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4综合质量检测_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04.00 KB
- 文档页数:17
语文综合练习(九)姓名班级组别(满分42分时间40分钟)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9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B.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着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公然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
C.莫言的小说,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以及对有尊严的、轰轰烈烈的生活的憧憬。
这两个主题也是我们阅读莫言小说,走进他的文学世界的钥匙。
D.《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
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获得美的享受。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②是人类的观念③科学技术的发达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A.④①⑤②⑥③B.④③⑤⑥②①C.⑤①④⑥②③D.⑤③④②⑥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每小题3分,共9分)《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古代戏曲的语言很有特色,鉴赏时要注意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进行________。
(2)《窦娥冤》被誉为世界悲剧的“千古绝唱”,被认为是悲剧抒情艺术的________。
(3)戏剧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鉴赏它________要理解戏剧语言的语意,更要体会其情味。
A.品味典型不是B.品味典范不仅C.品位典范不是 D.品位典型不仅【解析】“品位”指档次、格调;“品味”是体会、鉴赏的意思。
根据句意,应选“品味”。
即可排除C、D两项。
第(3)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要选择“不仅”,排除A项。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导学号:03490030】A.《百家讲坛》推出的“齐白石”节目,使齐白石再度受到关注、热议,相信今年的市场上齐白石作品一定会炙手可热....。
B.周公馆里发生的一切,对鲁侍萍来说,宛如南柯一梦....,她决定带女儿离开这里,离开这让她伤心和怨恨的鬼地方。
C.根据家庭整体装饰风格及个人文化喜好,选择一款软木墙板装饰墙面或做主题墙必使主人品位提升,居室蓬荜生辉....。
D.大地震发生后,广大解放军战士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有些战士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尽管奄奄一息....,仍不下火线。
【解析】B项,“南柯一梦”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A项,“炙手可热”是贬义词,手一挨近就觉得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
不恰当。
C项,“蓬荜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不恰当。
D项,“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接近死亡。
不恰当。
【答案】 B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导学号:03490031】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欣赏趣味也随之改变。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它能够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
深度工作的概念虽然不是卡尔·荣格的说法,但是他的做法却像是理解其中深意。
荣格曾在树林中用石头建起一座塔楼,以此实现职业生活中的深度工作——这项任务要求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
如果探究历史上其他重要人物的生活,你会发现深度工作在他们身上是非常普遍的。
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都找不到他;JK·罗琳确实会使用电脑,但是广为人知的是,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
当然,深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人物和“厌恶”电脑之人。
众所周知,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
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新兴公司。
另外很具有讽刺性的是,被称作网络朋克作家的尼尔·斯蒂芬森参与创造了流行的网络时代概念,我们却几乎无法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络到他。
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群体过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
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
网络工具是一个非常广的门类,包括电子邮箱和短信等通讯服务、推特和脸谱网等社交网络,以及Buzzfeed和Reddit等炫酷的娱乐信息网站。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
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
《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
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
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
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
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
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
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祀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
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
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
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
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经传.(zhuàn)贻.之(yí)皆.通习之(jié)B.句读.(dòu) 嗟.乎(jiè) 位卑.(bēi)C.郯.子(tán) 犹且.(qiě) 官盛.(shènɡ)D.老聃.(dān) 李蟠.(pán) 或不.焉(bù)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师:学习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不论C.或.师焉,或不焉或:有的人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流传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时坐有他客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下列对“师”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惑而不从师.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⑦吾师.道也⑧或师.焉,或不焉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③④/②⑥/⑤⑦/⑧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二、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1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田畴.(chóu)煞.费苦心(shà)造诣.(yì) 前合后偃.(yǎn)B.蘩.漪(fán) 戛.然而止(jiá)狩.猎(shòu) 汗涔.涔(cén)C.棕榈.(lǘ) 瓜熟蒂.落(dì)枭.下(xiāo) 虚与委蛇.(yí)D.蟊.贼(máo) 怙恶不悛.(quān)粗犷.(kuàng) 断壁残垣.(yuán)解析:选D D项,“犷”应读gu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干涸安祥锦烂熳花错勘贤愚B.门第寒喧弥补罪过世外桃园C.孟浪戕害陛下之命斩钉截铁D.赋予惨痛张皇失措走头无路解析:选C A项,祥—详;B项,喧—暄,园—源;D项,头—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古代戏曲的语言很有特色,鉴赏时要注意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进行________。
②《窦娥冤》被誉为世界悲剧的“千古绝唱”,被认为是悲剧抒情艺术的________。
③戏剧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鉴赏它________要理解戏剧语言的语意,更要体会其情味。
A.品味典型不是B.品味典范不仅C.品位典范不是D.品位典型不仅解析:选B“品位”指档次、格调;“品味”是体会、鉴赏的意思。
根据句意,应选“品味”。
即可排除C、D两项。
第三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要选择“不仅”。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是真正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外界的环境、嘈杂的声音是影响不到自己的。
即使耳机就戴在头上,也能做到充耳不闻....。
B.教育孩子不是一味地定规矩、设规范,更不是粗暴地耳提面命....。
父母的责任应当是关爱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引导孩子。
C.各级领导干部,要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不孚众望....,不辱使命,为全省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考案1第一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本考案共六大题,16个小题,满分为120分,用时12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41594054《马身人首》(罗丹)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三)_word版含解析(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自诩.(xǔ)狩.猎(shòu)剔.除(tī) 揣度.(duó)B.国粹.(suì) 栖.息(qī)着.数(zhāo) 囊.括(náng)C.孱.头(càn) 蹩.进(biã)雏.形(zhōu) 残羹冷炙.(zhì)D.广袤.(mào) 楔.形(qiâ)作弊.(bì) 赋予.(yǔ)解析:选A B项,“粹”应读cuì;C项,“雏”应读chú;D项,“楔”应读xiē。
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慰藉苇草和蔼礼上往来B.畜牲幼稚缘由枯燥无味C.赢弱树荫更迭咄咄逼人D.辩别厮打惋惜节外生枝解析:选B A项,上—尚;C项,赢—羸;D项,辩—辨。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①________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②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________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
③字母________凭空产生的,________经过了两千年的孕育发展后诞生的。
A.鉴于囊括不是/而是B.鉴于包括不是/而是C.由于包括不仅是/而且是D.由于囊括不仅是/而且是解析:选A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由于: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常与“全部”搭配。
“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自诩.(xǔ)狩.猎(shòu)剔.除(tī) 揣度.(duó)B.国粹.(suì) 栖.息(qī)着.数(zhāo) 囊.括(náng)C.孱.头(càn) 蹩.进(bié)雏.形(zhōu) 残羹冷炙.(zhì)D.广袤.(mào) 楔.形(qiè)作弊.(bì) 赋予.(yǔ)解析:选A B项,“粹”应读cuì;C项,“雏”应读chú;D项,“楔”应读xiē。
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慰藉苇草和蔼礼上往来B.畜牲幼稚缘由枯燥无味C.赢弱树荫更迭咄咄逼人D.辩别厮打惋惜节外生枝解析:选B A项,上—尚;C项,赢—羸;D项,辩—辨。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①________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②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________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
③字母________凭空产生的,________经过了两千年的孕育发展后诞生的。
A.鉴于囊括不是/而是B.鉴于包括不是/而是C.由于包括不仅是/而且是D.由于囊括不仅是/而且是解析:选A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由于: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常与“全部”搭配。
“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B.面对外来的东西,我们有些青年人糊涂了,是应该拿来呢?还是应该一把火烧毁呢?C.总之,我们要拿来。
单元综合测评(一) 第一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本大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1162020】①时代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对戏曲的热情,使许多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甚至自操檀板,粉墨登场....。
②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山仰止....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③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④严冬的巨大雪毡一旦撤去,这时最触目惊心....的便是那暴露在眼前的种种污秽杂乱。
依我们的偏见看来,自然也并非生性好洁。
⑤他这人平素爱出风头,工作华而不实,喜欢夸夸其谈,我任他自言自语,不落..言筌..,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⑥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文工团的青春岁月,不过是他们的黄粱一梦....,梦醒后才知人去楼空,早已面目全非。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B[①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
②高山仰止: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此处应用“高屋建瓴”。
③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处语义重复,删去“从根本上”。
与前文矛盾。
④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⑤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而有言外之意,褒贬失当。
⑥黄粱一梦:美好的事物转眼成空,也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导学号:11162021】A.在近期举行的中法领导人会晤中,中方愿意继续本着合作共赢为原则,密切同法方各领域合作,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
B.当前,企业生产利润如何?投资方向会调整吗?记者日前在多省市展开调查,不少靠实业起家、仍依靠实业创新发展的企业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C.北京冬残奥会会徽设计展现了汉字“飞”的动感和力度,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形象,同时也体现了轮椅等残奥会特殊器械的形态。
(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田畴.(chóu)煞.费苦心(shà)造诣.(yì) 前合后偃.(yǎn)B.蘩.漪(fán) 戛.然而止(jiá)狩.猎(shòu) 汗涔.涔(cén)C.棕榈.(lǘ) 瓜熟蒂.落(dì)枭.下(xiāo) 虚与委蛇.(yí)D.蟊.贼(máo) 怙恶不悛.(quān)粗犷.(kuàng) 断壁残垣.(yuán)解析:选D D项,“犷”应读gu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干涸安祥锦烂熳花错勘贤愚B.门第寒喧弥补罪过世外桃园C.孟浪戕害陛下之命斩钉截铁D.赋予惨痛张皇失措走头无路解析:选C A项,祥—详;B项,喧—暄,园—源;D项,头—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古代戏曲的语言很有特色,鉴赏时要注意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进行________。
②《窦娥冤》被誉为世界悲剧的“千古绝唱”,被认为是悲剧抒情艺术的________。
③戏剧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鉴赏它________要理解戏剧语言的语意,更要体会其情味。
A.品味典型不是B.品味典范不仅C.品位典范不是D.品位典型不仅解析:选B“品位”指档次、格调;“品味”是体会、鉴赏的意思。
根据句意,应选“品味”。
即可排除C、D两项。
第三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要选择“不仅”。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是真正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外界的环境、嘈杂的声音是影响不到自己的。
即使耳机就戴在头上,也能做到充耳不闻....。
B.教育孩子不是一味地定规矩、设规范,更不是粗暴地耳提面命....。
父母的责任应当是关爱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引导孩子。
C.各级领导干部,要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不孚众望....,不辱使命,为全省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共150分,共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虚下”从元刊杂剧即开始使用,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解释说:虚下,元剧术语,意谓在这出戏里某演员暂时无戏退到左边入口处,旋即上来,表示他已离开刚才演出的现场,又到了另一场合,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
齐森华等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典》“虚下”条、蓝凡的《传统戏曲的“虚下”表演》一文,也大同小异。
从元刊杂剧到清初的传奇,“虚下”这一术语经过数百年的使用,不仅越来越普遍,而且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它所提示的演出形态也越来越戏剧化了。
只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毕竟不可能完全划等号。
即便是再当行的舞台演出本,由于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的不同,戏班演出情况的千差万别以及剧本刊刻时的遗漏或疏忽等原因,不少在当时应当使用“虚下”的地方,有的缺乏提示,有的用“闪下”或“暗下”等其他术语提示,还有的直接用“下”提示,或令粗心的读者以为演员真的下场了。
明万历以后,“虚下”与剧情的密切结合使其本身成为关目的一部分,同时由于这一术语的普遍使用,使其正在向一种表演程式过渡,或可称其为“准程式”或“亚程式”,其特征就是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
然而,无论使用“虚下”还是“作出介”、“躲科”、“避介”等,它们所提示的舞台效果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从金、元至清初,中国戏曲缓慢地走过了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的发展历程。
金、元杂剧从讲唱诸宫调脱胎而来,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决定了它必然尽可能避免演员尤其是主唱演员在同一套曲子中下场;为了给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演空间,“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被创造出来。
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
模块综合测评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阶段质量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作为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道德记忆显示的是人类具有记忆其道德生活经历的思维能力。
人类在过去的时间里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其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构成道德生活经历,并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或印记,从而使其拥有了道德记忆。
道德记忆的主体是人类,但由于人类总是同时以“个体人”(个人)和“集体人”(社会人)的身份存在,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发生在个人身上。
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对它存在的实在性、主要功能、价值维度等也有最全面、最系统的认识。
集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是人类以家庭、民族、团队、党派、军队、国家等集体形式为载体展现出来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的发生机制不同于个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是通过个人头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具有正常记忆思维能力的人都可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发生和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个人必须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但它还会受到个人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目的性)的深刻影响。
一个人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深刻地影响着个体道德记忆的内容和方式,并使个体道德记忆具有选择性特征。
集体道德记忆需要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但这种“头脑”是一种抽象物。
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决定的。
在个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集体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导学号5068003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三秋..桂子三秋:三年B.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C.遥岑.远目岑:小而高的山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状况解析:选A A项,三秋:秋季。
2.下列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上相似的一项是()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选D D项与例句相似,都是表现物是人非的变化。
3.与“对长亭晚”中“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公问其故,对.曰B.对.镜帖花黄C.无言以对.D.对.症下药解析:选B B项中的“对”与例句意义相同,都为“对着,向着”。
A项,回答;C 项,回答;D项,针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多情..自古伤离别B.竹杖芒鞋轻胜马.C.楚天千里清秋..D.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解析:选C A项,“多情”为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B项,“马”名词作动词,骑马;D项,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5.名句默写。
(8分)(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柳永《望海潮》)(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单元质量检测(一)(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性混合着善与恶,崇高与卑微,每个人都相差无几。
__①__有些人性格较强,机会较多,__②__可以更自由地表现天性,但骨子里的人性__③__是相同的。
就__④__我来说,我也不会比大多数人更好,__⑤__我把内在的思想及脑海中的意念都记录下来,__⑥__世人一定说我是品格堕落败坏的魔鬼。
明白这个道理,会使我们变得宽容。
2.①上赛季奥萨苏纳球队在西甲联赛的战绩不以为意....,新赛季卷土重来,表现依然令人失望,仅取得1胜5负积3分排名第19的战绩。
②时间过得真快,毕业前的日子已是寥寥可数....了。
一个人本来不能包办一切,本来只能“尽我所有”,此外,多愁多虑多烦多恼,都是无用的。
③午后时分,婆娑的树影悬挂在古老的亭槛上,它与温和的阳光一齐撩动着亭中人的思绪,望向亭外,残旧石板道上,那古树状的脉络历历可数....,好像掌中细纹,指引着灵魂的归途。
④在第68届联合国大会上,各自艰难的美伊双方,正以彼此示和却又小心翼翼....的姿态试图重构关系。
⑤此案开庭后,对于“替身说”,除了西湖区法院的公开否定外,其他司法机关至今未发出任何声音,简直有些置之度外....。
⑥马来西亚队主帅拉贾戈巴尔则大赞中国足球队,认为中国队近期取得了很大进步,同时对中国队队员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A.①②⑤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③④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针对道里区哈药路及周边地区公交站点过于密集,人车混行造成交通拥堵,交警部门在人行道路边加装隔离护栏,突出治理车辆违停并将升级改造交通信号灯。
B.据人大招生就业处介绍,今年省内煤、铁、石油、机械制造类等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地节省用人计划,同时,商贸服务类企业用人数量增加。
C.我省鼓励厂企二级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符合条件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田畴.(chóu)煞.费苦心(shà)造诣.(yì) 前合后偃.(yǎn)B.蘩.漪(fán) 戛.然而止(jiá)狩.猎(shòu) 汗涔.涔(cén)C.棕榈.(lǘ) 瓜熟蒂.落(dì)枭.下(xiāo) 虚与委蛇.(yí)D.蟊.贼(máo) 怙恶不悛.(quān)粗犷.(kuàng) 断壁残垣.(yuán)解析:选D D项,“犷”应读gu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干涸安祥锦烂熳花错勘贤愚B.门第寒喧弥补罪过世外桃园C.孟浪戕害陛下之命斩钉截铁D.赋予惨痛张皇失措走头无路解析:选C A项,祥—详;B项,喧—暄,园—源;D项,头—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古代戏曲的语言很有特色,鉴赏时要注意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进行________。
②《窦娥冤》被誉为世界悲剧的“千古绝唱”,被认为是悲剧抒情艺术的________。
③戏剧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鉴赏它________要理解戏剧语言的语意,更要体会其情味。
A.品味典型不是B.品味典范不仅C.品位典范不是D.品位典型不仅解析:选B“品位”指档次、格调;“品味”是体会、鉴赏的意思。
根据句意,应选“品味”。
即可排除C、D两项。
第三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要选择“不仅”。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是真正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外界的环境、嘈杂的声音是影响不到自己的。
即使耳机就戴在头上,也能做到充耳不闻....。
B.教育孩子不是一味地定规矩、设规范,更不是粗暴地耳提面命....。
父母的责任应当是关爱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引导孩子。
C.各级领导干部,要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不孚众望....,不辱使命,为全省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4综合质量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王珂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
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
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
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计时。
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
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
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
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粗绳子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
“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
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
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圹志等。
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
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
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
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
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
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
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
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与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
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
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
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
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既能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
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墓碑”与“墓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
B.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
C.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
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圹志等。
D.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
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
解析:选B“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
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的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计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
B.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
C.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
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
D.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
解析:选D“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的说法在文中无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B.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
C.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D.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北魏的《寇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
解析:选D“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燮字德公,后汉谏臣李固之子。
初,固既策罢,知不免祸,乃遣三子归乡里。
时燮年十三,姊文姬为同郡赵伯英妻,贤而有智,见二兄归,具知事本,默然独悲曰:“李氏灭矣!积德累仁,何以遇此?”密与二兄谋豫藏匿燮,托言还京师,人咸信之。
有顷难作,下郡收固三子。
二兄受害,文姬乃告父门生王成曰:“君执义先公,有古人之节。
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
”成感其义,乃将燮入徐州,令变名姓为酒家佣。
燮从受学,酒家异之,意非恒人,以女妻燮。
燮专精经学。
后梁冀既诛而灾眚屡见。
明年,大赦天下。
燮乃以本末告酒家,酒家具车重厚遣之,皆不受,遂还乡里。
姊弟相见,悲感傍人。
既而戒燮曰:“今弟幸而得济,岂非天邪!勿妄与外人往来,慎无一言加于梁氏。
加梁氏则连主上,祸重至矣。
唯引咎而已。
”燮谨从其诲。
后王成卒,燮以礼葬之,感伤旧恩,每四节为设上宾之位而祠焉。
州郡礼命,四府并辟,皆无所就,后征拜议郎。
及其在位,廉方自守,所交皆舍短取长,好成人之美。
时颍川荀爽、贾彪,虽俱知名而不相能,燮并交二子,情无适莫,世称其平正。
灵帝时拜安平相。
先是安平王续为张角贼所略,国家赎王得还,朝廷议复其国。
燮上奏曰:“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藩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
”时议者不同,而续竟归藩。
燮以谤毁宗室,输作左校。
未满岁,王果坐不道被诛。
擢迁河南尹。
时既以货赂为官,诏书复横发钱三亿,以实西园。
燮上书陈谏,辞义深切,帝乃止。
先是颍川甄邵谄附梁冀,为邺令。
有同岁生得罪于冀,亡奔邵,邵伪纳而阴以告冀,冀即捕杀之。
邵当迁为郡守会母亡邵且埋尸于马屋先受封然后发丧邵还至洛阳燮行涂遇之使卒投车于沟中,笞捶乱下,大署帛于其背曰“谄贵卖友,贪官埋母”。
乃具表其状。
邵遂废锢终身。
燮在职二年卒,时人感其世忠正,咸伤惜焉。
(节选自《后汉书·李燮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酒家异之,意非恒.人恒:平常的、普通的B.后梁冀既诛而灾眚.屡见眚:灾难C.州郡礼命,四府并辟.辟:征召D.虽俱知名而不相能.能:胜任解析:选D能:和睦。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邵当迁为郡/守会母亡/邵且埋尸于马屋/先受封然后/发丧/邵还至洛阳/燮行涂遇之/使卒投车于沟中B.邵当迁为郡守/会母亡/邵且埋尸于马/屋先受封/然后发丧/邵还至洛阳燮/行涂遇之/使卒投车于沟中C.邵当迁为郡守/会母亡/邵且埋尸于马屋/先受封/然后发丧/邵还至洛阳/燮行涂遇之/使卒投车于沟中D.邵当迁为郡守/会母亡邵且埋尸/于马屋/先受封/然后发丧/邵还至洛阳/燮行涂遇之使/卒投车于沟中解析:选C解答断句题,应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注意名词,如本语段中的“邵”“燮”为人名,分别指甄邵、李燮,判断其在句中所做成分,进行断句。
二是注意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如“会”“然后”等。
三是注意文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燮的姐姐李文姬贤能又有智慧,看到兄长归来预知李家有灭族之祸,与兄长商量将李燮藏匿起来,并假称李燮返回京城了。
B.李文姬告诫李燮应当与外人彻底断绝来往,谨慎小心,不要去说梁氏的坏话,若提及梁家则会牵连到皇帝,祸殃恐怕立刻就降临。
C.王成逝世,李燮按照应有的礼节为其安葬,感激他的旧恩,并设了上宾牌位,四时祭奉他。
D.有个人得罪了梁冀,逃走去投奔甄邵,甄邵假装接纳而暗中告诉梁冀,梁冀将此人逮捕并杀害。
解析:选B原文是“勿妄与外人往来”“祸重至矣”,曲解了原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君执义先公,有古人之节。
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藩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您对我父亲很讲道义,有古人的品节。
现在把一个孤儿托付给您,李氏血脉的存亡就在您了。
(得分点:“执义”“委”“其”、倒装句式各1分,大意1分)(2)刘续在封国没有好的政绩,又被妖贼俘虏,他守土不称职,玷污了朝廷,不应该恢复封国。
(得分点:“政”“称”“损辱”、被动句式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李燮字德公,后汉谏臣李固的儿子。
当初李固被罢官,知道自己不能免于灾祸,于是让三个孩子返回家乡。
当时李燮十三岁,姐姐李文姬是同郡赵伯英的妻子,贤能而且有智慧,看到两个哥哥回来,知道了事情的前前后后,独自默然哀伤地说:“李家灭了!几代人积善累仁,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遭遇?”秘密地与两位哥哥商量预先将李燮藏匿起来,假称李燮返回了京城,人们都相信了。
不久灾难发生,到郡抓捕李固三子,两个哥哥遇害。
李文姬于是对父亲的门生王成说:“您对我父亲很讲道义,有古人的品节。
现在把一个孤儿托付给您,李氏血脉的存亡就在您了。
”王成为其义理所服,就带着李燮进入徐州,让李燮改名换姓给酒家当小工。
李燮跟人学习,酒家感到很奇怪,认为他不是普通的人,把女儿嫁给他。
李夑特别用心钻研经学。
后来梁冀被诛杀,灾难屡次出现。
第二年,大赦天下,李燮就将自己的身世本末告诉酒家,酒家备好车马重资送他上路,而李燮都没有接受,于是返回家乡。
姐弟相见,悲伤得感动了旁边的人。
事后李文姬告诫李燮说:“如今弟弟你幸运地活了下来,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你以后不要随便与外人来往,千万注意不要去说梁氏的坏话,若提及梁氏则会牵连到皇帝,灾祸会再次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