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孩的屁股帘儿(专辑)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1
“串子”集儿歌恍如返老还童--刘建斌北京通系列之刘建斌拆毽子攒铜钱如今家里“阔”喝小酒遇“神人”唱曲记童谣下雨天见“观音”顽石成宝贝写建议救城墙廿载才成真北京通档案姓名:刘建斌年龄:65岁身份: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兼学术部主任、中国交通报社原编委兼总编室主任出版作品:《京华风情歇后语》、《俚语言情》、《皇城春秋》、《古钱币收藏与鉴赏》,《北京胡同》及《胡同的记忆》画册,北京童谣磁带、光盘各五盘42年前,在北京市第一轧钢厂工作的刘建斌还是个23岁的毛头小伙儿。
只要天气转暖,他一下班就从西直门溜达到新街口的峨嵋酒家,吃份凉面,喝碗热汤。
再走到中国书店看书,一直到晚上八点半书店打烊。
书店往北有家小酒馆,这是他每晚的最后一站,酒馆里聚集着不少老北京人,边喝酒边侃大山,聊老北京的掌故,还有说评书的助兴。
听到晚上10点多,人群都散去了,刘建斌才起身走回西直门外大街的宿舍。
一纸建议投媒体20年后终落实1981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北京的内二环路新开通不久,刘建斌骑着自行车来了个半日游。
到达东便门城楼下,又沿着残破的城墙往西骑到崇文门大街。
城墙边上有个著名的“工棚区”,住着铁路工人的家属。
“工棚”面积太小,住户们就扒下城墙上的城砖,用整块或半块的城砖盖小房。
刘建斌把他看到的情景描述为“旧日京华城上砖,散入修房百姓家”。
那时,皇城东西北三面的城墙已经被渐次拆除,只剩下东便门迤西不足三里的一小段城墙了。
刘建斌当即写了一封读者来信投给《人民日报》,提议将城下铁路工人的“工棚区”搬迁,把这段残破的城墙保护起来,加以修复。
趁着有城有楼,建一个“古城遗址博物馆”,在东便门城楼上展出介绍老北京城的实物和图片。
以后还可以在古城墙下、二环路旁建一个城墙遗址公园,种植花草,添置仿古建筑等。
这样可以保存城墙,还能多出一处旅游景点。
投稿发表后,北京市文物局几次打电话给刘建斌,说到适当的时机就会修复城墙。
一直到2001年,刘建斌终于在报纸上看到要建东便门城墙遗址公园的消息。
单口相声《当行论》_ 经典台词在旧社会呀,不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没法儿做买卖。
解放后当售货员就好办啦,比方卖鞋吧,商品明码标价,您进门儿买双鞋,试好啦,穿着合适,开票儿交钱。
齐啦。
要是在旧社会,鞋铺的伙计必须得能说会道,只要您进了鞋铺的门儿,就得让您把鞋买走,合适买,不合适也得买,那就全仗着说啦。
要是您连挑三双不合适,真正合适的尺寸又没货,如果这么说:“现在您穿着合适的尺寸没有,您明天来吧!”“好!”这位买鞋的出了门儿,明儿?后儿也不来啦,卖鞋的一家挨一家,上哪儿买不行啊!这就叫把主顾放跑啦,不会做买卖。
会做买卖的呢?得会说呀。
您买鞋,不怕您褒贬,常言说“褒贬的是买主”,您褒贬,也绝跑不出这八样儿来。
哪八样啊?比如说:千层底的布鞋,顾客褒贬起来,卖鞋的得会说。
您问:“这鞋,底子太厚哇!”“对,您穿鞋呀还是底儿厚点儿好,走道儿省得硌脚。
”“哎,底儿太薄哇!”“是呀,薄底儿您穿着轻松啊!”“哎,这鞋肥呀!”“鞋肥点儿您脚不受屈。
”“瘦哇!”“瘦点儿您穿上跟脚,走道儿利索。
”“鞋脸儿太长啦!”“鞋脸儿长点儿不脏袜子。
”“鞋脸儿短了!”“脸儿短,通风,您不长脚气呀!”嘿!穿这鞋还带治脚气的!“嗯,小点儿!”“新鞋,紧点儿好,过两天一松楦儿,正合适您哪。
”“哎,大了点!”“是呀,新鞋,穿上着了地有潮气儿,一回楦儿,正好!”他这鞋是松紧的!您还说什么?您刚一愣神儿,“好,给这位先生找个好鞋盒,装上,先生,两块九角五,不方便,过两天您再带过来。
”这不是废话嘛!谁买鞋不带钱去呀?临走,小徒弟一拉门:“您慢走!”瞧这态度多好!旧社会买卖人都得这样,是都这样吗?不,有一行,不讲服务态度,还专门儿气人;气了人,到时候你还得去找他。
什么买卖呀,当铺。
别的买卖您进门是花钱去啦,进当铺是拿东西找他要钱,他这劲儿就来啦。
当铺是吃穷人,喝穷人,穷人不当人,说出话来气死人。
解放后,当铺这一行没啦。
上岁数的知道,当铺的柜台有两米来高,这叫“压人一头”,他看你,低着头;你看他得仰着头。
有趣的北京儿歌,俚语,顺口溜!(三)【一】咕噜咕噜锤,咕噜咕噜叉,咕噜咕噜一个,咕噜咕噜仨。
前方打美帝,后防大傻瓜,傻瓜不在家,专打大西瓜,西瓜没有子儿,专打小日本!(由博友《藏獒大壮》提供,这就是“锤子剪子布”的儿歌,北京土话叫:猜cei丁壳)【二】前面的妞儿十八九,拽住我的弟弟不撒手,她一瞅我一拽,我的小弟弟少一块!(由博友《阳光杰文》提供)【三】天崩了,地陷了,小花狗不见了!【四】我们家穷,你们家阔,你们家尿盆一大摞!【五】青竹杆儿,挑簸萁儿,你躲躲,我过去!(由博友《一帆风顺》提供)【六】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七】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八】剃头师傅技术高,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儿一根儿往下薅,薅得脑袋起大包,到了医院就开刀,回家发成大面包!【九】这么好的天儿呀,满天下雪花儿呀,老师要学费呀,还得等几天儿呀!【十】三岁的娃娃穿红鞋,扭扭歪歪的去上学。
老师讲课他睡觉,背着书包往家跑。
跑跑跑不了,了了了不起,起起起不来,来来来上学,学学学文化,画画画图画。
图图图书馆,管管管不着,着着着火了,火火火车头,头头大奔头!【十一】从前有个屁,惊天动地,穿过铁丝网,来到了意大利。
意大利的国王正看戏,闻到这个屁,非常不满意,全城戒严捉拿这个屁!【十二】有屁不放,憋坏心脏!没屁楞挤,锻炼身体!谁放的响,谁当校长!谁放的臭,谁当教授!不响不臭,思想落后!【十三】半夜三更黑咕隆咚,你们家发生了激烈战争!你妈指挥,你爸冲锋,你爷爷勇敢往前冲,打了大半夜呀,天气微明,你们家都掉进了臭茅坑!(此儿歌用《天津快板》唱)【十四】青椒炒辣椒,土豆煮山药。
你爸爸爱吃你妈不会炒。
你爸一瞪眼,你妈一叉腰,你爹一烟袋,你妈一饭勺。
两口子打呀么不可开交!(此儿歌用《天津快板》唱)【十五】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着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十六】唐僧骑马噔哩个噔,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老北京传统吆喝冰糖葫芦:冰糖儿多呀哎酸梅汤:喝的嘴里凉嗖嗖豆汁:甜酸咧豆汁儿哎肉包子:热包儿的咧哎烤白薯:热乎呃年画儿:卖哎画儿卖破烂:有破烂的我买耶关东糖:哎糖瓜糖瓜哎嘿水萝卜:辣了换呃小金鱼:仨大一条啊送财爷:送财爷来了年糕坨:好大的个块儿嘞瓜子儿:瓜子儿哎拔火罐:拔火的罐儿啊石榴花:拣样儿挑哇关东糖:哎糖瓜糖瓜哎嘿年画儿:卖哎画儿口琴:谁买口琴儿哎芝麻秸儿呀松柏针儿呀卖破烂:有破烂的我买耶烤白薯:热乎呃狗窝铺帘子:谁买狗窝耶硬面勃勃:勃勃啊水萝卜:辣了换呃炸丸子、炸豆腐:炸丸子开锅了羊头肉:羊头肉喂玫瑰枣儿咸落花生卖报纸:瞧瞧当天的新闻肉包子:热包儿的咧哎柿子、海棠:涩了还要换的咧五香炸花生仁磨剪子、磨刀:戗菜刀喂梳头油、雪花膏酱豆腐、臭豆腐:老窝瓜:面老窝瓜哎煮豌豆:哎豌豆嘞多给云豆饼:烂乎的哎云豆哎嘎嘎枣:买枣呗要先尝哎黄面火烧:粘的咧哎锢露锅焊洋铁壶:焊洋铁壶哦修理雨伞:雨伞呃旱伞活螃蟹:大活螃蟹呀哎烧饼麻花;烧饼麻花儿豆汁:甜酸咧豆汁儿哎老玉米:您给来个嫩着点的鸡头米:谁买老鸡头呃藕:白花儿的藕咧哎江米糖糕:江米咧哎糖糕哎冰核:冰核味儿来喔鲜花:茉莉花呀哎酸梅汤:喝的嘴里凉了嗖嗖凉粉扒糕:酸又辣啦哎田瓜:旱性味的哎卖青菜:嫩了芽的香椿西瓜:这斗大的西瓜鲜菱角:我卖的老菱角哎樱桃桑椹:樱桃多给呀扁桃:三姑娘踩扁个儿桃哇哎甜桃:桃儿甜的哎江米小枣粽子:好大粽子咧哎苣荬菜/桑树叶:抓苣荬菜嗨茶歌:多喝多修福咸螺蛳:真正儿五香的黄花鱼:新鲜的哩豌豆黄:这俩大块了蹭油的:蹭油的呀酥饽饽:玫瑰馅儿的哎太阳糕:供佛的哩哎小金鱼:仨大一条啊元宵:大碗的元宵啊哎冰糖葫芦:冰糖儿多呀哎豆面糕:有糖捻儿哎艾窝窝:艾窝窝馅好啊哎祭神鲤鱼:祭神的哩哎大活鲤鱼呀哎记“吆喝大王”臧鸿留存一份行渐消失的声音京味吆喝再现古都神韵。
记忆中的美好⽼北京童谣你记得多少? 回忆起遥远的童年就想起⼀⾸⾸难忘的童谣。
童谣是为⼉童作的短诗、歌谣,也可以说是孩⼦学前教育的第⼀课。
童谣朗朗上⼝,通俗易懂,⽽且有趣,孩⼦爱听想学。
上个世纪五⼗年代,在我家门前的⼤槐树下,母亲哄着我哼唱那京味⼉⼗⾜的童谣,情景仿若昨⽇,历历在⽬。
记得那会⼉⼤⼈哄孩⼦玩⼉时,经常与孩⼦⾯对⾯坐好,握着孩⼦⼩⼿⼀拉⼀送,模仿着拉锯姿势唱的是:“拉⼤锯,扯⼤锯,姥姥家唱⼤戏,接闺⼥请⼥婿,⼩外孙⼦也要去……”⾮常亲切。
下⾬后,潮湿的地⽅会出现很多蜗⽜,孩⼦们有的蹲着看、有的拿草棍⼉拨弄,有的把蜗⽜托在⼿⾥,边玩边唱:“⽔⽜⼉——⽔⽜⼉——先出犄⾓后出头哟哎,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哟哎,你不吃不喝,全让⽼猫给叼⾛了哟哎。
”这流传久远的童谣,⾄今仍有孩⼦在唱。
绕⼝令式童谣更富有情趣,⽐如:“⼀⼆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
七个仙⼥来摘果,七只篮⼦⼿中提。
七种果⼦摆七样:苹果、桃⼉、⽯榴、柿⼦、李⼦、栗⼦、梨。
”既练了数数,⼜训练了⼉童发⾳。
“⼩耗⼦,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咕噜滚下来。
”“⼩板凳四条腿,我给奶奶嗑⽠⼦,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给奶奶煮碗⾯,奶奶嫌我没搁油,我给奶奶磕仨头。
”内容贴近⽣活,语⾔⽣动形象。
游戏童谣更是鲜活,⽐如跳猴⽪筋的童谣:“⼩⽪球,⾹蕉梨,马莲开花⼆⼗⼀。
⼆⼋⼆五六,⼆⼋⼆五七,⼆⼋⼆九三⼗⼀。
三⼋三五六,三⼋三五七,三⼋三九四⼗⼀……”⼀直到九⼋九九⼀百⼀。
跳⽪筋的过程是由两个⼈抻着⽪筋,⼀个⼈跳,⼀关⼀关过,⼀共九关。
第⼀关⽪筋套在腿肚上,⼀关要⽐⼀关⾼,直到最后⼀关,⽪筋要举过头顶。
这是⼥孩⼦普遍爱玩⼉的游戏,⼿脚配合,⼀边唱,⼀边跳,载歌载舞,⾮常活泼。
颠倒歌谣别有意趣,其特点是运⽤“故错”⼿法,偏把事物往反了说。
⽐如:“吃⽜奶,喝⾯包,夹着⽕车上⽪包。
出门碰见⼈咬狗,拿起狗来砍砖头,⼜怕砖头咬了⼿。
”这⾸童谣幽默诙谐,在男孩⼦中间流传较⼴。
《老北京的小胡同》读书笔记书评《老北京的小胡同》读书笔记书评1“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人们常说,先有了北平,才有了老舍的小说。
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有院子与树,不拥挤也不僻静的”,而在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里。
从车夫到鸿儒,从小贩到茶客,每一个北京人的真实生活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
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
我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爸爸说他小时候住在西直门,妈妈说她小时候住在北长街,可惜我一出生就住在高楼里,然而在我上学前有幸住在了北锣鼓巷的一间小平房中,在那几个月里,我每一天都穿梭在锣鼓巷周围的胡同中玩耍,算是对老北京的小胡同有了亲身的感受。
萧乾在书中这样描述道,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
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
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
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
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
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
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每一条胡同都记录着老北京人的真实生活,如此遥远却又如此真实。
老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北京人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这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俨然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象征。
数以千计的胡同围绕在紫禁皇城周围,见证着几百年来紫禁城的朝代更替和兴衰荣辱,这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百年以来民俗的气息,这些胡同始终坚持着古老的姿态,静静地守候在北京的一角,看着北京人一代代繁衍,观着北京城一步步的演变,这个数百岁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见证。
我十分喜爱北京的小胡同,更喜爱小胡同中蕴含的风土人情。
我为自我生活在北京而自豪。
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书深刻地描绘出了积淀在胡同深处的文化,在此也向大家推荐此书。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老北京的小胡同》
检测
一、《老北京的小胡同》选自作者
二、《老北京的小胡同》生字
羊倌褡裢潮汕一阕
锔盆嗞啦发怵秫秸
三、《老北京的小胡同》按拼音写字
guān dālián shàn què
羊潮一
jūzīchùshú jie
盆啦发
四、《老北京的小胡同》解词
1、褡裢——
2、发怵——
3、屁股帘——
4、秫秸——去
答案:
四、《老北京的小胡同》
(一)选自《萧乾散文》作者萧乾
(二)、注音
guān dālián shàn què
羊倌褡裢潮汕一阕
jūzīchùshú jie
锔盆嗞啦发怵秫秸
(三)解词
1、褡裢——是中间开口、两端可装钱物的长口袋,搭在肩上,小的也可以系在腰间。
2、发怵——感到害怕。
3、屁股帘——课文中指形状像屁股帘的一种简易风筝。
4、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儿童剧北京童谣读后感1. 看了儿童剧《北京童谣》,我就像走进了老北京的胡同儿,满是新奇。
那里面的童谣就像一把把小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过去的门。
剧里的小娃子们,一唱那些童谣,感觉整个空气都变得甜甜的,像刚蘸了蜜的糖葫芦。
就说“小小子儿,坐门墩儿”这一句,那小演员一开口,我就好像看到一个小胖小子坐在门墩上发呆呢。
2. 儿童剧《北京童谣》可真让我开了眼。
这剧啊,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
那些北京童谣就是盒子里闪闪发光的宝石。
我看到剧里的老人给孩子讲童谣的故事,那感觉就像是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
我就想啊,咱们现在的孩子有时候玩着高科技的玩具,是不是就快忘了这些充满韵味的童谣啦?像“拉大锯,扯大锯”这样的童谣,多有趣儿,可不能让它失传喽。
3. 哟呵,《北京童谣》这部儿童剧可不得了。
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下子就被拽进了老北京的世界。
剧里的人物说起童谣来,那生动劲儿就像一群活泼的小雀儿在叽叽喳喳。
你看那小演员们互动的时候,一句“数九寒天冷风嗖”,让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寒冬里冻得红扑扑的小脸儿,可还在高兴地唱着童谣呢。
这童谣啊,就像是老北京的魂儿,被这个剧演得活灵活现的。
4. 《北京童谣》这个儿童剧啊,看得我心里暖乎乎的。
我觉得它就像一场老北京文化的盛宴,而那些童谣就是一道道美味的菜肴。
剧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唱童谣的场景,多像我们小时候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耍啊。
就拿“编编编花篮儿”来说,小演员们一边唱一边做动作,我都忍不住想跟着一起动起来了,这童谣的魅力可真大呀。
5. 看儿童剧《北京童谣》的时候,我像是在翻阅一本老北京的画册。
那些童谣呢,就是画册里色彩斑斓的图画。
剧里有个情节是孩子和奶奶在院子里唱童谣,那画面温馨得就像冬天里的热被窝儿。
我就寻思着,现在的儿歌很多都很新潮,可像“正月正,看花灯”这样充满民俗风情的童谣,是不是应该让更多的孩子知道呢?6. 儿童剧《北京童谣》简直太赞了。
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梦境,而这些童谣就是梦的音符。
如何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作为中考命题的考查点之一,近年来已成为中考卷中的热门题。
所谓句子的深层含义,是指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没有从字面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意思(似乎应当以肯定的、正面的表达为好)。
它蕴涵在表层含义之内,具有深刻的内涵、深透的意蕴。
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在阅读中应多角度地反复推敲、揣摩,它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检验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以及充分利用已知信息求解未知的能力。
从命题范围来看,句子的深层含义包括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
从考试题型来看,大多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什么”等这类方式出现。
在答题时,结合中心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或借助生活的经验理解句子所讲的道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水平的层次标志着思维水平的层次,要提高自己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的能力,首先就必须加强对自己深层思维的训练。
下面让我们以2005年部分省市中考卷中的典型题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的。
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论句,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
下面请看《父亲不写信》(2005年河南题)中的一道题: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
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
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
”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
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
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老北京的儿歌--老北京娃娃们所唱之儿歌--佚名北京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这儿一点不假。
姑不论高雅的诗词与黄钟大吕,单是垂髫总角朝夕所唱的儿歌,便足以编成一部厚厚的书。
老北京娃娃们所唱之儿歌,内容从植物到动物,从家常理短到伦理纲常,从现实生活到神话传说,可谓包罗万象。
就其形式而言,则词句参错,朗朗上口。
故童年时所唱之儿歌,虽兔走乌飞至暮年亦是记忆犹新。
最简单之儿歌,文词仅两句,反复歌咏而不觉其厌。
例如:“拍呀拍燕儿窝,拍出钱来打酒喝。
”又如:“铁蚕豆大把儿抓,娶了媳妇不要妈。
”这后一首,颇有人间为父母的苦涩之情。
“倍儿头窝窝眼儿,吃饭挑大碗儿。
给他小碗他不要,给他大碗他害臊。
”这是清代胡同里的儿歌,流传到五十年代。
“倍儿”要读作第一声,在老北京话中是“特别”、“非常”的意思。
例如:“倍儿好”、“倍儿棒”,就是“特别好”、“非常棒”。
可是,这里的“倍儿头”,则是“大脑门儿”的意思。
“倍儿窝窝眼儿”,描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小孩子正在长身体,饭量大,所以要用大碗吃饭。
“给他小碗他不要”,给他大碗,他不害臊吗?“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
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拿尿盆儿。
”这首儿歌至少流行了二百年,主要是供老人哄儿孙时自歌自咏。
另一首供老人哄孩子的儿歌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儿也要去。
”唱歌者粗布烂衣,粗茶淡饭,听歌者食其母乳或老米面(陈米粉打成的糊状食品),唯有这曲儿歌使老小两代人同时沉浸于天伦之乐中,暂时忘却或根本不知世间的一切忧愁与烦恼。
“锔锅锔碗锔大缸,缸里有个小姑娘,小姑娘十几了?十五了,再过一年该娶了。
”这也是一首清代流传下来的儿歌。
老百姓的砂锅、瓷碗、水缸破了,舍不得扔。
手艺人走街串巷地维修。
“锔子”的形状像订书钉,可以把陶瓷的裂口固定起来。
“锯锅锯碗”营造出北京胡同的环境。
小姑娘“十五了,再过一年该娶了。
”也就是说,十六岁的姑娘该出嫁了。
老北京的小胡同(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
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
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
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
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
当然,样子全变了。
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
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
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
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
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
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
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
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
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
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
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
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
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①盆锔碗”的。
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
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
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
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萧乾《老北京的小胡同》阅读答案(2)萧乾《老北京的小胡同》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老北京的小胡同萧乾(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
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
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
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
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
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
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
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
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
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
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
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①盆锔碗”的。
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
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
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小辫儿刘小辫儿刘小辫儿刘,蒸窝头,半拉生,半拉熟,熬白菜,不搁油,吐口唾沫当香油,爸爸给他俩砖头。
——谁是我的兵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兵,拿屁崩,崩两半,换屎灯。
——杨树叶儿哗啦啦杨树叶儿,哗啦啦,小孩儿睡觉找妈妈。
搂搂抱抱,快睡吧,麻猴子来了我打它。
——狼来了,虎来了狼来了,虎来了,和尚背着个鼓来了。
哪里藏,庙里藏,一藏藏了个小二郎。
二郎,二郎,你别哭,狼走了,虎走了,集上给你买花鼓,东也敲,西也敲,敲得乖乖睡着了。
——小板凳儿你莫歪小板凳儿你莫歪小板凳儿你莫歪,让我爹爹坐下来,我替爹爹捶捶背,爹爹叫我乖宝贝。
——小摇车小摇车,别摇了,小妹在车里睡着了,不送你针,不送你线,不送你火烧煮鸡蛋,送你个头绳扎小辫儿。
——老头儿玩火球老头儿老头儿玩火球,烫了屁股抹香油,老头儿老头儿玩火炭,烫了屁股抹鸡蛋。
——拉大锯,扯大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女)也要去。
今儿搭棚,明儿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不吃不吃吃二百。
——小白菜儿地里黄小白菜,地里黄。
七八岁没了娘。
好好跟着爹爹过,又怕爹爹娶后娘,养个兄弟比我强,他吃菜,我喝汤,哭哭涕涕想亲娘呀。
——树叶儿青树叶儿青树叶儿青,呀呀儿英,我跟姐姐过一冬。
姐姐盖着花花被,妹妹盖着羊皮睡。
姐姐穿着绸子袄,妹妹穿着破皮袄。
姐姐戴着金簪子,妹妹戴着竹圈子。
姐姐骑着高头马,妹妹骑着树喀杈。
姐姐抱着个银娃娃,妹妹抱着个癞蛤蟆。
走一步来咕儿呱咕儿呱又咕儿呱——小板凳三条腿小板凳三条腿小板凳,三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
奶奶嫌我脏,我给奶奶擀面汤,面汤不搁油,我给奶奶磕仨头!——一个小人儿一个小人儿不大点儿,身穿蓝布衫儿,骑着小红马儿,手拿火柴杆儿,单扎你的小鼻子眼儿!——小红孩儿小红孩儿,戴红帽,四个耗子抬红轿。
花猫打灯笼,黄狗来喝道,一喝喝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吓一跳。
北京老礼儿童谣唱着儿歌,听着儿歌仿佛又回到童年的生活中。
那时女孩子跳皮筋、玩游戏时唱的都是儿歌: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猴皮筋儿我会跳, 三反运动我知道, 反贪污反浪费, 官僚主义也反对;过年时没有现在这么热闹,花费也不如现在多,但儿歌声能够响彻满大街:正月正,大街小巷挂红灯;二月二,家家赶集接媳妇儿;三月三,蟠桃宫里去游玩……。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男女小孩玩游戏时唱的也是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梳小辫。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去搬砖……。
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个小尾(yǐ)巴尾巴…………鱼。
吧(biā)叽吧叽吧,摔个大马趴,马趴没摔好,得了吧叽病,请了吧叽医生来看病,打了吧叽针,吃了吧叽药,三天不许笑一笑。
老人哄孙子、外孙子时,唱的还是儿歌:小小子儿,坐井台儿,摔个跟头拣个钱儿。
又买米,又买盐儿,又娶媳妇儿,又过年儿。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走起路来快又快;水牛、水牛,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骨头烧羊肉吃,你不吃,为狗吃……;胡拉胡拉肚,开小铺,卖油盐,买酱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锅,锅里有个盆儿,盆里有个碗儿,碗里有个碟儿,碟里有个勺儿,勺里有个豆儿,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先搭棚,后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不吃不吃吃两百。
我们小的时候也经常打架、斗嘴,但很少带脏字骂人,唱的还是儿歌:没羞没臊没脸皮,偷人家的西瓜皮。
人家给你两块糖,你给人家掏茅房;小气鬼,喝凉水,砸破了缸,喝不到水,讨了老婆吊死鬼,生个孩子一条腿;哥俩好,哥俩坏,哥俩儿上街买皮带,你戴戴,我戴戴,你是地主老太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咸菜缸,吃咸菜,喝咸汤,拉了一裤裆;姓赵姓钱不姓李,孙字底下才是你;小屁帘儿,真叫起,一个跟头折到底;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前面就是你大姑,你大姑是罗圈儿腿,走起路来扭屁股;大人给幼儿启蒙时唱的都是儿歌:小兔子,开铺子,一个小桌子,两把小椅子;三根小绳子,四只小匣子;五管小笛子,六条小棍子;七个小盘子,八粒小豆子;九本小册子,十双小筷子;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
5.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
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①,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②,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A. ①慢慢清晰②雷声隆隆,电光闪闪B. ①慢慢清晰②隆隆的雷声,闪闪的电光C. ①渐渐模糊②隆隆的雷声,闪闪的电光D. ①渐渐模糊②雷声隆隆,电光闪闪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是:()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朱自清《春》)理解: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儿们竞相开放、争芳斗艳的繁荣景象。
B. 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滴落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郭枫《空山鸟语》)理解: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灵泉”比喻鸟的鸣叫,突出鸟叫声音清脆、婉转、缠绵的特点。
C. 它(海燕)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高尔基《海燕》)理解:此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D. 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
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秋空,大摇大摆。
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萧乾《老北京的小胡同》)理解: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的得意、兴奋、满足、舒畅。
二、填空(共8分)7.古诗文默写。
(5分)(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4)《望岳》中表达作者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杜甫《望岳》)8.名著阅读(3分)《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原名①,曾因郑屠欺侮金氏父女而不平为此演绎出了②这一动人故事,表现出了鲁智深③的性格特点。
北京孩子张嘴就来的顺口溜,当年的自己太6了!瓷,咱小时候常说的那些顺口溜您现在还能想起来多少?是不是还和过去一样,张嘴就来?今儿个,小编给您总结了咱们小时候最常听、常说的那些顺口溜儿,保准您看完回忆满满!1. 吃面不吃蒜,不如吃碗饭。
2. 里踢外拐,九十九一百。
3. 麻子麻,上树爬,狗一咬,猫一追,吓得麻子直尿sui.4. bia叽bia叽bia,摔个大马趴,得了bia叽病,请了bia叽医生来看病。
打了bia叽针,吃了bia叽药,还是不见效。
5. 一个老头老太太,背着夜壶上北海,到了山上下不来,老头背着老太太。
6. 汽车一拐湾儿,轧了小脚吧丫儿。
7. 胖子胖,打麻将,该人钱,不还账,气得胖子直尿炕。
8. 奔儿头窝窝眼儿,吃饭挑大碗儿,给他小碗儿他不要,给他大碗儿他害臊。
9. 从南京到北京,没见过驴屁股打补钉。
10. 小五儿小六儿,鼻净胳焙儿炒豆儿,你一碗儿我一碗儿,没给小五留一碗儿,气得小五干瞪眼儿。
11. 藏拇哥,点红点儿,谁不来,小王八儿。
注释:找在家的孩子出来玩的暗号12. 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城墙上没有射箭眼]13.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14. 小撇嘴儿,没有牙,忑[te]儿勒忑儿勒喝面茶。
15. 剃头的[念dei四声],技术高,一根儿一根儿往下薅[hao一声],薅得脑袋长大包,到医院就开刀,你说糟糕不糟糕。
16. 当当当,卖油勒[lei四声],谁给张家剃头勒,张家是人家的好小子[zei四声]烤烤的肉饺子[zei].17. 急急忙忙,跑到茅房,茅房满座儿,跑到胡同儿,胡同有鬼,掐你的大腿。
18. 歪戴着帽儿,斜瞪着眼儿,嘴里叼着个香烟卷儿。
19. 下雨喽,冒泡儿喽,王八戴了个草帽儿喽。
20. 小皮球儿,香蕉橘,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21. xxx不是人,是个小狗把大门,一把把到天安门,天安门下雹子,单打xx的后脑勺子。
22. 小板凳儿,四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
老北京民谣--火车一拉鼻儿--佚名火车一拉鼻儿粥厂就开门儿小孩给一点儿老头给粥皮儿搽胭脂抹粉儿的给一盆儿庙门儿对庙门儿里头住着个小妞人儿白脸蛋儿红嘴唇儿扭扭捏捏爱死个人儿南山顶上草一棵为人不说两老婆说的多了光打仗打起仗来斗呵呵有心要把大的打大的来的年数多有心要把小的打点胭脂搽粉儿来哄我大的小的一齐打满家孩子乱吵窠大的小的都不打街坊邻居笑话我人家赶集我也赶集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酸枣儿树树叶儿尖公母俩吃饭把门关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一追追到太平山太平山上有座庙公母俩跪下就祷告求一签算一卦伤财惹气你回去罢平则门,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摇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打个火,抽袋烟,过去就是毛家湾;毛家湾,扎根刺,过去就是护国寺;护国寺,卖大斗,过去就是新街口;新街口,卖大糖,过去就是蒋养房;蒋养房,安烟袋,过去就是王奶奶;王奶奶啃西瓜皮,过去就是火药局;火药局,卖细(钢)针,过去就是老墙根;老墙根人两头多,过去就是穷人窝东直门,挂着匾,间壁就是俄罗斯馆;俄罗斯馆照电影,间壁就是四眼井;四眼井,不打钟,间壁就是雍和宫;雍和宫,有大殿,间壁就是国子监;国子监,一关门,间壁就是交道**道口,跳三跳,间壁就是土地庙;土地庙,求灵签,间壁就是大兴县;大兴县,不问事,过去就是隆福寺;隆福寺,卖葫芦,间壁就是四牌楼;四牌楼南,四牌楼北,四牌楼底下喝凉水;喝凉水,怕人瞧,间壁就是康熙桥;康熙桥,不白来,间壁就是钓鱼台;钓鱼台,没有人,间壁就是齐华门,齐华门,修铁路,南行北走不绕道摩挲摩挲肚儿,开铺儿铺儿,又卖油来又卖醋儿。
——吃饭流汗,一辈子白干。
——你这孩子不存财,吃完饭屎就来。
——一根棍我柱着,两撇胡子我捋着,三炮台我抽着,四轮马车我坐着,五家坡我听着,六国饭店我吃着,七层楼我住着,八圈牌我打着,九,输了钱我走着。
童谣集老北京童谣五十首+一小耗子小耗子,上缸沿;拿小瓢,舀白面;烙白饼,卷瓜菜;不吃不吃吃两筷。
二小老鼠小老鼠吱吱叫,穿着灰色衣裳,别的地方不藏,偏偏躲在小猫旁。
小猫回来碰正着,小老鼠满身伤,小猫哈哈笑,这餐又可吃饱饱。
三老鼠嗅着油豆香油一缸,豆一筐,老鼠嗅着油豆香。
爬上缸,跳进筐,偷油偷豆两头忙;又高兴,又慌张,脚一滑,身一晃,“扑通”一声跌进缸。
四小耗子儿,上灯台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奶奶不肯来,叽里咕噜滚下来。
五一个蛤蟆四条腿儿一个蛤蟆四条腿儿,两只眼睛,一张嘴。
两个蛤蟆八条腿儿,四只眼睛,两张嘴。
一个蛤蟆十二条腿儿,六只眼睛,三张嘴。
一个蛤蟆十六条腿儿,八只眼睛,四张嘴。
……六小白兔儿白又白小白兔儿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七水牛儿水牛儿(即蜗牛),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煎饼果子烧羊肉嘞哎……八耗子长了一身毛同来看,同来看,黑鸡下了个白鸡蛋。
同来瞧,同来瞧,耗子长了一身毛。
九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嘛呀?点灯,说话,吹灯,作伴,明儿早儿上起来梳小辫儿!十拉大锯,扯大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上唱大戏。
接闺女,叫女婿,就是不要小妞去。
小妞跟着跑,当道拾了个花子袄。
扔了吧,可惜了,穿上吧,虱子咬。
撕啦撕啦作棉袄。
十一板凳板凳四条腿板凳板凳四条腿,我给奶奶嗑瓜子,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给奶奶下挂面,奶奶嫌我下得稠,我给奶奶浇香油,奶奶嫌我浇得多,我给奶奶蒸窝窝,奶奶嫌我蒸得大,我给奶奶说好话。
十二碑儿头窝窝眼碑儿头,窝窝眼儿,吃饭挑大碗儿。
十三新年来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十四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老北京小孩的屁股帘儿(专辑)目录(1)老北京小孩的屁股帘儿(2)屁股帘儿(3)放屁帘儿(4)清明放风筝话“屁帘儿”(1)老北京小孩的屁股帘儿俗话说:小孩的屁股三把火,大概意思是那里不怕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方人家穿开裆裤的小孩儿,天冷的时候就在腰间围个屁帘儿,既保暖挡风,也方便拉尿。
那个时候北京的冬天比现在冷许多,老百姓家里取暖大都用煤球炉子,屋里的温度也不如现在有暖气的房子那么高,有人晚上睡觉还把棉袄棉裤压在被子上面。
但是穿着开裆裤的孩子们并没有介意天气的寒冷,仍然在院子里胡同里尽情地和伙伴们玩耍着,腰间系着各自的屁帘儿。
那屁帘儿大都是奶奶姥姥妈妈给孩子量身定做的,薄厚大小正合适,是亲人们的爱心所致。
有时候冻得鼻涕都快流到嘴边了也不觉得,大人见了还经常表扬我:瞧你那鼻涕都快过河啦!大人们居然连孩子什么时候该拉尿都知道,到时候就帮孩子把屁帘儿撩起来,免在后腰上,还嘱咐一句:想着自个儿挪窝儿!长大了才知道学名管这叫:跳槽。
那时一冬天就这么下来,孩子们很少患感冒,哪像现在,穿着羽绒服还老往医院跑。
北京还有一种风筝,因长方的形状像屁帘儿,所以就落了个屁帘儿的名字。
这是大人哄孩子的玩意儿,用几根竹劈儿绑好架子,糊上纸,栓上耍线,为了平衡还要在下面加个穗子就行了。
大人带着孩子去放,那屁帘儿虽简易却能飞得很高很远,穿着屁帘儿的孩子雀跃着,欢快的心情也随着风筝在空中飘荡。
如今的孩子都金贵,冬天在户外活动都穿保暖衣服,屁帘儿早已风光不在。
您看,儿童医院里家长们手里拿着的一摞摞单子。
都够糊俩屁帘的啦!minliu2276(2)屁股帘儿见马三立的《学外语》。
今儿说屁股帘儿。
这东西现在没有了,其实就是系在穿开裆裤的儿童屁股后边的一块方布。
南方我不知道,我年青时候的北京还常见,而且第二字一般读轻声,听着象“屁乎帘儿”,也有顺势简化成“屁帘儿”的。
这东西一般一尺多、二尺左右见方,上方两个角上缝有带子,好系在腰上。
有夹的,但是多数似乎是棉的,又防冷又可以垫着坐。
另外,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最简单的风筝,形状也是方形加两个飘带,由于象这个东西,也被叫做屁股帘儿,或者“屁帘儿”风筝。
屁股帘儿是比较有乡土色彩、比较土气的东西了,外国没听说有。
所以马老在《学外语》里边说:屁股帘儿英文怎么说?不好说。
我琢磨着,借助传统段子里边,把帽子翻译成“脑袋顶着”的思路,可以把屁股帘儿翻译成“under hip”,直译就是“屁股下面儿”的意思,就挺好。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不准确,屁股下面儿怎么就见得一定是屁股帘儿呢?我觉得,倒不用太叫真儿。
英文中不准确的地方多了。
英文管“手提电脑”叫“laptop”,直译就是“大腿上面”的意思,难道就准确么?固然,人坐着,可以把手提电脑放在大腿上面用,可放在那上面的,怎么就一定是手提电脑呢?头次看到“"laptop”这个词儿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姑娘”的意思呢。
(3)放屁帘儿放屁帘儿——老北京的玩艺儿(3)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屁帘儿”的。
放屁帘儿尤其是男孩子的所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人,生活都不富裕,只是逢年过节才有可能给孩子买个风筝玩。
北京的小小子儿,生性好动,除坐门墩儿,就是推铁环、弹球儿、拍洋画儿……糊“屁帘儿”,放“屁帘儿”也是孩子们的一乐儿。
制屁帘儿的工艺并不复杂,材料也好找。
没有竹批儿,高粱秆皮也行,因陋就简。
找三根秫秸杆皮,约半厘米宽,二三十厘米长即可,将三根骨架(即秫秸杆皮)搭成“又”形。
用高丽纸糊在骨架上面,在骨架交叉处再多糊一层小纸使之粘牢。
在屁帘儿下方两角再粘连长长的细纸条儿。
待糨糊干透后,再栓提线,提线拴好后就可试飞了。
初试过程中要再三调整,把提线调到最佳位置,以达最好的飞行效果。
屁帘儿虽没有风筝飞得高远,也没有风筝那么漂亮,关键是放起来后没有风筝稳定性好,常常刚放起来,忽来一阵风,它就一下落到了地上,所以那时北京街头有这样一句歌谣:“小屁帘儿真叫起,一个跟头折到底。
”(4)清明放风筝话“屁帘儿”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
放风筝,源于古代的巫术。
古人认为,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
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
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
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
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
旧社会,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
两个制钱就能买只转个不停的小风车。
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
春天,胡同里的天空就成了孩子们的风筝世界。
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
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孩子们心里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我没上小学时就迷上放风筝,放的风筝是自己糊的。
找六根珠帘竹坯儿,用棉线栓成长方形,再斜着绑个十字。
找张旧报纸或窗户纸用糨子粘上,下面再糊二根二尺多长的尾巴。
在十字中间拴上粗棉线,一小轴粗棉线几分钱,一幅屁帘儿风筝就做成了。
那时候我家住建国门,春天放风筝的好地方是护城河边。
身后是高高的城墙。
护城河东边是刚返青的麦田。
麦田旁有座小庙,叫月牙寺,解放后是月牙寺小学。
月牙寺现在变成中日合资长富宫饭店,门口挂着日本太阳旗。
日本鬼子占领北平八年,北平人叫日本太阳旗——屁股帘儿。
六十年代,星期天我陪中学同学到天安门广场放风筝,他是高干子弟,家里有足够钱让他买想玩的东西,风筝是北京常见的沙燕风筝。
那时候的天安门广场没有放屁帘儿的。
下面照片是1952年春天北京红领巾们在天安门广场放飞和平鸽风筝的照片。
调回北京后,我住广安门护城河边的塔楼,从楼上就可以看见放风筝的。
春季在护城河水泥步行桥上,几十位退休老人在那儿放风筝,可以说除了刮风下雨,天天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1999年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大阅兵,建国门立交桥西北角6个单位209户居民搬迁,围着建国门地铁站,建起具有北京风俗的风车广场大绿地。
我家在1999年正月初六搬离住了48年的老宅子。
下面照片几根金属风车米黄色背景墙的后面,就是我家三间北房的位置。
2007年2月立春,以风车为地区形象标志的建国门街道就将价值4万余元的5000余个风车插挂在了建国门风车广场。
这些供拍照留念的风车却遭到了许多人的疯抢。
工作人员对此很无奈,“大家都是街坊,低头不见抬头见,也不好说什么,可能是这些风车太招他们喜爱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方人家穿开裆裤的小孩儿,天冷的时候就在腰间围个屁帘儿,既保暖挡风,也方便拉尿。
那个时候北京的冬天比现在冷许多,老百姓家里取暖大都用煤球炉子,屋里的温度也不如现在有暖气的房子那么高,有人晚上睡觉还把棉袄棉裤压在被子上面。
但是穿着开裆裤的孩子们并没有介意天气的寒冷,仍然在院子里胡同里尽情地和伙伴们玩耍着,腰间系着各自的屁帘儿。
那屁帘儿大都是家里大人给孩子量身定做的,薄厚大小正合适,是亲人们的爱心所致。
有时候冻得鼻涕都快流到嘴边了也不觉得,大人见了还经常表扬说:瞧你那鼻涕都快过河啦!大人们居然连孩子什么时候该拉尿都知道,到时候就帮孩子把屁帘儿撩起来,免在后腰上,还嘱咐一句:想着自个儿挪窝儿!那时一冬天就这么下来,孩子们很少患感冒,哪像现在,穿着羽绒服还老往医院跑。
北京长方的风筝形状像屁帘儿,所以就落了个屁帘儿的名字。
那是大人哄孩子的玩意儿,用几根竹坯儿绑好架子,糊上纸,栓上耍线,为了平衡还要在下面加个穗子就行了。
大人带着孩子去放,那屁帘儿虽简易却能飞得很高很远,穿着屁帘儿的孩子雀跃着,欢快的心情也随着风筝在空中飘荡。
如今的孩子都金贵了,屁股帘儿变成了尿不湿。
冬天在户外活动都穿保暖衣服,稍微见点儿风,就感冒发烧。
儿童医院里家长们手里拿着的一摞摞单子,都够糊俩屁帘的。
现在,家长也带孩子到户外放风筝。
风筝都是掏钱买的,便宜的几十块,花一、二百也不在乎,还有上千元的风筝。
北京特色商店现在很少再见到卖北京传统风筝的,北京传统手工制作的风筝是叫好不叫卖。
玉渊潭公园里的工艺品商店里的风筝种类则比较齐全,远远看去,颜色都非常鲜艳,喜羊羊、蝴蝶、蜈蚣各种图案样样都有,材质以尼龙布和防水布为主,价格基本在几十元左右。
买风筝的小朋友两手抓着店前的冰箱,伸着脑袋嚷嚷着要妈妈给买喜羊羊。
虽然普通风筝卖得很火,但想找个真正的手工老风筝却很困难。
以前老北京人最爱放的风筝是“黑锅底”,又叫沙燕,相传还是曹雪芹为救助穷苦人整理的风筝图谱。
目前北京的老风筝店普遍不景气,有的被迫搬到网上,勉强开着的也是惨淡经营。
在网上搜寻“老风筝店”只寻到两家,大众点评上的一家已经关门了。
“不好意思,我们现在没有实体店了,只在网上卖”,在网上搜到一家在丰台卖老风筝的店,电话打通,老板小白却说实体店面临拆迁目前只在网上卖。
现在北京的租金太贵,卖老风筝利润又太低,“贵了真承受不起”。
说起老风筝的窘况,小白介绍说,她认识的一位老板,手艺真是好,风筝店开在三环,近两年生意不好,关店之前减价甩卖,看着辛辛苦苦做出来的风筝贱卖都卖不动,伤心之余,一把火将风筝烧掉关店走人,再后来听说转行了。
“实在是太可惜了,手艺是真好!”小白感叹。
位于地安门西北角“三石斋”是家祖传风筝店。
老板姓刘,拿手好戏是传统沙燕风筝和长龙风筝。
这里是京城里为数不多的风筝专卖店,档次很全,还可以定制心仪的风筝。
三石斋风筝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三石斋传人刘宾的曾祖父是一位清末手工艺人,青年时被选入宫学习制作宫廷风筝,后将其毕生所学传其祖父刘汇仁。
刘汇仁先生从事风筝制作70多年,一直沿用着中国宫廷风筝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材料。
并于2003年开办“三石斋”风筝店,使传统、神秘的宫廷风筝走向社会,使更多的人们能够接触和了解宫廷风筝,使它与现在的人们拉近了时空的上距离。
“三石斋”里有个能现场制作风筝的大桌,但对于想做个属于自己的“只此一件”风筝的顾客来说,真要从最根本的制作风筝骨架就开始自己动手,实在是不太容易。
最好您就亲手往风筝上绘图吧,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颜色设计出很现代的风筝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做骨架等专业程序还是让专业人员来做比较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