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体质辨识观察耳穴贴压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的疗效
- 格式:pdf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2
耳部铜砭刮痧联合耳穴贴压改善阴虚火旺型失眠症的护理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本文评估耳部铜砭刮痧联合耳穴贴压在改善阴虚火旺型失眠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观察2023年6月至2023年7月的护理门诊患者,以30例阴虚火旺型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给予常规西药干预方案与耳部铜砭刮痧联合耳穴贴压干预方案,并对睡眠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利用统计学方法予以比对。
结果:两组方案相比较,试验组更为优异(P值<0.05)。
结论:在改善失眠症患者中,应用耳部铜砭刮痧联合耳穴贴压技术为更佳干预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大力推广。
【关键词】耳部铜砭刮痧;耳穴贴压;失眠症;护理效果通过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的学习,经过各个基地游转学习培养了循证护理思维,拓展了护理科研思维,提高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创新与运用能力。
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在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要去创新,要用脑思考,用心琢磨,用行动去实践。
在广东省中医院学习了虎符铜砭刮痧,铜砭刮痧在耳部刮痧有很好的改善失眠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受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生活压力等因素影响,使人易出现精神疲惫,导致精神不振,健忘,五心烦热,失眠等,临床阴虚火旺型为常见证型,其病因病机为肾精耗伤、虚火扰神。
失眠症的患病率逐年递增,严重危害民众身心健康,若不采取及时干预措施,会极大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诱发心脑血管疾病[1]。
故此,本文以30例阴虚火旺型失眠症患者为例,重点观察耳部铜砭刮痧联合耳穴贴压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证据,具体内容表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23年6月至2023年7月为限,以30例阴虚火旺型失眠症患者为例,采用系统抽样法,每组安排(n=15);试验组:男女占比:8∶7;年龄限值:36--65岁(50.5±4.28)岁;病程均值(8.45±3.17)个月;对照组:男女占比:7∶8;年龄限值:37--66岁(51.5±4.17)岁;病程均值(9.31±4.29)个月,资料差异(P>0.05)。
辩证论治穴位敷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4-06-03T11:10:12.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9期供稿作者:杜绪华黄元和秦秀荣[导读] 失眠症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有关.临床上诊治初患失眠患者。
杜绪华黄元和秦秀荣 ( 东阿县中医医院聊城东阿 252200) 【摘要】目的观察自制中药膏穴位敷贴治疗瘀血内阻型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瘀血内阻型失眠患者7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5例采用足底涌泉穴、神阙穴、三阴交穴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35例采用阿普唑仑0.8mg睡前口服;疗程4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自评问卷(PSQI)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5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SQI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SQI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瘀血内阻型失眠疗效显著。
【关键词】瘀血内阻型失眠症中药膏穴位贴敷 PSQI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012-02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1]是指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疾病,重者可有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头晕,心悸,食欲不振,甚至导致认知功能及行为情绪方面的改变,增加了抑郁症焦虑症的患病风险。
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我国的失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43.1%的成年人曾不同程度的受到过失眠困扰[2]中医药治疗失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笔者依据中医外治理论,选用活血化瘀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失眠症患者70 例,入选病例依单盲、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 例,进行平行阳性对照。
中药耳穴贴敷治疗失眠阴虚火旺证的临床观察
何羽
【期刊名称】《哲理》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将65例失眠阴虚火旺证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3例,采用中药决明子进行耳穴贴敷法,对照组32例,采用耳穴埋针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从而得出结论:中药耳穴贴敷治疗失眠阴虚火旺证疗效显著。
【总页数】3页(P40-41,44)
【作者】何羽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加味温胆汤配合耳穴贴敷治疗脑梗塞后痰热内扰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J], 张丽娜
2.中药熏洗加耳穴贴敷护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J], 曾燕;刘婷婷;杨娟;莫杰
3.更年安神方治疗失眠阴虚火旺证72例临床观察 [J], 黄俊山;苏灿斌;张娅;张一帆;李璟怡;杨臖;朱莹;郁阿翠
4.甘麦大枣合酸枣仁汤治疗失眠(阴虚火旺证)临床观察 [J], 徐丹;高红勤
5.黄连阿胶汤加减辅以耳穴贴敷治疗卒中后失眠症84例临床观察研究 [J], 褚爱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观察耳穴磁珠贴压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发表时间:2016-07-28T10:35:12.3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杨洁陆佳[导读] 临床上应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失眠症疗效满意,且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江苏无锡 214071摘要:失眠症为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常因其伴发一系列症状,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
临床上应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失眠症疗效满意,且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
本文通过对56例失眠症患者采取耳穴磁珠贴压的疗效进行观察,有效率高达94.6%。
关键词:耳穴贴压;失眠症;疗效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1]。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全国调查问卷统计显示:高达38.2%的中国城市居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眠。
一项针对中国6城市的普通人群睡眠问题的调查表明,成年人在过去的12个月内有失眠症状的比率高达57%,其中北京60%;上海62%;广州68%,女性失眠率是男性的1.4~2倍。
耳穴贴压法简称压丸法,简便易行,能持续起到刺激作用且安全无副作用,适用于年老、体弱、儿童怯痛和不能坚持每日就诊者。
2014年8月~2015年12月期间,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在临床上采用耳穴磁珠贴压治疗失眠患者5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患者,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23岁;男性21例,女性35例;病程最长15年,最短2个月。
2.1 诊断标准(1)参照《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的中国成年人失眠诊断标准:①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min;②睡眠质量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③总睡眠时间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h。
(2)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
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结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1.4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耳穴贴压治疗能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疗效显著。
【关键词】耳穴贴压失眠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171-01失眠,中医称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思想压力越来越大,不寐患者日渐增多,如何帮助人们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睡眠质量,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我科于2012年10月-2013年12月运用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病人,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的失眠病人58例随机分为两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3月―3年,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用耳穴贴压加内科药物治疗。
耳穴贴压取穴:主穴为神门、枕、皮质下、心、垂前、耳尖。
随证配穴:肝火上扰加肝,心肾不交加肾,胃腑不和加胃,心脾两虚加脾,心胆气虚加胆。
方法:先观察要贴压的穴位区有无变色、红肿、隆起等,再用探针在该穴区探压,用力均匀,找到压痛敏感点,即痛点,用探针刺激数下,75%酒精棉签消毒耳廓,然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王不留行籽穴贴对准耳穴贴压好,按压片刻,注意按压的强度,使耳廓有沉、酸、麻、发热、胀痛感(即得气)为度,每次贴压一侧耳穴,2天更换一次,每日按压4次,即早、中、晚和睡前三十分钟,每次每穴1—2分钟,10次为一疗程。
耳穴压丸配合针刺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疗效观察薛新丽1,杨瑞2*(1.北京市朝阳区双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22;2.北京市朝阳区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29)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耳穴压丸配合针刺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我科2018年2月 2019年10月就诊的失眠患者共96例,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采用耳穴压丸配合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共治疗14d。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2.50%和91.67%,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的PSQI评分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耳穴压丸配合针刺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失眠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失眠;阴虚火旺型;针刺疗法;耳穴压丸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978X(2020)05-0016-0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班、熬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伴随因素,失眠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长期的失眠会引起一系列内分泌失调、紊乱等问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也随之降低,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
而目前常采用的镇静安眠药物,长期服用容易造成药物依赖甚至影响认知功能。
耳穴压丸和针灸协同治疗睡眠障碍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势,能较好地改善失眠症状,具有重大意义。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 2019年10月就诊于我科的失眠类型患者96例,男47例,女49例;年龄45岁 65岁,平均(55.57ʃ5.97)岁;病程1a 5a,平均(2.57ʃ0.68)a;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54例,初中及以下4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8例。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耳穴压丸法治疗失眠100例疗效观察李世忠刘志雄【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压丸法治疗失眠的疗效。
方法:将门诊100例失眠患者通过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压迫刺激治疗,一周更换一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辅以心理治疗。
结果:治疗组痊愈35例,好转6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结论:耳穴压丸法治疗失眠疗效明显。
从2010年到2012年,我科门诊共用耳穴压丸法治疗失眠患者10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资料与方法共筛选失眠病例共100例,其中女性56例,男性4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8岁,平均58.3岁,病程1月至2年6月不等。
患者均排除器质性病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失眠症分为五种证型:1肝郁化火型;2.痰热内扰型;3.阴虚火旺型;4.心脾两虚型;5.心胆虚怯型。
上述病例中伴烦躁易怒,便秘,舌红脉弦等症状者,辨证为肝郁化火型,共26例;伴见症状为胸闷脘痞,口苦痰多,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者,辨证为痰热内扰型,共12例;伴见症状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者,辨证为阴虚火旺型,共24例;伴见症状为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舌淡苔薄,脉细弱者,辨证为心脾两虚型,共27例;伴见症状为多梦易惊,心悸胆怯,脉弦细者,辨证为心胆虚怯型,共11例。
1.2 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如下:1.2.1 症状标准:1.2.1.1 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1.2.1.2 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1.2.2 严重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1.2.3 病程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
1.2.4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耳穴贴压结合护理干预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究失眠症病人应用耳穴贴压+护理干预对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
方法:此次参加研究的60例受试者,选取时间段为2020年10月到2022年1月,将其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30例受试者,分析耳穴贴压对病人睡眠质量的影响。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量表评分更高,所有数据经T检验后显示P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常规临床护理基础上,添加中医耳穴贴压,对失眠症病人症状的改善效果更明显,值得积极推广。
【关键词】耳穴贴压;护理干预;失眠症;睡眠质量失眠症患者通常表现为夜间无法入眠,属于睡眠障碍性疾病。
夜间睡眠对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1]。
患者长期处于失眠状态下,对机体和精神均会造成较严重的损伤,干扰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2]。
此外,临床安眠类药物长期服用容易产生依赖性。
基于此,文章选取在我院住院部接受失眠症治疗的60名病人作为此次研究受试者,探究失眠症病人应用耳穴贴压+护理干预对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现将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参加研究的60例受试者,选取时间段为2020年10月到2022年1月,将其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30例受试者,其中2组病人性别比例:男女16/14、男女15/15,年龄范围(岁):20到73,平均值(岁)分别为:观察组(52.1±4.6)、对照组(52.2±1.0),对比两组资料,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药物治疗。
睡前服用:阿普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215)0.4毫克。
观察组:给予耳穴贴压+专项护理,具体:⑴耳穴贴压:选穴:神门、皮质下、肾、胃等;病人取坐位,常规酒精消毒,用胶布粘贴王不留行籽,然后按压,力度以患者感到酸、麻、胀为宜,留置3到 5 天,定时更换,两侧耳阔交替进行。
耳穴贴压法治疗阴虚质失眠症50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法治疗阴虚质失眠患者的疗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对50例失眠患者且经体质辨识为阴虚质者进行耳穴贴压法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并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前后的匹兹堡评分、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D、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比较的T值分别为16.981、-13.095、16.152、6.473、13.727、12.960、4.831、8.647,且治疗后的睡眠效率分值显著高于治疗前,对应的P值均<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耳穴贴压法治疗阴虚质失眠症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耳穴贴压法失眠症阴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331-02失眠,中医亦称为“不得眠”、“不得卧”、“目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笔者通过耳穴贴压法治疗阴虚质失眠患者5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研究内容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选择病人共50例,均通过中医治未病体质辨识后为阴虚质或阴虚质评分较高者,年龄46~65岁之间;其中病程最短两个月,病程最长十五年。
1.2 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3 治疗方法1.3.1 取穴:心、神门、交感、皮质下、安眠、肝点、肾点1.3.2 操作:首先用75%的酒精对耳廓进行消毒,选穴后每穴用胶布(1cm×1cm)将王不留行籽(2mm)固定于耳穴上,第一次由医者指导患者操作,轻轻按揉,力度以患者感到胀痛但能忍受为度,嘱患者自行按压3次/d,于三餐后按压,每次每穴按压3次,每两天更换1次,10次一个疗程。
治疗两个疗程,两个个疗程之间休息一周,观察疗效。
1.4 疗效判定根据国际标准的睡眠效率值(睡眠率))计算公式: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总时间×100%。
耳穴贴压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性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睡眠障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高血压患者的主诉[1],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睡眠质量与血压、心率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60岁的人群,睡眠时间≤5 h/d 会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病概率[2]。
近年来,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在临床推广使用,但其确切疗效尚缺乏足够证据,本研究旨在证实耳穴贴压在改善高血压性睡眠障碍的实际临床疗效。
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0 月~2017年12月于就诊于哈尔滨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门诊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伴睡眠障碍证属阴虚阳亢型患者86 例。
1.2诊断标准1.2.1眩晕的诊断标准1.2.1.1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①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②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1.2.1.2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①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②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1.2.2失眠的诊断标准1.3.2.1西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DM-3-R)》确定。
①W睡眠障碍为惟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W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觉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W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1.2.2.2中医诊断标准: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耳穴贴压法在不同中医证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李炜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21年第7期李炜基金项目:虹口区临床医学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编号:HKYQ2018-22)作者单位:200434 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科【摘要】失眠,中医亦称为“不寐”,多由机体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引起脏腑功能紊乱,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耳穴贴压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阴阳平衡、调节脏腑功能的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特点,对改善失眠症状有独到的疗效。
现将汇总整理近5年的相关文献,针对不同证型失眠患者的耳穴贴压治疗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失眠;耳穴贴压;中医辨证中图分类号 R25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1)14-015-04Research progress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uricular plaster therapy in insomnia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CM syndromes Li Wei. Family Sickbed Departmen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Liangcheng Xincun Street, Hongkou District, Shanghai 200434,China【Abstract】 Insomnia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in the body. Yang does not enter Yin, resulting in functional disorder of viscera. The disease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heart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ver, gallbladder, spleen, kidney and other viscera.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therapy is anappropriate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stimulate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and regulate the function of viscera. It is simple, safe and effective, and has a unique effect on improving insomnia. The author will summarize therelevant literature in recent 5 years, and summarize the auricular plaster therapy for insomnia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yndrome typ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Insomnia;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therap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长或睡眠质量不满足而造成白天社会功能下降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时睡时醒、醒后难眠、多梦等,常伴日间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疗效观察【目的】 2007年美国睡眠医学会调查发现不同国家的成年人失眠的患病率为30%[1],2011年中国香港调查为39.4%[2]。
睡眠障碍常影响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失眠症中医学称“不寐”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一类病证,或因睡眠障碍,表现入睡困难、早醒等一类病证,每遇劳累和情绪紧张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于失眠症从定义、流行病学、病因、病理机制、临床分型、症状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讨论。
中医耳穴贴压治疗是目前治疗失眠症采用非西药疗法中的常用方法,试分析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疗效。
【关键词】耳穴贴压、失眠、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025-01耳穴贴压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耳穴贴压法是在耳针基础上,替代针刺治疗的一种有效的疗法,由于贴压法痛苦小,费用低、疗效高,且具有不引起药物依赖,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患的优势,易被失眠患者接受,特别适合年大体弱,精神紧张的患者。
目前为止,临床上尚无一种理想的安眠药物,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
在失眠的治疗上,应强调个体化原则,在采用耳穴贴压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行为、认知等综合治疗,增强病人战胜失眠的信心,使患者更快、更好地解除失眠带来的各种烦恼。
多数治疗失眠的药物易引起耐受性和依赖性,且常出现“宿醉”现象,影响患者第2天的工作,并可能增加次日的日间睡眠,从而干扰夜间入睡,使治疗进一步复杂化。
对应于药物治疗的缺陷和不良反应,耳穴贴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给中医耳穴应用带来了广阔的远景。
耳穴贴压治疗失眠效果显著,经临床确诊为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患者,张颖新,彭国富[3],治疗取患者双侧耳穴。
主穴神门、心、皮质下、垂前,均治疗个疗程后进行评分,结果患者显效率82%,有效率93%。
耳穴贴压加中药敷贴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护理摘要】目的:评价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耳穴贴压加中药敷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将1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组予耳穴贴压加中药敷贴治疗,对照组予安神补脑液内服,疗程30天,停药后随访30天。
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效果。
结果:治疗组完成76例,对照组完成72例。
治疗30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耳穴贴压加中药敷贴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作用持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良好而持久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关键词】耳穴贴压;中药敷贴;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失眠【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351-01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致使失眠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
失眠现已成为威胁世界各国公众的一个突出问题,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并可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
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患者依从性差,很多时候难以取得满意疗效。
因此,探寻一种新的治疗失眠的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笔者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耳穴贴压加中药敷贴治疗失眠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制定[1]:(1)睡眠障碍几乎为惟一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到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
(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妨碍社会功能。
(4)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1.2 一般资料 160例研究病例来源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医院的失眠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
耳穴贴压治疗失眠临床体会失眠为临床常见之病症。
笔者自1991年开始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失眠症60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60例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5年。
失眠的诊断依据是: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经相关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本组60例患者治疗前均符合不寐诊断依据。
2治疗方法选穴:主穴为神门、交感、心、枕、皮质下。
配穴:心脾两虚型治疗时主穴配脾;阴虚火旺型治疗时主穴配肾;心胆气虚型治疗时主穴配胰胆、肝;肝郁化火型治疗时主穴配肝;痰热内扰型治疗时主穴配三焦、脾、肺。
操作方法:用75%酒精常规消毒耳郭,待酒精挥发,皮肤干爽以后,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于双耳所选主、配穴上,按揉约1分钟,嘱患者每日按揉上述诸穴3~5次,每次每穴按揉不少于1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及灼热感为佳,隔1~2日换一次。
贴10次为一疗程。
治疗期间停用中西药及其他疗法。
注意事项:耳郭有炎症或破溃者,不宜采用此方法,对胶布过敏者须使用防过敏胶布。
3 治疗结果治疗60例,经1~2个疗程治疗,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42例,占70.0%;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17例,占28.3%;无效(症状无改变)1例,占1.7%。
总有效率98.3%。
4 典型病例赵××,女,70岁,护士已退休。
半年来夜间睡眠多梦易醒,白天体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不华,健忘心悸,舌质淡,苔少,脉细数。
证属心脾两虚,心肾不交。
患者非常痛苦,每天睡前服安定,睡眠仍不好。
治疗耳穴贴压神门、交感、心、枕、皮质下,配脾、肾、肝,治疗一次后,停服安定,第2天患者告诉我:耳穴贴压当天晚上睡眠特别好。
又连续治疗5次,痊愈。
5 讨论中医学认为睡眠由心神所主,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中医综合护理耳穴贴压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和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耳穴贴压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和临床价值分析。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120例于2021年8月-2022年8月到我院接诊的120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配原则分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综合护理耳穴贴压。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睡眠质量。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PSQI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PSQ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综合护理耳穴贴压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中医综合护理;耳穴贴压;睡眠质量;改善效果睡眠障碍是大部分患者及人群常出现的一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1-2]。
临床近些年接诊情况进行分析后能够发现,睡眠障碍患者持续上涨,急需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睡眠问题,通过采用耳穴贴压的方式能够积极促进患者睡眠障碍问题,同时通过结合综合护理,能够使患者快速恢复良好睡眠[3-4]。
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医综合护理耳穴贴压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和临床价值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选取120例于2021年8月-2022年8月到我院接诊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
对照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43~79岁,中位值(61.25±3.56)岁;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42~79岁,中位值(60.52±3.31)岁;两组一般资料同质化(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
观察组采用耳穴贴压疗法:(1)由我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生选择患者垂前、神门、内生殖器官、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作为主穴,根据患者情况对其进行加减,肝火旺、脾胃不和、心神不全、心脾皆虚均分别加肝胆、脾胃、心肾、心脾。
浙江中医杂志2019年8月第54卷第8期・585・基于中医体质辨识观察耳穴贴压治疗阴虚火旺型失昵患者的疗效*
李剑霜郑婷婷郑娅吕智隸
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金华321000
关键词中医体质辨识耳穴阴虚火旺失眠
失眠是指经常无法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睡眠紊乱现象,严重时更会影响人体健康。
有研究发现失眠主要证型中阴虚火旺型占有近1/3比例⑴。
中医体质学是“辨体一辨证一辨病”最重要的理论基础⑷,是治病求本的关键。
本研究基于中医体质辨识采用耳穴贴压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失眠诊断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叫阴虚火旺证辨证分型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⑷。
1.2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阴虚炎旺型失眠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
观察组年龄53.78±6.65岁,病程6.37±3.28月;对照组年龄53.67±6.28岁,病程6.69±3.42岁。
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纳入标准:①签署知情同意、同时符合上述失眠诊断标准和阴虚炎旺者;②年龄45-65岁;③病程超过1个月者;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7分;⑤患者未曾服用治疗本病的药物及其他治疗措施。
1.4排除标准:①全身性疾病所致失眠,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引起者;②精神病患者,合并有造血系统、肝、心血管、肺和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③存在心理冲突或重大生活事件未处理者;④酒精、药物滥用者。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耳穴压豆进行治疗。
对照组取脑、心、神门、内分泌耳穴。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
表2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DS01-A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进行体质辨识。
根据体质辨识结果进行配穴:阴虚质加肾、皮质下;气虚质加脾、胃耳穴;痰湿质加肺、脾耳穴;湿热质加肺、大肠耳穴;瘀血质加肝、脾及耳尖放血耳穴;气郁质加肝、胆、交感耳穴。
单侧磁珠贴压,3天后换耳,每日按压5次,每次1分钟,睡前必须按压。
治疗21天后评估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断:采用PSQI评分表评价睡眠质量⑸,分为0~21分,总分愈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
PSQI量表评分减分率[减分率=(治疗前PSQI评分-治疗后PSQI评分)/治疗前PSQI评分X100%]。
痊愈:减分率为76%~ 100%;显效:减分率为51%-75%;有效:减分率为25%~ 50%;无效:减分率<25%
3.2治疗结果:在课题进行期间治疗组胶布过敏2例,自动放弃2名,对照组自动放弃1,均终止试验。
观察组最终46例完成治疗(男19例,女27例),对照组49例完成治疗(男23例,女26例)。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PSQI量表各项积分及总分比较,见表2。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o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68288295.65%°对照组4931622883.67%
两组在治疗前、后PSQI各项目积分及总分的比较G±s,分)
组别时间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总分观察组治疗前 2.54±0.50 2.46±0.50 2.48±0.50 2.67±0,59 1.91±0.4 1.28±0.4613.35±1.04(46例)治疗后0.87±0.65°0.83±0,74°0.98+0.68°0.96±0.F0.70±0.70A0.35±0.48* 4.67+2.20A 对照组治疗前 2.53±0.50 2.33±0.51 2.41±0.49 2.53±0.59 1.96±0.35 1.29±0.4713.04±1.34(49例)治疗后 1.26±0.76 1.35±0.69 1.37±0.73 1.22±0.56 1.12±0.560.61±0.61 6.96±2.5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P<0.05o
------------------------------------------4体会
*基金项目:金华市中心医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基于中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目前主要有抗焦虑、抑郁等药医体质辨识观察耳穴砧压治疗阴虚火旺失眠患者的疗效,物,长时间服用易造成药品依赖’且有一定的副作编号:JY2016-2-13用。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中医药在治疗
・586・浙江中医杂志2019年8月第54卷第8期乌梅丸治疗顽固性失眠验案
周润津林兴栋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乌梅丸顽固性失眠医案
顽固性失眠是指长期持久的难以入睡,频繁或持久的觉醒、早醒,持续3周以上,且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睡眠障碍,属中医学“不寐”范畴。
笔者导师林兴栋教授善用经方辨治失眠症,效果满意。
现择其运用乌梅丸治疗顽固性失眠典型病案如下.并阐释其证治机理。
方某,男,54岁。
主诉:入睡困难2年余,于2018年8月26日初诊。
患者2年前因工作不顺等原因开始出现入睡困难,间断服助眠药(思诺思),伴夜梦多,常于凌晨2 ~3点醒来,醒后难入睡,自觉肢体乏力,咽干口苦,白天精神困倦,注意力难集中,影响工作,遂于我院门诊就诊。
进一步问诊,知患者平日感头部胀闷、咽部干痒不适,四肢畏寒(过肘膝部),腰部酸软感.纳差,大便稀,不成形,1~2次/天,舌黯、苔白偏干,脉弦细。
查体:双眼结膜充血,咽部扁桃体I度肿大,轻度充血,淋巴滤泡增多。
既往史:高尿酸血症、腰椎间盘突出。
中医辨证:厥阴证(上热下寒)。
处方:乌梅、白芍、天冬、首乌藤各30g,盐牛膝、酒萸肉各20gJ|茸、太子参、醋香附、酸枣仁各15g,淡附片(先煎)、桂枝、干姜、黄苓、炙甘草各10g,黄连5g,细辛(先煎)、肉桂(冲服)各3g°8剂,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同时嘱患者尝试停用助眠药,若难以入睡可酌情服用。
二诊:患者怕冷感较前改善,但入睡困难感仍在,于原方加入北沙参
#通讯作者:林兴栋,E-mail:linxdlili@
失眠有独特优势。
笔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采用体质辨识,以便更精准的进行治疗。
体质辨识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属于阴虚质29人(63%)、气虚质11人(24%),湿热质4人(9%),气郁质2人(4%),阴虚质占比最大,说明辨证分型与辨体质总体分布趋势是一致的,在耳穴选择时,兼顾体质因素,根据患者体质有针对性地加用穴位,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在睡眠质量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辨体一辨证一辨病结合的思路指导临床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疗效。
5参考文献30g以补益肝阴。
5剂。
三诊,诉症状缓解明显,睡眠时间每日可有5~6小时,中间仍会醒来,醒后可再入睡2个小时,大便偏软,成形,腰部酸软感仍在,舌脉同上,查体:扁桃体现无肿大,滤泡较前减少。
于原方加补骨脂10g,继服2周。
四诊:患者已基本停用安眠药,每日基本能保证6~7小时睡眠,时咽干无口苦,四肢畏寒感明显减轻,大便日1次,成形。
现遗留腰部酸软感,嘱其针灸推拿门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加服金匮肾气丸。
2019年1月电话随访,患者诉睡眠改善明显,症状未再复发。
按语:乌梅丸作为治疗厥阴病本证的代表方,基本确定病位在足厥阴肝,属上热下寒证;因足厥阴肝经主藏血,寄相火,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其性体阴用阳,若肝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见入睡困难、夜梦多等症。
由于病情日久不愈,患者多有焦虑情绪,长期睡眠不满足感进一步加重焦虑状态,若气郁化火,可见上热表现。
此外.厥阴经经气旺于丑时,故部分患者往往于凌晨2 ~3点易醒。
林师用乌梅丸汤剂温下清上,并加用首乌藤、酸枣仁宁心安神;香附疏解三焦气机;炙甘草调和诸药。
从而达到补益阴阳、调和寒热作用。
临证时使用乌梅丸可以抓住3点进行辨证:①易醒时间多在凌晨2到3点;②患者平素易上火(如口腔溃疡、咽痛等),兼见畏寒肢冷;③大便不调,以便稀多见。
收稿日期2019-01-19
[1]刘东生,连新福,袁少英,等.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证候群筛选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4):102-105.
[2]王振宇,姚海强,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临床运[J].中医杂志,2016,57(22):1921-1924.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32.
[5]唐润栋,徐晓林,姜彦,等.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对经子宫切除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7,33(3):222-225.
收稿日期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