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称谓语词汇意义特点的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74.67 KB
- 文档页数:3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时尚的表达方式和即时更新的信息内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和影响探究,来探讨它们在现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流行起来的某些特定的语言短语、词语或句子。
它们通常是在社交媒体或聊天应用程序上进行的交流中产生的,然后在短时间内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扩散开来。
网络流行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短小简洁网络流行语短小精悍,一般由一两个词或简短的短语组成。
这是因为现代人的注意力短暂,人们需要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强调情感网络流行语通常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可以快速地表达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态度。
比如,“666”表示赞叹,“嘻嘻哈哈”表示开心,“呵呵”表示嘲讽等等。
3. 贴近年轻人文化网络流行语通常服务年轻人群体,贴近他们的生活、爱好、情感和语言习惯。
这是因为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和驱动力,他们对于新鲜、时尚、流行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受度。
4. 具有流行性网络流行语是时下流行的语言短语或词语,对于其流行起来的原因和动因有时难以准确把握。
但经过大量的传播和分享,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网络流行语一方面是一种语言工具,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它们传达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态度。
1. 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经常会反映现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问题。
比如,“佛系”、“宅男”、“二次元”等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反映。
通过这些流行语,年轻人能够理解和表达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趋向。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衍变(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特点从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有学者给出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
相比于仅仅从网络流行语的某一特点入手来定义这一现象更为全面和直观。
综合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空间,网民通过总结、谐音、符号、时效总结等方式来对某一事件、现象、概念等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
其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有其自身的内生规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娱乐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在表达上简洁、多产、可复制性强,一般情况下会经历“预设—衍生—模糊”这一过程,网络流行语出现初期,往往是网友通过谐音、说明、比拟、双音、简缩等方式创造出简单、易懂、恰当的语言符号;随着这一用语被网友进一步传播与熟悉,网民的自主性就会进一步在其中发酵,衍生出具有相同模因的二次创作;而网络流行语的最终形成往往会进一步符号化,其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所指内容形成流行符号的不同意指。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内容上的模糊性。
(二)传统意识的消解与重构1. 网络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出网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趋向;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文化的再建。
作为网民表达自身观点,反映民意的方式,其娱乐化、去政治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催生的网络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对立与间隙。
主流文化场的规范性已经被网民的个性化忽略。
一方面,源于互联网技术下网络空间的自由度增强;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决定了公民话语权的释放,中心管理的被迫缺失增强了网民个性化的极大释放。
其次,精英文化、权力阶层与话语之间的强关系被打破。
这体现在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几近旁落回归到公民手中,话语力量及影响不再一家独大,而呈现出各抒己见、彼此助推的态势。
从称谓文化看网络流行语®向金阳專轿貳全总盍内容摘要:提到网络流行语,我们不得不说,网络流行语一面是“流行”,而另一面是“语”。
"流行”是为了满足我们跟上时代的潮流,"语”则是它作为语言也有其规律和特征。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一类是称谓语,本文将从称谓文化视角简析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形式和特点,以及网络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关键词:称谓文化网络流行语构成形式泛化现象对称谓的定义,可见《现代汉语词典》:“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等。
”E而称谓语就是“用来称谓别人和自己的那些词语”。
也网络流行语中涌现出的称谓语多种多样,且不断地更新发展着。
一.网络流行语中称谓语的构成形式及特点1.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事件中因主角人物而产生发展的称谓流行语,这类大多带有讽刺意义,并代表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现象。
例:“眉毛哥'、“叶良辰”"眉毛哥”来源于2018年社会新闻事件,杭州小吴被理发店骗收3万多元,付了2500元后报了警并找媒体维权,而因独特长相而走红,被称为“眉毛哥”。
“叶良辰”被网友爆料,聊天记录中口气透露一股武侠风,夹杂着小说霸道总裁的口吻,语气不善,恐吓说要"分分钟弄死对方”,成为网络热点和文体引用对象。
2.简形直词。
即为简洁形象直白的词语构成,这类词的构成通常通过字面就可以知道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迷妹”、“肥宅”、"傻白甜”"迷妹”,是对追星族的称呼,“迷”指痴迷,“妹”标明性别为女性,故“迷妹”仅限于女粉丝,而男粉丝为同类派生词"迷弟”。
"肥宅”是对痴迷于二次元文化的肥胖者通用的称呼,这是懒人经济的表象。
"肥”指肥胖,"宅”指居家工作生活,很少外出。
“傻白甜”指爱情故事的女主,貌美如花、心地善良、没有心机,甚至有些“小白”,同类词还有"高富帅”、"白富美”等。
网络语言词汇的语义特点一、谐音类所谓“谐音词”就是不用原有的词语,而是将它们的读音略加改变而使用另一个词形所产生出来的词语,这种“新词”一旦得到千万网民的认可,就可能借助网络传播的巨大法力,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比谐音的原词更为形象生动、更俏皮亲切、更有生活气息。
(一)同音汉字替代类美眉:妹妹,也指漂亮的姑娘。
这个词在网络上使用频率极高,并且已经蔓延到了日常生活用语中,甚至传统媒介,如报刊、杂志等等也开始用它,它比原词“妹妹”更有传神效果;格格:哥哥。
与“美眉”相对,这个叫法也俏皮生动;斑竹:即“版主”,BBS管理员。
(二)方言谐音类“酱紫(这样子)””,北京话中力很差)”掂(办妥)“晕菜(晕了,昏了头)”“速哦(是哦)以及广东话中的“搞笑(逗笑)“菜(能“搞”等都被吸收进网络语言中成为新词语。
例如:就是灌水啦,有些人就是喜欢扮窜。
(很嚣张的样子,广东话),我不够你强啦,呵呵。
(厉害,广东话) (三)数字谐音类在网络上,网民们喜欢用与中文读音谐音的阿拉伯数字符串成的符号来表示词语甚至句子,这类符号词因其简洁方便而深受网民喜爱,在网络中使用频率极高。
抽象的数字经过想象力的排列组合,产生的效果出乎人们的意料,这种数字化语言往往意蕴无穷而表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1314表示一生一世;8147意思是不要生气;9494代表就是就是,表示同意对方说的话。
二、符号类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人的表情,象征一个意达一种感情与语气,是网络传播所独创使用的。
(一)标点符号组形:一)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张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处,玩笑的意思或表示微笑;:一(最简单的不高兴。
(二)标点数字组形8一)表示睁大眼睛,可能是惊讶,也可能是生气;:一9表示舔着嘴唇,不好意思或者别的原因的笑。
(三)标点字母组形:一P表示吐舌头,很调皮,很可爱的样子;:一S舌头开始打转,表示语无伦次。
三、词义变化类(一)旧词新意在网络中,一些我们原有的词语通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改变了原有的意义,或转移,或引申,或词义范围的扩大,使原本单调的词义变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网络流行语研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紧密相连,成为了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代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社交平台上产生,并经过广泛传播扩散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时间和地区都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诞生和流行。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紧密相连,因此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常常借用和创造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网络黑话,使其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方便人们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可以从社会、心理和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
首先,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为社会中的信息流通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渠道,同时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促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让人们在网络社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产生共鸣。
最后,语言的可塑性也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常常会创造、演化和调整词汇,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表达需求。
四、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和社会交流的特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带来了语言上的创新和多样性。
其次,网络流行语能够携带特定的情感、价值和态度,并通过传播流行起到调侃、娱乐、讽刺等多种效果。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同和身份标识的表现,通过参与其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网络社交带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浅析网络流行语浅析网络流行语现代汉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姓名:张艳芳学号:20091080127 引言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网络语言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用传统规范汉语的人们突然感受到网络语言带来的新奇、幽默、活泼、富于情趣和个性化而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群体,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大大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同时,它也具有使用不规范的特点。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影响、未来发展这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我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运用的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最终还影响现实社会。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有多种多样的分析。
网络流行语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新生物,它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变化促进语言变化的自然反应,也与网络发展环境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1、网络传播媒体不断推进由于网络交际时间的紧迫性,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交际方式的书面性,交际场景的分隔性,语言使用的自由性等一些客观原因,使得网民在使用语言进行网上交际时,一方面难以完全照搬现实语言,一方面又想表现出个性,创造某种氛围,就只有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寻求突破,而网络的客观环境又给这种突破创造条件。
再加上大众传媒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一些经典流行语流传开来,比如,人们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创造性的想象发挥,“给力”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由于与球场的氛围相合,“给力”一词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
“神马都是浮云”就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源于国庆期间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小月月”以极其诡异的言行雷倒众生。
简析现代网络流行语简析现代网络流行语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信息时代潮流下的产物,大众、媒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新语言形式,它的流行与其本质属性和影响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网络流行语对我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内涵;特点;影响;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特点(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时代性。
鲜明的时代性是流行语最突出的特点,作为流行语,也就是“流行”的一种,和其他流行事物一样,有其流行的阶段。
而不同的时间段内,所流行的事物是不同的,用来反映这些流行事物的流行语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时代性即指流行语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语言时尚和民众心理,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随着现世界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就早期的网络流行语来看,主要来自2001年王骁炜编著的《实用网络流行语》,它聚焦式地放映了网络这个虚拟社区自身的变化以及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冲击。
例如“大虾”、“伊妹儿”、“BT”等。
而2004年以后的年度网络流行语,则聚焦式地反映所处年代的网民对社会生活飞反映,如对社会风貌的认知,对社会重大事件和知名人物观点看法等。
例如2005年网络流行语的“海选”、“节约型社会”;2007年网络流行语中的“熊猫烧香”、“人肉搜索”;2008年网络流行语中的“打酱油”、“范跑跑”;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中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2012年网络流行语中的“高富帅”。
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时代性表现之一是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
动态性。
网络流行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动态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态性和时代性之间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
中文网络用语的语种特点分析网络用语是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时使用的语言,它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互联网环境中,网络用语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语言形式。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文网络用语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但是中文网络用语有哪些语种特点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中文网络用语的语种特点进行分析。
一、拼音、英文和中文混用当我们浏览一些中文网站或社交媒体时,我们会发现网络上的文字并不一定都是标准的中文。
有时候,会出现拼音、英文和中文混用的情况。
例如,在微信聊天时,我们可能会使用“TMD”,“KPI”等词语表示具体的情绪或能力评估。
在这里出现的英文和拼音就代表了一种语种特点。
二、语气词的使用网络用语中常常出现许多语气词,例如“哈哈哈”、“呵呵”等,这些语气词比较常用在网上聊天中。
不同的语气词表示不同的情感,例如“哈哈哈”表示开心,而“呵呵”则表示淡淡的一种微笑。
三、简写和缩略语网络用语中常常使用简写和缩略语,例如“SSR”代表的是一种科学上网的方式,“666”则是表示赞许。
通过缩写和简写,网友们可以快速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表达意思。
四、表情符号的使用表情符号在网络用语中经常出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情绪和状态。
例如,“^-^”和“^o^”表示脸上带着微笑,“T_T”则表示伤心或失落。
五、网络流行语的崛起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环境,会诞生许多流行语。
例如,有“站在一个角落懵懂的等待”,“富婆开奔驰,穷妹妹走路回家”的用语,这些流行语广泛传播,成为了中文网络上的独特文化符号。
六、网络用语的创新性网络用语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创新性。
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的名句“天无绝人之路”,被网络网友们创新性地使用为“天无绝蜜蜂之路”,充分体现了网络用语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中文网络用语具有一些独特的语种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时代特征和文化信息。
网络语言的流行并不是偶然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文化和技术的变化密切相关。
网络谐音流行词语义探析谐音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美学、文化等方面展开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出现了愈来愈多的新词新语,有诸如“楼脆脆”“躲猫猫”“范跑跑”这样的叠音词,还有“杯具”“鸭梨”“蒜泥狠”“豆你玩”这样的谐音词,它们都曾风靡一时。
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更是迅速成为2010年最火的网络语之一。
本文尝试探析新词“神马”的词性特征和修辞色彩,以及该词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和状态。
标签:网络谐音词神马语义一、谐音及网络谐音流行词谐音就是“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
汉字中丰富的同音字、词,近音字、词构成了汉语谐音的语音基础。
为汉语中的谐音提供了足够的语料,谐音可以有效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在日常语言中往往有调侃诙谐的功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上也出现了一种新的交际方式——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特点既不同于书面语也不同于口语,主要表现为通俗化、口语化、简洁幽默、诙谐传神、个性张扬。
网络语言中的修辞手段的功能多为“活跃书面、刺激感官、表现语气、增强幽默效果”,常见修辞格有比喻、借代、拟人、夸张等,而谐音是最常见的一种。
常用的谐音方式有:1.普通话词语谐音:在普通话中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谐音表示。
如:果酱-过奖,筒子-同志,稀饭-喜欢。
2.方言词语谐音:所谐音的字在方言中的读音相近或相同。
这种谐音是利用某些词语的方言发音形成的。
如:银-人(谐东北方言的字音),鞋子-孩子(谐四川方言的字音),偶-我(谐台湾普通话的读音)。
3.合音谐音:用以谐音的字、词在连读时发生合音而读音相同或相近。
如:没有(méi yǒu)-咩(mié),这样子(zhè yàng zǐ)-酱紫(jiàng zǐ)。
4.英语词语谐音:用汉字谐音发音相近的英语单词。
如:fans-粉丝,email-伊妹儿,sofa-沙发。
关于网络称谓的使用及特征分析一、网络称谓的主要形式(一)姓名称谓网络环境下,姓名称谓主要以网名的形式出现。
网名主要用于交流时的自称和互称。
网络环境是虚拟的空间,人们不再过多关注交际双方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传统因素对其影响减弱,网名成为网络交流中的广泛使用的称谓形式。
从功能上看,网名与普通姓名一样,是用来指称、识别人的身份的;从意义上看,绝大多数网名不仅有理性义,而且有丰富的联想义和文化义,这一点正是人名区别于普通代码符的重要特征;从使用数量和价值来看,网名已超过了笔名、小名、教名、艺名、爱称、简称等人名现象,且极具发展潜力。
但网名与传统名字相比,具有极大的随意性,通常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完全突破了传统取字命名的模式。
很多网名跟普通用语没有什么两样,形式上看不出是个名字,如“你好”、“我是谁”、“嘻嘻哈哈”、“挤车上班”、“要玩就玩个痛快”等。
这种不受传统取名约束的随意性,为命名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知识,自由地驰骋想像,不拘一格地取字命名,因而极大地丰富了网络称谓中的姓名称谓。
由于受命名形式随意性的影响,网络自称或互称称谓的构成方式也比较随意和反传统。
BBS IcQ、聊天室中的网民自称称谓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词。
在 BBS、1CQ 和聊天室中,网民的互称和留名大多也是以词的形式出现的。
如:简单、伤心、清逸、飘然、等待、牵手、逍遥、喜叹等等。
网络中最常见、使用最频繁,恐怕要数短语名称了。
从“棒棒糖”、“老顽童”、“蓝月儿”的清纯率真,到“楚菡一叶”、“晓风残月”、“灯火阑珊处”的耐人寻味,各具特色。
小句称谓形式似乎更能展示出署名者的个性特征。
如:老妇冷眼观聊、人到中年、女人今年 28、明月别枝、天若有情、我自轻狂;还有一些以疑问句出现的小句称谓,诸如:爱需要名分吗?戒烟如何?我快乐吗?;以祈使句出现的也不乏其例,如:不要嫁给我 !别惹我!请别自寻烦恼 !;非主谓句式如:找到啦。
小议网络称谓语摘要:近两年,一些称谓语蹿红网络,如:高富帅、白富美、屌丝、女神、大表哥、房姐等。
文章就以其构词特点、认知隐喻及社会文化心理为出发点,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网络称谓词构词特点认知隐喻社会文化心理近两年,一些称谓语如:高富帅、白富美等蹿红网络,这些略带调侃和恶搞意味的称谓词由于具有形象、经济及通俗易懂的特点,常常在各大媒体曝光,因此,成了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热门词语。
下面笔者就以这些网络称谓语为例,简要分析其结构特点,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网络称谓语的构词特点1.从语音上看通过对近两年来比较流行的网络称谓语进行观察和研究,不难发现,这些词主要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
如:屌丝、房姐是双音节。
高富帅、大表哥、官二代是三音节。
而且绝大多数是复合词,还有少量合成词。
例如:“高富帅”为联合式的复合词,由“高”、“富”、“帅”三个意义相关、并列的语素构成。
2.从词性上看其中大部分为名词,但也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
如:“女神”、“官二代”为代词。
而联合式复合词“白富美”、“穷矮矬”为形容词,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将其活用为代词。
由此,这些称谓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3.从来源上看(1)“女神”属于旧词新意,其原意为“女性的神明或至尊。
神话中的女性神仙”。
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女神”是“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泛指具有清纯、可爱、美好形象,会引起众多男生的暗恋,在和男生交往时总是若即若离,有些暧昧的女生”。
(2)“屌丝”属仿造类的新词,由fans译的“粉丝”而衍生出来的“屌丝”,原意是前国脚李毅的粉丝通称“毅丝”或“d丝”后被取d的谐音屌,以嘲讽的语气称其为“屌丝”。
渐渐的,屌丝变成了网络新词,意为“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不顺、不被社会认同的男青年”。
(3)“大表哥”、“房姐”都是由一些社会丑闻而抽象来的,能够凸显事件关键点的名词+亲属名词组合而成。
如:“大表哥”是贪污腐败的政府官员每次参加各种会议都带了价格不菲的不同的表,从而牵连出其贪污受贿的事实。
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并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代表着当代汉语的发展和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是我们研究语言演变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特点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特点1. 创造性与刷屏性: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网友创造,并在网络中刷屏式传播。
这些流行语往往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幽默的内容和夸张的形式吸引人们的注意。
例如,“666”、“不科学”、“脑洞大开”等。
这种创造性的语言特点使其具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魅力。
2.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通常使用缩写、拼音和简单的汉字组成。
例如,“666”代表赞美,指的是“牛逼”。
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和理解。
3. 多样性与更新快速: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流行语不断涌现,很容易就会替代旧的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反映了时代特征和文化氛围。
4. 趣味性与互动性:网络流行语常常带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态度,还常常用于娱乐和社交目的。
例如,“致敬师傅”的表达方式,即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向某人致敬,逗乐友人。
这种趣味性和互动性使网络流行语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影响1. 反映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它直接反映了当代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流行,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当下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热点。
例如,“表情包”、“梗”、“搞事情”等网络流行语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热点和话题。
2. 促进社交互动:网络流行语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社交互动。
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与他人进行群体沟通、表达共鸣、传递幽默和调侃等。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工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社交互动的快乐和乐趣。
3. 影响词汇和语法: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对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5篇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一、引言随着网络和聊天工具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变体。
网络流行词凭借其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便快捷的聊天方式,快速地在网上蔓延开来,成为网络语言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分支对网络语言进行了研究,认知语言学也不例外。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是人们交际需求的产物,一定有其认知理据。
本文试图从意象图示和隐喻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其所反映出的人类认知特点。
二、网络流行词的特点词汇是网络语言最直观的特点,网络流行词这种语言变体因交流媒介的特殊性而表现出与常规人际交流相异的特点。
(一)形象传神,诙谐有趣网络的自由決定了语言的自由,网络的语言就是网民灵动的思绪,借助于丰富的原材料,轻舞飞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蔓延扩散[1]。
网络流行语张扬个性,形象生动,创意丰富,幽默风趣。
如2016年网络流行词“吃瓜群众”“套路”“蓝瘦香菇”“也是醉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
这些表达形象有趣,通俗易懂,一旦产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各大网络迅速蔓延,营造出轻松、随意的交际氛围,令人耳目一新,更容易被广大年轻网民所青睐。
(二)使用叠词、儿语较多儿童语言比较可爱,一般在微信等聊天工具中使用较多,儿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词语的重叠,达到撒娇耍赖的效果。
如“萌萌哒”“美美哒”“么么哒”“棒棒哒”这些表达在年轻情侣或女性中较多地使用,显示了交际过程中人们对单纯本真的回归和渴望。
好多成年人也喜欢用“宝宝心里苦”来表达自己的委屈,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虚拟的网络聊天世界,人们渴望被关注和被关爱的心理需求。
(三)谐音构词,语码混搭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2]。
在网络流行词中,谐音构词很常见,可能是由于拼音输入法造成的,也因为其简短、新奇,更方便快捷。
在网络谐音词中,有汉字谐音、外语谐音、数字谐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