意义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2.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又叫西瓜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提出了二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该模型很快被实验否定了。
3.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又叫行星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就这样问世了。
4.玻尔的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注意】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二、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在原子核周围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电荷。
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显电中性。
2.原子核的秘密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得出:(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4)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结构与特性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原子的概念,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原子的结构和特性。
本文将探讨原子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特性,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个微观世界的基本单位。
第一部分原子的结构1.1 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无电荷的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而电子则在核外的能级轨道上运动。
1.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对所有已知元素进行分类的一张表。
它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排列,揭示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例如,位于同一垂直列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构型。
1.3 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原子外部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和轨道中。
每个能级可以容纳的电子数量以及它们在轨道上的位置是由量子力学规律决定的。
第二部分原子的特性2.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原子重组以形成新化合物的过程。
原子通过共享、赠送或获得电子来完成化学反应。
这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元素之间能够进行化合并形成新的物质。
2.2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特性包括质量、电荷、半径、化学反应性等。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中,而电子的质量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的电荷由其质子和电子数目的差异决定。
2.3 原子的放射性一些原子具有放射性,这意味着原子核不稳定并会通过辐射释放能量。
放射性元素在医药、能源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但也需要小心处理以避免伤害人体健康。
第三部分原子结构的进一步研究3.1 电子云模型电子云模型是对原子结构的更精确描述。
根据这个模型,电子不仅具有能级和轨道,还存在于不同的云状区域,称为原子轨道。
3.2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几乎所有原子的质量都集中在其中。
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原子的特性和行为。
3.3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研究原子和其他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体系。
通过量子力学,科学家发现原子的行为与我们在宏观世界中的直觉规律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概率和波粒二象性来解释。
化学大一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
作为理工科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大一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化学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化学大一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原子结构1.1 原子模型:包括汤姆孙原子模型、鲁瑟福原子模型和玻尔原子模型。
1.2 元素的基本性质:原子序数、原子量、化学符号等。
1.3 元素的电子结构:由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确定。
二、化学键和化合价2.1 共价键: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进行化学结合。
2.2 极性共价键:共享电子对不平均地分布在两个原子之间。
2.3 离子键: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吸引进行化学结合。
2.4 金属键:金属离子通过自由电子互相结合。
2.5 化合价:原子在共价化合物中所呈现的价数。
三、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3.1 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变化关系。
3.2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引起化学反应。
3.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3.4 气体的化学反应:气体的反应容易受到压力、温度和浓度的影响。
四、化合物的性质4.1 酸碱性:酸性溶液具有酸性物质的特征,碱性溶液具有碱性物质的特征。
4.2 氧化性和还原性:具有氧化剂特性的物质能够氧化其他物质,具有还原剂特性的物质能够还原其他物质。
4.3 溶解性: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
五、物质的组成5.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以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5.2 水和溶液: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溶液是溶质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六、摩尔和化学计量6.1 摩尔质量:单位摩尔物质的质量。
6.2 摩尔体积:单位摩尔气体的体积。
6.3 摩尔浓度:溶质在溶液中的摩尔量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
七、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7.1 平衡常数: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
7.2 平衡常数与平衡位置:平衡常数大于1表示反应向生成物方向偏移,小于1表示反应向反应物方向偏移。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主要观点【摘要】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是20世纪初提出的重要理论,揭示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
该模型主要包括玻尔模型的基本假设、能级概念、光谱线的解释以及其局限性。
通过该模型,人们得以理解原子内电子的轨道运动和能级跃迁,为解释光谱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玻尔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解释更复杂的原子结构现象。
尽管如此,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进步。
通过对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玻尔模型、基本假设、能级、光谱线、局限性、重要性、现代量子力学、发展。
1. 引言1.1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概述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的,并于1913年首次提出。
这一模型是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中的谱线规律而建立的。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之作,为后来的量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且只能在特定的轨道(能级)上运动,而不能在中间状态停留。
这些能级是量子化的,即只能取离散的数值。
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释放或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形成光谱线。
这一模型的重要性在于它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谱线位置和间距。
此外,玻尔模型对于量子力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理解微观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的来说,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一次重要的科学突破,影响深远,也为后续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正文2.1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主要观点1. 原子是由一个核和围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的。
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而不会螺旋入核。
2. 电子在不同轨道上具有不同的能量,这些能量被称为能级。
电子可以跃迁到更高或更低能级,释放或吸收能量。
3. 玻尔模型描述了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的运动方式,并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线的产生原因。
初中物理原子概念总结归纳物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而其中的原子概念更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关于原子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1. 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构成了物质的最小粒子。
它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电子云是由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
2. 原子结构模型为了更好地描述原子的结构,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
2.1 遂茂盘模型根据遂茂盘模型,原子结构类似于一个太阳系,原子核就像太阳,而电子就像绕着太阳运动的行星。
这个模型简单易懂,但忽略了电子的运动轨道和能级。
2.2 玻尔模型玻尔模型认为电子的运动是按照固定的轨道和能级进行的,类似于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
这个模型解释了电子的能级和能量跃迁,对于描述原子结构提供了更详细的说明。
2.3 概率云模型概率云模型(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则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形成概率云,表示电子可能出现的位置。
这个模型更加精确地描述了电子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同时也说明了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3. 元素与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原子序数,标志着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原子序数代表了原子核中的质子个数,也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例如,氢的原子序数是1,氧的原子序数是8。
4. 原子的质量数和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是它的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而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其物理性质会有差异。
5. 原子的离子化和化学键当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时,会形成带电的离子。
失去电子的原子形成阳离子,带正电荷;获得电子的原子形成阴离子,带负电荷。
离子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
6. 原子与电磁波原子与电磁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吸收了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这就是光谱现象。
而当电子返回到较低的能级时,会发出特定频率的光子,形成发射光谱。
原子结构与量子力学模型原子结构与量子力学模型是理解和探索微观世界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以及量子力学模型对原子世界的描述。
1. 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而电子带有负电荷。
在原子中,质子和中子集中在一个核心区域,称为原子核,而电子则以高速绕核运动。
2.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2.1 道尔顿模型早期的原子结构模型是由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
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颗粒,且质子、中子和电子在原子中均匀分布。
这一模型被称为道尔顿模型,奠定了原子研究的基础。
2.2 汤姆逊模型后来,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实验证明了原子内存在一种带有负电的粒子,即电子。
他提出了“西瓜蛋糕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正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电子则嵌入在其中。
2.3 卢瑟福模型卢瑟福的金箔实验使我们对原子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发现,大部分α粒子通过金箔时不发生偏转,但少部分被偏转甚至反向。
卢瑟福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即“行星模型”。
他认为原子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小而紧密的核心,而电子则绕核运动。
2.4 现代量子力学模型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原子结构模型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量子力学模型。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量子行为,包括原子和分子的行为。
根据量子力学,电子并非按照经典的轨道绕核运动,而是存在于某些特定的能级中。
电子的位置和能量不能同时确定,而是通过波函数来描述。
3. 量子力学模型对原子世界的描述量子力学模型对原子世界的描述对理解原子的性质和行为至关重要。
根据量子力学,原子的能级是离散的,只有在特定的能级上电子才能存在。
当电子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会释放出一定的能量,导致光谱的出现。
质子和中子则以夸克的方式存在于原子核中。
另外,量子力学还能解释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如化学键的形成、原子的电离和激发等。
摩擦学原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摩擦学是研究物体表面相互接触时的摩擦现象的学科,涉及到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摩擦力的影响。
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理解原子在摩擦学中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摩擦现象的本质,并为减小摩擦力、延长物体使用寿命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对原子的结构、摩擦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原子在摩擦学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原子在摩擦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摩擦力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摩擦学和原子结构的相关概念,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原子的结构、摩擦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原子在摩擦学中的作用。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展望未来摩擦学在原子层面的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我们希望能全面地展现摩擦学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摩擦学中原子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原子结构和摩擦学基础的介绍,我们将深入研究原子在摩擦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对摩擦过程中的影响。
通过对原子在摩擦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发生机制,为优化摩擦材料和改进摩擦性能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原子在摩擦学领域的未来应用和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深化对原子在摩擦学中作用的理解,促进摩擦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2.正文2.1 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是摩擦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电中性。
电子带负电荷,环绕在原子核外部。
原子的大小通常用埃(Å)为单位,1Å等于10的负10次方米。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原子结构的模型》精选高频考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Fe、Fe2+、Fe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B.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C.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D.它们是同种元素【答案】C2.跟铵根离子(NH+4)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粒子是( )A.H2OB.LiFC.OH-D.Na+【答案】D3.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
该化合物中含有N5-等微粒,已知N为7号元素,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N5-是一种单质B.1个N5-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C.1个N5-共含有35个质子D.1个N5-共含有35个电子【答案】C4.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A.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5.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分别为氢、氦、锂的原子B.①②③互为同位素C.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离子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相对原子质量【答案】B6.为了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卢瑟福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通过这一实验现象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A.原子核质量较大B.原子核体积很小C.核外电子带负电荷D.原子核带正电荷【答案】C7.核外电子数相同,核内质子数不同的两种粒子,它们不可能是()A.一种元素的原子和另一种元素的离子B.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C.一个物质分子和离子D.两种不同元素的离子【答案】B8.两种同位素,相等或相同的是()A.质量数B.中子数C.质子数D.物理性质【答案】C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B.通过裂变或聚变可以获得核能C.手机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D.我国的煤炭取之不尽,用之也无污染【答案】D10.某阳离子M n+的核外电子共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A.x+y B.x+y+n C.x﹣n+y D.x+n﹣y【答案】B11.下列关于放射现象、原子核和核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通过对放射现象的研究,可确认“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B.放射性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强剂量或长时间的辐射对人体有害C.目前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D.核聚变的原料“铀”在地球上的储量非常有限【答案】B12.联合国把今年定为“元素周期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