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中部1、3区块J1s2储层发育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精)
- 格式:pdf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7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摘要: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总体处于盆地负向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为南倾的单斜带和洼陷带,无特征明显的正向构造圈闭,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展布断层不发育,目的层埋深大,勘探程度低。
分析认为该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压、断、相、隆"四元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勘探部署思路为:立足富洼陷、寻找古隆起,优选沉积相,解析断层区,预测高压带,勘探叠合区。
部署探井多口,均取得了勘探突破。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准噶尔盆地勘探过程是理论不断创新、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
勘探之初,依据石油地质的基本理论“源控论”,提出“立足大坳陷、主攻大构造、寻找大油田”的勘探部署思路,加强综合研究评价,发现了石西等油田;之后,研究认为,洼陷区的油气运聚方式应表征为“油源断裂疏通、沿梁富集”,从而诞生了“梁聚论”新认识,按此部署了新一轮的勘探,发现了石南油气田和莫北油气田,证实了“梁聚论”的正确。
随着洼陷区油气勘探的深入,特征明显的构造圈闭越来越少,寻找各类隐蔽型圈闭就成为进一步勘探的主要任务。
进入21世纪,我国新的矿权登记法出台,中石化在准噶尔盆地登记探矿权区块16个,面积5.95×104km2,勘探程度普遍很低。
洼陷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相、隆、断、压”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隐蔽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1 富油气系统富油气系统的形成必须以富生烃凹陷为基础,并且在凹陷及其相邻地带具有形成油气的良好功能单元及适当的时空匹配关系。
准噶尔盆地是多旋回的叠加复合型盆地,可划分为4个复合油气系统、16个油气系统(图1)。
盆内已发现的油气田(藏)和良好的油气显示主要位于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之内,即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昌吉复合含油气系统、东道海子-大井复合含油系统以及乌伦古含油气系统,并主要分布在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和昌吉复合含气系中。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层鄢继华;崔永北;陈世悦;刘振宇【摘要】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纪处于前陆盆地的早、中期,受断层活动、火山作用和物源等不同因素影响,早二叠世发育了一套由火山岩向火山碎屑岩、正常碎屑岩过渡的岩性组合,火山作用总体向上逐渐减弱.中、晚二叠世前陆盆地逐渐向坳陷盆地过渡,其中风城组沉积期为二叠纪最大湖侵期,沉积中心向南迁移;夏子街组沉积期和下乌尔禾组沉积期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组合,自下而上为基准面上升-下降-上升的旋回.岩性和构造控制了火山岩储集层的发育,沉积相则控制了碎屑岩储集层的发育.水下分流主河道砂体的粒内溶孔、构造活动带火山碎屑岩的裂缝、深层火山岩中的气孔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空间.【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9(030)003【总页数】3页(P304-306)【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夏子街;二叠系;沉积特征;储集层【作者】鄢继华;崔永北;陈世悦;刘振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胜利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5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21乌夏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东北部,处于哈拉阿拉特山山前,是一个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的断褶带,勘探面积约2 000 km2(图1)。
乌夏地区二叠系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并且风城组、佳木河组都发育烃源岩,有利于形成自生自储的油气藏[1,2]。
同时,研究区二叠系埋藏较深、构造活动复杂,因此,系统研究沉积特征和分析有利储集层对于指导该区二叠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沉积相类型乌夏地区二叠系沉积相类型主要包括扇三角洲相、湖泊相以及火山沉积相和火山作用相(表1)。
准噶尔盆地中3区侏罗系西山窑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准噶尔盆地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基地之一,其中3区地质构造复杂、石油资源丰富。
该区侏罗系以西山窑组为主,是该区域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
对该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中3区侏罗系西山窑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的分析研究,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和技术支持。
并在此基础上为全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西山窑组的岩石特征及相互关系的描述与研究
2.西山窑组的沉积相特征及划分研究
3.储层特征分析及储层类型确定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野外地质调查和岩心观察
2.岩石薄片镜下鉴定和扫描电镜技术分析
3.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及泥岩刻度分析
4.采用井控地质和地震地质框架,确定储层类型
四、研究进度及计划
目前已完成西山窑组的野外调查和岩心样品采集工作,正进行岩心观察和样品测试。
下一步将根据样品测试结果,开展沉积相划分和储层特征分析,最终形成研究报告。
预计完成时间:20XX年XX月
五、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中3区侏罗系西山窑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的分析研究,预期提供以下研究成果:
1.西山窑组岩石特征及相互关系的描述
2.西山窑组的沉积相特征及划分结果
3.储层类型确定及储集条件分析
4.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和技术支持
5.为全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流体包裹体及微量有机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油气盆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在盆地中部区块,发现了多个石油气田和油气显示区,但区块内的油气勘探开发水平较低,油气储量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因此,开展该区块的流体包裹体及微量有机质研究,对研究区块的油气源岩、成藏过程和天然气成因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1)研究区块内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包括包裹体形态、密度、显微相及扩散等参数;(2)分析流体包裹体中的流体类型、性质及充注阶段,研究区块内油气源岩的成藏过程和油气来源;(3)分析研究区块中的微量有机质特征,包括各类有机质的种类、含量、成熟度及发育时期等参数;(4)对流体包裹体和微量有机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研究区块内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 研究方法:(1)野外取样:在研究区块内选取不同井号的岩石样品,包括石英、方解石、石膏、硬晶石等矿物,采用显微镜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2)流体包裹体分析:采用显微镜、热刺激和激光拉曼技术,对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和分析;(3)微量有机质分析:采用岩心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等研究方法,对微量有机质进行科学评价。
三、研究意义与预期成果1. 研究意义:(1)深入了解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的油气来源和成藏过程;(2)探究研究区块内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3)提高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水平,利用资源的最大价值。
2. 预期成果:(1)得到研究区块内流体包裹体和微量有机质特征参数;(2)确定研究区块内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3)为研究区块内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期次及勘探方向尹伟;郑和荣【摘要】综合利用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分析法、自生矿物同位素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法和油藏地球化学法,分析准噶尔盆地中部已钻井揭示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时间,认为中部1,3区块侏罗系油藏存在3期成藏: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白垩系油藏存在2期成藏: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中部2,4区块侏罗系、白垩系仅存在1期成藏:早白垩世末-现今.指出各期次油藏的勘探方向:中部3区块北部是寻找早白垩世末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1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次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2,4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9(031)003【总页数】6页(P216-220,226)【关键词】流体包裹体;自生矿物同位素测年;成藏期次;勘探方向;准噶尔盆地中部【作者】尹伟;郑和荣【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研究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中部,共包括4个区块,分别为中部1,2,3,4区块,勘探面积12 442.7 km2(图1)。
研究区紧邻或位于盆1井西凹陷、昌吉凹陷和东道海子北凹陷生烃凹陷,区内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大型三角洲前缘亚相河道砂体,油气成藏条件优越[1]。
近年分别在研究区的侏罗系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西山窑组(J2x)、头屯河组(J2t)和白垩系吐谷鲁群(K1tg)发现工业油气流或见良好油气显示,油气藏类型以地层—岩性复合圈闭为主[2]。
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是当代石油地质学的前沿领域,也是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流体包裹体技术和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引入,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储层特征研究作者:王瑞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永进油田具有储层埋藏深、含油面积大、井控程度低、储量不落实、生产效果较差等特点,本文从研究区沉积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微观特征、地应力特征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等方面,对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开展储层特征研究,为下一步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奠定了扎实的地质基础。
关键词:储层特征;西山窑组;永进油田永进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隆起带的中部3区块,构造上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昌吉凹陷西段、车莫古隆起南翼。
北邻马桥凸起,南部紧靠南部山前构造带,西部跨车排子凸起南端和四棵树凹陷西端[1-2]。
2003年在噶尔盆地昌吉凹陷北斜坡六户地东构造上部署预探井永1井,在侏罗系西山窑组发现良好油气显示。
永进油田永1井区先后部署勘探井7口。
除永9井外,均在侏罗系西山窑组见油气显示。
永进油田由于储层埋藏深、含油面积大,井控程度低,储量不落实[1-2],生产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开展详细的储层特征研究与分析,为下一步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奠定基础。
1 沉积特征永进地区侏罗系在西山窑组沉积时,燕山运动表现强烈,盆地腹部的车莫低凸起活动加剧,湖盆缩小,广泛发育河流—沼泽相。
西山窑组沉积相下部为河沼相沉积,中部为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上部为河道三角洲前缘亚相。
2 储层岩石学特征西山窑组含油砂主要为浅灰色、浅棕红色粉、细、含砾长石岩屑砂岩。
据薄片资料分析,碎屑组分以岩屑、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偶见白云母碎片。
其中石英含量为5-40%,长石3-39%,岩屑30-91%。
塑性岩屑8-15%,炭屑不发育。
岩屑中,千枚岩、云母、部分中酸性喷出岩屑等塑性岩屑含量较高。
岩性定名为中--细粒长石质岩屑砂岩。
粒度中值为0.16mm,颗粒分选中等,分选系数为1.58,磨圆度次圆--次棱角状,颗粒支撑,线--点接触,孔隙胶结,泥质、灰质或白云质胶结。
表现为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特点。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岩相特征与有利目标预测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著名盆地之一,区域内存在着广泛的油气资源。
其中,乌夏地区是准噶尔盆地西缘的一个油气富集区,但其油气勘探开发水平较低,有待于深入研究。
乌夏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受印支期的构造运动影响较大。
因此,对该区区域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十分重要,有助于识别出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二、研究目的
1. 分析乌夏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探讨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2. 进行岩相特征研究,探讨不同岩相类型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3. 针对乌夏地区的地质特征,预测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三、研究内容和方案
1. 区域构造特征分析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钻井资料和地形地貌等资料,对乌夏地区的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断裂、褶皱、隆起等特征,探讨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2. 岩相特征研究
对乌夏地区采集岩心进行岩相分析,研究不同岩相类型的孔隙特征、压实度、渗透率等,探讨其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3. 油气勘探目标预测
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和岩相特征,预测乌夏地区的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同时,基于地震资料和地形地貌进行地质综合解释,为勘探提供参考。
四、研究意义
1. 对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实际指导性意义。
2. 对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拓展了油气资源勘探方面的研究领域。
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侏罗系-白垩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近年来在中部3区块的勘探中发现了一批中小型油田,但仍存在多种未知的油气藏类型和勘探问题。
因此,通过对该区块中部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化学、构造等方面的研究,探索该区块中小型油田的成藏规律,对于该区块油气勘探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内容1. 该区块沉积学特征及沉积相分析:分析该区块中部地质历史及岩相古环境,确定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相特征,探讨不同沉积相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2. 地球物理勘探解释:通过对该区块中部地震、测井等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系统解释,建立该区块中小型油田的地质模型,以确定该区块的构造特征、岩石属性、油气储集及运移等方面的情况。
3. 化学分析:通过对该区块油气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油气的特征,探讨不同类型油气成藏的机理。
4. 油气成藏模式:通过对该区块中部地区的油气成藏模式的探讨,总结该区块不同类型油气成藏的规律和特征,建立区域油气成藏模式。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在探索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油气成藏规律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在:1. 对该区块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该区块的构造、沉积、岩石属性等多种地质特征,为该区块油气的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探风险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2. 对该区块中小型油田的开发和生产具有指导作用:本研究在油气成藏规律方面的研究,可以为该区块中小型油田的开发和生产提供指导和依据,优化开发方案,提高开采效率。
3. 对准噶尔盆地及其他类似区块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本研究在油气勘探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可以为其他类似区块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和借鉴。
准噶尔盆地中部第3区块侏罗系、白垩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袁海锋;徐国盛;董臣强;王军;廖峰【摘要】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侏罗-白垩系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古隆起、异常压力、断裂及不整合的控制.多套烃源岩的多期生烃为该区成藏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沉积相带内优质储集层的发育为油气提供了储集空间;异常高压与岩性双重封堵阻止了油气的逸散;古隆起发育与演化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和发育;早期形成的断裂沟通了源岩和储集砂体,后期断裂和不整合面的组合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立体、网状输导"通道,使油气成藏得以实现.确定了侏罗-白垩系油气的成藏期次,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该区块油气成藏特征可概括为"多期生烃,混源充注,断裂不整合高效输导,晚期改造成藏定型".【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7(028)006【总页数】4页(P700-703)【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成藏主控因素;成藏期次;成藏模式;中部3区块【作者】袁海锋;徐国盛;董臣强;王军;廖峰【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勘探开发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勘探开发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15;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41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位于盆地的腹部,构造上处于中央坳陷昌吉凹陷西段,北邻马桥凸起,南部紧靠南缘山前构造带,西部跨车排子凸起南端和四棵树凹陷西端(图1)。
中部3区块目前有永1井等9口探井,其中永1井、永2井、永6井、永3井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其他井均有少量油气产出或有良好的油气显示,充分表明了该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准噶尔盆地庄1井区J1s2段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王建伟;宋书君;鲍志东;田海芹【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6(021)001【摘要】准噶尔盆地庄1井区多口钻井测试结果表明,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查明储层发育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铸体薄片、物性测试、孔隙图像分析、压汞和扫描电镜等多种测试方法研究了砂岩的组构特征扣储集性,查明了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砂岩类型以成分成熟度低的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含有一定量的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优质储层主要由粗中粒砂岩构成;优质储层的孔隙类型以溶扩粒间孔为主,含有一定数量的残余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对储层发育有重要影响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方解石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作用直接控制着砂岩储集特征的演化,但砂岩组构特征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决定因素.【总页数】4页(P11-14)【作者】王建伟;宋书君;鲍志东;田海芹【作者单位】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现河采油厂地质所,山东,东营,257068;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现河采油厂地质所,山东,东营,257068;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Lu 9井区白垩系低电阻率油层束缚水饱和度控制因素研究 [J], 匡立春;毛志强;孙中春2.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J1s2储层发育特征及油藏类型 [J], 邓旭波3.准噶尔盆地庄1井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砂体成因 [J], 李德江;朱筱敏;张小静;孔祥林;黄文松4.准噶尔盆地C47井区火山岩优质储层预测 [J], 罗鑫;王维;李亮;周畅5.准噶尔盆地中部1、3区块J1s2储层发育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J], 张敏;陈林;宋传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特征与盆地构造演化摘要:准噶尔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
本文从石油角度出发,阐述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时期沉积-构造空间展布的规律。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主力生油期的地层发育概况及其演化特征,以一级、二级、三级的12条等时界面,划分了侏罗系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这一时期,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活动性在在侏罗系遭燕山运动的影响较强烈,发生区域性挤压及准平原化,改变了侏罗系的沉积中心。
关键词:住噶尔盆地;沉积特征;侏罗世;构造演化;层序地层1.区域地质概况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新疆境内三大盆地之一。
它的四周为褶皱山系所环绕,西北为西准噶尔山,东北为阿尔泰山,南面为天山山脉,呈现一个三角形封闭式的内陆盆地,面积13×104km2,东西长700km,南北宽370km,沉积岩最大厚度14000m,平均海拔约为500m,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的油、气、煤共生盆地,特别是依罗纪煤系,它集油、气、煤于一体,在我国各个时代的含煤地层中也是十分少见的[1]。
图1.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2.侏罗系沉积体系特征2.1 侏罗系沉积地层侏罗系是准噶尔盆地振荡演化阶段的产物,下侏罗统分为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中侏罗统分为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上侏罗统分为齐古组和喀拉扎组。
依据岩性、测井、地震和古生物组合特征以及煤层的发育情况,可将侏罗系划分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煤系地层和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群(头屯河组,齐古组,喀拉扎组)基本不含煤地层[3]。
在盆地内,不同的区域沉积的特征有所差异。
(据卢辉楠)八道湾组总体上是由砾岩、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的具有明显旋回性的沉积,底部为灰白色底砾岩,与下伏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不整合接触,厚14~541m。
一般厚300~800m,自下而上由粗到细再到粗,依其旋回特征分为3段[4]。
三工河组是盆地侏罗纪最大湖侵期沉积,以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及泥灰岩为主,夹黄绿色中、细砂岩,一般厚100~700m,与八道湾组整合接触,依岩性可分为3(J1s3,J1s2,J1s1);J1s2又可划分出被泥岩分隔的两套砂岩组合(J1s12,J1s22),其中J1s22横向不稳定,盆地边缘区多被削蚀,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消失。
准噶尔盆地中部2、4区块侏罗系头屯河组物源体系及沉积演化特征张敏;修金磊;陈林;许涛【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4(036)006【摘要】目前准噶尔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准中”)2、4区块勘探程度较低,根据钻井、地震及野外踏勘等资料,利用古地貌分析确定物源方向,单井相、地震相分析确定相类型,连井相分析明确相变化,地震切片约束相边界等,实现点、线、面结合,对准中2、4区块侏罗系头屯河组(J2t)沉积体系展开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J2t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物源主要受北东向克拉美丽山控制.头屯河组一段、二段(J2t1、J2t2)沉积时期,东部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西部主要发育滨浅湖滩坝沉积;头屯河组三段(J2t3)沉积时期,全区普遍发育曲流河背景下的冲积平原沉积.并认识到J2t沉积时期,气候逐渐干旱,物源供应不足,湖盆快速萎缩,冲积平原逐渐扩大的演化过程.最终明确了滩坝砂和河道砂为主要砂体类型,以此为指导,对砂体进行了有效描述.【总页数】6页(P45-50)【作者】张敏;修金磊;陈林;许涛【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中部2、4区块侏罗系头屯河组物源体系研究 [J], 苏真真;陈林;许涛;张敏;张曰静;修金磊2.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侏罗系头屯河组河道砂体储层识别描述方法 [J], 乔玉雷;宋传春;修金磊;王侠;刘婧3.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侏罗系头屯河组河道砂体储层识别描述方法 [J], 乔玉雷;宋传春;修金磊;王侠;刘婧4.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头屯河组沉积物源分析 [J], 商琳;戴俊生;刘旭;卞保力5.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侏罗系头屯河组沉积特征 [J], 宋传春;程长领;乔玉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地质特征研究摘要:准噶尔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石油总资源量为86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
据有关统计表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综合探明率为百分之十八,盆地油气勘探尚处在早中期,油气勘探前景广阔,潜力无限,对于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研究则有助于油气勘探的深入进行,本文浅析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
关键词:准噶尔地质特征研究准噶尔盆地处在新疆境内,天山山脉与阿尔泰山脉之间。
该盆地的面积达十三万平方千米。
其地形的平面形态是南宽北窄,三角形状。
截止目前,对于准噶尔盆地共完成探井四千余口,总进尺七百万千米;完成二维地震二十余万千米,测网密度达到6km×8km;完成三维地震187块四万余平方千米。
现已探明准噶尔盆地石油资源总量为86亿吨,资源探明率百分之二十;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2.1亿万立方米,探明率为百分之四。
准噶尔盆地的油气综合探明率为百分之十八,且钻探程度较低,每十平方公里尚不足一口油井。
由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尚处在早中期,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领域广阔。
下面,笔者谈谈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
一、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分析1. 准噶尔盆地基底结构分析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构:准噶尔盆地的上部是晚海西期的褶皱基底,盆地下部是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从准噶尔盆地和周边岩石的磁性分析,泥盆系以下的古生界及上元古界磁性都比较弱,难以形成磁性界面,只有比它们更老的太古界及下元古界磁性比较强,可以形成磁性界面。
经历了加里东与早中海西两个时期,准噶尔由稳定路块完全变成了岛弧区,准噶尔盆地开始形成。
2.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准噶尔盆地盆地中央地层平缓,有稳定地块特征,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西北部是成天山北缘前陆盆地成吉思汗逆冲断褶带,吉思汗逆冲断褶带,东北部为克拉美丽山山前坳馅。
盆地演化可划分。
前陆盆地阶段、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
二、准噶尔盆地储盖组合和储层特征分析1.准噶尔盆地区域性盖层和储盖组合。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盆地之一。
其中的克拉玛
依组是该盆地的一部分,是该地区的重要储层之一。
克拉玛依组是准格尔盆地中下二叠统的沉积岩层,主要由砂岩和页岩组成。
其厚度较大,一般在1000米以上。
在储层特征方面,克拉玛依组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 储层类型丰富:克拉玛依组储层类型丰富,包括砂岩、碳酸盐岩和烃源岩等多种
类型。
砂岩是最主要的储层类型,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油气的主要储集层。
2. 孔隙度较高:由于古地貌的发育,克拉玛依组的砂岩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
孔
隙度是储层储集油气的主要机制,较高的孔隙度有利于油气的存储和运移。
3. 渗透率良好:克拉玛依组的砂岩储层渗透率一般较好,可达到百毫达西等级以上。
渗透率是储层油气渗流的重要参数,良好的渗透率保证了油气的有效开采。
4. 储层裂缝发育:克拉玛依组的砂岩储层中裂缝较为发育,包括构造裂缝、结构裂
缝和溶蚀裂缝等。
裂缝是油气储层中的通道和储层水和油气流动的关键因素,发育的裂缝
有利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
5. 低渗透储层的存在:尽管克拉玛依组储层中有一些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砂岩储层,但也存在一些低渗透储层。
低渗透储层的开发较为困难,需要采取先进的开采技术和措
施。
以上就是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的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
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小学劳技室的工作总结范文小学劳技室的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劳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小学劳技室是学校内重要的实践教学场所,对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一年的工作中,小学劳技室积极探索创新,致力于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和服务师生满意度,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此机会下,我将对小学劳技室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日常管理是劳技室工作的基础,必须严格执行,并不断加强。
上学期,小学劳技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明确每种设备的使用规程和安全操作,劳技教师必须经过相关考试和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同时,每学期都会对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育质量小学劳技实验室以学生为中心,依托国家“科技创新与创意设计”主题课程,不断研究描绘创新教育、探索有益实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开设了环保工具、科技创新等多个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能力培养和科技创新双重教育,有效促进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升。
三、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小学劳技实验室致力于通过与其他学科融合,进一步拓展教育领域,创新教育形式。
比如,在科学课程中,配合老师的教学内容,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多次为教学贡献力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四、丰富校内外教育体验小学劳技实验室还积极组织校内外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中包括学生活动日、艺术展示、科学展览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体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
五、积极践行实用创新劳技实验室重视实践,致力于打造实用创新型融合教育平台,如图书馆、创客工坊、数字化交互教室等。
通过这些平台,学生能够自主开展科技探究项目,将创新的想法和创造性的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劳技实验室通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现教与学、人才培养的更好匹配,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体验和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
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引言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
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
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
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
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
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
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