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9最新(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1-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草》教案教案: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草》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正确朗读课文《草》中的汉字。
2. 理解并表达课文《草》中的意思。
3. 能够正确书写课文《草》中的生字。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植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草》。
2.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草》的教材。
2. 拼音卡片或练习册。
3. 纸和铅笔。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起草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引导学生讨论一些与草有关的问题,如草有什么用、如何保护草等。
步骤二:学习课文(10分钟)1. 师读,生读。
2.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并利用图片或实物示意。
3. 学生跟读课文,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运用。
步骤三:理解课文(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情感体验和抒发意见。
如:你有没有发现草在哪里都可以生长,它们是不是很坚强?步骤四:书写生字(15分钟)1. 写字指导:总是让学生在纸上“写空”。
教师为学生起首和笔顺:草。
2. 学生跟写:草。
3. 学生自写:根据学生的写字情况,可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合的写字练习方式,如横向写字、竖向写字等。
步骤五:练习巩固(10分钟)1. 在黑板上出示一些草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中的草是什么颜色的、形状怎样的等。
2. 分发拼音卡片或练习册,利用卡片或练习册上的画线或填空练习,让学生熟悉生字的书写和拼音。
步骤六:归纳总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内容、词语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草的好处和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到校园或社区的草地上观察和欣赏草,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感受。
2.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保护植物的活动,如种植花草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草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课文《草》中的生字和生词。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西师版第一章:《春天来了》一、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春、天、来、了、花、草、飞、舞。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 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1. 生字的正确书写。
2. 朗读时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引出课题。
2. 生字学习: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书写。
3. 课文学习:分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练习:默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章:《小池》一、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小、池、水、清、晴、光、照。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池的美丽。
二、教学重点:1. 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 朗读课文,感受小池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1. 生字的正确书写。
2. 朗读时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小池的特点,引出课题。
2. 生字学习: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书写。
3. 课文学习:分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练习:默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三章:《江南春》一、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江、南、春、日、花、水、乡。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江南春天的美丽。
1. 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 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春天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1. 生字的正确书写。
2. 朗读时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江南春天的特点,引出课题。
2. 生字学习: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书写。
3. 课文学习:分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练习:默写生字,朗读课文。
西师大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
西师大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千、万、两、间、关、粒、”。
2、游戏识记课后词语。
3、完成书后认字交流。
教学内容:
一、启发谈话,学习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谜语二则,谁能把谜语说给大家听一听呢?
二、激发兴趣,情境识字
1、谜语让我们结识了新字朋友,老师想考考你们,记得它们吗?(指名读)
2、谜语二中也藏着几个想要和我们交朋友的字宝宝,(师出示谜语二)请同学们猜一猜是谁想把我们加为好友?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千、万、两、间、关、粒、”贴在黑板上。
4、“千”与“干”“万”与“方”对比识字。
5、游戏识字:找帽子,请学生把拼音帽子给字宝宝戴上。
6、游戏:找朋友,给字宝宝扩词。
7、书空写“万、千”字的笔顺。
三、课后词语巩固练习:
1、男女生对抗赛
规则:男女生各派一组代表,(3—5人)每人手里拿一张词卡,不让对方看见,“一、二、三”对面两人同时打开词卡,先读出对方者为胜。
2、心有灵犀
规则:
生自己选择搭档,出示本课生字,其中一名学生做动作,另一名学生猜出来后,扩词并说话。
四、指导书写
万:第二笔是横折钩
五、完成书后说一说,读一读
1、同学选择喜欢的话题相互表达。
用“我是…….”这一句式。
2、注意表达完整,吐字清晰,条理清楚。
六、识字交流
学生交流识字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
七、作业
1、背诵谜语二则
2、书写本课生字。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由于缺少具体的章节和教学内容,无法给出一份全面的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稿。
但是,下面提供一份可能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供参考。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识读并理解教材中的生字词和常用词语,拓展词汇量;2. 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3. 能够运用简单语言,描述周围的事物和现象;4. 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流程:第一课教学内容:《欢乐课堂》1. 初步导入1.1 称呼学生并引导他们回答“你们今天过得好吗?”1.2 通过图片或板书,引导学生对本课课文主题进行猜测。
2. 授课2.1 引领学生读课文,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2 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
2.3 教师解释课文中生词和难句,并帮助学生掌握其含义。
2.4 通过问题或图片,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
3. 课外拓展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在周末体验一场欢乐的乐园之旅,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第二课教学内容:《笑话整理》1. 导入1.1 复习上节课所学,提问学生对乐园之行的感悟。
1.2 引入课文,通过图片或口头描述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笑话”主题进行猜测。
2. 授课2.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师与学生共同找出生字词并进行认读。
2.2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笑话的趣味和喜感。
2.3 教师解释课文中生词和难句,并帮助学生掌握其含义。
2.4 通过问题或图片,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
3.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收集自己经历过或听说过的好玩事情或笑话,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三课教学内容:《分享好玩的事情和笑话》1. 导入1.1 提醒学生本节课将进行分享,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好玩事情或笑话。
1.2 让学生排队准备将自己的收集结果和大家分享。
2. 授课2.1 学生轮流分享自己的好玩事情和笑话,其他同学进行听取和评价。
2.2 教师根据分享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并会写“枯、荣”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2.鼓励学生阅读与本课话题相同或相近的课外读物,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课中生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了解小草生长的过程,查阅小草的基本资料,和同学共享。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7)1.小朋友,你们见过小草吗?它是什么样的?2.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在哪儿、什么样?有什么作用?)3.教师小结。
4.全班小朋友跟老师课题。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13)1.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
2.全班小朋友听录音范读,然后小朋友跟录音读。
3.学习生字。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指名认读并组词。
(3)小朋友自由识记,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商量怎么记住这些生字。
(4)反馈识记生字的办法。
(5)小组开火车去拼音检查认读的情况。
三、创设情境,感知理解(15)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地方?上面长满了什么?2.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小草长得怎么样?3.一天一天过去了,小草慢慢长大,秋天到了,有的小草变黄了,冬天不少小草都被冻死了。
小朋友你们担心小草会死掉吗?4.看看,春天又到了(出示挂图),小朋友们又看到了什么?5.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这一内容呢?6.小草又活过来了,你的心情怎样?7.可是不知谁一不小心使原野着火了,烧得小草噼里啪啦地响,可是春风一吹,它又活过来了。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西师大版一班级语文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书写6个生字。
学会一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够在读完课文之后,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真心相互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认字和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朋友,你有朋友吗?谁愿意说说你的朋友是谁吗?你为什么愿意和他交朋友?正准备交好朋友的同学能不能说一说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了朋友之后怎样与朋友相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学完之后你就会找到答案。
二、拼读生字,扫清朗读障碍。
1、认读生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和词语。
注意提示“住”“说”都是翘舌音,“说”是三拼音节,“呀”要读轻声。
2、抽读识字卡片。
3、初步理解字、词在本课的意思。
“住”在本课是停住、止住的意思,“告”本课把事情说给别人的意思,“都”在本课是所有、总括的意思。
其他字的意思随课文都比较好理解。
4、给生字组词,并练习运用。
三、灵活多样,助复习。
1、玩听音拍卡片的游戏。
2、玩词语接龙游戏。
四、做巩固练习。
1、读读下面词语。
2、选字填空。
五、试读课文。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朋友》这篇课文。
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复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自读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找同学分段读课文。
三、边读边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耍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一想不到的事?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试着读读这句话。
2、学习玩耍的“玩”字和“在”字。
“在”是平舌音,表示两个朋友所在的位置。
“王”字旁的最后一笔横变提。
3、在这样紧急的.时刻,两个人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4、学习“是”字。
“是”是翘舌音,又是整体认读音节。
意思是联两种事物,表示等同。
书写时注意字的下半部分。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从树上下来的那个人是什么样子?读一读描写他的句子。
《草》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
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1草二、范读课文三、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1.第一行(指名读)识字:离原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
"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2.第二行(齐读)识字:岁枯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
)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3.第三行(指名读)识字:野火烧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
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又(注意"吹"翘舌音)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春风"说一句话。
一年级《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西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白居易诗两首》。
分别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行诗中的内容,取名为《草》和《忆江南》一词。
本次我选取的就是其中的《草》。
二、学情分析由于古诗句式整齐,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学生都乐意读背古诗。
在儿童时期多背多读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感觉,对他们将来感悟人生、认识世界有很好的作用。
但古诗字句凝练,单字成词,给理解字义或诗意带来了困难。
可以用扩充词语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三、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培养主动积累古诗的兴趣。
3、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重点·难点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难点: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五、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过程1、背诗比赛,导入新课师:你会背哪些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学生积极背诵古诗。
教师奖励背诵古诗多的学生一朵小红花。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5、《草》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并画出居中的停顿。
3、初读课文。
①学生借助拼音练读课文。
②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并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读诗句,识生字。
①教师出示第一行诗:离离原上草。
并指名读。
出示生字卡片认识:“离”“原”,学生读字音、记字形。
教师解释:“离离”:长得茂密。
“原”:宽广的野地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地上额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茂密的样子)指导朗读诗句:离离/原上/草②教师出示第二行诗:一岁一枯荣。
学生齐读。
出示生字卡片认识:“岁、枯、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记字形:山合夕是岁,木合古是枯。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呀?(枯黄,像树叶一样)到了第二年春天小草又怎样呢?(发芽、生长)指导朗读诗句:一岁/一枯/荣(第一个“一”读二声,第二个“一”读四声)③教师出示第三行诗:野火烧不尽。
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草”的基本性质和生长环境;2.掌握几种不同种类的草的外形特征;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草”的基本性质和生长环境;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草的外形特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分析草的外形特征,学生能够了解和判断不同种类的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根据图片或实物描述一下草的外观和特点。
2. 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打开教材,观看并读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草”的基本性质和生长环境。
3. 分析草的外形特征让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每个小组至少找到一种不同种类的草,通过观察,分析并描述草的外形特征。
4. 师生互动老师可以在分组的过程中给出问题和引导,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种类的草,并分析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交流结果,分享自己和其他小组观察到的草的外形特征。
5. 带领学生绘制画像根据学生的描述,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绘制自己所观察到的草的画像,并进行展示。
6.总结让学生进行总结,可以选择引导问题如下:1.现在,你们对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2.你认为草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五、教学反思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切身体验草的生长环境,并学习到草的基本性质和不同种类草的外形特征。
同时,通过观察分析草的外形特征,学生也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方面:1.注意引导学生间相互交流,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草的外形特征;2.尽可能多地利用老师身边已有的实物,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绘制中有身临其境的体验;3.教材内容在学生听讲后,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所学内容,以巩固学习。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稿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风筝》的基本情节,了解故事表达的主题和道理;2.通过朗读诵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锻炼个人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4.热爱阅读和文化。
2. 教学重点1.理解《风筝》的主题和道理;2.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个人表达能力。
3. 教学难点1.听说读综合能力的提高;2.对比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主题和道理。
4. 教学准备黑板、彩笔、课文教材、录音机、风筝模型。
二、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复习上一次课程的内容,检查课外阅读的情况,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朗读自己或小组口述的书中的篇章,通过分享和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共同涵养阅读素养。
2. 新课讲授1.针对课文结构,教师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2.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表达了什么主题和道理。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也给予评价和指导。
3.讲授生词和固定词组,让学生逐个阅读并模仿朗读,同时教师进行语音语调纠正。
4.学生跟随录音机,听录音并阅读故事。
在听到教师宣布“停!”,学生停一下,并将他们理解了的内容进行口头表述。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内对故事的理解、主题和道理,并进行比较。
2.每组随机派出代表,与其他组进行头脑风暴和对话,交流不同的意见。
教师鼓励学生自发表达,引导他们了解和尊重其他观点。
4. 课后拓展1.阅读其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心得的交流和分享。
2.学生可以参考其他同学的阅读感受和表达方法来创造自己的阅读方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口头表述。
三、教学总结本节课涵盖了阅读、听说读能力的提高和团队合作、个人表达和口头表述能力的锻炼。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课下拓展更深入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提升了语言表达和知识储备。
通过与其他同学分享,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强化了阅读的互动性。
此外,学生还收获了自主阅读技巧和自我表达方式。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草》板书公开课教案《草》公开课教案1导练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同学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练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导练难点: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电脑软件、录音带导练过程:一、初读阶段。
1、情感描述,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
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
(出示草原图)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
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21、草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考虑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教师读一次。
)(1) 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2)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3) 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2、交流初读情况a 、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
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出示课文内容)b 、同学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c 、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师:《草》这首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看看大家能不能自身弄懂诗句的意思。
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二、深读阶段1、做练习题a 、师:那好,现在请大家拿出练习题,完成第一题。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课程目标本教案主要围绕《西游记》第一回、第二回进行教学,旨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西游记》第一回、第二回的基本情节;•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成书时代等基本信息;•了解《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形象及相关故事;•通过运用多种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电子板书软件;•《西游记》选段的摘录和粘贴板;•精心设计的教学PPT;•录制的配套语音解析。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课前准备1.通过发放看图猜猜游戏形式,引导学生猜测一些《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示例图片:2.展示“《西游记》简介”PPT页面,介绍《西游记》的成书时代、作者吴承恩等基本信息,并简单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相关故事。
3.分组讨论学生对《西游记》中人物的认知和印象,并设计“人物扮演”小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第一节课:1.展示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大圣毫光入婴孩》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课件呈现《西游记》选段的文字和相关图形,帮助学生理解。
2.通过阅读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多维度的理解角度认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课:1.展示第二回《竺院潜修真妙理放生偶遇故知新》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课件呈现《西游记》选段的文字和相关图形,帮助学生理解。
2.通过模拟测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理解策略,如总结归纳、推理判断、描绘形象、理解寓意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部分: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写下对所学内容的总结,形成阅读笔记。
2.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设计”活动,要求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故事场景的小品。
教学评价1.考试评估:–选择题测试学生对《西游记》的了解程度;–作文题测试学生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及相关故事的把握。
2.班会评估:以小品展示形式评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整体掌握情况。
3.个人笔记评估:对学生阅读笔记进行评估,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草》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情节,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2.学习文中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前课准备:1、熟读课文,熟记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了解文学常识。
2、能够根据文本注解和学案提示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
3、阅读《补充习题》中的“预习提示”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1、作者简介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
当代作家。
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城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2、关于“草地”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
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
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多草甸、沼泽。
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一学:我非常聪明1、给加点的词注音焦灼(zhuó)湿漉漉(lù lù)飒飒(sà sà)蔫巴(niān)踉踉跄跄(liàng qiàng)绽(zhàn )开愠怒(yùn)抽噎()2、解释词语惶惑:疑惑不安。
酸涩:又酸又苦涩。
围追堵截:围剿、追击,迎面拦截。
花天酒地: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焦灼:非常着急。
踉跄:走路不稳。
愠怒:愤怒,生气。
蔫巴:枯萎。
抽噎:抽搭。
3、提出预习中不懂得问题三、议一议:我潜力无穷1、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草》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喜欢阅读古诗,有主动积累古诗的愿望。
2、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3、诵读古诗,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诵读古诗,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准备:师: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诗人及诗意。
生:观察春天小草生长的情况,或读读写小草的儿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引入新课1、会背古诗的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课内和课外学的古诗都可以)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并提示课题:草。
告诉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二、初读全诗,学习生字1、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生字多读几遍。
2、相互交流,提醒读准难读的字音。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可以采取开火车、个休与集体的形式认读。
4、抽读课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反馈矫正。
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1、看图读课文,想象画面的内容。
2、说一说:一边读,一边想到了什么?3、教师描绘古诗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四、诵读全诗,体会意境1、自由朗读、抽读课文。
通过读来表现小草的勃勃生机。
2、教师范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意境。
3、指导朗读,并背诵古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先自己看书上的生字,识记字形2、教师示范书写,然后学生描红、临写六、扩展学习,提示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早春》《咏柳》等古诗,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草
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古诗,有主动积累古诗的愿望。
2.借助拼音认识7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6个字。
3.诵读课文,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诵读课文,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诗人及诗意。
学生:观察春天小草生长的情况,或读读写小草的儿歌。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引入新课
1.会背古诗的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课内和课外学的古诗都可以)。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并揭示课题:草。
告诉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二、初读全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生字多读几遍。
2.相互交流,提醒读准难读的字因。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可以采取开火车、个体与集体的形式认读。
4.抽读课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反馈矫正。
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看图读课文,想象画面的内容。
2.说一说:一边读,一边想到了什么?
3.教师描绘古诗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四、诵读古诗,体会意境
1.自由朗读、抽读课文。
通过读来表现小草的勃勃生机。
2.教师范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意境。
3.指导朗读,并背诵古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六、扩展学习,提示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早春》、《咏柳》等古诗,鼓励学生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