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时政材料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
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时政教学是指将时事热点和国家政策等内容纳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述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并增强其对政治和社会的敏感度和责任感。
对于初中政治课堂来说,引入时政教学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还能促进其政治觉醒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引入时政教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挖掘时政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时政教学需要依托于丰富的时政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杂志、报纸等渠道,收集关于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搜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政策文件,使用这些资源为课堂注入鲜活的元素。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采访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现实中的问题和热点,从而形成对时事问题的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引入时政教学不仅需要丰富的内容,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演讲、情景式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培养其思辨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堂互动,扩大学生视野时政教学不能仅仅是老师的讲授和传授,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
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等方式,增加课堂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广泛的信息化手段,如微信群、QQ群、微博等,开展线上课堂活动,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结合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时政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素质。
在时政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事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其全面和客观的认识能力,使其在认识事物上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时事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时事热点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也应该对时事有所了解,并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进行应用。
本文将就时事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时事热点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时事热点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时事热点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
通过深入了解时事热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讨论时事热点,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讨论环保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如何爱护环境,履行环保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时事热点中经常涉及到一些道德问题,比如贪污腐败、伪劣商品、欺骗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如何面对诱惑和挑战,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守法的观念和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时事热点的应用在法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通过时事热点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讨论一些社会事件中的法律纠纷和处理,可以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只有遵守法律,才能够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2.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时事热点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尊重法律,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通过讨论一些违法事件的后果,可以让学生明白违法的危害性,激发他们爱护法律、自觉守法的意识。
通过时事热点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律的作用,并且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何利用时政进行有效教学陈煜近年来各科的中考试题,纷纷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思想品德更是首当其冲。
纵观近几年我省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不难发现,关注社会热点,迎着时政热点问题出题,考查学生根据现实社会生活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早已成为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命题趋向。
因此,在中考复习中,高度关注社会热点,也已成为广大九年级教师的共识。
而其他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师,则往往认为让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就行了,除了上公开课或观摩课,平时很少把时政热点运用于课堂。
其实,如果将时政热点融入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乐趣,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运用时政热点进行教学,能弥补思想品德教材的滞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材,在发展中相对稳定,但实践、形势总是向前发展的,应当承认,思想品德教材存在滞后性。
而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又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照本宣科只能引起课堂的枯燥和学生的厌烦。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就应在授课时用崭新的时政材料代替过时的事例,以增强新鲜感和时代感,利用学生对社会充满好奇的心理,在对时政热点的分析讨论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锻炼和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其次,运用时政热点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思想品德非常注重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联系,学生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记忆理论,而是用来为实践服务。
教师教学时把时政热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时政热点所反映的思想品德观点和理论,以及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运用时政热点进行教学,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思想品德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自身的实践,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不能及时多渠道获得新的社会信息,对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不清楚,想问题比较简单偏激,而且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关于结合时政热点促进历史教学前言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以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为使命,是我们认知和学习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历史不仅仅是教会我们过去的知识,也需要配合当下的社会和时事热点来分析和了解现今社会发展的历程。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将时政热点与历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历史文化。
时政热点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时政热点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
历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时政热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结合时政热点来展开历史课程教学,可以让历史课程更加生动、实际,并使学习历史文化变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通过草根现象、群众事件等方式去感知历史、理解历史。
此外,结合时政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国际间的时事政治,从而让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增强历史教学的意义和内涵。
因此,结合时政热点促进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结合时政热点促进历史教学利用时政热点加强“爆点”历史教学中的“爆点”是指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在历史进程中具有关键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当今时政热点,可以在“爆点”上做文章,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述文艺复兴时,可以通过显示龙舌兰酒的众多品牌和包装以及历史上著名的德高望重的龙舌兰促进加速度,对现在流行的茶叶一样也可以选择一些著名品牌或荒诞可笑的首页图片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和记忆。
呼应时事热点,深化历史教育历史教育不是教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教育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倡国家的主权与民族自尊。
此外,也可以在教学中涵盖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增强教学现实感,使学生更加有思想深度和灵敏感应能力,更好地理解历史。
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可以结合当下时事热点,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化经典书籍《菜鸟的反抗》等作品,让学生了解当下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以及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对比,深化历史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浅谈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1. 引言1.1 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重要性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时事政治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时事政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
时事政治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时事政治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通过将时事政治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政治素养。
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
2. 正文2.1 时事政治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背景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引入成为必然趋势。
这是因为时事政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时事政治的引入是出于对学生知识更新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事件和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学生需要了解和关注这些事件,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恰恰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将时事政治纳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更新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
时事政治的引入也是对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处理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种思维方法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事政治,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时事政治如何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事政治如何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时事政治可以通过相关的案例和事件引发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思考。
教师可以选择当下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具有道德争议和法治问题的事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引导他们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审辨能力和思辨能力。
时事热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时事热点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也随时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时事热点新闻。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国家和社会的动态发展,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时事热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时事热点对初中政治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时事热点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引入时事热点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激发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2.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通过时事热点,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各种新鲜事物和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全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时事热点涉及到各种矛盾和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
政治学科一直被认为是“枯燥”和“无聊”的学科,引入时事热点可以使政治学科更加生动和具体,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
1. 结合教材,引入时事热点。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入与教材相关的时事热点,通过展示新闻资料、视频资料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2. 进行时事讨论和辩论。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时事讨论和辩论,让他们就热点话题展开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这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 组织时事热点专题活动。
在课外时间,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时事热点专题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时事热点调查、写时事评论、举办时事热点讲座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时事热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 鼓励学生关注时事热点。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关注时事热点,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使时事热点成为学生学习政治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时政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重大时政热点,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
2.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时政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培养学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当前我国时政热点概述。
2. 时政热点分析方法。
3. 针对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当前我国的一些重大时政热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解析时政热点的背景、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大事。
3. 分析:教师教授学生分析时政问题的方法,如查阅资料、观看新闻、讨论交流等。
4. 思考与讨论:教师提出针对时政热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总结:教师总结时政热点的核心观点,强调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时政热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时政热点的背景、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时政热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时政热点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4. 小组合作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思辨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时政热点资料:教师收集整理的关于当前我国时政热点的资料。
2. 新闻视频:教师下载或截取的与时政热点相关的新闻视频。
3. 网络资源:教师推荐的与时政热点相关的网络文章和论坛讨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时效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了解最新的时政热点。
2.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政热点。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时政热点与历史课堂结合在当今社会,时政热点话题频繁,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而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将时政热点与历史课堂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时事,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析当下的社会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将时政热点与历史课堂结合起来。
一、时政热点话题引入历史背景当涉及到某个具体的时政热点话题时,可以先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事情发展的源起和脉络。
当谈到中美贸易战时,可以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鸦片战争讲起,介绍中国在贸易中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引发学生对贸易战的理解和思考;当谈到新冠肺炎疫情时,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类似流行病,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疫情的严重性和影响。
二、历史事件对比现实情况通过将历史事件与现实情况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时事。
可以将“一战后的德国”与“当下的中东难民问题”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破败之后的影响,引发他们对国际援助和难民安置的思考;也可以将“二战期间的日本侵华行为”与“当下的南海岛屿纷争”对比,引发学生对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三、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时政事件在时政热点事件的解读中,可以融入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当解读美国总统大选时,可以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传统讲起,引发学生对美国政治现状的思考;当解读“永久中立”政策时,可以从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讲起,引发学生对国家外交的认识和理解。
四、历史事件的反思与应对通过课堂讨论历史事件,可以引发学生对当下时政事件的反思和应对。
可以通过北约的“战略误判”事件,引发学生对国家外交政策的思考,让他们了解对外政策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可以通过“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引发学生对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历史人物的启迪与警示在历史课堂上,可以谈到一些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人物,并引发学生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启迪与警示。
时事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时事热点是指当前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的事件或问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入时事热点,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对他们的品德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时事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角度进行探讨。
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增强社会责任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让他们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网络暴力等问题屡屡成为时事热点,这些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
二、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引入时事热点话题,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当学生了解到一些社会事件时,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事件的背后原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事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讨论等活动,就时事热点话题展开思考,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规范社会行为时事热点中往往涉及到一些法律法规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可以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并规范他们的社会行为。
当学生了解到某一时事事件时,可以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讨论和分析,让他们了解到自己作为公民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不仅仅是知道法律,更重要的是遵守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权益。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通过时事热点的引入,可以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行为规范。
当某一校园事件成为时事热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就事件的性质、对校园文明建设的影响等展开讨论,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当在校园中尊重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做到文明礼貌、自律守纪,促进和谐校园氛围的形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
浅谈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时事政治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将时事政治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政治、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角度进行探讨。
时事政治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将时事政治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治的最新动态,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道德法律意识。
通过学习时事政治,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真实的社会案例和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治的最新动态。
政治是国家的生命之源,国家的发展和变革都与政治息息相关。
通过学习时事政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政治的运行机制、决策过程、政策实施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增强他们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怀。
时事政治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国家领导人的工作、国家大事、重要政策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道德法律意识。
时事政治中经常涉及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事件,例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交通事故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时事政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时事政治的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政治、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时事政治,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观念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时事政治,培养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
2.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时政热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时政热点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结合。
2. 学生对时政热点问题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时政热点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2. 学生分享自己最近了解的时政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时政热点新闻,如国内外重大事件、政策法规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时政热点背后的道德与法治问题。
三、课堂互动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涉及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时政事件。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时政热点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联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程度。
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结合时事政治,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时政热点新闻、案例分析等教学材料。
2. 利用网络资源,如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等。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关注时政热点,撰写时事评论。
2. 组织学生参加时事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浅谈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意义及常见问题【内容摘要】时事政治是政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初中政治教育学习中,如何把握时事政治的意义,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从而使政治学习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并由此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政治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就该问题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政治时事政治的意义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时事政治指的是国内国外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是政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初中政治教育中不可避免的要融入时事政治的学习,这不仅是为了考查的需要,同时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效果,提高他们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可求知欲。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它视作一种可以临时抱佛脚的突击性学习内容,简单粗暴地处理,这就让时事政治的教育意义全部丧失。
从根本上说,这是对时事政治教育意义和教育方式的认识不够造成的。
一、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时事政治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素材,甚至有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这样它的带入性就很强,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够正确运用,其意义显而易见。
其实,时事政治教育也是在贯彻教育改革的思想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能够全面彻底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也是转变旧有教学方式的一种途径,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抓住学生兴趣点,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时事政治教育还是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一种方式,学生是教育的主题,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时事政治正好是这种理念的实践素材。
教师可以利用时事政治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互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初中政治的解题能力,最终得到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史料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与社会教学中的巧妙应用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素材。
通过巧妙地应用史料,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方式。
本文将就史料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巧妙应用进行分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史料的引入与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史料的引入和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引入和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相关事件的图片、一篇报纸报道、一首歌曲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史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课堂话题,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兴趣。
在谈到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观看五四运动的照片或视频素材,介绍背景和历史事件。
这样一来,学生会对五四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会对这个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宣讲历史事件,这种形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二、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史料可以作为进行历史事件解读和分析的重要依据,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
在解读与分析史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给学生看一段《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并配以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黄河大合唱有什么时代背景?”,“这首歌曲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等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三、史料的辨析与评价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础,有时会存在主观性和不完全性。
在使用史料进行历史学习时,学生需要学会辨析和评价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教师可以将一些争议性的史料或历史事件引入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辨析和评价。
在讲述长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红军长征》报道,并请学生评价这些报道的可信度和价值。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培养辨析和评价史料的能力。
历史课教学中时政热点和历史知识的整合近年来,由于时事新闻的快速传播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时政热点内容融入历史教学中。
通过将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浅谈关于历史课教学中时政热点和历史知识的整合。
一、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的融合意义1.拓宽学生视野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接触到静态的历史知识,而无法深入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
将时政热点加入到历史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动向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它们与历史的渊源关系。
2.促进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时政热点的融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从时政热点中找到历史的典型案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
一方面,通过时政热点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
3.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在历史课堂中加入时政热点,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与社会的联系。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时政热点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更加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加具备社会参与能力。
二、如何将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结合?1.结合历史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将时政热点跟历史案例联系起来讲解,为学生展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现实发展的关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并阐述历史事件与时事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思考现代社会变化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时间感和历史感。
2.使用视频、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与时事热点相关的视频、图片等素材,将学生引导到时事热点的核心问题。
通过视频、图片等素材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对时事热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时事热点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3.结合社会实践活动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引导到社会实践中去,因为实践更加贴近现实,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与时事热点之间的关系。
时事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时事热点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将一些与道德教育相关的新闻和事件引入教学。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兴趣,更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行道德价值观的引导。
时事热点可以用于开展道德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某些新闻事件,让学生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可以通过报道一些急需救助的事件,让学生们明白在面对他人危急时应该给予帮助的道德要求。
也可以通过报道一些虚假宣传的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时事热点可以促进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和判断。
学生对于时事热点的关注常常是来源于自身的兴趣和好奇,因此在道德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好学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事热点也可以用于拓展道德教育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时事热点引入一些与社会、文化、国际政治等方面相关的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并思考更广泛的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比如可以通过报道一些环保、公益、社会公正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贡献力量。
二、时事热点在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时事热点同样可以在初中法治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入时事热点,可以使学生对法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法治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时事热点可以用于法治知识的丰富。
学生们在学习法治课程时,往往会感到抽象和枯燥,因为大多数法律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多联系。
而当教师把一些新闻中的法律问题引入教学,用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法律的作用和效力时,学生们会对法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法律知识。
时事热点可以用于引导学生思考法治精神。
通过引入一些与法治有关的新闻事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中涉及的法治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理解尊法守法、公正公平、平等保障等法治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都能够用法律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
150455 教育理论论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史料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基石。
通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知识,帮助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素质。
一、史料在初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在初中历史教育阶段,为了能够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应用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应用原则,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史料的价值。
(一)科学性原则教师在应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严格筛选史料,确保史料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历史事件和历史评价[1]。
避免选择历史演绎,以及其他史料。
通过科学的选择史料,能够有助于保证历史知识真实可信,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样。
在使用史料的过程中,可以将真实可信的材料作为基础材料,这样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
(二)适度性原则尽管在初中历史教育课堂中,应用史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但是必须要掌握史料应用的限度。
在进行史料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史料的辅助性功能。
如果对于史料的过度解读,很容易造成本末倒置,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三)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想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一定要保证史料的趣味性。
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由于学生的课业并不繁重,所以更加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升入高年级之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通过引入趣味性较强的历史资料,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研究相关历史材料。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在利用史料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习规律。
进行应用,这样才能够保证史料的运用,贴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改善学生学习状况。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史料的运用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史料的应用效果。
(一)强化史料的应用对比功能首先通过史料与课堂内的教材资料进行对比应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观念,促进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与掌握。
·中学教育·
72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时政材料的运用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第一中学 廖传快
【摘要】近年来,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历史与社会教材在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上都体现“生活化”,要求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
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时政材料,辅助教学,做到课本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时政材料;措施;效果
一、时政材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性 1.贯彻新课程标准生活化的要求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有大量调查显示一个共同的结果:普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不感兴趣,觉得其枯燥、无趣,学了没有用。
导致这一结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中忽视了时政材料这一载体。
运用时政材料填充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体会到实际意义,减轻对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并将知识运用于现实中,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2.适应中考考核目标
中考不回避热点。
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常以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考查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习题训练中,重视时政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对能力,为中考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时政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同时又因为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时政信息也是相对滞后的。
在教学中补充最新的时政信息,有助于保持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时政材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重视时政材料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要想拥有丰富的时政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地运用时政材料,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的。
因此,我在查阅各类网站、书籍、报刊获取时政信息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做到:(1)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中国历史》《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等;(2)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中午和下午尽量收看、收听新闻和广播;(3)建议学生课间到阅报栏阅读报纸。
2.正确选择时政材料
时政材料内容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
范围广泛,包括地区、国内、国际等。
因此,教师在选择时政材料时要配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
既要具有典型性又要具有教育价值。
例如:我在讲解《在规则中自由成长》一课时,首先联系社会热点“躲猫猫”事件让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性、解决办法。
让学生认识到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权力进行制约的途径。
然后,再联系社会热点“广州市政府网上晒账本”事件,为政府的“阳光工程”喝彩。
这一反一正两个案例,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多种方式展现时政材料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时政材料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中的文字、音频、视频、图标、网页、动漫等形式展示出来。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种时政材料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展示方式。
例如:讲解该“PRED 问题”时,
我多采用线型图或柱形图的图表形式,既有利于横向比较又有利于纵向比较,让学生在数据对比中得出结论;讲解中国政府在非典期间的表现及影响力等时政材料,我多采用视频、图片的方式;在关注人大会议、“钓鱼岛”事件、索马里海盗事件等动态时政材料时,我采用网页、报纸的形式展示,让学生了解最新动态。
三、时政材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切忌时政材料反客为主
时政材料是用于辅助教学的。
但是在我听的一些公开课中,有的老师喜欢大容量地讲时政,把整节课变成了时政课。
例如:在讲《妈妈的账本》这一课时,有的老师把这节课上成了投资课。
给学生讲述了大量的股票投资知识以及我国当前股市形势的预测、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
这些知识既不是教学内容也不是考纲上的考点。
最后,整堂课下来,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毫无收获,同时对于投资的内容也是云里山雾罩里。
2.切忌时政材料流于形式
教师在讲解时政材料时,涉及陌生背景的时政应及时补充。
例如:我在讲“经济全球化”“雷曼兄弟”破产的案例时,及时补充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中国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等内容。
四、时政材料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达到的效果 1.增加知识、提高能力
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运用时政材料,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能力。
例如,关注美国总统大选,可以了解美国的政体、政党制度等;关注政府的“限塑令”、《物权法》等,可以指导自身的消费,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培养政治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时政材料,增加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有正确的方法和浓厚的兴趣,并付诸时间与行动是学好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必要条件。
3.提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时代的快速变化和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通过时政材料所展示出来的人生价值和学生自身的认知形成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落水而不幸身亡事件,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开充分的辩论,提高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许扣锁.初中历史结课形式简谈[J]. 中学教学参考 2014(04)
[2]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01)
[3]魏杰.基于初中历史的创新教育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