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43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1框依法治国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依法治国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分析: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1框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中共“十六大”报告再次把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首要要求。
2.学情分析:中学生,虽无权立法,也没有执法权力,但应该守法。
但是,作为未来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者的中学生,应当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和作用,尤其要求其能够自觉守法,以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3.重、难点的确立:依法治国的要求及重要性。
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
(2)对依法治国的意义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5.教法、学法的选择:法律方面的讲解,要多用案例进行教学(1)讨论法。
(2)问答法。
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
(3)阅读法。
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
(4)笔记法。
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
(5)探究法。
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
(6)讲解法。
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
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能力目标:依据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教学流程五、教学反思:第十二课2框与法同行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与法同行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分析: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2框主要是:作为一名法制社会的合格公民,我们要尊重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正确行使监督权。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懂得法律在维护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依据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学生熟悉事例分析的方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
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
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基本要求;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中学生如何自觉遵守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材分析《法律的尊严》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法制社会的合格公民,我们要尊重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正确行使监督权。
中共“十六大”报告再次把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首要要求。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立法工作取得长足的进展。
“十六大”报告强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有法必依是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
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武装力量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公民,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严格遵守法律。
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严肃地执行法律,做到认真准确、不枉不纵。
违法必究,要求追究一切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十六大报告强调:“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法律是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初中思想品德教科版九年级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及其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依据案例事实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学情分析
作为初三学生,虽然从初一初二就逐步接受了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但是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加上处于特殊的生理年龄和心理时期,使得有些学生在守法方面打了折。
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不仅是个人需要,也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3重点难点
1、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
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播放宣传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解读》
教师由此引入新课。
2【活动】自主学习
展示学习目标和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什么是依法治国?有何重要意义?
2、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看书并勾画重要知识点。
之后2人互助组交流。
学生质疑并解答。
3【活动】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学生活动1“大家说”
让学生例举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说明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引出含义并进行解读和加深理解。
领导者
主体
客体。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1.什么是依法治国?其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各自地位及相互关系?(或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①依法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
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
违法必究,是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
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相互联系的。
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
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与人民关系十分密切,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4.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应如何“与法同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5.法律与公平正义的关系?法律体现着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代表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
尊重法律,是富有正义感、追求公平的具体体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越来越强,通过法律维护权利、争取权益、解决纠纷的人越来越多。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陆川县古城镇初级中学陈志龙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知道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能力目标:培养守法观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在实践中努力做到与法同行;正确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养成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公民义务的习惯,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理解认识法律监督作用,自觉树立监督观念。
二、教学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作为合格公民应怎样与法同行。
三、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聚焦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多媒体呈现两幅图,分别反映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现象。
学生分析两幅图片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规则,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国家的治理也需要规则,这就是要依法治国。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呢?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1)谁治理国家?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主体(2)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什么治理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3)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治理国家哪些事务?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客体(4)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治理国家要达到什么目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目的(5)依法治国的地位如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教师: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教科版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知道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能力目标:培养守法观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在实践中努力做到与法同行;正确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养成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公民义务的习惯,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理解认识法律监督作用,自觉树立监督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作为合格公民应怎样与法同行。
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孝里中学思品学科新授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依法治囯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基本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掌握行使监督权的途径2.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知法守法,自觉用法•【学习重点】依法治囯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基本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习难点]依法治囯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基本要求,【学法指导】二、自主学习:(自主完成下列内容,用红笔在学案上标出疑问之处,小组交流)1.什么是依法治国?实施依法治国有哪些重要意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在我国.为什么说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4.我国建立了哪些民主监督制度?请列举你知道的途径有哪些?5.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具什么样的素养?三、教师精讲:1、依法治国的含义(1)谁治理国家?(2)党领导谁治理国家?(3)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什么治理国家?4)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治理国家哪些事务?5)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治理国家要达到什么目的?6)依法治国的地位如何?2、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200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监督。
材料二:2005年1月4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机关作风建设大会,通报了省级机关“万人评议”的结果。
在回收的10312 份评议表中,尽管满意率达99.3%,但全省群众也提出了6948 条批评意见和建议。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材料二说明我国实行怎样的治国方略?(2)在“万人评议”活动中,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行使这些权利有何意义?(3)你能写出2-3 个有关传达民意,反映民声的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栏目名称吗?4)你作为国家的小主人,准备怎么来行使上述权利呢?四、拓展提升:分析如下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方成、方莹系兄妹。
在方成14 岁、方莹11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