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6.50 KB
- 文档页数:35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机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
3. 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等。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系统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机系统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CPU、寄存器、运算器等。
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指令集等。
3.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运算等。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3.2 教学内容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等。
2.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
3.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数据读写过程、存储器组织结构等。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第____1____次课操作数存放在某个内存中,指令中给出存储器地址。
例:MOV AX,[22A0H] (AX)≠ 22A0H注意:最明显的特点,存储器操作数肯定有[]。
二、寻址方式(研究如何寻找参加操作的数)1。
立即寻址指令中直接给出立即数。
例:MOV AX,1090H (AH)=10H (AL)=90H2。
寄存器寻址操作数在寄存器中,指令中给出寄存器名.注意:两操作数,每个都有自己的寻址方式。
例:MOV DS,AX 执行前AX=2345H执行后AX=DS=2345H3.直接寻址操作数在存储器中,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
(偏移地址)例:MOV AX,[22A0H] 实际地址 DS×10H+22A0H4。
寄存器间接寻址操作数在存储器中,通过寄存器得到存储单元地址。
例:MOV AX,[BX]; BX = 1000H DS×10H+1000H = 12ABHAX = 12ABH ≠ 1000H注意:(SI DS, DI DS/ES, BP SS, BX DS)5.变址寻址操作数在存储器中,存储单元地址通过变址寄存器加上一个16位的偏移量之和得到。
MOV 80H,AL (错)c 。
存储器之间不可传送,要借用中间寄存器MOV [22A0H],[BX] (错)可适用于寄存器之间,立即数到寄存器/存储器,寄存器到存储器。
d.CS ,IP 不能做目的操作数MOV CS,DX (错) MOV SP,BX;语法正确,注意堆栈结构e 。
本指令对标志位无影响2.堆栈操作指令(对栈空间的操作)关于栈在SP ,BP 处介绍过—-———---复习 1)入栈指令 PUSH格式:PUSH OPRD 16位单操作数 功能:将OPRD 入栈(SP 所指向的栈顶) a 。
栈结构从上到下是低地址到高地址,且栈顶不可用 b.每个单元都是8位,操作数为16位,所以占用两单元。
入栈操作进行两次.c 。
入栈时规则,低对低、高对高。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硬件组成及其功能;(3)熟练运用接口技术,进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二、教学内容2.1 微机原理(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存储器的类型、特点及接口技术(4)总线及其分类2.2 接口技术(1)接口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2)I/O接口的地址、数据和控制线(3)中断和直接存储器访问(DMA)(4)串行通信接口和并行通信接口2.3 微机应用(1)微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2)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3)微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4)微机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3.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3.2 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掌握接口技术的实际应用。
3.3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4.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实验和8次讨论与案例分析。
4.2 进度安排(1)第1-8课时:微机原理(2)第9-16课时:接口技术(3)第17-24课时:微机应用(4)第25-32课时:实验、讨论与案例分析五、考核方式5.1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占总分的60%。
5.2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占总分的20%。
5.3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占总分的20%。
六、教学手段6.1 教材推荐使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微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2 教学内容微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微机的分类和特点。
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微机的工作原理。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微机的分类和特点。
利用图形和示意图,讲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微机的工作原理。
利用表格和图表,介绍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PPT。
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机概念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示意图。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机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发展和结构。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掌握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2 教学内容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
微处理器的结构和组成。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理解微处理器的结构。
利用仿真软件,讲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通过编程实例,让学生掌握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PPT。
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
仿真软件:汇编语言编程工具。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和发展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编写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分类和性能。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扩展方式。
掌握存储器的接口技术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介绍微机的原理和接口技术,培养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以及掌握通过接口与外围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微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微机系统的硬件结构和功能;3.熟悉微机的总线结构和总线控制;4.理解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5.学会使用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6.能够进行简单的接口设计和调试。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微机系统概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常用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分类和特点-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2.微机的总线结构和总线控制-总线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总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总线控制技术3.存储器和I/O设备的接口-存储器接口技术-I/O设备接口技术4.中断和DMA技术-中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中断处理过程-DMA技术的原理和应用5.接口技术概述-接口技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常见的接口标准和应用场景6.常用接口技术实例分析-RS-232接口-USB接口-SPI接口-I2C接口7.接口设计与调试-接口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接口调试和故障处理技巧8.实验与实践-学生将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接口电路,并进行调试和测试。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演示、示意图等方式,介绍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现,让学生亲自动手掌握接口技术的实际应用。
3.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难题。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计算机系统结构与接口技术》六、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成果等。
2.期末考试:涉及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七、教学保障措施1.配备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提供实验场所和工具。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的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接口技术的应用,学会使用接口电路实现微机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和控制。
3. 能够分析微机系统中的信号转换、中断处理、定时与控制等问题,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接口技术:接口电路的分类、功能、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3. 信号转换: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
4. 中断处理:中断的概念、中断源、中断响应过程和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
5. 定时与控制: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2.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微机原理概述第9-16课时:接口技术第17-24课时:信号转换第25-32课时:中断处理与定时控制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70%。
3. 期末考试不合格者需参加补考,补考不合格则需重修。
4.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教材。
2. 实验设备:微机原理实验箱、接口电路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3. 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提供相关学术论文、技术文档、在线课程等资源。
4. 教学软件:选用适合教学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相关软件,如模拟器、编程工具等。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1.微机系统基础知识,包括微处理器的结构、运行原理等;2.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人机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等;3.掌握微机接口原理、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以及微机的应用技术。
二、教材选用本教学设计教材选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四版),该教材内容全面、详细、易理解,是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优秀参考书。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微机系统基础知识1.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包括CPU(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等;2.教师向学生讲解微处理器的运行原理,包括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过程等。
第二步: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1.教师向学生讲解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人机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等;2.教师向学生讲解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应用领域。
第三步:微机接口原理1.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接口的基本原理,包括接口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等;2.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接口的分类以及各类接口的特点和优缺点。
第四步: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1.教师向学生讲解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包括接口电路的原理图设计、PCB设计等;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教师将分配实验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
第五步:微机应用技术1.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应用技术,包括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视觉、控制技术等;2.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向学生展示微机应用技术的应用领域、优点和局限性。
四、教学评估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该课程将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估,包括但不限于:1.课堂测验:对学生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测验,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2.作业布置:针对学生所学内容布置任务,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以此进行评估;3.实验考核:通过实验考核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接口原理、接口电路设计和微机应用技术的掌握情况。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机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2. 学习微机接口技术的应用,理解接口电路的功能和设计方法。
3. 掌握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原理,了解常用的通信接口和技术。
4. 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机的组成结构微机的工作原理2. 微机接口技术接口电路的功能和分类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常用的接口电路及其应用3. 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的原理及比较常用的通信接口和技术4. 微机系统中的存储器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存储器的接口设计存储器扩展和刷新技术5. 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概念输入/输出接口的控制方式常用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四、教学条件1. 教室环境: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实践环节:实验室设备,如微机原理实验箱、接口电路实验设备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用于系统地介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
2. 课件: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3. 实验指导书:提供实践环节的指导,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4. 在线资源:推荐相关的网络教程、论坛和学术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环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了解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4.掌握常见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5.能够进行常见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
教学内容:1.微机原理1.1微机概述1.1.1微机的定义和分类1.1.2微机的发展历程1.2微型计算机的组成1.2.1中央处理器1.2.2存储器1.2.3输入输出设备1.2.4总线1.2.5系统总体框图1.3微处理器及其工作原理1.3.1微处理器的基本概念1.3.2微处理器的功能和分类1.3.3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1.4存储器及其工作原理1.4.1存储器的分类1.4.2存储器的工作原理1.5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工作原理1.5.1输入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1.5.2输出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2.接口技术2.1接口技术概述2.1.1接口技术的定义和意义2.1.2接口技术的发展历程2.2常见接口技术2.2.1并行接口技术2.2.2串行接口技术2.2.3通信接口技术2.3接口技术设计与调试2.3.1接口设计的基本原则2.3.2接口设计的步骤2.3.3接口调试的方法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介绍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例分析:选取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其中所用到的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设计,加深学生的理解。
3.实验演示:通过搭建实验环境,演示不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过程,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每节课结束前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操作过程进行总结。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课本:《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等相关教材。
2.多媒体教学资料: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实验室设备:微机、通信接口设备、示波器等。
教学进度安排:单位:周第1周:微机原理概述-微机的定义和分类-微机的发展历程第2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中央处理器-存储器第3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续)-输入输出设备-总线-系统总体框图第4周:微处理器及其工作原理-微处理器的基本概念-微处理器的功能和分类-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第5周:存储器及其工作原理-存储器的分类-存储器的工作原理第6周: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工作原理-输入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输出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第7周:接口技术概述-接口技术的定义和意义-接口技术的发展历程第8周:并行接口技术-并行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并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9周:串行接口技术-串行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串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10周:通信接口技术-通信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通信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11周:接口设计与调试-接口设计的基本原则-接口设计的步骤第12周:复习和总结-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进行复习和总结第13周:期末考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微机的发展历程1.2 微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1.3 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1.4 微机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第二章:微处理器2.1 微处理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2 微处理器的性能评价2.3 常见微处理器简介2.4 微处理器的编程与应用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分类与性能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扩展与接口技术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4.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4.2 I/O接口的编址方式4.3 常见I/O接口芯片介绍4.4 I/O接口的程序设计第五章:中断与DMA控制5.1 中断的概念与原理5.2 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5.3 DMA控制原理与实现5.4 中断与DMA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六章:串行通信接口6.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6.2 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6.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6.4 串行通信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七章:并行通信接口7.1 并行通信的基本概念7.2 并行通信的接口标准7.3 并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7.4 并行通信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八章:总线技术8.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8.2 总线标准与协议8.3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8.4 总线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九章:模拟接口技术9.1 模拟接口的基本概念9.2 模拟接口的电路设计9.3 模拟接口的信号转换技术9.4 模拟接口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十章:微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维护10.1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概述10.2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10.3 微机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10.4 提高微机系统可靠性的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微机的发展历程与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解析:了解微机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有助于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微机系统。
重点环节二:微处理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解析:微处理器是微机系统的核心部件,理解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对于深入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至关重要。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原理概述1.1 微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微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3 微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1.4 微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微处理器2.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2 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原理2.3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和选用2.4 微处理器的编程和应用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4.1 输入/输出接口的概念和分类4.2 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4.3 接口芯片和接口电路4.4 输入/输出操作和中断处理第五章:总线技术5.1 总线的概念和分类5.2 总线的传输方式和时序5.3 总线的性能指标和选用5.4 总线的应用和未来发展第六章: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6.1 数据通信基础6.2 串行通信接口6.3 局域网通信技术6.4 互联网通信技术第七章:中断系统和DMA控制7.1 中断系统的工作原理7.2 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7.3 DMA控制原理和应用7.4 中断和DMA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案例第八章:微机系统的电源管理8.1 电源管理的重要性8.2 电源管理电路的设计8.3 低功耗设计和节能技术8.4 电源管理在现代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九章:微机系统的可靠性和维护9.1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9.2 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9.3 维护策略和维护方法9.4 提高微机系统可靠性和维护效果的措施第十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10.1 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0.2 微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实例10.3 微机原理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10.4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综合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机原理概述难点解析:微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需要理解不同类型微机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二、微处理器难点解析: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原理,需要理解CPU内部各个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三、存储器难点解析:存储器的分类和原理,需要理解不同类型存储器的功能和工作机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案实验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掌握微机系统的硬件接口技术;3.学会使用接口电路设计和调试方法。
实验设备:1.8086单片机开发板2.接口电路模块3.电脑4.电源5.示波器实验内容:实验1: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1.确认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2.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3.分析微机系统中各个部件的功能。
实验2:学习并掌握接口电路设计方法1.理解接口电路的作用和分类;2.了解几种常见的接口电路设计方法;3.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接口电路;4.研究和设计示波器接口电路。
实验3:接口电路设计和调试1.确定示波器接口电路设计方案;2.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调试;3.通过示波器观察调试结果。
实验4:单片机与接口电路连接和通信1.确认单片机与接口电路的连接方式;2.编写单片机程序进行通信;3.使用示波器观察通信过程。
实验5:单片机接口电路编程与调试1.学习单片机硬件接口编程;2.编写程序控制接口电路的工作;3.通过调试观察接口电路的工作情况。
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目的和内容的介绍;2.实验设备列表;3.实验步骤的详细描述;4.电路设计的原理和流程;5.调试过程和结果的描述;6.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7.实验总结和心得体会。
备注:本实验教案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验内容和细节可以根据具体课程要求来确定。
同时,为了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请严格按照实验室的实验规程和安全要求进行操作。
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第一章:微机概述1.1 微机的概念与发展历程1.2 微机的体系结构1.3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1.4 微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微处理器2.1 微处理器的概念与结构2.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2.3 微处理器的的发展历程2.4 微处理器的应用实例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概念与分类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的发展趋势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4.1 输入/输出接口的概念与作用4.2 接口的分类4.3 接口的通信方式4.4 接口的实例分析第五章:总线5.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5.2 总线的通信协议5.3 总线的性能指标5.4 总线的应用实例第六章:微机系统的中断系统6.1 中断系统的概念与作用6.2 中断请求与中断响应6.3 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6.4 中断系统的应用实例第七章:微机系统的定时器与计数器7.1 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与原理7.2 定时器与计数器的编程方法7.3 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应用实例7.4 定时器与计数器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八章: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8.1 并行接口的概念与原理8.2 串行接口的概念与原理8.3 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的比较8.4 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的应用实例第九章:模拟量接口技术9.1 模拟量接口的概念与原理9.2 模拟量接口的转换方法9.3 模拟量接口的常用芯片9.4 模拟量接口的应用实例第十章:微机系统的可靠性与维护10.1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10.2 微机系统的维护方法10.3 故障诊断与排除10.4 提高微机系统可靠性的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机概述补充说明:性能指标中,特别是处理速度、内存容量、功耗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应用领域中,强调微机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和作用。
二、微处理器补充说明:性能指标中,核心频率、指令集、缓存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发展历程中,重要时间节点的技术和产品革新。
三、存储器补充说明:分类中,区别各种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RAM和ROM的原理、性能、用途等方面的比较。
目录第 1 章 微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第 1 次授课 第 2 次授课第 2 章 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 3 次授课 第 4 次授课 第 5 次授课 第 6 次授课 第 7 次授课 第 8 次授课 第 9 次授课 第 10 次授课 第 11 次授课 第 12 次授课第 3 章 存储器系统第 13 次授课 第 14 次授课第 4 章 微机接口及总线技术第 15 次授课 第 16 次授课第 5 章 中断技术第 17 次授课 第 18 次授课 第 19 次授课第 6 章 并行接口第 20 次授课 第 21 次授课 第 22 次授课第 7 章 串行接口第 23 次授课 第 24 次授课 第 25 次授课第 8 章 定时/计数技术第 26 次授课 第 27 次授课 第 28 次授课第 9 章 DMA 技术第 29 次授课 第 30 次授课第 10 章 模拟接口第 31 次授课 第 32 次授课 第 33 次授课第 11 章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第 34 次授课(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序1授课顺授课日期 专业班次基本 课 题 :1.1 微型计算机概述 1.2 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系统目 的 要 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掌握各种进制间的互换和编码方法重点: 各种进制间的互换和编码方法难点 :编码方法教 学 方 法 : 讲授演示法教 学 手 段 : 多媒体 CAI 课件教参 :微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曹玉珍编微机原与接口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谭浩强编微机原与接口技术西安交大出版社 董少明编教学环节及组织:新课引入 课程性质:该课程属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学习微机组装、单片机应用开发、 微机控制等课程的前序基础课。
课程内容:微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及编程;存储器结构及工作原理;I/O 接 口及应用。
第 1 课次授课计划基本内容:①课程性质及内容介绍、先修课程及参考书目②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1 绪论 1.2 计算机的发展概述 1.3 微机中信息的表示及运算基础目的要求: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要求、激发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的兴趣与热情,初步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熟练掌握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数的表示方法;掌握各种进制间的互换;(重点)掌握数的原码、反码、补码表示法,并熟练掌握补码加减运算。
(重点)难点:补码加减法运算;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溢出判断。
教学环节及组织:新课引入课程性质:该课程属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学习微机组装、单片机应用开发、微机控制等课程的前序基础课。
课程内容:微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存储器结构及工作原理;I/O接口及应用;可编程芯片及应用。
学习方法:首先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熟记其指令系统用指令和应用指令编写程序;掌握I/O接口的基本结构和接口应用;理论结合实际,多上机多编程,在应用中学习。
新课讲授1计算机基础知识1.2 计算机发展概述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问世至今,计算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LSI)和超大规模(VSLI)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从1981年起进入智能计算机阶段。
➢微处理器及微型计算机的发展4位及低档8位→中高档8位→16位→32位→高档32位→64位(主要体现在位数的变化)➢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微型计算机通常由微处理器(即CPU)、存储器(ROM,BAM)、I/O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包括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组成。
➢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
介绍各编程语言的特点,本门课程主要学习汇编语言。
1.3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及运算基础➢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系统➢计算机中的进位计数制✧进位计数制的基本概念◆课堂讨论:为什么要使用二进制和十六进制,各进制间是否可以相互转换?✧四种不同进制数(二、八、十、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课堂练习)➢计算机中带符号数的表示✧原码、反码和补码的表示方法✧原码、反码和补码之间的转换◆课堂练习➢补码加减运算✧补码加减运算规则 [X±Y]补=[X]补±[Y]补◆例题分析[例1]X=-0110100B,Y=+1110100B,求X+Y=?[例2]X=-56,Y=-17,求X-Y=?◆通过例题强调:运算完后要先判断结果的正负,结果若为负数,则需进行变补运算才能得到结果的真值。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机组成和工作原理;2.学习并掌握计算机接口的原理和应用;3.实际操作计算机接口,掌握接口技术实验方法。
二、实验内容:1.实验一:微机组成与工作原理a.搭建微机实验平台,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b.理解并掌握微机组成和工作原理;c.运行简单指令,观察并分析微机的工作状态。
2.实验二:串口通信实验a.掌握串口通信的原理和常见的串口通信协议;b.学习并使用相应的编程语言编写串口通信程序;c.通过串口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控制。
3.实验三:并行口通信实验a.掌握并行口通信的原理和常见的并口通信协议;b.学习并使用相应的编程语言编写并行口通信程序;c.通过并行口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控制。
4.实验四:外设控制实验a.学习并掌握外设控制的原理和方法;b.了解并使用适配器、驱动等工具;c.通过编程控制外设,实现相应的功能需求。
三、实验步骤:1.实验一:微机组成与工作原理a.搭建实验平台,连接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b.设置并调试微机系统,确认正常工作;c.选择一组简单指令,加载到存储器中;d.运行指令,观察和记录微机的工作状态。
2.实验二:串口通信实验a.准备一台计算机和串口通信模块;b.学习并安装相应的开发环境和工具;c.编写串口通信程序,包括数据发送和接收;d.运行程序,观察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情况。
3.实验三:并行口通信实验a.准备一台计算机和并行口通信模块;b.学习并安装相应的开发环境和工具;c.编写并行口通信程序,包括数据发送和接收;d.运行程序,观察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情况。
4.实验四:外设控制实验a.准备所需的外设和相应的控制器;b.学习并安装适配器、驱动等工具;c.编写程序,通过控制器实现对外设的控制;d.运行程序,观察外设的响应和控制情况。
四、注意事项:1.实验前仔细阅读相关实验材料和手册,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2.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3.注意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保护实验设备和个人安全;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首页】
注:表中()选项请打“√”。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1 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1 页
四川大学教案
第
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四川大学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
页
四川大学教案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四川大学教案【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第页
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