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歌的演唱
- 格式:pdf
- 大小:154.21 KB
- 文档页数:2
文化与艺术170作者简介:王慧颖(1980—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声乐。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流域满族民歌的发展”项目论文(项目编号:2017B063)。
满族民歌从儿歌到小唱涉及满族日常生活各个角落,内容丰富,孩子出生时听《悠摇车》,大一些学唱《小板凳》 《河河沿》,童年时有《抓嘎拉哈歌》,少年时唱放牧山歌,青年时代的情歌,结婚时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时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歌,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姿多彩,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所以根据笔者资料收集和实地田野调查,满族民歌按照内容题材大体可以分为七类,即渔猎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现代民歌。
然而按照体裁分类大致又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唱、儿歌、萨满神歌五种,歌词有满语、满汉兼有和汉语三种。
下面着重对满族民歌的山歌、小调、儿歌音乐特征和演唱形式特征进行分析一、山歌满族山歌是满族人民用质朴、热烈的情感,奔放的情绪,抒发对家乡的赞美对劳动的热爱的歌曲。
是“白山黑水”养育了世世代代居住在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上的满族人民,满族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的歌声高亢、热烈、奔放、欢畅、豪爽。
满族山歌的种类有“夸山调”和“爬山调”两种。
把赞美富饶秀丽山川的歌叫“夸山调”,例如满语演唱的《巴音波罗》;而牧童在牛背上的对歌,对口赛时唱的歌称“爬山调”,也称“压油”、“抬杠”、“拉锯”,一般开口就唱,无固定的歌词,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节奏自由,有呼有应,但是这两种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戏曲所吸收。
《溜响鞭》是满族山歌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放牧时随意演唱的一首牧歌小调,音乐旋律俭约、朴实,音程跳动棱角分明,节奏短促有力、富有弹性,歌曲风格呈现出热烈欢快、质朴豪爽。
再现了满族人民在放牧时自娱自乐、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小唱满族的小唱类似汉族的小调,又称小曲、俗曲、时调,又叫“咧咧”,是反映满族人民日常劳动之余及节庆活动时演唱的民歌。
浅谈海南黎族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的演唱风格摘要:我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其中海南黎族民歌也是海南省的传统音乐。
黎族传统民歌的演唱表演形式是用黎语编词进行演唱的,一般都是即兴编创而出的,但慢慢的也受到海南方言的影响从而也脱颖而出许多的黎族音乐作品,其作品是利用海南方言为歌词、旋律是具用海南黎族民歌音乐的特点,慢慢的也受到很多汉族同胞们的热爱,这对于传承与发展黎族民歌也是很好的一种途径,对于一名学习音乐表演的演唱者的我来说,是有很多去学习和了解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热爱黎族音乐。
本文将以海南黎族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为例进行浅谈歌曲和本人对黎族民歌的演唱特点及感受,以及对黎族民歌的产生背景和音乐的曲式结构与旋律节奏、和科学的演唱方法和音乐语言与方言等特点简要的浅谈。
关键词:海南黎族民歌、演唱体会、久久不见久久见引言海南省有着丰富多样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黎族同胞他们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原住居民,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独有地域性的艺术传统文化。
黎族民歌是海南众多优秀民歌音乐代表文化之一,黎族文化发展至今有一千多年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海南黎族民歌是记录黎族发展的历史也是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写照,黎族民歌分有很多种,例如:爱情歌、劳动歌、喜兴歌、哭丧歌等,都是和黎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写照。
从黎族民歌中能够听出黎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放映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些因素对我分析黎族音乐作品的演唱特点和演唱风格都具有很重要的帮助。
作为一名声乐表演从事教学者,我应该更好的去了解和学习本地更多的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涯和今后的声乐表演从事教育学习工作具有更好的音乐文化的素养与经验。
通过这一门课程的探索学习,对我今后从事声乐表演教学的工作,有利的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也能够让我更多的学习了解海南黎族民歌的音乐文化,这对于黎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一种途径。
浅谈民歌中演唱的情感表达王慧君(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声乐艺术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在掌握了基本的声乐知识后,想要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就必须多进行音乐实践,也就是多唱。
在演唱的时候认识理解到作品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心感受作品,以便于更好的表达作品。
本文从民歌的特点入手,将共同探讨民歌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关键词:歌唱;情感;表现一、民歌的特点艺术源于生活,我们的音乐当然也离不开生活。
古代的劳动者们在劳动的时候,因为没有发达的劳动工具和技能,往往会感觉到很疲惫,所以在劳动中为了缓解疲惫,统一劳动步调,产生了我们的劳动号子。
人们的情感需要抒发的方式,所以产生了我们的山歌,小调等,正是社会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才创作出了我们的各类民歌。
民歌大多是来源人们的日常,他具有短小、淳朴、直抒胸臆的特点,并且是由人们在一定的生活情形下即兴而成,不需要过多的技巧或写作规则,由人们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中国地大物博,而中国民歌作为中国音乐特有的瑰宝,受到地域影响,民歌的种类繁多,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 特色民歌,不同地域的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音乐语调。
例如:南方地区的音乐,歌词委婉细腻,曲调优雅,像一个身着旗袍的美丽女子在细细地述说着自己的生活。
北方的音乐又截然不同,他们的歌词直抒胸臆,曲调高亢,像个威武雄壮的汉子,在向他美丽的姑娘表达自己情感。
民歌按体裁来说分为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小曲)三大类。
就山歌来说,它的节拍比较自由,旋律进行起伏比较大,歌词也往往只有一两段,是人们在田间劳动或者抒发情感的时候即兴演唱出来的歌曲。
然而不同地区的山歌内容也各有不同:例如陕北的“信天游”主要表述的爱情和诉苦两个方面,他们的基调大约有100多种,信天游的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歌词押韵,有的是一个小节表达一个意思,而有些是几个小姐组合成一个部分,表达的是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的调子自由易于传唱,每段常运用转韵手法,常用比兴手法叠字和衬字。
关于唱好民族歌曲的粗浅体会
唱好民族歌曲是一项需要深入理解和细致演绎的艺术。
首先,要理解民族歌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其次,要注重发声技巧和喉音的运用,因为民族歌曲通常要求唱腔纯正、音准准确、发声自然。
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发音和情感表达,因为民族歌曲往往融入了当地方言和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
此外,还需要注重舞台表现力和形象塑造,因为民族歌曲往往伴随着特定的舞蹈和服饰,艺人需要通过自身的表现力和形象塑造来更好地诠释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最后,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因为民族歌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唱好民族歌曲不仅是对音乐本身的追求,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综上所述,唱好民族歌曲需要全面的技巧和情感表达,更需要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撷英篇一、汉族民歌的分类本文主要以体裁来分析汉族民歌的种类。
《辞海》中提到体裁,又称为样式,关于民歌的体裁内容,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人民生活方式和对民歌的功能要求多样性决定了它的体裁类别,可以归纳为山歌、号子、小调三大类。
它们的产生、发展和常用的环境场合都不一样,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例如为了口口传唱,山歌的演唱者常把音量放到最大,节奏拉宽,形成了山歌质朴、酣畅、自由奔放的性格。
劳动号子伴随着劳动而演唱,并在劳动的过程中承担着指挥动作、振奋情绪的作用,从而形成号子民歌坚定、有力的性格,以及与劳动动作相吻合的节奏的力度。
小调则多在室内或有一定范围的户外歌唱。
山歌则多形成在山区。
天高地远的环境,以及山区人烟稀少的条件,使得创作和演唱者心胸开阔、无拘无束。
与号子、山歌相比,小调更具有娱乐性。
这就让小调的创作和演唱者更加注重曲调的委婉动听,适中的音区、音色利用更有利于小调演唱的细腻,乐句与乐句之间,节奏与音高之间的安排也更加丰富而协调,富有趣味。
二、山歌、号子和小调的特征以及演唱(一)山歌在山歌的释义中,狭义上说,在我国的山区、高原、丘陵地带固然有许多山歌,但在平原地区的草原、农田里的山歌也很丰富,所以“山野之歌”的意思,即指产生在宽广、辽阔的大自然环境和野外劳动生活场合中的民歌而言;广义上说,把形式比较自由,能即兴编唱,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民歌,统称为山歌。
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种。
(二)号子号子又称为劳动号子,是产生并且应用于劳动中,具有协调和指挥劳动功能的民歌,是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运用的民歌。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几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浅谈中国民歌中衬词、衬腔在歌唱中的运用内容摘要:在民歌中,衬词和衬腔有着广泛的运用。
歌曲中衬词和衬腔的运用可以增强歌唱的音乐表现力,有助于表现出民歌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风格特征,渲染歌曲的生活气氛,体现不同的民歌体裁等,还可以丰富歌曲的形式和结构。
处于歌曲的不同位置其功能也各不相同。
正因为衬词和衬腔变化的多样性,所以给演唱者和听众都带去了视听上的新鲜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关键词:民歌衬词和衬腔歌唱艺术歌唱者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我国的民歌演唱艺术在许多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中不断得到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民歌中的衬词、衬腔也是民歌演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民歌中应用得比较广泛,为民歌的歌唱艺术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衬词和衬腔是民歌中塑造音乐形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民歌的歌词中,常常会看见歌词其间穿插一些语气词,如“呀”“么”“啊”等。
根据这些字数使用的多少,把它们分别称为衬字、衬词和衬腔。
“在歌曲创作中,通常把表达思想内容的词叫做正词,把为修饰正词或补充语气、深化感情、丰富曲趣,畅达文理而在歌词中加入的语气词、形声词、称谓词以及虚用实词等区别于正词的衬托性词句,统称其为‘衬词’(书写时常用括弧将它们括起来);旋律中演唱衬词的歌腔,我们称之为‘衬腔’,它是使衬词艺术化的重要手段。
”歌曲中的衬词和衬腔是声乐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在一首歌曲的演唱中,如果能正确地把握衬词和衬腔的演唱,那么这首民歌的风格特点就能得到更好的体现,为整首歌曲的演唱增添自然和流畅的色彩,歌曲才更能打动听众。
可见,衬词和衬腔在歌曲中虽然是正词的陪衬,但是它们在音乐情感的表现和主题的渲染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是一首歌曲的重要补充部分。
民歌的衬词和衬腔在歌唱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的运用增强了歌唱的音乐表现力。
1.节奏自由,形式多样,细微之处见特色中国民歌中的衬词、衬腔的运用,通常使用语气词、形声词或者是模拟生活中的音响,其节奏都比较活跃。
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是内蒙古自治区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长调民歌是内蒙古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厚的情感和特殊的表演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和音乐爱好者。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三个方面来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
我们来看一下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是一种典型的单调音乐形式,其旋律简单、悠长,节奏缓慢,具有很强的宽广感和舒缓感。
在演唱时,歌手通常会以低沉的嗓音进行长时间的吟唱,这种特殊的演唱方式与普通的歌曲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加突出了长调民歌的独特魅力。
长调民歌的曲调丰富多样,既有悠扬的抒情曲调,又有豪放激昂的战歌曲调,每一首长调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特点,这也为长调民歌增添了不少魅力。
长调民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调民歌是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了几百年历史的文化符号。
在长调民歌中,常常表现出内蒙古牧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对家园的眷恋和祝福、对生活的热烈期盼和感恩。
这些都是长调民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它们凝聚着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使得长调民歌在内蒙古地区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表演特点上。
长调民歌的表演通常需要歌手有着极高的音乐修养和扎实的唱功,演唱者需要有深厚的情感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才能准确表达长调民歌的情感和意境。
长调民歌的表演还有着丰富的舞台演出形式,比如服饰的精美、舞姿的矫健、舞步的翩翩起舞,这些都使得长调民歌的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长调民歌的表演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画面的呈现,这也是它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浅谈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民歌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受到了音乐界的极大重视。
其中,内蒙古民歌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其也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以《草原夜色美》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创作背景进行简要分析;其次从语言风格、体裁特色两方面研究《草原夜色美》的艺术特色;再次,从演唱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阐述其演唱风格;最后,概括的分析《草原夜色美》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以加深对内蒙古民歌的了解,把握好演唱风格。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rt history, folk music has long been likened to the root of the Chinese nation, " mother of all music," the nation's most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Moment, Chinese folk music focus o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increasingly high, showing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As China's Inner Mongolia outstanding national folk ar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of excellence in the country music indust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e paper mainly to "Prairie Night Americ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its artistic features and singing style.目录引言 (4)一、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概况 (4)(一)《草原夜色美》简介 (4)(二)《草原夜色美》创作 (4)二、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的艺术特色 (5)(一)《草原夜色美》的语言风格特色 (5)1. 《草原夜色美》的作词特色 (5)2. 《草原夜色美》的语言特色 (6)(二)《草原夜色美》的体裁特色 (7)1.《草原夜色美》修辞力量 (7)2.《草原夜色美》的张力 (7)3.《草原夜色美》排章布字 (7)三、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的演唱特色 (7)(一)演唱技巧 (7)1.滑音唱法 (7)2. 衬词衬腔唱法 (8)(二)《草原夜色美》的情感表达 (8)1.表现出歌曲的声情并茂 (8)2.赋予观众神奇的想象 (8)四、《草原夜色美》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8)一、娴熟的技巧是形成艺术风格的基础 (8)二、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9)结论 (9)引言民歌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艺术瑰宝,我国民歌源远流长,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浅谈关于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分析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它按体裁又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三类,笔者对山歌体裁中的《兰花花》曲目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演唱民歌《兰花花》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题材源流《兰花花》原为陕北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
全曲是典型的“信天游”分节歌形式、两句体、多段式、共8段歌词,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民族声乐艺术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虽然我国民歌种类比较繁多,曲目丰富,但大部分民歌都篇幅短小,音乐简单且表现力小足,小能满足当时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发挥。
因此,王志信开始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
1988年,他尝试用戏曲音乐中的展开手法,改编创作了陕北民歌《兰花花》,在保留原音乐旋律和风格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作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有西洋交响乐恢弘气势,既能表现出对传统音乐风格的演绎,又能为演唱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挥技巧和展示艺术的空间,从而成为了新时期民歌改编的典范,深受演唱者的青睐。
二、歌词分析《兰花花》共有八段歌词,每段由正词与衬词两部分组成。
正词为变化的多段词,衬词几乎固定不变。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那个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兰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照,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浅谈东北民歌的演唱特点东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一个重要色彩区和分支,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地域文化一脉相承,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东北民歌还附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二人转、秧歌等極强的代表了东北民歌。
东北的民歌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地方民歌,它的咬字、行腔都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东北民歌对其他地方戏也有许多借鉴的地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促进东北民歌的发展及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的文化和东北民歌。
标签:东北民歌;特色;咬字;行腔;对地方戏借鉴一、东北民歌的咬字民歌是地方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具有当地不同民族风格,呈现出各民族的不同表达方式和人文精神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都会带着本民族的地域特点和语言习惯。
东北民歌的咬字就是根据东北地区的语言特点,东北人由于由于生长在高寒地带饮食上比较注重量大和高热量,由此使东北人的身材较高大,性格粗犷豪放,语言的表达上更是大线条,充满坚韧和不拘小节,由于这样的语言特点,使东北民歌的行腔和咬字上具有了独特的特点。
(一)东北民歌的儿化音运用民歌独有的特征就是方言,各地区由于语言特点不同,所以在使用虚词和衬词时也各有各的特点。
比如山东民歌多用“哎、咳”等;四川民歌多用“、喂”等;湖南、湖北多用“呀、哟、得儿”;陕北民歌多用“呼、咳、哟”等。
还有的词如“得儿”(弹舌音),而东北民歌中常用儿化音,这种儿化音也是东北民间口头文学,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加以诗化,演唱东北民歌时除了要注意字正腔圆、咬字归韵以外,更要注重东北民歌的独特之处就是儿化音运用,在东北民歌《摇篮曲》、中大量运用儿化音。
(二)东北民歌中颤舌音的运用颤舌音一般用于意大利语的发音,但是运用在东北民歌中非常的适用,也是由气息的支点反复冲击声带而发出的声音。
舌尖靠在上牙齿的齿根位置,同时全身放轻松,并且不要把你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舌头上,尤其是舌尖上;注意,舌尖靠在上牙齿齿根的时候,舌头不要从左右两边往中间卷曲,只有舌根和舌尖,也就是说整个舌头有一个自然的弯曲弧度。
浅谈四川民歌《绣荷包》的演唱风格体会作者:孙璐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3期【摘要】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精髓,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不同地区的民歌都有着它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各地区的《绣荷包》通过不同的语言,节奏,曲调将其不同地域的风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四川民歌《绣荷包》的风格特点出发,分析地域特点,咬字及演唱处理方法。
【关键词】民族音乐;四川民歌;绣荷包;演唱处理【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荷包”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爱情信物的特征,不少农村地区的女孩,为人妻室的女性都有绣制荷包的风俗。
在缝制的过程中,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少女将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慑,和浓厚的情感寄托在小小的荷包上,并伴随着这样的美好进行吟唱,当她们把荷包送出时,也将把自己最真挚的感情奉献出去。
《绣荷包》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我国民间流行的民族小调,不仅数量之多而且流行广泛传唱度高,《绣荷包》的曲调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传唱性,并且各个阶层都有很广泛的影响,在我国各地以《绣荷包》为名的歌曲就有五十多首之多,北至黑龙江,南至云南,西至四川,东到江苏,这些地区的《绣荷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别具一番滋味。
这首来自四川宜宾县的《绣荷包》便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以其四川地区曲调高亢嘹亮的音色特点,把四川地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语言紧密相结合,充分表达了四川女孩对爱情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四川民歌《绣荷包》的地域特点四川地区处我国的西南部,这里多是高山、丘陵、盆地,地势高低悬殊。
但是这里的雨量充沛,森林茂密,自然条件优越并且日照充足,宜宾就处在四川地区的南部,宜宾地区东靠长江,西临大小凉山,南接云南,處在山区,又有三江环绕,生活在这里的女孩们喝着江水长大,感受着多样的风土人情。
而这首四川宜宾民歌《绣荷包》句句都突出了四川女孩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生活态度,表达内心感情的方式也是明朗直接,充满细腻和情趣。
浅谈东北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东北满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风格,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下面将从旋律、节奏和唱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旋律
东北满族民歌的旋律特征主要表现为:音域宽广且复调性强。
在演唱中,歌曲以高音区/低音区为主调,常常在高亢之中转换到其它音区,并且经常出现多声部的合唱。
例如《山歌唱起来》这首歌曲,歌曲一开始就是以高音区为主调,歌声激昂高亢,歌曲中歌者经常加入惊叹、叫喊等发声方式,给人带来强烈的感觉。
二、节奏
东北满族民歌的节奏特征主要表现为:节奏简单、明朗、富有韵律感,从而使歌曲有一种跳跃感和流畅感。
例如《满族小调》这首歌曲,其基本节奏较为简单,一个小调中以四拍为主,重复这样的小节奏,快速轻松的旋律加上简单的节拍,让人听起来感觉很舒畅。
三、唱法
东北满族民歌的唱法特征主要表现为:发声自然、清晰、利落而且有感情的表现,正和义气、坦率和豪放的气质。
例如《龙船调》这首歌曲,唱法比较独特,歌曲开始后先由一位歌者独唱主旋律,接下来就有两个声部同时唱出不同的旋律,细节很多,歌声的情感表现充分展现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东北满族民歌是充满特色和魅力的音乐形式,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唱法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其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浅谈东北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东北满族民歌是中国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满族人民对生活、情感和民族历史的深切感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东北满族民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上,还体现在歌词内容以及演唱形式上。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浅谈东北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东北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体现在其旋律上。
东北满族民歌的旋律多为悠扬、抒情的旋律,这与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情感表达方式有很大关系。
由于满族人民多生活在广袤的草原和深远的森林之中,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常常通过歌曲来表达,因此东北满族民歌常常具有大自然的气息和韵味。
例如《月儿高》、《白毛女》等歌曲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恩之情,这些歌曲的旋律多为悠扬、朴实,令人感觉自然纯真。
东北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还体现在其节奏上。
东北满族民歌的节奏多为缓慢、柔和,这与满族人民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习惯有关。
满族人民性格温和、沉稳,他们喜欢通过慢节奏的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东北满族的传统音乐中,常常能够听到悠扬的琴声和柔和的鼓点,这些音乐元素构成了满族民歌独特的节奏美感。
满族的传统舞蹈《骑马舞》中,舞曲缓慢优美,旋律柔和空灵,带有一种神秘而又令人陶醉的气息。
除了旋律和节奏外,东北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还体现在其歌词内容上。
东北满族民歌的歌词内容多以家园、爱情、生活、人情等为主题,这些歌词内容贴近满族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春江花月夜》、《大美家乡》等歌曲的歌词内容多为赞美家乡风景、表达对亲人、爱人的眷恋之情,情感真挚、情感真挚。
这些歌词内容既反映了满族人民对家园的热爱,也表达了他们对情感的真挚追求。
东北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还体现在其演唱形式上。
东北满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为男女对唱或者群体合唱,这种形式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还体现了满族人民对团结和家庭的重视。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93/ 08脚下这片草原的热爱和自豪之情!第三乐句“歌唱自己的新生活,歌唱共产党”和第四乐句“毛主席啊共产党,抚育我们成长,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表达了内蒙古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对新中国和共产党的拥护与感激之情。
因此,歌曲演唱者可以顺着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境与情感,纵情高歌。
这样通过对歌词的分析,歌曲背景的理解和作品情感的把控,对人们在演唱内蒙古民歌时的情感发挥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节奏的把握节奏和旋律一样,同样具有呼吸感、律动感,节奏可以在歌曲中独立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所以节奏和节拍,不仅仅是表现长短或节拍重音,而且还包括乐句中的起伏处理、多声部节奏的交错均衡等多种表现意义,因此在歌曲演唱中对节奏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中最有代表性的节奏就是“二拍附点音符”、“一拍附点音符”,就拿“二拍附点音符”来说,当演唱到这里时应该在强拍上逐渐加强,这个逐渐加强不只是表现在力度上,更重要的是情绪上。
“一拍附点音符”在此处唱的应该灵活一些,体现蒙古长调悠扬自由的特点。
四、歌曲演唱中情感的处理(一)内涵的理解歌曲内涵是指作品本身的中心思想。
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前提条件。
对于一首作品,歌者首先不要急于演唱,第一步应该是多读歌词,目的就是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以及内心的思想感情。
一首作品不管其长短和复杂程度,都凝聚着曲作者浓厚的思想情感,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作品的每一个音符中,这需要演唱者静下心来认真地理解和领会。
演唱者对作品的感受越深,理解越深,他在演唱时的表达则会更加深情,更加纯真。
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真正理解歌曲中的内涵,也就理解当时美丽其格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内心感受,也就能做到完美的演唱,做到真情的表达!(二)意境的想象对于意境的联想,就是要努力激发自己对音乐的想象力,歌者要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脑海中展现出一幅画面,将自己置身于这副画面当中,通过联想和意境掌握歌曲的音乐形象与情景,这样使得音乐的形象、特定的情节以及主题的内涵相结合,在演唱时就会愈加生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