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11.00 KB
- 文档页数:2
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简介医学部:生物医学研究院
姓名熊思东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10 导师类别:博导技术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专业名称免疫学
主要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的分子与细胞免疫机制疫苗分子设计的基础与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与细胞学基础免疫耐受的分子与细胞机制
个人简历1984-1985 山西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硕士
1985-1987 中国医科院肿瘤所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
1989-1992 上海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
1992-1998 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主任1994 法国INSERM U271 博士后
1995-1998 美国加州大学UCSD 访问学者/教授1998-2008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主任
2000-今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05-今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9-今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2009-今苏州大学副校长/特聘教授
学术成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组专家、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免疫学会理事长、美国AAI、SLB、ASM会员、上海市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及学科组长;是《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
2011年4月6日。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
苏州大学是中国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科研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作为研究生,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对于学生的研究生涯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对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的介绍: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庞大且优秀。
导师们专业背景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自己的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威望,以及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举世公认的研究成果。
选择苏州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学生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协助,以及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中。
导师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也非常重视。
导师们会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和论坛,为学生提供与导师和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
导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导师们还会帮助学生解决在研究生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为学生提供在学术上和职业上的指导。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经验丰富,导师团队的组成结构和规模使得他们能够同时指导多个研究生,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导师来进行研究。
同时,导师们还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各种项目和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与导师的互动和合作,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职业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选择苏州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科研项目,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与导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院(系、所):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姓名:张慧灵性别:女出生年月:1965年10月导师类别:硕导技术职称:教授所在学科专业名称药理学主要研究方向1. 药物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2.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作用部位及中枢机制个人简历2002-2005年在苏州大学攻读药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2006-200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著名脑中风实验室做博士后。
现为药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衰老与神经疾病重点实验室脑中风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
从事神经药理近20年,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获省级青年科技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
近5年发表SCI论文10余篇。
2002年获苏州大学授课比赛一等奖。
2002年被评为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及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
2006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学术成果1)发现核因子-KB (NF-KB)和PPARγ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中风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前列腺素A1、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及银杏内酯等药物抗缺血性脑中风作用与NF-KB 和 PPARγ信号通路的关系。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及Brain Research。
论文已多次被他人引用,并有国内、外学者来信索要论文全文。
研究成果获2007年度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发现自噬/溶酶体途径在缺血性脑中风星形胶质细胞中激活并参与细胞死亡及自噬抑制剂的保护作用。
通讯作者论文即将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杂志Autophagy。
3)发现蛇毒神经毒素Crotoxin,Cobrotoxin及Cobratoxin的中枢镇痛作用部位-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其镇痛作用与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有关;发现新蛇毒神经毒素Receptin的中枢镇痛作用。
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简介医学部:生物医学研究院
姓名熊思东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10 导师类别:博导技术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专业名称免疫学
主要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的分子与细胞免疫机制疫苗分子设计的基础与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与细胞学基础免疫耐受的分子与细胞机制
个人简历1984-1985 山西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硕士
1985-1987 中国医科院肿瘤所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
1989-1992 上海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
1992-1998 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主任1994 法国INSERM U271 博士后
1995-1998 美国加州大学UCSD 访问学者/教授1998-2008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主任
2000-今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05-今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9-今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2009-今苏州大学副校长/特聘教授
学术成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组专家、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免疫学会理事长、美国AAI、SLB、ASM会员、上海市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及学科组长;是《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