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总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955.00 KB
- 文档页数:21
大理论力学知识点总复习1.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发生的一种力。
根据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和物体的粗糙程度,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
F=ma,其中F代表作用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4.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任何作用力都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意味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存在的。
5.动量守恒定律:当物体间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其速度。
6.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但总能量不会减少或增加。
7. 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公式为K=1/2mv²,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变化而具有的能量,公式为E=mgh,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
8.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弹性碰撞指在碰撞过程中物体之间的动能守恒,且碰撞后物体之间没有能量损失。
非弹性碰撞指碰撞后物体之间有能量损失。
9.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公式为F=G(m1m2/r²),其中F为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量,m1和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10.刚体力学:刚体力学研究刚体的运动和平衡条件。
刚体是指形状和大小在外力作用下不会改变的物体。
11.流体力学:流体力学研究流体(包括气体和液体)的运动和性质。
其中包括流体的压力、密度和流速等。
12.静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力学性质。
对于平衡物体,其力合为零,力矩合为零。
13.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时的力学性质。
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描述物体的加速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多选题)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选择题、判断题)具体内容见简答第4题。
主观唯心主义,如: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如:理在事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4、辩证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能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选择题)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选择题)8、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选择题)9、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选择题)10、“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明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条件、前提和原因。
11、“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了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方向和归宿。
12、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必然的指其确定性。
稳定的指其可重复性)13、(多选题)对待规律:A、要尊重,按其办事。
(正确)B、反对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如大跃进。
(正确)C、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错误)D、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但能选择规律。
(正确)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来利用规律---人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4、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直觉、表象。
(单选题、多选题)表象是回忆和再现(单选题),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单选题、多选题)15、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单选题、多选题)16、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单选题、多选题)17、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十六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小学六年级历史理论知识总复习要点整理1. 中国古代史- 三皇五帝时期:神话时期,分别是伏羲、神农、黄帝、炎帝、蚩尤、轩辕。
-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重要历史事件。
- 秦朝:统一中国,建立封建制度,始皇帝篡改历史,焚书坑儒。
- 汉朝: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发展了科学技术。
- 三国: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对立和统一过程。
- 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加强了北方和___之间的联系。
- 唐朝:开放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了经济和文化。
-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南宋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火药。
- 元朝:蒙古人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实行民族政策。
- 明朝:郑和下西洋,发展了航海业,盛极而衰。
- 清朝:实行封建皇帝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2. 世界古代史- 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兴建了金字塔。
- 古希腊:雅典民主和斯巴达军事制度的兴起。
- 古罗马:扩大征服了大片领土,建立了罗马帝国。
- 古印度:___的诞生和传播。
- 古中国与古印度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产生和发展。
3.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中国与英国的战争,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民主革命的开始。
- 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倡导科学和民主。
- 五卅运动:工人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统治。
- 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___领导的新中国的诞生,实行社会主义。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
2.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斯大林1913年写《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4. 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5. 三个过度: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6.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中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8.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9.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
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10.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作用下,弥足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的过程。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5、民族平等: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7、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8、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9、部落的二重性:人们共同体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两个平衡的新事物,一个是民族,一个是国家。
一、填空题1、汽车动力性主要由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最大爬坡度三方面指标来评定。
2、汽车加速时间包括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
3、汽车附着力决定于地面负着系数及地面作用于驱动轮的法向反力。
4、我国一般要求越野车的最大爬坡度不小于60%。
5、汽车行驶阻力主要包括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和加速阻力。
6、传动系损失主要包括机械损失和液力损失。
7、在同一道路条件与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档位越低,后备功率越大,发动机的负荷率就越小,燃油消耗率越大。
8、在我国及欧洲,燃油经济性指标的单位是L/100KM,而在美国燃油经济性指标的单位是mile/USgal。
9、汽车带挂车后省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了发动机的负荷率,二是增大了汽车列车的利用质量系数。
10、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制动效能、制动效能恒定性和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
11、评定制动效能的指标是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
12、间隙失效可分为顶起失效、触头失效和托尾失效。
12、车身-车轮二自由度汽车模型,车身固有频率为2.5Hz,驶在波长为6米的水泥路面上,能引起车身共振的车速为54km/h。
13、在相同路面与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档位越高,后备功率越小,发动机的负荷率就越高,燃油消耗率越低。
14、某车其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β=0.6,若总制动器制动力为20000N,则其前制动器制动力为1200N。
15、若前轴利用附着系数在后轴利用附着系数之上,则制动时总是前轮先抱死。
16、汽车稳态转向特性分为不足转向、中心转向和过多转向。
转向盘力随汽车运动状态而变化的规律称为转向盘角阶段输入。
17、对于前后、左右和垂直三个方向的振动,人体对前后左右方向的振动最为敏感。
18、在ESP系统中,当出现向左转向不足时,通常将左前轮进行制动;而当出现向右转向过度时,通常将进行制动。
19、由于汽车与地面间隙不足而被地面托起、无法通过,称为间隙失效。
一、填空题1、汽车动力性主要由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最大爬坡度三方面指标来评定。
2、汽车加速时间包括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
3、汽车附着力决定于地面负着系数及地面作用于驱动轮的法向反力。
4、我国一般要求越野车的最大爬坡度不小于60%。
5、汽车行驶阻力主要包括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和加速阻力。
6、传动系损失主要包括机械损失和液力损失。
7、在同一道路条件与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档位越低,后备功率越大,发动机的负荷率就越小,燃油消耗率越大。
8、在我国及欧洲,燃油经济性指标的单位是L/100KM,而在美国燃油经济性指标的单位是mile/USgal。
9、汽车带挂车后省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了发动机的负荷率,二是增大了汽车列车的利用质量系数。
10、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制动效能、制动效能恒定性和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
11、评定制动效能的指标是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
12、间隙失效可分为顶起失效、触头失效和托尾失效。
12、车身-车轮二自由度汽车模型,车身固有频率为2.5Hz,驶在波长为6米的水泥路面上,能引起车身共振的车速为54km/h。
13、在相同路面与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档位越高,后备功率越小,发动机的负荷率就越高,燃油消耗率越低。
14、某车其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β=0.6,若总制动器制动力为20000N,则其前制动器制动力为1200N。
15、若前轴利用附着系数在后轴利用附着系数之上,则制动时总是前轮先抱死。
16、汽车稳态转向特性分为不足转向、中心转向和过多转向。
转向盘力随汽车运动状态而变化的规律称为转向盘角阶段输入。
17、对于前后、左右和垂直三个方向的振动,人体对前后左右方向的振动最为敏感。
18、在ESP系统中,当出现向左转向不足时,通常将左前轮进行制动;而当出现向右转向过度时,通常将进行制动。
19、由于汽车与地面间隙不足而被地面托起、无法通过,称为间隙失效。
军事理论第一章军事科学概论名词解释1. 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
2.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3. 军事学术:是关于战争指导和武装力量建设的理论及其应用的各学科的总称,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答题一、军事科学的任务。
军事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极其复杂的战争现象,探索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预测战争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提出准备与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战争的性质主要指他的社会政治性质,战争规律是战争各种矛盾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要对上述因素和它们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就可以找出战争的内在规律。
二、军事科学的性质1. 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范畴的综合性科学。
一方面,军事科学以战争为研究对象,而战争有自己的内涵和规律,所以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范畴的独立的科学。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敌我双方力量的总比较,战争的准备与实施涉及各个方面,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有关知识,还需要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所以军事科学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2. 军事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首先,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战争,而战争又是特殊社会活动形态,所以军事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其次,战争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要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而人们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也不同,所以军事科学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不同国家的军事科学有一受本国政治经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三、军事科学的功能1. 为国家制定军事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军事科学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世界军事战略态势和军事战略格局等方面因素作出判断和预测,提出报告作为国家和武装力量决策时的参考。
2. 为国家规划武装力量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军事科学要根据国家的战略方针,针对敌对国家武装力量和武器装备发展趋势,结合战争历史经验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科学论证和预测,提出建设理论和原则,指导武装力量建设,促使武装力量正确发展。
第一篇静力学第1 章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1.1 静力学公理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
F=-F’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或二力杆。
公理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上添加或取去任意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
推论力的可传递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公理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物体上某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也作用于同一点上,其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推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个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公理4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且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着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公理5 钢化原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平衡,若将它钢化成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变形体,总可以把它视为刚体来研究。
1.2 约束及其约束力1.柔性体约束2.光滑接触面约束3.光滑铰链约束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各力作用线的汇交点,其大小和方向可由失多边形的封闭边来表示,即等于个力失的矢量和,即F R=F1+F2+…..+Fn=∑F2.矢量投影定理:合矢量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其分矢量在同一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
3.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分为移动和转动。
力对刚体的移动效应用力失来度量;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用力矩来度量,即力矩是度量力使刚体绕某点或某轴转动的强弱程度的物理量。
(Mo(F)=±Fh)4.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不重合的两个平行力所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记为(F,F’)。
三、名词解释1、坡度阻力与道路阻力2、等速百公里油耗3、动力因素4、后备功率5、制动力系数与侧向力系数6、制动效率与利用附着系数7、制动器抗热衰退性与抗水衰退性8、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8、接近角与离去角10、牵引系数与牵引效率11、附着力与附着率12、同步附着系数13、滑水现象14、制动跑偏与制动侧滑15、滑动率与制动力系数四、简答题1、滚动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2、在高速路上行驶时,轮胎气压高些好还是低些好为什么假设在松软的沙土路面或雪面上又如何3、为追求高的动力性,应如何换档假设追求低油耗,又该如何换档4、在设计传动系各档传动比时,应遵循怎样的根本原那么5、为降低空气阻力可采取哪些措施6、从保证制动时方向稳定性出发,对制动系的要求是7、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分为哪三种类型一般汽车应具有什么样的转向特性8、汽车满载和空载时是否具有相同的操纵稳定性9、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 VSC〕的控制原理是什么10、在制动过程中,假设只有前轮抱死或前轮先抱死,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只有后轴抱死或后轴先抱死又如何最理想的制动情况是11、纵向通过角和最小离地间隙对汽车通过性有何影响12、横向稳定杆起什么作用其装在前悬架与后悬架效果有何不同五、计算题1、某汽车的总质量m=3000kg,CD=,A=3m2,旋转质量换算系数δ=,坡度角α=5°,f=,车轮半径,传动系机械效率η=,加速度2,ua=30km/h,计算汽车克服各种阻力所需要的发动机输出功率2)。
2、设一驱动轿车轴距,质心高度hg,其前轴负荷为总重的%。
确定其在=和 =路面上所能到达的极限最高车速与极限最大爬坡度及极限最大加速度〔在求最大爬坡度和最大加速度时可设F W=0〕。
其它有关参数为:m=1600kg,CD=,A=2m2,f=,δ=1。
3、某车总质量为 m=2000kg,L=4m〔轴距〕,质心离前轴的距离为,离后轴的距离为,质心高度hg,在坡度i=%的良好路面上下坡时,求前后轴的轴荷分配系数〔注:前轴荷分配系数mf1=Fz1/Fz,后轴为mf2=Fz2/Fz〕。
政治理论重点复习资料
本文档旨在帮助您复政治理论的重点知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
主题和概念,供您参考:
1. 政治理论基本概念
- 政治:指导社会行为的权力分配和决策过程。
- 政治体系:人们通过其实力和机构来管理和规范社会的方式。
- 政党:为了追求特定政治目标而组织的集体。
2. 政治学派
-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主张少量政府干预。
- 社会主义:倡导公有制和经济平等。
- 保守主义:强调稳定和传统价值观。
- 极权主义:强调集权和国家控制。
- 环境主义: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 政治体系和制度
- 民主制度:公民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
- 制度:政府完全控制权力,缺乏民主制度。
- 共和制度:国家元首不是继任者,由选举产生。
- 君主制度:国家元首通过继承产生。
4. 政治经济学
- 资本主义:基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
-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归全体公民所有的经济制度。
- 公共政策:制定政府决策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5. 政治权力和决策
- 分权:将政府权力分配给不同的机构和层级。
- 单一权力:权力掌握在一个机构或个人手中。
- 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的分立和相互制约。
- 民意和选举:通过选举和公众表决来表达政治意愿。
以上仅是政治理论复习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继续加油复习,祝您考试顺利!。
政策理论水平总复习知识点大全一、简答题1、行政复议应当遵循哪些原则?答:应当遵循合法、及时、准确和便民的原则。
2、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哪些?答:(1)警告、罚款(2)行政拘留(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3、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指什么?答:行政法律关系4、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答: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 、全面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答: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6、协调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答: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7、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答: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8、统筹兼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9、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和基础分别是什么?答:关键是科技,核心是人才,基础是教育。
10、为什么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答: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2020最新成果,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复习题一、填空题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根本规律包括:习得、消退、刺激的泛化与。
3、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屡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响会逐渐变弱并最终消失,这种现象称为。
4、"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指的是条件刺激的。
5、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反响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
6、桑代克关于学习的三条定律是:、、。
8、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类:应答行为和。
9、但凡能增强反响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作。
10、实施正强化的做法是给予一个刺激,实施负强化的做法是一个不愉快刺。
12、班杜拉认为个体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13、是指观察者通过看到他人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相应的强化。
14、苛勒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15、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由而实现的。
16、是动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信息。
17、布鲁纳认为,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18、布鲁纳提倡学习法。
19、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上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构造的关系上将学习分为和。
20、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构造中适当观念建立和的联系。
21、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由、、和四个阶段组成。
22、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它比学习内容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23、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中有三个记忆系统,分别是:、和。
24、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和社会互动过程。
25、建构主义的许多观点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的,传统教学的弊端有:26、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和。
27、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和。
2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开展出对世界的理解,到达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建筑类专业总复习一力的认识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能引起物体的发生变化或是物体产生。
2.力的三要素分别为、和。
3.二力平衡公理和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中的两个力的本质区别是:二力平衡中的两个力作用于物体上,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中的两个力是作用于物体上。
4.作用于物体上同一个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力的法则规定。
5.作用于同一个点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10kN和15kN,则其合力的大小可能是。
A.0B.4kNC.20kND.30kN6.体育课上,某同学用力举起杠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举杠铃的力等于杠铃对手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B.手举杠铃的力等于杠铃对手的压力,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手举杠铃的力大于杠铃对手的压力,所以可将杠铃举起D.手举杠铃的力小于杠铃对手的压力,所以可将杠铃举起7.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力只要大小相等就会对物体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B.力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C.两个物体只有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力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8.根据“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对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区分是。
A.前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后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B.前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后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C.根据研究对象,才能确定两个物体中哪一个物体施力物体或是受力物体D.以上都不对9.人拉车前进时,人拉车的力与车拉人的力的大小关系为。
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小于后者C.相等D.可大可小10.(判断)力可以脱离物体单独存在。
()11.(判断)两个力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它任意分力的大小。
()12.(判断)作用在一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13.(判断)两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结果只有1种。
()14.(判断)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两个力,结果有无数。
()15.名词解释:(1)力系(2)力的示意图《建筑力学》总复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