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运动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36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能够运用力与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 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2)摩擦力的计算;(3)运用力与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3.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4. 采用分组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汽车的启动与制动,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1)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作用效果;(2)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复习牛顿定律:(1)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的内容;(2)通过实验或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定律的应用。
4. 复习摩擦力:(1)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2)介绍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3)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作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学会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利用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运用运动学公式,计算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及应用。
(2)运动学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
(2)提问:力与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牛顿三定律。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讲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讲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1)请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一个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加速度。
(2)请学生根据给定的运动学公式,计算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2)总结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总结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强调力与运动的关系,提醒学生学会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 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知道力的作用和种类。
3. 理解运动的三要素。
4. 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准备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图片和玩具,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
2.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种类: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4. 运动的三要素:物体、力、运动状态。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 准备一块光滑的桌面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用手控制力的大小,尝试将书从桌面上推动到桌边。
- 学生记录推动的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种类- 准备一本书和一条绳子- 要求学生用绳子拉书,用手推书,比较拉力和推力对书的作用。
- 学生总结拉力和推力的区别和作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回答问题:-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力?- 有哪些种类的力?-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和种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更多运动和力的例子。
2.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力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同种类的力以及运动的三要素。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二)1.牛顿是下列哪个物理量的单位() A.速度B.密度C.力D.质量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的作用一定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单独一个物体没有力的作用B.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压力的作用C.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同时,不一定对别的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D.某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们是一对平衡力3.图12-12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图12-124.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车厢里悬挂着一个小球,若小球突然向后方摆动,说明车此时正在() A.减速前进B.拐弯C.加速前进D.刹车5.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它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D.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6.力是物体对物体的________,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7.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发生了________。
守门员把射向球门的球踢回去,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运动的________。
8.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是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9.甲、乙二人用一条绳子向同一方向拉一辆小车,甲用力200N,乙用力120N。
小车受到的拉力是________N。
10.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当正在行驶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突然刹车时,车厢里的乘客将会向车前进的方向倾倒,这是因为乘客有________造成的。
参考答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二)1.C 2.B;C 3.B 4.C 5.C;D 6.作用;相互的7.形变;状态8.大小;方向;作用点9.320 10.略11.惯性。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工具。
(2)能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3)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3)运用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工具。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3. 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工具。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3)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
(2)牛顿运动定律在复杂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工具。
2. 新课导入: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解决。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4. 观察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 实例分析评价:评价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知识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模板课题:力学教学目标:1. 复习力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和性质。
2. 复习力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复习牛顿三定律,让学生理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4. 复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分类2. 力的计算方法3. 牛顿三定律4. 力和加速度的关系5. 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和性质。
2. 帮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引导学生理解牛顿三定律。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分类。
2. 复习:复习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引导:讲解牛顿三定律,让学生了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4. 实践:进行相关实验或问题解答,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3. 实践法:通过实验或问题解答,让学生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教学工具:1. 课件:呈现重点知识点和问题解析。
2. 实验器材:进行相关实验。
3. 教材:指导学生复习和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评价:1. 在课堂上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结束课堂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1.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并能应用于物体运动分析。
(3)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直观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3)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及意义。
(2)牛顿第一定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实验器材和动画演示。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提问:力的示意图有什么作用?如何绘制?2. 知识讲解:(1)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分析加深理解。
(2)介绍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其意义。
3.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力的示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知识拓展:(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2)通过实例分析,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