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13概念理解题__找准命题角度定位细微差别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58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考点十理清结构思路类鉴赏✬考点讲义考情分析:近年来,散文阅读重新得到新高考卷的青睐。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Ⅱ考查了李广田的《到橘子林去》,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Ⅱ考查了废名《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双文本,全国甲卷考查了王小鹰的《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2020 年新高考全国卷Ⅰ考查了于坚的《建水记(之四)》,全国卷I考查了蒋子龙的《记忆里的光》,这些作品贴近当下的现实生活、风俗特色,注重场景描绘。
相对小说来看,散文理解难度更大,考点更加分散,更易失分。
加强读文训练,将有助于我们在散文阅读中冲击高分。
选材上,高考散文文本重视教育引导功能,既传承文化精髓,又贴近时代,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家作品上,文学大家与文学新秀的作品并重。
如李广田的《到橘子林去》,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废名的《放猖》,王小鹰的《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教材迁移上落实新课标“群文阅读”学习目标。
如新高考全国卷Ⅱ选取了废名的《放猖》与《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前者紧扣儿童喜欢“放猖”,从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口吻和语言,叙述、描写儿童的情感世界,后者从理论角度诠释了“什么是生活语文”、教儿童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道理,两个文本互相参证,形成一组上佳的考试文本。
一、考点解读结构思路鉴赏类试题主要考查行文思路的概括、线索的梳理及作用、重点句段的作用三个方面内容。
行文思路主要是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内容。
线索是全文发展的脉络,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化零为整,浑然一体。
重点句段能够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层次。
三方面的内容可以分别独立考查,也可以综合考查。
二、知识储备(一)概括行文思路首先,了解三类散文的思路结构类型。
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有:静赏式,即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参游式,即入景——赏景——联想——收束;象征式,即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文化哲理散文主要有:追怀式,即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叙史式,即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体现,成为本年度试卷的一大亮点。
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注重把握文中涉及的概念,把握概念的本质以及涉及的对象,从词义、句意等多个角度来理解概念的含义。
[满分对策](1)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内涵”,主要指构成概念的要素的总和,即概念的本质特点;所谓“外延”,指概念涉及的对象的范围。
内涵决定了外延即概念涉及的对象的范围及其体现的特点。
(2)概念含义题题干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现成的语言可以直接比对,要经过一定的推理后才能完成,这样的比对方式,叫推理比对。
(3)推理比对法,侧重对概念内涵的具体理解,对文意的整体把握,所以比对时考生需要对文本材料综合解读,对相关信息综合理解,才能推断题干的正误。
[典例剖析](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