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敏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7例护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破伤风抗毒素(T AT)致迟发过敏反应的护理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摘要】总结破伤风抗毒素致迟发过敏反应的护理。
加强破伤风抗毒素致迟发过敏反应的观察与护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破伤风抗毒素(TAT)脱敏注射迟发过敏护理1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41岁,因手外伤就诊,行清创缝合术后做TAT试敏,无药物过敏史,20分钟观察皮试结果为阳性(皮丘1cm,局部红肿有伪足,无全身不适)。
按医嘱脱敏肌肉注射TAT1500国际单位(分四次,每次间隔20分钟),注射完毕观察30分钟无不良反应后离院。
第七天患者因注射部位疼痛、瘙痒不适来院,查体:可见皮试部位红肿、硬结3cm,臀部肌肉注射部位红肿、硬结10cm),皮温高,全身无其它皮疹及不适。
给予口服赛康定2mg3次/日,局部给予35%硫酸镁湿热敷2次/日,微波治疗1次/日,嘱其注意观察局部变化如有加重即来院就诊,5天疼痛、红肿、硬结痒感消失。
例2患者女49岁,因手外伤急诊入院,行清创缝合术后做TAT 试敏,既往健康无药物过敏史,20分钟观察皮试结果为阴性。
(皮丘1cm局部无红肿无伪足和痒感全身无不适)按医嘱肌肉注射TAT1500国际单位,注射完毕,观察30分钟无不适,给予静脉输注0.9%生理盐水250ml+头孢呋新1.5g,2次/日。
抗感染治疗3天后,门诊换药治疗,第10天患者因注射部位疼痛、瘙痒不适来院,查体:可见皮试部位红肿、硬结 1.5cm,臀部肌肉注射部位周围大面积红肿,硬结15cm,皮温高,全身无其它皮疹及不适。
给予给予口服地塞米松5mg、赛康定2mg3次/日,静推25%葡萄糖注射液20ml+10%葡萄糖酸钙10ml,局部给予35%硫酸镁湿热敷2次/日,微波治疗1次/日,嘱其注意观察局部变化如有加重即来院就诊,5天疼痛、红肿、痒感消失。
2护理体会TAT常用于外伤患者,防治和治疗破伤风杆菌感染。
1 例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治疗致过敏反应的报告破伤风抗毒素,人体注射后偶见过敏反应。
本例是我科收治的1 例手外伤病人,因皮试阳性,给予TAT 脱敏注射致过敏反应,经紧急治疗转危为安,现将抢救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及注射方法患者,男,20 岁,因玻璃割伤右手疼痛流血3 小时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无过敏史,目前TAT 制剂常规不足1ml,注射器缓慢抽吸原液(不存在任何气泡)加生理盐水到1m l,推回0.9ml 到安瓿瓶内留0.1m l,再加生理盐水到1m l,取0.1m l。
做皮内注射,20 分钟后观察皮丘,直径1.8c m,红晕4cm,呈不规则状,全身无不适,皮试结果判断为阳性,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后,抗毒素脱敏注射,第一次T A T 原液(原液不足1.0m l 的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m l)0.1m l 加生理盐水0.9m l 进行肌内注射,观察20 分钟后,病人无局部及全身反应。
第二次TAT 原液0.2ml 加生理盐水0.8ml 肌内注射,2 分钟后,病人出现全身冷汗,腹部不适感,测血压100/60mmHg,立即给肌内注射地塞米松5mg 注射液,吸氧,病人诉症状无改善,静推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效果仍不理想。
给肌内注射苯海拉明10m g,静滴5% G S250m l ,1 小时12 分钟后病人冷汗停止,腹部不适感消失。
2 讨论2.1 我国目前生产的破伤风抗毒素是破伤风抗毒素免疫获得马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用硫酸铵盐析法纯化制成的液体或冻干抗毒素球蛋白,注射后可达到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目的。
但是它对人体来说是异体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I g E,此抗体存在于组织内的肥大细胞上,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当第二次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时,作为抗原立即与抗体IgE 结合,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缓激肽、5- 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严重者出现微循环障碍等。
脱敏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7例护理分析目的:探讨脱敏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的识别处理及注意事项。
方法:选择2006年5月~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过的脱敏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例在脱敏注射TAT后2 d,4例在7 d,1例在14 d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等血清病型反应。
经对症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7例患者均在1~2周痊愈。
结论:脱敏注射TAT后2~14 d有引起血清病型反应的可能,患者离院时,护士须详细交待注意事项。
标签:血清病;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临床应用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时,在皮试及脱敏注射过程中虽未发生不良反应,但脱敏注射后2~14 d仍有引起血清病型反应的可能。
护士须要叮嘱患者离院后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我院曾接诊过脱敏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7例,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5月~2009年6月,因开放性损伤在本院门诊经彻底清创消毒处理或缝合术后,TAT皮试阳性,脱敏注射TAT后2~14 d出现血清病型反应的患者7例。
其中,男5例,女2例。
年龄5~47岁,平均26岁。
7岁以下2例,7~16岁3例,16岁以上2例。
5例接受过破伤风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2例为1个月内第2次注射TAT。
均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1.2 注射方法TAT皮试液的配制、判断标准及注射方法均严格按照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技术》制订的标准进行操作[1]。
7例患者TAT皮试均呈阳性反应,全身无不适。
余液按常规分4次脱敏注射,每次间隔20 min,末次注射后留观30 min 无不适反应,同意患者离院。
1.3 临床诊断本组7例中,2例在脱敏注射TAT后2 d,4例在7 d,1例在14 d出现临床症状,均首先在皮试与肌注部位出现浸润性水肿性红斑,然后蔓延全身呈红斑风团样损害,瘙痒难忍。
2例严重全身密集融合红色风团,双下肢袜套状明显红肿,1例伴有发热(体温38.5℃)及双膝关节肿痛,1例伴有腹痛,1例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
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治疗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关键词破伤风脱敏治疗过敏性休克破伤风抗毒素(TAT)可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它是一种异性蛋白质,注射时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我中心一外伤患者在TAT脱敏注射时,发生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患者男,2011年6月16日因手部外伤来中心门诊。
患者系外来务工者,因操作不慎被锈钉刺伤,患者否认有TAT过敏史。
经清疮包扎处理后,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注射。
首先做破伤风皮试,30 min后皮试红晕1.5 cm,伴痒感,经两人判断皮试阳性,予以脱敏治疗。
取TAT 0.1 ml加生理盐水0.9 ml肌肉注射,30 min 后观察无不适反应,再取TAT 0.2 ml加生理盐水0.8 ml肌注。
2 min后患者诉头面部奇痒,有肿胀的感觉,当班医生查体脸色稍红有皮疹,血压为110/70 mmHg,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给予10 %葡萄糖酸钙10 ml、地塞米松5 m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0 min后症状仍未缓解。
患者焦躁不安,面部发红,嘴唇肿胀,主诉气喘不过来,咽喉部有异物感,立即让其平卧,吸氧,肾上腺素0.5 ml皮下注射,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抢救的同时护士加强心理抚慰。
并继续给予地塞米松5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
28 min后症状开始缓解,立即转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3 h后社区医生电话随访,患者已无生命危险。
2 讨论破伤风是一种动物血清抗毒素,护士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并详细询问过敏史[1],配制皮试液要严格按照规定,计量必须准确,注射时皮丘的大小、药量必须符合规定,脱敏治疗前要配备好急救物品[2],做好急救准备。
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夜门诊时尽量避免使用TAT,转到区CDC等专业机构处理更为妥当。
TAT过敏反应来势凶,发展快,患者会有强烈的恐惧,焦躁情绪,呼吸困难时伴有濒危感[3],在积极抢救的同时,护士可以进行心理抚慰,减少负性情绪,更有利于抢救患者。
文/ 赵春坦(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
破伤风抗毒素(TAT)为经胃酶消化
后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该蛋白对于人类
来说是一种异种蛋白,注射后可引起过敏
反应,轻者表现为血清病症状,如出现荨
麻疹、皮疹、瘙痒、发热等,严重者可出现
过敏性休克,甚至致死,因而使用前应先皮
试。
那么,TAT皮试会不会引起严重过敏反
应?临床上较少见,但并不是没有,本文介
绍一例TAT皮试引起严重过敏反应,望引起
半胱氨酸(Cys)和甘氨酸(Gly)共同构成。
含有疏基(-SH)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主要在肝脏中合成,是谷胱甘肽的主要活性状态,它存在人体各组织器官中,可以维持细胞的多种生物学功能,保护细胞膜稳定性,促进人体内糖类、脂类以及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加快体内自由基的排泄速度,对抗氧化剂破坏、保护含巯基的蛋白和酶;还可以通过转甲基、转丙基的反应来。
1例TAT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与体会破伤风抗毒素系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的马血浆,经酶消化、盐析制成(以下简称TAT)。
属抗血清,对于人体而言属于异体蛋白,极易引发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因此注射前均需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我科于2008年8月19日救治了1例因进行TAT皮试注射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经及时抢救,患者愈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赵××,女,26岁。
因“右足底被铁钉扎伤2 h”于2008年8月19日来院就诊。
行清创术后医嘱给予TAT注射。
注射前询问了患者的用药史、家族史及过敏史,患者自诉曾有一次食用虾类过敏史。
08:40进行TAT皮肤试验。
取1500IU TAT针剂0.1mL,加0.9%NS0.9mL稀释至1mL,在患者左前臂掌侧下段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皮丘1 cm大小。
皮试后5min左右护士发现注射部位皮丘发白,范围扩大至3 cm×5cm 大小伴周围红晕,表情紧张,面色苍白,呼吸稍促,脉搏细弱,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患者自诉咽喉发痒,持续性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立即将患者平卧于抢救床上,氧气3L/min吸入,同时通知医生。
医嘱给予心电监护,测T 36.9℃,P 85次/min,R 19次/min,BP 90/60mmHg,SPO2 98%。
同时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mg;肌注非那根25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
8:45医嘱给予5%GS250mL+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滴;甲强龙40mg静推;9:00患者出现颜面部皮疹并向颈部蔓延,有痒感,眼睑水肿,进行性呼吸、吞咽困难,清水样鼻涕增多,皮丘发白变硬,范围扩大至5 cm×10cm大小;9:20上述症状仍未缓解,皮疹继续蔓延至躯干、四肢内侧,有明显痒感,出现阵发性咳嗽、胸闷,咽喉部哽噎感加重,患者自觉呼吸困难,9:23医嘱给予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再一次),立即通知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准备;此时SPO2为95%,给予面罩给氧5L/min,9:45医嘱给予静脉注射0.9%NS10mL+地塞米松10mg;5%GS250mL+VC 3.0+VB6 0.2+西米替丁0.6续静滴。
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致过敏反应的急救护理目的探讨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致过敏反应的急救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12月收治的5例破伤风脱敏注射致过敏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健康教育、急救(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药物治疗)、心理护理等急救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结果本组患者经及时急救护理后好转,留院观察24 h后出院。
结论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为此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应全面观察,发生过敏反应后及时急救,保证患者安全。
标签: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过敏反应;急救护理破伤风抗毒素作为临床上预防、治疗破伤风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一种含有特异性抗体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能有效中和患者体液中的破伤风病毒[1]。
但由于它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种蛋白,有抗原特性,注射后可能引发过敏反应[2]。
目前临床上对于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反应的处理方式是脱敏注射,虽有一定的效果,但脱敏注射液可能造成严重过敏反应,影响预后治疗[3]。
本研究对我科2013年收治的5例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出现过敏反应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报告内容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5例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致过敏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例,女2例,年龄在3~40岁,均为外伤后留观患者,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后进行脱敏注射。
注射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皮肤瘙痒症状,有大片荨麻疹;2例患者脱敏注射后局部皮肤红肿发痒,1 h后出现胸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症状。
典型病例:男,5岁,于2013年4月4日被玻璃割伤入急诊治疗,伤口不是很深且为清洁伤口,消毒后缝合3~5针,并根据医嘱接受了破伤风抗毒素(1500 IU)肌内注射治疗。
我科所用的破伤风抗毒素为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规格为1500 U/0.75 ml/支,皮试液配制方法是先往0.75 ml的破伤风抗毒素原液中加入0.9%生理盐水稀释到1 ml(将其配制成1500 U/1 ml),然后从该溶液中抽取0.1 ml加入0.9%生理盐水稀释到1 ml,再从稀释后的溶液中抽取0.1 ml 行皮内注射,20 min后观察皮试结果为阳性。
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告知书尊敬的患者及家属: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与支持,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希望理解并积极配合。
您的伤情非常容易造成破伤风的发生,从而危害您的健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
为了预防破伤风的发生,需要对您进行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免疫马血清,对于机体来说,是一种异性蛋白,注射后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因此,注射前需要做皮试。
皮试如为阳性反应需对您进行脱敏注射,但脱敏注射风险极高,要做好抢救准备。
由于医学的特殊性,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在操作过程中或操作后,有可能出现以下的不良反应,我院将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处理和抢救。
不良反应1、过敏性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
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
轻者注射肾上腺素后即可缓解,重者需输液输氧进行抢救,使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瘙痒及水肿。
一般系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
亦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
对血清病应对症疗法,可使用钙剂或抗组织胺药物,一般数日至十数日即可痊愈。
注意事项1、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并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
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的人均不宜使用。
2、空腹或饥饿时不宜进行破伤风抗毒素注射,以避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3、门诊病人皮试后不得离开病房,注射抗毒素后,须观察30分钟方可离开。
4、注射后7-14天内有以上血清病的相关症状或不适等,请立即到医院就诊。
5、伤后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有效。
6、无过敏史者或过敏反应阴性者,也有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可能。
TAT皮试液配制、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及注射方法改进后的观察2006年9月以前采用《护理学基础》中TAT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和判断标准注射TAT,皮试阳性率达69.21%,注射后有变态反应的占1.39%。
2006年10月以后对TAT皮试液的配制、皮试结果的判断标准及注射方法进行改进,通过与前3年比较,发现皮试阳性率和变态反应明显下降。
标签:TAT皮试液配制;判断标准;注射方法;改进随着工农业机械化及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创伤及交通事故屡有发生,临床上对于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的使用,几乎是见破就用,因此需预防注射TAT的患者相应增多。
我科2006年9月以前一直采用《护理学基础》[1]上TAT 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和判断标准,为864人注射TAT,皮试阳性率达69.21%,注射后有变态反应的占1.39%。
2006年10月以后我科分析了阳性率高的种种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参考文献报道,对TAT皮试液的配制、皮试结果的判断标准及注射方法进行改进,通过与前3年比较,发现皮试阳性率和变态反应确实明显减少。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统计2004年1月~2006年9月注射TAT的864人,其中男性579人,女性285人,年龄4~85岁。
皮试阳性598人,注射后有变态反应的12人,其中7人在脱敏注射过程中因心慌、胸闷而中止注射,4人脱敏注射三角肌后局部血清病样反应,1人皮试阴性注射TAT后5 min因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
统计2006年10月~2008年6月1 059人,其中男性628人,女性431人,年龄3~79岁。
皮试阳性247人,注射后无一例发生变态反应,注射率100%。
1.2改进方法1.2.1 TAT皮试液的配制如果TAT的规格是每支0.6 ml含1 500 U,配制皮试液时,先加0.4 ml生理盐水至TAT中,使其每支1 ml含1 500 U[2]药液,再用1 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0.83 ml后再吸TAT药液(1 500 U/ml)至0.93 ml[3],回抽针头内药液,摇晃混匀后排出空气,所配皮试液就是每0.1 ml含TAT 15 U。
一例破伤风抗毒素致迟发型皮肤过敏的观察与护理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Immunoglobulin,简称TIG)是用于预防破伤风的一种免疫制剂,能够在感染破伤风后提供被动免疫防护。
有些患者在接受破伤风抗毒素治疗后会出现皮肤过敏反应。
本文将对一例破伤风抗毒素致迟发型皮肤过敏的观察与护理进行分析。
一、患者资料患者为女性,45岁。
因被铁丝刺伤左手致伤口较深,血清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后,于24小时出现左手水肿、瘙痒等症状,初步诊断为破伤风抗毒素致迟发型皮肤过敏。
二、观察与护理过程1. 观察在接受破伤风抗毒素治疗后,患者应密切观察伤口情况,特别是对抗毒素注射部位是否出现水肿、瘙痒、红肿等皮肤过敏症状。
也需要注意观察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等。
2. 护理对于出现皮肤过敏的患者,应立即停止抗毒素的使用,对症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消毒措施,保持伤口清洁,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
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减轻其对治疗的紧张和恐惧。
三、护理要点1. 加强宣教在进行破伤风抗毒素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详细的宣教工作,让其了解破伤风抗毒素的用途、作用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出现不良反应时的处理方法,提高其对治疗的认识和了解,减少对治疗的恐惧和焦虑感。
在患者接受破伤风抗毒素治疗后,医护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对皮肤过敏症状的出现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避免病情的恶化和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四、总结与展望破伤风抗毒素致迟发型皮肤过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应加强对破伤风抗毒素的宣教工作,提高其对治疗的了解和认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加强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尽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服务。
第1篇一、实验背景过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脱敏疗法作为一种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脱敏疗法,观察过敏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反应,评估治疗效果,为临床脱敏治疗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脱敏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观察过敏患者在接受脱敏治疗过程中的反应。
3. 评估脱敏疗法的效果。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20名过敏患者,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
2. 实验药物:过敏原提取液、生理盐水、注射器、消毒棉签等。
3. 实验设备:皮试箱、皮试针、计时器等。
四、实验方法1. 过敏原检测:采用皮肤点刺试验,检测过敏患者的主要过敏原。
2. 脱敏治疗:根据过敏原检测结果,配制相应浓度的过敏原提取液。
- 第一次治疗:取过敏原提取液0.1ml,生理盐水稀释至1ml,肌肉注射。
- 第二次治疗:取过敏原提取液0.2ml,生理盐水稀释至1ml,肌肉注射。
- 第三次治疗:取过敏原提取液0.3ml,生理盐水稀释至1ml,肌肉注射。
- 第四次治疗:取余液生理盐水稀释至1ml,肌肉注射。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红肿、瘙痒、皮疹、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4. 治疗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评估脱敏疗法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1. 过敏原检测:20名患者中,主要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霉菌、宠物毛发等。
2. 脱敏治疗过程:- 第一次治疗:患者注射部位出现轻微红肿,瘙痒,持续约30分钟。
- 第二次治疗:患者注射部位红肿、瘙痒症状加重,持续约1小时。
- 第三次治疗:患者注射部位红肿、瘙痒症状明显,持续约2小时。
- 第四次治疗:患者注射部位红肿、瘙痒症状减轻,持续约1小时。
3. 治疗效果评估:- 治疗前,患者过敏症状明显,如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皮肤瘙痒等。
- 治疗后,患者过敏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六、实验讨论1. 脱敏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可降低过敏患者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减轻过敏症状。
TAT严重过敏反应11例护理观察
陈小君;宾丽群
【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22)2
【摘要】@@ 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本院急诊科自1998年3月~12月共发生严重过敏反应11例,经严密观察,及时抢救及精心护理,全部治愈.
【总页数】1页(P348-348)
【作者】陈小君;宾丽群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宜州,546300;广西河池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宜州,546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TAT皮试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报告 [J], 邓春燕
2.脱敏注射TAT首次量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的抢救护理 [J], 牟秀娟;冷学勇;刘向玲
3.TAT皮试引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护理体会 [J], 詹江红
4.TAT皮试致严重过敏反应的思考 [J], 赵春坦
5.TAT皮试致严重过敏反应的思考 [J], 赵春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脱敏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7例护理分析
作者:王欣民,赵挪安,曹艳玲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16期
[摘要] 目的:探讨脱敏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的识别处理及注意事项。
方法:选择2006年5月~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过的脱敏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例在脱敏注射TAT后2 d,4例在7 d,1例在14 d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等血清病型反应。
经对症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7例患者均在1~2周痊愈。
结论:脱敏注射TAT后2~14 d有引起血清病型反应的可能,患者离院时,护士须详细交待注意事项。
[关键词] 血清病;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144-02
临床应用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时,在皮试及脱敏注射过程中虽未发生不良反应,但脱敏注射后2~14 d仍有引起血清病型反应的可能。
护士须要叮嘱患者离院后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我院曾接诊过脱敏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7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2009年6月,因开放性损伤在本院门诊经彻底清创消毒处理或缝合术后,TAT皮试阳性,脱敏注射TAT后2~14 d出现血清病型反应的患者7例。
其中,男5例,女2例。
年龄5~47岁,平均26岁。
7岁以下2例,7~16岁3例,16岁以上2例。
5例接受过破伤风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2例为1个月内第2次注射TAT。
均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1.2 注射方法
TAT皮试液的配制、判断标准及注射方法均严格按照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技术》制订的标准进行操作[1]。
7例患者TAT皮试均呈阳性反应,全身无不适。
余液按常规分4次脱敏注射,每次间隔20 min,末次注射后留观30 min无不适反应,同意患者离院。
1.3 临床诊断
本组7例中,2例在脱敏注射TAT后2 d,4例在7 d,1例在14 d出现临床症状,均首先在皮试与肌注部位出现浸润性水肿性红斑,然后蔓延全身呈红斑风团样损害,瘙痒难忍。
2例严重全身密集融合红色风团,双下肢袜套状明显红肿,1例伴有发热(体温38.5℃)及双膝关节肿痛,1例伴有腹痛,1例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
血压、呼吸、脉搏均正常。
均除外其他药物或食物所致的各型变态反应,诊断为破伤风抗毒素所致的血清病型反应。
1.4心理护理
患者就诊时除要忍受身体痛苦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急躁等负性情绪,特别是患儿家长,心理负担较重,担心是否会留下后遗症,医护人员要用和蔼的态度、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发病的原因、治疗计划及预后推断,使患者得到温馨的、人性化的关怀[2],消除恐惧心理,放松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5 治疗护理
遵医嘱患者均选择性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加维生素C口服和(或)肌内注射,并酌情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2~3 d后视病情而逐步减量。
同时每日应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20 ml静脉注射。
发热或关节痛者给予水杨酸制剂。
腹痛者给予解痉镇痛剂。
严重病例给予0.1%肾上腺素每次 0.1~0.3 ml皮下注射。
护理操作轻柔、准确,帮助患者摆好体位,放松肌肉。
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时,防止药液渗漏皮下引起组织坏死,掌握好推注速度。
治疗操作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随时与医生沟通。
嘱患者对皮疹不要抓挠,以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
用抗过敏(抗组胺类)药常有乏力、嗜睡等副作用,嘱多休息,少运动,避免参加高危作业[3]。
2 结果
经对症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7例患者均在1~2周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治愈时间最短为5 d,最长为14 d,平均7 d。
3 讨论
3.1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病因探讨
TAT是马血清制剂,它既是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同时又是外源性完全抗原,具有抗原性。
通常在初次接受抗毒素(马血清)1~2周后,出现血清病的临床症状。
主要是体内马血清尚未清除就产生了相应抗体,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
该免疫复合物在体内可以保持3周,如这一时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则可迅速发生血清病(因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并且只要很少量的抗原就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本组2例出现严重症状者均为1个月内第2次注射TAT。
3.2治疗与护理体会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抗组胺药物,酌情给予相应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严重病例给予0.1%肾上腺素每次 0.1~0.3 ml皮下注射,经对症治疗均可康复。
除做好基础护理和治疗护理外,不可忽视心理护理,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信息及情感支持,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康复。
3.3 临床使用TAT的注意事项
3.3.1正确掌握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原则并非所有外伤患者都要注射TAT,应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伤口大小深浅、污染情况、免疫接种情况等,来选择相应的预防措施。
注射破伤风主动疫苗可产生10年以上稳定的破伤风保护抗体[4]。
若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破伤风疫苗未超过10年者,原则上可以不再注射TAT,只需追加一次白、破二联疫苗即可。
本组5例16岁以下患者即属此种情况。
3.3.2 注射室备品及人员配备注射室应备有急救药品、氧气及抢救器械并保持良好性能,护理人员应具有熟练的抢救知识和操作技术,以便在患者发生意外时及时抢救。
3.3.3皮试前后注意事项在做TAT皮试前,详细询问家族史、过敏史和预防接种史,对以前曾注射过TAT的患者以及过敏体质者或有其他药物过敏史者,使用TAT时要慎重。
要规范配制皮试液,严格皮试操作,做完皮试后嘱患者不要离开观察室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3.3.4根据皮试结果决定注射方法和观察时间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一次全量注射,观察30 min 后若全身及局部无反应方可让患者离开注射室;若皮试结果为一般阳性,可行脱敏注射疗法,脱敏注射期间及注射后应严密观察,适当延长注射后观察时间,特殊患者需观察40 min以上或更长时间,待皮丘消失或渐退,全身及局部无反应才能离院;如皮试结果强阳性应放弃注射TAT,可改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3.3.5护理记录及离院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后应在病历上详细记录用药时间、批号、注射全过程的反应及离院后注意事项[5]。
总之,脱敏注射TAT后2~14 d有引起血清病型反应的可能,预防是关键。
临床使用TAT应严格选择适应证,规范操作,严密观察。
患者离院时,护士须详细交待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尽快就近就诊,有书面形式的观察和注意要点最好。
[参考文献]
[1]马如娅,鲍曼玲.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7.
[2]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7-118.
[3]赵霞.住院病人护理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88.
[4]何庆,丛鲁红.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临床应用的认识误区[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8):559-560.
[5]罗恩宁,陈越声.人性化护理在急诊儿科候诊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
生,2008,46(4):121-122.
(收稿日期:201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