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6.18 KB
- 文档页数:1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摘要:为解决山区普遍存在的水土流失、河岸坍塌、河道淤积和山洪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必须开展了以“安全、生态、发展、和谐”为总目标的安全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
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意义,分析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目标及原则,并对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一、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意义水资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如何保护好水资源,治理和改善水环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课题。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水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支柱。
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水资源紧缺程度不断加重,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农业大国,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02年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的1/4,居世界第109位,许多地区同时面临着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迫。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水资源问题,结合水土流失的特点,打破以往传统的观念,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性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以“三道防线”为主线,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两大主题,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达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目标及原则被列入综合治理的小流域须是存在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水土流失危害中的一种或几种灾害威胁,且位于丘陵山区,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闭合集水单元。
小流域整治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小流域是指地表水径流汇集的区域,其面积一般在几平方公里到几百平方公里之间。
由于小流域地域狭小,地形陡峭,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破坏。
为了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制定小流域整治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整治目标。
1. 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2. 提高小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3. 保护小流域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4. 促进小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整治措施。
1. 植被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种植等方式,加强小流域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2. 土地治理。
采取防护林、梯田、植被覆盖、地面覆盖等措施,减缓坡耕地水土流失速度,改善土壤质量。
3. 水土保持工程。
修建小型水库、拦河坝、沟渠等水土保持设施,减少地表径流速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农业生产方式调整。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保护水资源。
5. 环境监测与评估。
建立小流域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小流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实施保障。
1.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农民参与小流域整治,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 宣传教育。
开展小流域整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小流域整治的认识和参与度。
3. 技术支持。
加强小流域整治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整治工作的技术水平。
五、总结。
小流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家、农民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整治措施,才能有效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背景和意义小流域是指水系面积较小、流量较少且水位变化较小的河流流域。
由于小流域面积小、水量有限,往往容易出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源衰竭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需要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如下:1. 保护生态环境:小流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综合治理可以减少水污染,防止土壤流失,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小流域面积小,水量有限,通过综合治理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小流域地势相对较陡,易发生洪水、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通过综合治理,可以减少洪水威胁,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4. 促进经济发展:小流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综合治理可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条件,促进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包括生态恢复优先、综合治理、科学规划、社会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原则如下:1. 生态恢复优先:生态环境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生态恢复应优先考虑。
保护植被,恢复湿地,增加植被覆盖,解决水污染问题。
2. 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等方面问题。
通过综合治理,解决小流域面临的多种问题。
3. 科学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需要科学规划,包括确定治理目标、制定治理方案和计划、监测和评估等。
规划应充分考虑小流域的生态特点和发展需求。
4. 社会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形成多元化治理模式。
通过社会参与,增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性。
5. 可持续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治理三个方面。
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评估小流域作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单元,其综合治理成效评估对于指导后续治理策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考量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维度因素,以下是评估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的六个关键方面:一、水土流失控制效果水土流失控制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
评估应包括土壤侵蚀量的减少、植被覆盖率的提升、沟壑治理的成效等。
通过对比治理前后的卫星遥感影像、实地测量土壤侵蚀模数、植被覆盖度等指标,评估治理措施如梯田、水土保持林、草被恢复等对减少土壤侵蚀、保持水土资源的成效。
二、水质与水量改善水质和水量的改善是衡量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
通过设置水质监测站,定期监测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质参数,如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等,评估治理措施对改善水质的贡献。
同时,监测流域内水量的变化,评估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等措施的实施效果,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三、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增加是综合治理的长期目标。
评估应关注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的恢复情况,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成效。
通过物种丰富度、生物量、生态链结构等生态指标的监测,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提升。
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提升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评估应包括耕地质量的改善、灌溉系统的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等。
通过分析农作物产量、农民收入的变化,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效果,评价综合治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五、社区参与和社会经济效益社区参与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的关键。
评估应关注社区居民对治理活动的参与度、满意度,以及治理项目对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的贡献。
通过社会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居民对治理成效的感受,评估综合治理的社会接受度和经济效益,包括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六、政策与管理机制的完善有效的政策支持和管理机制是保障综合治理持续实施的保障。
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的分析摘要: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重视。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一直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性工作,本文基于水土管理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分析了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效益的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流领域;水土治理;保持措施研究在小流域管理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可以增强管理工作的效益。
而其中的水土保持指的是小流域的社会经济状态与自然状态,进而实现生态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满足区域性经济发展需要,进而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措施(一)农耕措施农耕措施主要是解决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相对有效的措施之一。
耕作农业时需要注意不同的耕作方式应该选择不同的耕作环境,最好是结合区域的气候、水文等因素,进而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
保证耕作方式因地制宜,避免农作物不被破坏,可以与土壤相适应,进而茁壮成长。
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及时存取水资源,避免土壤中的水分流失。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也要适当地进行施肥,因为肥料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还能解决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问题。
(二)生态措施当前,大多数土壤侵蚀问题都是由于人为活动造成的。
在这一进程中,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性森林和草地的丧失,导致了土地必须要直面降雨的冲击。
同时,在没有植被的情况下,河流冲刷下的水土流失将导致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一系列的灾害。
为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并在小流域内实施相应的生态-土壤保护对策,使其在小流域内得到良好的修复和保护。
当前,人工植树造林是最行之有效的生态手段,主要采用的是红豆杉、南方槐树等。
通过砍伐、播种和种植幼苗,对其进行栽培,从而实现林木的创建和再生,延长了对生物林和草场的覆盖范围和持续时间,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种植一些具有经济意义的物种,从而增加了水土保持措施的经济效益。
同时,在营建种草时,还应尽量选用本地品种,防止外来物种或外来物种侵入。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河流污染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一些流域内的环境污染情况严重,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本文对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简要分析与总结,主要对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进行概述,并对综合治理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引言生态清洁小流域就是指对流域范围下水土资源的积极保护,对水土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利用,使流域范围中的沟道保持自然生态状态,实现行洪安全,使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中,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同步发展的小流域。
1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指导思想在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不断完善过程中,需要学习自2003年以来我国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相关会议精神,并充分贯彻我国《水土保持法》,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小流域单元,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治理,确定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掌握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治理思路,最终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不断完善过程中,需要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1]。
并将重点流失区作为治理的重点,将治理与保护工作作为综合治理的重心,在治理中处理好坡面与沟道的关系,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积极合理的调动各方积极性,并强化吸收社会各界的资金参与,使改善生态环境,并提升人民生活质量[2]。
2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包括生态自然修复区、综合治理区以及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
2.1 生态自然修复区小流域中存在林地,需要运用一切保护封育方法,需要设置封禁标牌,明确封禁范围。
同时,需要在封禁治理的氛围中设置相关提示标牌,并在治理区范围的入口与出口设置带有警示性质的标牌,使人们清楚封禁的具体范围,让人们掌握与其相关的管理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为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及其评价模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ertainly! Here's a structured demonstration article based on the topic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Evaluation Models of Small Watershed Integrated Management":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及其评价模型。
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案例一、案例背景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对一个相对较小的流域进行多方位、全面的治理,以达到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和水量的目的。
下面以某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案例为例,探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效果。
二、案例描述1. 小流域概况该小流域位于某省的山区,流域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当地的重要水源地。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和污染,该流域水质严重下降,水量减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2. 治理目标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是提高水质,增加水量,恢复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
3. 治理方案3.1 水土保持通过修建水土保持设施,包括梯田、护坡、水渠等,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源地的稳定。
3.2 植被恢复通过植被恢复工程,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木和草本植物,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质。
3.3 水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流域内的污水进行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质。
3.4 水资源管理制定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水量配额制度、水资源税等,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地。
三、治理效果评估1. 水质改善经过治理后,小流域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主要指标如COD、氨氮等均达到了国家的相关标准。
2. 水量增加通过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措施,小流域的水量得到了增加,满足了当地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需求。
3.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后的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植被覆盖率提高,野生动植物种群也有了明显增加。
4. 经济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改善了水质和水量,也带来了经济效益。
治理后的水资源可以更好地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四、小结该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案例表明,通过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水质、增加水量、恢复生态环境,达到保护水源地的目的。
这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案例也为其他地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五、参考文献1.XXX.(20XX). 小流域治理技术手册. XX出版社.2.XXX.(20XX). 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与经验. XX期刊,XX(XX),XX-XX.。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小流域是指面积较小,河网密集,水量相对较小的流域。
在中国,小流域占据了整个流域体系的大部分,约占全国水域面积的70%以上。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导致了很多小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问题,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小流域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小流域的地形复杂,地势陡峭,植被覆盖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小流域普遍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这不仅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和水资源的浪费,还会引发洪涝灾害,影响农田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2.水质污染严重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小流域受到了严重的水质污染。
由于排放的废水和垃圾,小流域的水质受到了严重影响,不仅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系统,还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居民的生活用水。
3.生态环境破坏由于过度的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沙漠化等问题普遍存在,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具有较大的困难。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1.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通过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修筑沟渠、推广梯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恢复生态环境。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科学种植和施肥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
3.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小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通过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小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4.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是维护小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需要通过严格的生态保护,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
2024年小流域整治工作总结一、工作目标达成情况总结2024年,我国小流域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和实地考察,我们成功完成了规划中的小流域整治任务,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 水土流失控制效果显著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林草覆盖等措施,显著减少了小流域中的水土流失现象。
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得到了加强,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减少了土壤侵蚀,提高了土地质量。
2. 水质改善明显我们大力推进小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加强了水源保护工作,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小流域水质,水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3.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通过加强保护区域和生态建设,促进了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康发展。
恢复和建设了大量湿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推广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4. 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小流域整治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更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整治工作,小流域的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工作中的亮点和成功经验2024年小流域整治工作中,我们注意总结和推广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亮点:1. 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通过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建立了小流域整治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了多部门的合力。
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整治工作,避免了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境意识在整治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宣传教育,提高了居民的环境意识。
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居民对小流域整治工作的认知和参与度,激发了居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3. 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化作用在小流域整治中,我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整治工作。
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发展水资源、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效促进了小流域经济的发展。
912023.8武山县徐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魏向喜(甘肃省武山县水土保持站,甘肃 武山 741300)1 小流域自然概况徐黄沟小流域位于武山县榆盘镇,小流域总面积为1.87平方公里。
地处宁南陇东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
地貌类型为丘陵沟壑地貌,地面坡度大,沟壑纵横,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沟壑类型区地貌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
植被类型主要为人工栽植的乔木林和高山草甸,零星分布于梁峁沟坡、沟道。
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汛期(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根据武山县气象站2000~2020年实测资料,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
小流域内有徐黄村1个行政村,总人口587人,人均收入3794元。
2 水土保持措施布置与设计2.1 布设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主要内容和重点。
坚持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
通过对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综合考虑及治理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发展产业调整交通路网结构的思路新修生产道路,在村庄周边易滑坡地段布设护坡工程,配套排水渠和道路硬化工程。
针对小流域内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土壤条件,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特点,集中连片,因地制宜,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将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围绕流域内群众急、难、愁、盼需求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结合群众脱贫、产业发展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需要。
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激发广大群众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
2.2 措施设计在大于15°的坡耕地营造花椒经济林,荒山荒坡栽植侧柏;在侵蚀严重的沟道兴建谷坊防止沟底下切;在硬化的村村通道路路边布设排水渠溢流面、消力池和跌水,相互结合,防止路面被水冲毁;在村庄易毁路边修筑护坡,保障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小流域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05T10:32:29.030Z 来源:《中华建设科技》第9期供稿作者:李国明[导读] 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果、草初具规模。
治理后运行效果非常明显李国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五家子镇水利站辽宁阜新123137)
【摘要】海四台小流域治经过综合治理后,治理程度由20 .4%,达到90.3%,蓄水效益达71.1%,保土效益达91.5%,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果、草初具规模。
治理后运行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模式:效益分析
The small river valley manage mode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Li Guo-Ming
(Mengxin county dawujiazi town water conservancy stationMengxinLiaonin123137) 【Abstract】Sea four set small river valleys cure process comprehensive manage degree from 20.4s after manage%, attain 90.3%, retain water the performance reach to 71.1%, protect a soil performance to reach to 91.5% and manage area soil erosion to get valid control, wood, fruit, grass beginning scale.After manage circulate effect very obvious. 【Key words】The small river valley manage a mode performance analysis 1. 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概况七家子乡海四台小流域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西部,属于细河流域伊马图河支流佛寺水库上游,流域面积13.18 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17Km2,属于石质低山丘陵区。
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区,海拔高程210-550m ,相对高差340m。
地势为西高东低。
坡度范围6°~28°,沟壑密度2 9Km/Km2。
土壤多为轻壤土,土层厚0.2-2.1m,有机质含量0.87%,PH值7.5左右。
项目区土地资源面积1318hm2,治理前土地利用状况为:农业用地381hm2,占金区面积的28.9%;林业用地254hm,占全区面积的19.3%;荒山荒坡面积615hm2,占全区面积的46.7%;其它用地68hm2,占全区面积的5.1%。
治理后土地利用现状:农业用地面积没有变化,占28.9%;林业面积592hm2,占44.9%;草场面积307hm2,占23.3%;其它用地38hm。
,占2.9%。
全区人均土地面积10.7亩,人均耕地面积3.1亩。
项目区治理前植被较差,林草面积355hm,覆盖率26.9%:治理后林草面积达到899hm2,覆盖率达到68.2%。
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原来2 0.4%,达到90.3%。
1.2社会经济状况流域内有人口1844人,其中:农业人口1703人。
农业劳动力821人。
人口密度为140人/Km2。
农村产业结构:治理前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总产值147万元,人均收入1028元,粮食平均亩产265kg;小流域治理后农、林、牧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2 38万元,增长61.9%,人均收入1568元,增长52.5%,粮食平均亩产470kg,增长77.3%。
2. 治理规模与模式
2.1治理规模小流域治理期为3年,治理程度由20 .4%,达到90.3%,蓄水效益达71.1%,保土效益达91.5%,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果、草初具规模。
项目区增加林草面积544hm。
,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100%,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保工程安全度汛,生态环境达到良性循环。
农、林、牧各业有较大的发展,总产值、总收入增加近60-55%,粮食产量增加70~80%,人均收入比治理前提高46~47%。
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8l7hm2,综合治理后治理工程总面积738hm2,其中:水平梯田113hm2,地埂植物带40.6hm2,经济林果30.7hm2,种10.5hm2,封禁治理664.9hm2,谷坊11座,蓄水池2座,沟头防护6.2Km,农田作业路7.8Km,淤坝地6座,方塘1座。
2.2治理模式。
坡面治理模式是:小于3°的坡地,采取改垄措施,沿等高线改顺水垄为水平垄,大弯顺势小弯取直。
3°~5°的坡地采取地埂植物带治理措施,沿等高线方向,依据不同坡度确定植物带间距;5°~1 5°的坡地修筑水平梯田,沿等高线方向修筑梯田埂,按十年一遇3-6小时最大暴雨和不同坡度确定梯田断面,满足机耕灌溉、安全稳定、经济耐久要求,达到蓄水、保土、保肥、增产的目的;15°以上的坡地,一律退耕还林、还草、还果,采取水平槽整地、果台整地,先整地后造林。
选择坡度小、土质肥沃、土壤水分条件好的地块布置经济林,土层较薄的地块布设灌木林。
坡度较大、土层较薄、相对集中连片、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荒坡做为养畜基地。
环山等高线设置截水壕,拦蓄径流;选择优质牧草改良草场,增加产草量和载畜量,确保畜牧业的稳步发展。
沟头治理,在距沟沿以外挖截水沟、修沟边埂,沟内和埂外种植沙棘,防止沟沿扩展,沟头洼地垂直水流方向营造乔灌混交林带,防止沟头前进。
沟坡治理,沟坡坡度均在35°~70°之间,在沟坡栽植沙棘、紫穗槐,配合种植一定数量的柠条、草木栖等,增加植被覆盖度,防止沟沿扩展。
沟道治理,在支毛沟上游修筑谷坊,种植沙棘、杨树、柳树等防冲刷耐湿性树种,背风向阳的谷坊内种植果树。
沟底全面造林,构成沟底防冲林和速生丰产林。
在侵蚀沟中游口窄肚大处修建淤地坝,起到稳定和抬高侵蚀基点、蓄洪、拦泥沙、落淤造地作用。
在主要支沟汇流处修建塘坝,拦蓄地表水,抬高地下水水位,为灌溉提供水源。
3. 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经治理前后对比分析计算,治理后项目区每年增加粮食产量117.2×104kg,增加果品104×104kg,增加枝条57.2×104kg,直接经济效益220.92万元,治理投入63.7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3.47。
3.2生态效益项目区综合治理面积7 38hm。
新增林草面积544hm2,植被率由原来20.4%提高到90.3%。
年增加蓄水总量37.0×1 04m3,蓄水效率为73.1%。
年保土总量28.5×104t,保土效率为92.1%。
3.3社会效益海四台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后,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有效拦蓄降水,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通过开发荒山、荒沟,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林牧用地比例趋于合理,有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社会效益显[文章编号]1619-2737(2009)06-16-053
[作者简介]李国明(1957-),男,工程师,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