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欣菲化学教案三 2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专题三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酸碱性与c(H+) 、c(OH-)的关系。
2.了解酸碱度的表示法-pH,并明确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且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3.学会用pH试纸和pH计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过程与方法】1.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归纳信息的学习方法的形成。
2.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关注身边物质的酸碱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和运用化学的情感。
2.认识酸碱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酸性体质的危害,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依据,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
2.难点:有关pH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过程:【引入】农夫山泉的广告“健康的生命需要天然的弱碱性水!”你认为农夫山泉打出碱性水广告的依据是什么?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倡导健康科学饮食【提问】在实验室中,我们如何简单地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呢?(酸碱指示剂)【板书】一.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方法1.定性法:酸碱指示剂【过渡】在生产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即酸碱度,酸碱度我们常用pH来表示。
例如:我们要验证农夫山泉pH=7.3,用什么方法测定?2.定量法:pH试纸、pH计【学生活动】叙述用pH试纸测定pH的规范方法,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疑问】能否用pH试纸准确测定pH=7.3的溶液?【教师介绍】pH试纸的种类和测定范围与精确度【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精确地测定溶液的pH?(pH计)【教师】介绍pH计的使用方法,并测定农夫山泉的pH。
【过渡】为什么不同的溶液有酸性、碱性中性之分呢?酸性溶液中含什么微粒使之显示酸性?中性溶液是否没有H+与OH_?本质原因是什么?这不仅仅与溶液中的溶质有关,而且与溶剂水的电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故知新】1.请写出水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的离子积表达式:Kw= 在25℃时其值是________3. 25℃时纯水中c(H +) c(OH - ) = mol/L【交流与讨论】不同物质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溶液的酸碱性与c(H +)、c(OH -)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结】【板书】二.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依据本质依据 常温中性溶液:c(H +) = c(OH -), c(H +) 1.0×10-7pH=7酸性溶液:c(H +) > c(OH -), c(H +) 1.0×10-7 pH<7碱性溶液:c(H +) < c(OH -) , c(H +) 1.0×10-7 pH>7【思考讨论】1.某水溶液中 c(H +) = c(OH -),则该溶液一定呈中性,此说法是否正确?2.某水溶液中 c(H +) = 1.0×10-7mol/L ,则该溶液一定呈中性,此说法是否正确?3.某水溶液中pH=7,则该溶液一定呈中性,此说法是否正确?强调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本质依据和常温时的判断方法【结论】: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c(H +)与c(OH -)的大小关系。
一、概述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起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中化学是初三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功课,他们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他们的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这就需要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从能力水平上看,他们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
学习该课题之前,他们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他们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实验探究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并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多媒体教学设备2.实验用品仪器:燃烧匙、广口瓶、单孔胶塞、天平和砝码、小锥形瓶、短玻璃导管、双孔胶塞、实验室制取CO2装置、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小试管、橡皮塞用品:火柴、蜡烛、矿泉水瓶、气球、针管、细沙、药品:大理石、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碳酸钠粉末、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置疑】1756年的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实验室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到生成了新的白色物质。
教案一氯气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2.氯离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启发、讨论、对比、推理、归纳、练习等。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
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设备、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
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第一课时板书设计:一、已知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它能溶于水,可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并能与NaOH溶液反应。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4—4,Cl2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设问]干布条不褪色,湿布条褪色,说明了什么?[结论]说明Cl2和水反应生成了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
[板书]1.氯气与水的反应[讲解]氯气可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板书]Cl2+H2O=====HCl+HClO[补充实验]把盐酸滴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上,不褪色。
[讲解]由上面的实验可知,干燥的氯气与盐酸都不具有漂白性,因此具有漂白作用的一定是次氯酸[板书]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放出氧气。
2HClO=====HCl+O2↑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杀菌、消毒。
[讲解并板书]HClO是具有强氧化性的弱酸,可用来杀菌消毒:HClO====H++ClO-。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3. 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化学反应观察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教案、课件和实验指导书。
3. 测验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概念。
二、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15分钟)
1. 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解释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和实验现象。
三、化学反应实验(2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20分钟)
1.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 演示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
3. 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
五、小结和课堂练习(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化学反应的观察实验报告。
2. 练习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但是在配平方程式的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科学版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案南屿中学吴小兰第七章溶液7.1 溶解与乳化教学目的: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知道乳化现象,认识一些乳浊液和乳化剂。
3.知道溶解过程伴有热现象。
4.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解过程的热现象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7.1溶解与乳化(第1课时)【引入新课】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溶液,前面几张学习过程中学过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等。
在大家印象中,是不是物质溶于水就能形成溶液?是不是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溶液”。
【板书】一.溶液的形成【观察活动】【实验7-1】可溶物质与不溶物质【讲解】在硫酸铜和蔗糖固体中加入水以后,它们逐渐质。
(3)当有水存在时,水是溶剂,其他物质是溶质。
(4)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该溶质的水溶液(水是溶剂)。
【板书】二.影响溶解的因素【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问题] 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假设] 有可能影响硫酸铜晶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是:假设1 假设2 假设3 [实验与事实] 【实验7-2】【实验7-3】【实验7-4】(完成课本192-193表格)[结论]升高水温、减小固体溶质的颗粒物的大小、用玻璃棒搅拌均会加快溶解的速率。
【设问】上述活动的三个实验中,如果烧杯的大小不一、水的量或所取的晶体量不同,还能得出上述结论吗?【讨论交流】“设计条件的公平性”【小结】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匀、稳定。
3.组成溶液的质量等于其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
4.溶质或溶剂可以分别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只要它们相互分散,组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便可成为溶液。
【提问】什么是溶液?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里?【引入新课】我们知道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那把油加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阅读课本194页,归纳出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仁爱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通过对物质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等。
4.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学习物质的变化,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学习物质的变化,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三、课堂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一、教材分析《燃烧条件的探究》作为初中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活动,其教材设计紧密围绕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展开,旨在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燃烧的科学原理。
该部分教材内容丰富,逻辑性强,通过实验引入、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构建燃烧条件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针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这一实验活动,教学策略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二是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三是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应用,将燃烧条件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四是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展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想碰撞和共同进步;五是注重安全教育,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的实验安全。
三、设计思路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此外,教材还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了学生对燃烧现象及其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认识燃烧的特征,理解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掌握物质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能够运用燃烧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观察并记录燃烧现象,分析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培养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科学推理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六、教学难点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初中化学讲评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恒温反应的定义及特征;
2. 掌握恒温反应与非恒温反应的区别;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及实验数据分析,判断反应是否为恒温反应。
教学重点:
1. 恒温反应的定义;
2. 恒温反应的特征;
3. 恒温反应与非恒温反应的区别。
教学难点:
1. 判断反应是否为恒温反应。
教具准备:
1. 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实验记录表;
3. 讲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恒温反应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恒温反应的兴趣;
2. 引入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是否为恒温反应。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解恒温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恒温反应与非恒温反应的区别;
3. 举例说明恒温反应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操作实验;
2.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3.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判断反应是否为恒温反应。
四、讨论(10分钟)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反应是否为恒温反应,并解释原因;
2.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恒温反应的特征及判断方法。
五、小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调恒温反应的重要性;
2. 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找到更多恒温反应的例子,并写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判断依据;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北师大版化学实验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神秘的化学反应》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学会使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3. 能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化学变化的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性质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新物质的生成。
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
- 置换反应: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物质。
- 复分解反应: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物质。
3. 化学实验操作- 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 实验操作:加热、滴加、搅拌等。
4. 实验现象与规律分析- 实验现象: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变化。
- 规律分析:总结实验现象,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化学反应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提问:你们对化学反应有什么了解?化学反应有哪些特点?2. 讲解与演示- 讲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举例说明。
- 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 讲解化学实验操作方法,示范实验操作。
3. 学生实验操作- 分组进行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 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
化学教案三:有机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
2. 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 介绍简单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
实例引导,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引入: 学生举出已经认识的有机物;讲“有机物”一词的来源及有机物的发展史。
[思考讨论]:
1、什么是有机物?其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机物与无机物是否为毫无关系的两类物质?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机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密切相关?
5、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