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地球内部圈层
- 格式:ppt
- 大小:6.30 MB
- 文档页数:36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外层
2、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载体
3、生物圈: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5、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三、重点难点讲解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是学习本节内
容的重点。
只有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这些圈层的特征和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6 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 和横波 (S 波) 。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33 千米 ( 大陆部分 )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 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 6 千米 ;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 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 ;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 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 ) 合在一起组成 ;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 内核呈固态。
例 1 ( 改编 )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刘继龙 10210124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震源区的介质在这股能量的驱动下发生剧烈的振动和破裂,这种振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其表层各处传播出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震源施放出的能量沿振动波传播到地表,给地面的建筑物造成强烈的破坏。
按介质内质元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对波分类,最基本的有横波与纵波。
波传播时,介质的每个体元均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若介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叫做横波。
其中一种典型是具有剪切弹性的固体中的横波。
若介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平行,叫做纵波。
这时,介质内诸体元时而靠近、时而疏远。
纵波在具有拉伸压缩弹性或有膨胀压缩体变弹性的介质中传播。
固体内部可以产生切应力和拉伸压缩应力,从而可传播横波和纵波。
液体和气体具有体积压缩弹性,可以传播弹性纵波。
在两种介质的表面上还可以传播表面波。
例如水面波传播时,水的微团沿圆或椭圆轨道运动。
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体波,一种是表面波。
表面波只在地表传递,实体波能穿越地球内部。
实体波在在地球内部传递,又分成P 波和S 波两种。
P 波为一种纵波,粒子振动方向和波前进方平行,在所有地震波中,前进速度最快,也最早抵达。
P 波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S 波前进速度仅次于P 波,粒子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前进方向,是一种横波。
S 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外地核。
表面波又称L 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
表面波有低频率、高震幅和低频散的特性,只能沿地表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根据对波动方程20tt xx u v u -=的分析可以得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由下式决定。
v =该式中E 为介质的弹性模量,ρ为介质的密度。
P 波的传播是由介质沿传播方向的振动导致的。
第七讲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震波:2、圈层划分:地壳地幔地核3、软流层:4、岩石圈:5、地球的外部圈层:二、三大类岩石1、按成因分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沉积相:变质岩:[理解—要点突破]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12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力(按能量来源)划分:[理解—要点突破]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5.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 A .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 .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 .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 .温度降低,压力降低6.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 .②B .③C .④D .⑤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
据此完成5~6题。
3.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4.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 A .①B .②C .③D .④◎考向2 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2018·烟台月考)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
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
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98510041】(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①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a.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b.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②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2、板块构造学说:发展:A: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例1 (改编)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⑴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与圈层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神秘的“大洋葱”,从外到内被分成了好几个不同的圈层。
这些圈层不仅各自有着独特的性质,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与地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就像是地球的“保护罩”,为我们阻挡了来自宇宙的各种有害射线和流星体。
水圈则是生命之源,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等。
而生物圈则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接下来,就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了。
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也是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地球表面。
它的厚度在大陆地区和海洋地区有所不同,大陆地区的地壳相对较厚,而海洋地区的地壳则比较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体积最大的圈层。
地幔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比较复杂,它的上部和地壳一起被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就像拼图一样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并不断地运动着。
地核则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金属组成,内核则是固态的金属。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主要来源。
那么,地震与地球的圈层结构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地震的发生与地壳和地幔的运动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地球的岩石圈板块一直在不断地运动,当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或者拉伸时,积累的能量就会突然释放出来,从而引发地震。
比如说,在板块的碰撞边界,一个板块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形成俯冲带。
在俯冲带附近,由于板块的强烈挤压,地壳会发生变形和破裂,从而容易引发强烈的地震。
而在板块的拉伸边界,地壳会被拉伸变薄,形成裂谷和海洋中脊,这里也会发生一些相对较小的地震。
此外,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的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和其各自的特征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神秘的大洋葱,从外到内被划分成了不同的圈层。
那科学家们是依据什么来划分这些圈层的呢?每个圈层又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地球内部圈层的神秘面纱。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最主要依据是地震波。
地震波就像是地球内部的“信使”,它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因为遇到不同的物质而发生速度和路径的改变。
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当发生地震时,地震波向地球内部传播。
科学家们通过在世界各地设置的地震监测站,收集这些地震波的数据。
他们发现,在地下大约33 千米处(大陆部分)和 2900 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两个不连续面分别被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依据这两个面,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首先来说说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但在大陆和海洋中的厚度有很大差异。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 39 41 千米,最厚的地方可达 70 多千米。
而海洋地壳相对较薄,平均只有5 8 千米。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上部的岩石成分主要是硅铝质,被称为硅铝层;下部的岩石成分主要是硅镁质,被称为硅镁层。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莫霍面到古登堡面之间。
地幔的厚度约 2800多千米,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 82%左右,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 678%,是地球内部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圈层。
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接下来是地核。
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其半径约 3470 千米。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可能是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的熔融态物质;内核则为固态,据推测可能是由铁、镍等金属组成的。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压力也极大。
地壳是我们人类直接接触和生活的地方,它承载着我们的山川、河流、城市和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