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标1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1号修改单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工作,保障公众健康,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经国务院批准,现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1号进行修改。
一、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1号中的PM2.5、PM10、SO2、NO2、O3、CO六项污染物指标进行修订。
1. PM
2.5的年均浓度限值由35微克/立方米调整为25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75微克/立方米调整为35微克/立方米。
2. PM10的年均浓度限值由5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4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15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80微克/立方米。
3. SO2的年均浓度限值由6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35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15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75微克/立方米。
4. NO2的年均浓度限值由4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3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8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60微克/立方米。
5. 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16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100微克/立方米。
6. CO的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4毫克/立方米调整为5毫克/立方米。
二、对应的监测方法、评价方法、基准时间等进行修改,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三、本修改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同时,自本修改单生效之日起,
原《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1号所规定的浓度限值不再执行。
附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1号修改单的具体内容。
空气质量分级标准空气质量是指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组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为了对空气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空气质量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利于监测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公众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大陆地区的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中国大陆地区的空气质量分级标准主要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五种污染物。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规定,空气质量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
具体标准如下:一、优。
指空气质量好,基本无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基本无影响。
颗粒物浓度小于35μg/m³,二氧化硫浓度小于50μg/m³,二氧化氮浓度小于40μg/m³,一氧化碳浓度小于4mg/m³,臭氧浓度小于160μg/m³。
二、良。
指空气质量较好,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较小。
颗粒物浓度在35-75μg/m³之间,二氧化硫浓度在50-150μg/m³之间,二氧化氮浓度在40-100μg/m³之间,一氧化碳浓度在4-10mg/m³之间,臭氧浓度在160-200μg/m³之间。
三、轻度污染。
指空气质量轻微受污染,对部分人群健康有较小影响。
颗粒物浓度在75-115μg/m³之间,二氧化硫浓度在150-475μg/m³之间,二氧化氮浓度在100-200μg/m³之间,一氧化碳浓度在10-35mg/m³之间,臭氧浓度在200-300μg/m³之间。
四、中度污染。
指空气质量受到中度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颗粒物浓度在115-150μg/m³之间,二氧化硫浓度在475-800μg/m³之间,二氧化氮浓度在200-700μg/m³之间,一氧化碳浓度在35-60mg/m³之间,臭氧浓度在300-400μg/m³之间。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空气质量是指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以及气象条件对其扩散和清除的影响。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是指空气中各种污染物浓度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是对空气质量的最高要求。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达标意味着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最低限度,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已经降到最低程度。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会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
因此,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达标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工业企业要严格控制排放,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交通运输部门要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减少尾气排放。
再者,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扬尘、建筑施工等污染源的管理,确保空气质量达标。
此外,广大市民也要自觉减少机动车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实现还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监管。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形成严厉的法律法规执行和监管机制,确保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实现。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环保科研的投入力度,推动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实现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总之,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实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空气质量一级标准而努力奋斗!。
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是指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和微生物的浓度,以及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空气质量等级。
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的要求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应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微生物浓度应低于规定的限值,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要求。
首先,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
常见的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颗粒物等。
这些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有害气体环境中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
因此,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要求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应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以保障人体健康。
其次,空气中的微生物也是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存在于空气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值,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等健康问题。
因此,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要求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应低于规定的限值,以保障人体健康。
此外,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会影响人体的舒适感和健康状况,而不合适的气流速度则可能导致空气污染物在室内滞留不散,加重空气污染程度。
因此,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还要求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要求,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空气环境。
综上所述,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是对空气质量的严格要求,旨在保障人体健康。
通过控制空气中有害气体和微生物的浓度,以及调节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可以有效预防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
空气质量指数标准空气质量指数(AQI)是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空气质量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规定,空气质量指数分为六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污染程度和健康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空气质量指数标准的相关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重要的环境监测指标。
一、空气质量指数的等级划分。
1. 0-50,一级,空气质量优,对健康无影响。
2. 51-100,二级,空气质量良好,对健康影响较小。
3. 101-150,三级,轻度污染,对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大影响。
4. 151-200,四级,中度污染,对健康影响较大。
5. 201-300,五级,重度污染,对所有人健康都有较大影响。
6. 300以上,六级,严重污染,对健康影响极大。
二、空气质量指数的意义。
空气质量指数的不同等级代表着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对应着不同的健康影响和防护措施。
了解空气质量指数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避免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此外,空气质量指数还可以作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
三、空气质量指数的监测方法。
空气质量指数的监测主要依靠环境监测站点和专业的监测设备。
监测站点通常会布设在城市不同区域,以覆盖更广的监测范围。
监测设备会对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等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计算出空气质量指数。
监测数据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发布,包括媒体、政府官方网站和手机APP等,方便人们随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四、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因素。
空气质量指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活废气、自然气象条件等。
其中,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它们释放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会直接影响空气质量。
气象条件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如风向、风速、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程度,从而影响空气质量指数的变化。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GB 3095-1996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引用标准GB/T 15262 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 8970 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2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GB 6921 空气质量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T 15436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Saltzman法GB/T 15435 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GB/T 15437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 9801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 8971 空气质量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GB/T 15439 环境空气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15264 空气质量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5434 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15433 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3 定义3.1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3.2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
3.3 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3.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3.5 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3.6 氟化物(以F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第一章概论填空题:1.大气污染按照污染范围分: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2.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3.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有机化合物。
4.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有: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
5.根据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统计分析,大气污染源可概括为: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
前两类统称为:固定源;交通运输工具称为:流动源。
6.大气污染源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7.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空间分布分为:点源、面源。
按照人们的社会生活功能不同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8.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TSP、SO2。
9.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的三条途径: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10.环境污染质量控制标准按其用途分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大气污染预警预报标准。
11.环境污染质量控制标准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12.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简答题:1.简述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9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铅、苯并芘和氟化物。
该标准根据对空气质量要求的不同,将环境空气质量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性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该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 ⼤纲对本讲内容的要求是: 1.掌握评价⼯作等级的划分; 2.掌握各等级⼤⽓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3.掌握常⽤预测模式的适⽤条件; 4.熟悉⼤⽓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5.熟悉各等级⼤⽓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6.熟悉⼤⽓环境现状监测因⼦选择、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制度。
7.熟悉⼤⽓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基本要点。
8.熟悉建设项⽬所在地附近台站现有常规⽓象资料的采⽤原则。
9.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
10.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11.熟悉评价⼤⽓环境质量影响的基本原则。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等标排放量(评价等级判别参数)Pi Pi=(Qi/C0i)X109 m3/hQi-第i类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t/h;C0i-第i类污染物环境空⽓质量标准mg/m3;各污染物按1h平均取值时间的⼆级标准浓度限值计算。
对于没有1h平均浓度限值的,按⽇平均浓度限值计算。
2.评价⼯作等级的划分 根据评价项⽬的主要污染物(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的⼤⽓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依据主要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Pi,将⼤⽓环境影响评价⼯作划分为三级。
见表3.1如果污染物数量⼤于1,取Pi值中者,确定评价⼯作的级别。
项⽬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两类地形。
复杂地形指:⼭区、丘陵、沿海、⼤中城市的城区等。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的排放量,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前的排放按⾮正常⼯况处理,只作事故排放情况的空⽓质量预测。
3.对⼈体健康和⽣态环境有危害⽽⼜没有环境空⽓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其评价⼯作等级不应低于⼆级。
对于评价⼯作级别的调整,可根据项⽬的性质、总投资额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当地⼤⽓污染程度、评价区域所在地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对评价⼯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调整幅度上下各不超过⼀级。
空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空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是指国家对空气质量所规定的最基本、最严格的标准。
它是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
空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空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和要求。
其中包括对大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限值,以及对空气质量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内容。
这些标准的制定,为监测和评价大气环境质量提供了具体的依据,也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空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对于各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等原因,空气质量较差。
而一些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由于人口密度较低、工业污染较少,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因此,空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的制定,可以统一各地区的环境保护标准,推动各地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另外,空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的实施,也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被广泛认可。
因此,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空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可以有效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空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认真遵守和执行这一标准,共同努力,为改善空气质量,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996-12-06实施)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同时规定了标准执行中的各种要求。
在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按照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适用于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务的规定,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原有《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4-73)废气部分和有关其它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制定。
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原有各标准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亦有相当大的修改和变化。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国家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除本标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外,还有若干行业性排放标准共同存在,即除若干行业执行各自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其余均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由本标准取代,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即行废除。
∙GBJ4-73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3548-83 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76-84 火炸药工业硫酸浓缩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77-84 雷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2-84 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6-84 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1-85 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2-85 轻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3-85 重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6-85 沥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7-85 普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一氧化碳的含量标准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不同领域和场合下的一氧化碳含量标准有所不同。
本篇文档将介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工业卫生标准和排放标准等方面的一氧化碳含量标准。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指对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的限制标准。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不同地区和时间段的一氧化碳浓度限值有所不同。
其中,一级标准(保护健康居民区)的一氧化碳浓度限值为≤ 35μg/m³,二级标准(保护健康敏感人群)的一氧化碳浓度限值为≤ 75μg/m³。
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是指对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的限制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应不超过10mg/m³。
3. 工业卫生标准工业卫生标准是指对工业生产环境中一氧化碳含量的限制标准。
根据不同的工业领域和生产工艺,一氧化碳的工业卫生标准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工业卫生标准中一氧化碳的浓度限值较低,以确保工人安全和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具体标准可参考相关行业的卫生标准和规定。
4. 排放标准排放标准是指对各种来源的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的排放限制标准。
根据不同的排放源和环境要求,排放标准中的一氧化碳含量限值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燃烧设备、工业炉窑等固定源的排放,一氧化碳的浓度限值较高;对于汽车等移动源的排放,一氧化碳的浓度限值较低。
具体标准可参考相关行业的排放标准和规定。
环保部空气质量标准空气质量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优良,环保部制定了空气质量标准,以规范和监督空气质量,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首先,空气质量标准是指对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等进行规定和限制,以保障空气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规定,空气质量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对应的空气质量指数分别为0-50、51-100、101-150和151-200。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监督和评价空气质量,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其次,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空气污染对植物、动物和自然生态系统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甚至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因此,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对于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都应当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环保部将继续加大对空气质量标准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同时,希望广大公众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共同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总之,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让我们共同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营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生活环境。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
1、按监测目的的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__常规监测__、__特例监测___、__科研监测___三类。
2、按监测介质对象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__水质__、__空气___、__土壤__、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检测、卫生监测等。
3、环境监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___被动___、___主动___、自动___。
4、污染因素的四个综合作用分别为__单独作用__单独__、_ 相加_、__相乘___和___拮抗___。
5、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___时间___而改变。
6、环境监测的三个特点:___综合性___、___连续性___、__追溯性。
7、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目前多采用____化学分析__方法和__仪器分析___方法。
8、环境污染物测试技术包括物理化学技术和__生物技术___,其中物理化学方法包括__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___。
9、___仪器分析__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10、在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包括__13__个化学类别共_ 68 _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_ 58 _种。
1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目的是为了___保障人群健康___、__维护生态环境___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留有一定安全余量,对环境中___有害物质和因素___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分为“三级六类”。
三级是__国家环境保护标准____、__地方环境保护标准___、___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___。
六类是___环境质量标准__、___污染物排放标准___、__环境标准样品标准__、___环境基础标准___、___环境监测方法标准____、___环保仪器设备标准___。
13、中国环境标准体系中地方标准__严于___(严于/松于)国家标准。
14、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称之为__标准__。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一、填空题: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的有效性规定。
答案:数据统计。
2、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μm的颗粒物。
答案:≤100。
3、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的颗粒物。
答案:≤10μm。
4、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和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答案: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铅(Pb)是指存在于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答案:总悬浮颗粒物。
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苯并[α]芘(B[α]P)是指存在于中的苯并[α]芘。
答案:可吸入颗粒物。
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氟化物(以F计):以及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答案:气态颗粒态。
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月平均指任何一月的日平均浓度的。
答案:算术均值。
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
答案:一小时平均。
1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环境空气是指、植物、动物和所暴露的室外空气。
答案:人群建筑物。
11、标准状态是指温度为K,压力为kPa时的状态。
答案:273 101.325。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其中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答案:风景名胜区。
1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其中二类区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答案: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文化区。
1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其中三类区为。
pm10国家一级标准PM10国家一级标准。
PM10是指大气颗粒物中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它是空气污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PM10国家一级标准是对大气中PM10浓度的限定,其制定旨在保护人体健康,改善空气质量,维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就PM10国家一级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PM10国家一级标准的日均值浓度为150μg/m³,年均值浓度为70μg/m³。
这意味着在国家一级标准下,大气中PM10的浓度不应超过这一限定值。
超过这一限定值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因此,各地区应严格控制大气中PM10的排放,以保障公众健康。
其次,为了实现PM10国家一级标准的要求,各地区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大气污染源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强道路扬尘治理等。
同时,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大气污染预警信息,引导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对PM10的暴露,也是实现国家一级标准的重要举措。
此外,PM10国家一级标准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打击力度。
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公众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自觉减少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之,PM10国家一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努力,确保大气中PM10浓度不超过国家一级标准的限定值,为人民群众营造清洁、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PM10国家一级标准,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Integrated emission standard of air pollutantsGB16297-1996代替GB3548-83、GB4276-84、GB4277-84、GB4282-84、GB4286-84、GB4911-85、GB4912-85、GB4913-85、GB4916-85、GB4917-85、GBJ4-73各标准中的废气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局1996-04-12批准1997-01-01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务的规定,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原有《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4-73)废气部分和有关其它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制定。
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原有各标准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亦有相当大的修改和变化。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国家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除本标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外,还有若干行业性排放标准共同存在,即除若干行业执行各自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其余均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由本标准取代,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即行废除。
•GBJ4-73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3548-83 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76-84 火炸药工业硫酸浓缩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77-84 雷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2-84 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6-84 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1-85 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2-85 轻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3-85 重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6-85 沥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7-85 普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坏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12环號气污敕真他项醱度限值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1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最鬲允许排放速率(kg/h)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n?)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1200(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它含硫化合物生产)__________ 7^(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它含硫化合物使用)1700(硝酸、氮肥和火炸药生产)420(硝酸使用和一级二级三级15 1. 6 3. 0 4. 1202, 6 5. 17. 7308・8172640153045502345696033649870479114080631201909082 160240100100 200310150.470.91 1.4200. 77 1. 5 2. 3302, 6 5. 17・7404- 68・914507, 01421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下风向设监控点监控点浓度(mg/nO0. 50(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0. 15(监控点与参照点港度差80 74110100(普钙工业)11 (其它)15203040506070800. 120. 200_ 691.21.82.63.64・90. 180.311_01.82.73.95.57.5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下风向设监控点20(p g/n?)(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85253040506070800.60L03.45.99. 113180. 90L55.29.0142028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 500_901520304050607080901000_ 0050. 0070. 0310. 0550. 0850. 120. 170. 230.310. 390・0070.0110.0480.0830. 130. 180. 260. 350. 470. 60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_ 0075100.015 11 1.0 120.01515 1.8X10-3 2.8X10-'20禁3. IX W'4.6X10-'3010X10”16X10'^4018X10'"27X1OP5027 XW"41 X 1076039 X icr'59X107150. 0600.090200. 10 0. 1530禁0_ 34 0. 5240 0. 590. 90500.91L460 1.3 2.070l.S 2.880 2.5 3.715 禁 1.3X10" 2.0XW"周界外浓周界外浓度最高点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00150. 0500. 0010 203040506070802.2X10-'7.3XW' 13XW"19X1()-'27 XW" 39X W' 52 X3.3X1011X1019X1029X1041X1058X1079X10度最高点13 5.015203040506070800. 180. 311.01.82.73.95.57.40. 280. 461.62.74. 15.98.211周界外浓S最高点0. 050141015203040506070800. 360.612. 13.55.47.711150.550. 933. 15.48.212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 30222726852060 13 20 150. 670. 92 20 1.0 1. 5 30 2.9 4.440禁5.07.6507.71260排11 1770 15 23 802132 902741 1003452 150. 0600.09020禁0. 100. 15300. 34 0. 52 40排0. 590. 90 500.91 1.460 1.3 2.0周界外浓度量高点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 500・0502765332829 苯 并 a 5E 30 5.031 32280(吹制沥青) 150(建筑搅拌)2根纤维/cm' 或 20mg/E? 0. 50X10"" (沥清、碳素制品生产和加 工)80 (溶炼、浸涂)150(使用溶剂汽 油或其他混合 姪类物质)药生产)240(硝酸使用和其它)18(碳黒尘、染料尘)60*(玻璃棉尘、石芙粉尘,矿渣棉尘)120(其它)3040506070809010015203040152030401520304050604.4/. 01216233140520.150.853.45.81・93.112213.55.9233960856.6111825354761780. 741.35.08.52・64.518315.08.5345994130高点周界外浓度最周界外浓度最高点周界外浓度最高点肉眼不可见1・1.02119 2520 1252215 0・260・3920 0・430.65 30 1.4 2.2 40 2.6 3.8 50 3_8 5.9 60 5,48.3 15 O.OoO 0. 080 20 0.0900. 13 30 0・290.44 40 0・500. 77 50 0.77 1.2 60 1.1 1.6 15 0・77 1.2 20 1.3 2.0 30 4.4 6.6 40 7. 511 50 12 18 60 16 25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周界外浓度最高点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_ 200. 0400.602115 2022 16 30 40 50 60 252324250.520.872.95.0110. 150. 781.34.47.612170.2430401.9190205060708015203040506015203040500.260.881.02・33.34・68.62950771000.520.872・95.00. 391.32.33.55.07.07.81344701201700. 781.34.47.612周界外浓度最高点周界外浓度最周界外浓度最高点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 400.024120. 4026 6027 1660 111715 0.520. 7820 0.87 1.330 2.5 3.840 4.3 6.550 6・69・960 9.31470 132080 182790 2335100 294415 0.0500.08020 0.090 0. 1330 0.290. 4440 0.500. 7750 0.77 1.260 1・1 1.7鬲点周界外浓度最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400.04036332829 0.30X10'^(沥清及碳素制品生 产和加工)30 3. 0 140(吹制沥青)31 40(溶炼、浸涂)75(建筑搅0.600.008(卩g/M0.08032 生产设备不得有明 显的无组织排放存 在周界外 浓度最 高点4.0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恶臭污染物厂界标淮值序号控制顶目单位-级二级三级新护?5(建现有新扩改建 现有1 氨 .3 m&'iu 1.0 1.5 2.0 4.0 5.02 三甲胺3 m&'m J 0.05 0.08 0.15 0.45 0.80 3毓化氢matf J 0.03 0.06 0.10 0.32 0.60 4m&W0.004 0.007 0.010 0.020 0.035 5J0.03 0.070.15 0.55 1.10 6 二甲二硫 J 0.030.06 0.13 0.420.717 二蒯嵋 3 m&'m J2.03.0 5.0 8.0 10 8苯乙烯 3 m&'in J3.05.07.0 1419 9臭气椒度无s 钢10 20 306070GB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表1环境燒声限值»环境功能区恳 ■5间夜同50 40 1类55 45 濮60 50 3类6555 4类4谀70 55 4fc 罢7060单位J (IB(A)。
4 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4.1空气污染成因分析
空气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受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强烈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北京为代表性的一线城市大气污染加剧,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和城市安全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造成人们觉得空气洁净度不高的罪魁祸首是细颗粒物(PM2.5)。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居民燃气、燃煤燃烧等)、挥发性有机物。
根据数据的监测记录,PM2.5占到空气悬浮颗粒物质量的50%。
此外,受京津冀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影响,SO x、NO x、CO2也逐渐成为北京地区空气环境的威胁因素。
2013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研究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某研究员课题组对外公布,针对北京市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北京市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尘、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污染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1]。
针对污染物类别,我们组对北京地区污染物的成因进行了如下分析。
4.1.1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人口的不均衡分布。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其高速发展的需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北京市,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遭到极度破坏。
例如,北京市人口的激增导致生活垃圾的增多,极大地超出了北京市自身的垃圾处理系统的负荷能力,不
正当的垃圾处理方式(如垃圾焚烧)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进入大气,从而引起北京空气质量的恶化。
同时,地区间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北京市资源过于集中,公共设施过于集中,使得更对的企业选择在选址北京建厂,其中包括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型企业。
一方面,此类企业对资源进行掠夺式使用,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在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未经处理的废气排放至大气中,加速北京地区空气的恶化。
此外,空气的流动性特征使得外部性效应更加显著。
在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浓度中外来源的贡献率达30%~40%[2]。
总之,经济发展、人口剧增、产业积聚造成了北京的区域不均衡性,过度消耗资源的同时排放大量未处理废气,造成北京在“空气环境支出”中入不敷出。
4.1.2能源消耗结构的影响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是造成北京地区环境空气污染的直接原因。
据估算,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SO2排放的90%、NO x 排放的67%、CO排放的70%都来自于燃煤,北京市的情况与此基本相似。
燃煤多数用于火力发电、北方地区集中供暖。
此外,燃油消耗为辅的能源结构也加大了对空气的污染。
北京地区所消耗的成品油大部分被工业所用,大部分汽油、柴油则用于交通运输,因而燃油设施及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空气污染物的又一主要来源。
4.1.3其他方面的因素
除了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积聚、能源结构等方面,造成北京空气污染的因素在标准立法、执行监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4.2
[1]缪志鹏.北京空气污染的经济学成因及其治理分析[J].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第10期中旬期刊(总第567期)
[2]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EB/OL].(201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