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试题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3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复习《孙权劝学》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四)课文分析1/ 10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
(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鸣啾啾)2/ 10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4 孙权劝学(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相待,大兄⑤何⑥见事之晚⑦乎!”肃⑧遂⑨拜蒙母,结友而⑩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眼睛。
⑤何:为什么。
⑥见事:知晓事情。
⑦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⑧遂:于是,就。
⑨拜:拜访,拜见。
⑩别:告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像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及试题伤仲永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11、泯然众人矣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比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被14、伤仲永哀伤、伤感15、养父母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17、从先人还家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20、固众人本来21、即书诗四句写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题三、文言文阅读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________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9.在语段空格处,应填写的关于时间的词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30.解释下列字词意义。
中间( )虽( ) 名( )绝( )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2.划出语段中的侧面描写,说明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3.结尾的“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29.俄而 不久,一会儿 30.中间夹杂 即使 说出 消失、停止 31.(宾客们)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声音;3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通过对听众害怕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侧面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3.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又可起到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
34.三、文言文阅读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23.解释文中加点词:昔( ) 触( )折( )维( ) 西北( )潦( ) 24.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A. B.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C. D. 温故.而知新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5. 翻译下列句子: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汇总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复习《孙权劝学》《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期末复习题集锦白凤九年制学校黄志君1 .请用“ /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一处〕〔2分〕非复吴下阿蒙2.解释以下加点的字⑴权谓吕蒙曰⑵蒙辞以军中多务⑶孰假设孤〔4〕蒙乃始就学〔 5〕即更刮目相待〔6〕刮目相待:3.翻译以下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译: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4. 按要求作答:(1〕本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2〕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2分〕〔3〕.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用“刮目相待〞又是形容什么?〔4〕.从文章哪几处可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2 分〕〔5〕本文为劝学,孙权先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 6〕说说你从吕蒙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
〔 2 分〕(7〕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两个成语。
〔2分〕(8〕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这句话的理解。
(9〕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10〕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11〕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
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5.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1分〕A.治经为博士耶为:成,当B.但当涉猎但:然而,却C.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D.鲁肃过寻阳过:到6.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但当涉猎 ( 应当 ) B见往事耳(了解)C自以为大有所益( 好处 ) D .非复吴下阿蒙 ( 收复 )7.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这两个成均出自本文。
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昵的味B.文章中,的是真相的,蒙的有侃的味道,二者的道〕D.大兄何事之晚乎〔古代自家兄的尊称〕情是不同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文言文学
习资料(全套)
本文档为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文言文研究资料的全套内容,包含800字以上的研究资料。
在本套研究资料中,你将会研究以下内容:
1. 古代文言文的背景和特点
- 探索古代文言文的发展历程,理解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 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包括词汇、句法和语法的使用方法。
2.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 研究如何读懂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义。
- 掌握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古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 研究如何运用正确的古代文言文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 掌握古代文言文中的文体技巧和写作要点。
4. 古代文言文的经典作品
- 阅读并理解一些经典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如《论语》、《孟子》等。
- 分析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提升你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5.伤仲永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解释:)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世隶.耕()称.前时之闻()仲永之通悟..()彼.其受之天也()其诗以养父母、..为意()泯然..众人矣()....收族贤.于材人..于邑人()..(贤:。
材人:)环谒其文理..宾客其父()..皆有可观者()稍稍或以钱币乞.之()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 余闻.之也久()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然: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其父() 2于是宾客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三、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10.木兰诗一、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旦.辞爷娘去()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十二转()..鸣啾啾()万里赴戎机..()策勋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出郭相扶将雄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②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的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安徽省舒城县舒城第三中学涂德根整编辑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5、泯然(众人..)矣()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0XX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下册: 4 孙权劝学一、解释加点的词1、卿今当涂掌事当:当涂: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经:博士:......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
当:。
见:往事:.....4、孰若孤孰:5、蒙乃始就学乃:6、即更刮目相待更:...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二、翻译下列各句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四、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本文主要通过 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___________ _______ __;吕蒙是。
3.鲁肃的话表现他 _________ 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 ;文末“_________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五、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七年级下册 8 1.《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代编的《》一书。
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汗()()燕山(...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胡骑().辔头(.)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⑶出郭相扶将(郭:)...策勋十二转(策:)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⑷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意思是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7.木代父从的原因是什么?答:8.“旦辞娘去⋯⋯但燕山胡啾啾”一句从表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9.木到家后的一系列作表了木怎的心情?有哪些?答:10.“ 市,西市鞍,南市,北市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
七年级语文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题[人教版]含答案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第一单元《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还家( )..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
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
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复习《孙权劝学》《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卿言多务,孰若孤?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8.蒙辞以军中多务。
(四)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的“”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伤仲永》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自: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文章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A B C D 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受于人者不至”。
(引号内填原文) 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①从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讲: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答: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①籍贯金溪②姓名方仲永③身世民④家世世隶耕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事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答: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答: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释: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2.省略句:(1)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2)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3)省略介词:“受之天”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八、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书写)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对…...感到惊奇)(宾客,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跟着)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木兰诗》1.本文《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一书。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⑵万里赴戎机(赴:奔赴)⑶出郭相扶将(郭:外城)⑷策勋十二转(策:记功)⑸著我旧时裳(著:穿)⑹关山度若飞(度:度过,过)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意思是粘贴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通伙,意思是伙伴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
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后一问意近即可)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意近即可)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画线的第一句(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写出了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7.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答: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答: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答: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
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
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