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常见人物形象举隅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附录11古诗中常见的形象(一)人物形象1.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乐而忘返。
4.爱民惜才的形象。
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不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6.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7.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8.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二)特殊物象1.送别类(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古诗中月亮意象举隅作者:曾华伦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2年第05期自从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们似乎对月亮特别的关注和偏爱,而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钟。
诗人们经过丰富的想象,描画出了月亮那自然而纯美的万种风情。
这种复杂的情感滥觞为绚丽灿烂的月亮文化,那些经典而优美的“月”句,被世人传唱不绝。
一、思乡之月远隔千里他乡的游子,怎不忆起自己的家乡?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此时的月亮成了游子沟通故乡的桥梁,对她倾注无限情思,孩童们琅琅上口的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怕是一种让人动容的思乡之美吧;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种刻骨的思乡之情让人倍受感动;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羁人旅客的缕缕愁思展露无遗;钱起“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诗人似乎听到充满思乡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沈受宏的“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霜”,温庭蕴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以其深情、委婉的笔调,抒发了幽远的乡思。
二、思人之月望月而思人,似乎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无论是“月照高楼”的孤寂,“月上柳梢”的缠绵,还是“晓风残月”的凄凉,诗人对友人、亲人、情人等一切的思念之情自然地和月亮联系起来。
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雄浑阔大的意境和对远方友人的怀念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在望长安之月,想到妻子在凄凉的月光下,深夜不寐,望夫以归,心情不禁更加沉重;李商隐的“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对妻子的长久相思,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对女子的相思之苦,都让人感怀;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对兄长弟妹们的手足之情,使人潸然泪下;赵嘏的“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王维的“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对远征丈夫的相思之苦,白居易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对情爱之人的想往、凄婉之态,不禁使人为之落泪。
正面人物:1、君主——宽容豁达、胸怀宽广,沉稳机智、明察秋毫,善于纳谏、从善如流,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体恤百姓。
事例: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机智敏锐(多多益善五七刘邦),体恤百姓(出裘发粟五三景公),善于纳谏(燕策中的赵惠王)2、大臣(为官、为臣)——忠于职守、忠贞不屈,严肃认真、办事勤勉,机智、勤俭、英勇,审时度势、知己知彼,为官清廉、公正,有忧患意识,举贤荐能、直言进谏。
事例:公私分明(一行和尚)、忠君爱民(范仲淹)、发奋努力、勤奋刻苦(苏秦刺骨中的苏秦),忠贞不屈、高风亮节(苏武牧羊中的苏武),直言进谏(出裘发粟中的晏子),机智、善战、勇敢、屡建奇功将军(飞将军中的李广),忠贞、信守承诺(刘备托孤中的诸葛亮),聪明机智、乐于助人、富有爱心、理解宽容(曹冲就库吏中的曹冲),忠于职守(孙亮辨奸中的中蔵吏),为官清廉、保持清贫(赐绢为粮中的胡质),清廉、关心百姓(合浦还珠中的孟尝),严肃认真、办事勤勉、节俭(陶公性俭厉中的陶公),公正严明机智(二人并走中的融),恬淡静穆、胸怀大志、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陶渊明),勇武过人、发奋读书、勤奋(傅永发奋读书),战功显赫、有忧患意识的人(李存审授镞中的李存审),善于观察(正午牡丹中的丞相),节俭、不浪费、坚持原则(王安石待客中的王安石),勤俭、英勇、教育子女严格(与四弟书中的曾国藩),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制胜之道中的将领应具备的特点),善于进言(燕策中的苏代),实事求是、荐人为贤、正直(宋濂具实以对),推举贤能(苟变食人二鸡子中的子思)3、有特殊技能、才能或有德行的人——聪明、勤奋、好学,技艺高超,正直、有远见,善于观察,不慕权贵(淡泊名利)、扶困济贫,志向远大、重节操、品格高尚,心地宽厚、心忧天下,爱好自然。
事例:学者——聪明好学(蒲松龄),勤奋、善于学习(《论语》六则中的君子),宽容、遇事冷静、善于调试心理(张秀才,寿州)有特殊技能或才能的人——技艺高超(匠石运斤中的匠石,核工记中的核工),医术高明、聪明正直、有远见(扁鹊见秦王中的扁鹊),不慕权贵(东床坦腹中的王羲之),谦虚谨慎(王积薪闻棋中的王积薪),善于观察、严格执法(张乖崖严惩污吏),智慧、胆大心细、善于把握战机(廉范御敌中的廉范),扶贫济困、蔑视权贵、刚正不阿(陈章侯)有德行的人——志向远大、重节操、品格高尚(赐绢为粮中胡质的儿子胡威),心地宽厚、处事公正、德行远播(梁上君子中的陈),胸有大志、刻苦自励、心忧天下(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中的范仲淹),善于发现人才、有慈爱之心、乐于助人(邴原泣学中的老师),淡泊名利、爱好自然(陶渊明)4、百姓——善良、孝顺、正直,忠厚老实、不贪恋钱财,信守承诺、克勤克俭事例: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中国妇女(孟母三迁中的孟母),信守承诺(急不相弃中的华歆),镇定(覆巢之下中的孔融的儿子),重视朋友义气(舍生取义中的荀巨伯),孝顺(锅巴救命中的陈某),仔细观察(戴嵩画牛中的牧童),孝顺(陆绩怀橘中的陆绩),强烈的求学愿望、勤奋学习(邴原泣学中的邴原),忠厚、守信、老实,孝顺、正直、有同情心、办事细心缜密、不贪财(张孝基仁爱中的张孝基)反面人物1、君主——光有大志、却无恒心,气量狭小,昏庸无道气量狭小、奸诈凶残(魏武见匈奴使中的曹操),光有大志、却无恒心、不能踏实认真精益求精的学习(学皆不精的项籍),2、官吏——狡猾、贪婪、蛮横,自以为是、狂妄轻率,执法过严、残忍的酷吏。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第一组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第二组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1、抒怀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诗句经过“鸟飞绝” “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严寒与孤寂。
而经过“蓑笠翁”“独钓江雪” 勾勒人物,突出了一位拥有坚毅不拔、卓然独立、高傲孤单的品行的人物形象。
君家哪处住 ?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老乡(《长干曲》崔颢)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一个热忱大方、聪慧机灵、略显冒昧与羞怯的少女形象。
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经过描绘男女青年首次会面时的情形来刻画人物。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顾,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李清照)这首词用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刻画了一个天真贞洁开朗,感情丰富却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把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盖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一个少女惊异、惊恐、害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
鉴赏指导1答案组成(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点;(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边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哪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今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暮年居于绍兴镜湖畔的三山。
1、诗歌描绘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豪形象。
(什么形象)2、诗中人物以前金戈铁骑,驰骋战场,此刻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襟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形象的特点)3、诗歌经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触。
(寄寓的感情)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试简要的剖析“蓑笠翁”的形象。
1、是一个高傲孤单的形象。
(什么形象)2 、诗句经过“鸟飞绝”“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严寒与孤寂。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变现了他傲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
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性格。
3、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对归隐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4、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等。
5、恋友分别、思念故乡的形象这方面的诗歌形象较多,恋人分别如柳永的《雨霖铃》,朋友分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思乡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表达了他们离别的无限忧伤和对故乡的苦苦思念。
6、怀才不遇、怀古咏史的形象自古文人多不得志,诗中这种形象较多。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牧的《赤壁》等都表现出他们这方面的情感。
7、献身边塞或反对征伐的形象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均表现了他们衷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
8、抨击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白居易的许多诗篇都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卖炭翁》《轻肥》等,表现了诗人对官吏的鞭挞,对人民的同情。
诗歌中常见的事物(景物)形象1、月亮2、芳草3、菊花4、梅花5、杨柳、柳6、莲7、蝉。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见意象举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古代诗歌常见人物形象15种1、豪放潇洒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的豪迈性格。
2、忧国忧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炊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儿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垠,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本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盂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捕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读了乐而忘返。
5、爱恨情长、感时伤别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多情才子形象.6、矢志报国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山他们一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同以寄之》等。
7、友人送别、思念故乡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汪伦间真挚纯洁的深情;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一位异乡客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8、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他们仃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作者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感情.9、天真顽皮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和顽皮.10、寂寞惆怅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知识储备▪1、人物形象类型▪(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1)细节刻画法。
(2)比兴牵引法。
(3)烘托渲染法。
▪(4)抒情寄托法。
(5)对比衬托法。
(6)通过事件来表现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明)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方法点拨--答题步骤】▪(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激愤。
【知识积累·常见艺术形象举隅】▪【课堂演练】▪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相互渗透。
在众多的古诗词作品中,人物形象是其中一大特色,他们或英俊潇洒,或温婉可人,或刚强正直,或阴险狡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形象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让读者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李白——飞天之士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中常常描写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自然景物,彰显出浪漫主义的情感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李白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他诗中所描绘的自己,他是一位不羁的、狂野的、飞天的诗人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诗中描述了李白喝酒的场景,他的形象就类似于飞天之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种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状态,是李白形象的一个重要侧面。
二、杜甫——大气磅礴杜甫是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素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多切实反映社会的丑陋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倾向。
杜甫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他的豁达、大气、慷慨、爱民的性格上。
比如,《登高》这首诗,整篇诗中有一种崇高的情怀,表现出杜甫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特别是这首诗的题目“登高”,意味着杜甫要超越人生的局限,登高望远,探求人生的真谛,这种奋发向前的精神状态,也会激励读者。
这些都显示了他的人物性格在诗中的表现。
三、苏轼——情感细腻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诗文以文辞华丽、情感细腻、擅长用典为主要特点。
苏轼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诗中他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上。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概念解析: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
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二、鉴赏指导: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如何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普通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普通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紧张感化。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解释给我们以表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留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整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阐发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举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
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古诗中常见人物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