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难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学习内容:(一)基础知识梳理(通过阅读课本P65~P69 页,独立完成)[问题探讨]1. n 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Nn =_________,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应是=_________;X 小时后应是=_________。
2.细菌种群种量按此速度繁殖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如果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方法1 .数学模型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学形式。
2 .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问题探讨”中实验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2)若用N 表示细菌数量,n 表示繁殖产生的细菌代数, 则计算细菌种群数量公式:________________。
(3)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图(画在右图): 二.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类型 (一)增长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1)结合课本两个实例,理解“J ”型增长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构种群数量“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种群数量的变化2〗之小船创作教学目标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重点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难点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教学过程时间设计意图个人备课一、检查预习检查世纪金榜自主预习【45】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三、推进新课1、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②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③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变化图像④“S”型曲线中K值和K/2值的应用应用措施目的野生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有害生物防治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害虫数量快速增长资源开发与利用捕捞或收获后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3130检查预习情况,为讲解新课铺垫。
导入新课,口述学习目标讲授分析,掌握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⑤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2、比较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类型“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疾病等自然条件:食物、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等类型“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模型种群增长速率曲线类型“J”型曲线“S”型曲线特点无K值,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有K值,K/2时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隶属于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课标对本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并在教学中具体落实。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前者属于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后者属于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菌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和难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节;建构数学模型需要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确定如下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4、教材处理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第一,将教材中“澳大利亚野兔的增长”、“高斯的草履虫实验”等内容改为自学内容,课堂上引入学生可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构建数学模型的素材;第二,淡化教材中“防治鼠害”、“保护大熊猫”等内容,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长海县当地备受关注的典型事例——虾夷扇贝养殖业的兴衰。
二、学情分析从能力的方面说,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题:《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探究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重点难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一、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1、“S ”型曲线分析:
①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
B 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 ;
C 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
D 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
②数量增长最快的是__________段,其原因是 ;
③C 点时种群的数量为1/2K 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 ;资源的再生能力最强; ④CD 段增长速度变慢的可能原因
是 ;
⑤D 点达到最大值K 值,K 值的含义是 。
二、合作探究
1.在“S ”型曲线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 ”型曲线,这一段是否等同于“J ”型曲线?
2
2.结合右图分析,同种生物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
量?
3.请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4.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
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则该种群在第几年时个体数量最少?
三、当堂检测
1、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2.种群的“J ”型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
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 ”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S ”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S ”型增长仅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
C.“S”型增长只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4.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t0~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型;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时,原因是
(3)在t3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将呈现状态,主要原因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