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528.00 KB
- 文档页数:18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解读考点[2015年题组]一、(2015届福建漳州中考)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6分)【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注释】封:封赏。
②贵:认为可贵。
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1)或.谓惠子曰()(2)非梧桐不止.()(3)是.商贾之人也()(4)递辞平原君而去.()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非练实不食.食.之不能尽其材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去国.怀乡C.为人排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仰而.视之曰解纷乱而.无所取也7.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8.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3分)【答案】5.(1)有人(2)栖息(3)这(4)离开(4分)6.B (3分)7.(1)惠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分)(2)酒喝得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2分)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
(2分)(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鹐”(把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绿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②哀转久绝③河中漱广④窥深悸魄(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16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欧阳修论作文》导读: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
为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
[选文]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1)[顷岁]近年来。
(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3)[工]精,妙。
(4)[患]毛病、弊端(在于)。
(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术()过()疵()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3)多作自能见之()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答:[阅读提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
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译文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
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
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参考答案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曾经)术(方法)过(超过)疵(弊病)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此指欧阳修)(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此指文章)(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此指缺点)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2016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文言文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近年全国中考题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力度加大,试题难度也有一定的增加。
新课标对学生文言文语感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复习时中务必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一、整体把握,分析文章。
通过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的内容。
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理解词义,翻译语句。
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此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从考试走向看,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
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三)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列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不敢稍逾约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同舍生皆被绮绣(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录毕,走送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乃悟前狼假寐(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此自终D.足肤皲裂而不知或置酒而招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同为读书,五柳先生和宋濂的读书方式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他们两人中谁的读书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木兰诗》选段,回答问题: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2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1、俄而:片刻。
骤:急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比,比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若:比不上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 去:离开。
乃: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约定。
委:舍弃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引:拉。
顾:回头看7、尊君在不? 7、“不”通“否”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8、集:集会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论语》一、重点词语与翻译:1.子曰:“学而(表顺接)时习(按一定的时间来复习)之,不亦说(通悦,高兴、愉快)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不亦(也)乐乎?人不知(了解、知道)而不愠(发怒),不亦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乎?”2.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给)人谋而不忠(忠诚)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复习)乎?”3. 子曰:“吾十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做事),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自然的规律),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矩)。
”4.子曰:“温(温习)②故(旧的知识)而知③新(从中得到新的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为师矣。
201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201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陈涉世家》一、字词1、尝.与人佣耕(曾经)2、辍.耕之.垄上(停止)(去,往)3、怅.恨久之(失望)4、苟.富贵,无相忘(如果)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7、或.以为死(有人)8、会.天大雨(适逢)9、度.已失期(估计)10、等.死(同样)11、扶苏以.数谏故.(因为)(原因,缘故12、上使.外将.兵(派)(带领)13、楚人怜.之(爱戴)14、为天下唱.(通“倡”首发)15、固以..怪之矣(本来)(通“已”)1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使)17、吴广素.爱人(向来)18、广故数言欲亡.(逃走)19、王候将相宁.有种乎(难道)20、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如果)21、比.至陈(等到)2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着)二、句子1、起义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3、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4、表现陈胜少时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5、文中体现起义领袖勇于打破封建尊卑观念,善于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起义做的舆论准备(宣传工作):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罾书鱼腹,篝火狐鸣)三、翻译下列句子。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四、课文赏析1、结合课文分析陈胜人物形象陈胜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富有谋略、机智勇敢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的农民起义领袖。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二)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楚庄王欲伐越。
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非子·喻老》)(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2)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乙】己卯上元,余在儋州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含,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合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③,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书上元夜游》)【注】①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
②过:苏过,苏轼的小儿子。
③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韩愈《赠候喜》诗说“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浅水处)”,韩愈作此诗时,仕途不甚得意,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醒能述以文者②太守谓谁③予欣然从之④盖自笑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放杖而笑,就为得失?(3)【乙】文苏轼“自笑”和“笑韩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苏轼与欧阳修的思想境界有何共同之处?请联系【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随着中考的逼近,许多学生都开始了紧张的备考状况。
而对于语文复习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是我们了解祖先历史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备战中考中,文言文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那么,有哪些文言文复习资料是中考必须掌握的呢?一、古文观止作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古文观止》是我们在中考文言文复习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是清代戴震所编纂的文言文教材,共包含四十则,文选丰富、层次分明,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字词、句式、修辞等进行逐一剖析,加深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二、中考历年真题从历年的中考试题中可以发现,文言文是中考必考的一部分。
因此,掌握历年真题是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以深入理解中考的出题思路和考察方向,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三、英汉汉英双解词典在阅读文言文中,生僻字和古怪的词语往往是制约阅读理解的关键。
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选择一本好的英汉汉英双解词典是非常必要的。
好的双解词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的词汇、词义和使用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一步系统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呈音、语态和语义等方面。
四、汉英英汉双语词典与英汉汉英双解词典不同,汉英英汉双语词典主要提供的是文言文汉英及英汉双语释义,以及词语用法和惯用的表达方法等。
通过学习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和习惯,理解文本的意义和表达方法。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需要坚持阅读,更需要有系列有效的复习资料和参考书籍。
只有通过充分的学习、透彻的理解和深度的记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文言文,做到应对中考考题游刃有余。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①白发,不得已而从仕。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
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
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②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注】①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
②日力:时光,岁月。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窘于衣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故人具鸡黍C.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有亲以为之依归吾谁与归(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②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
(4)【甲】、【乙】两文都是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
依据选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②【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________,对他提出的希望是________。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2016·潍坊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
自宋之齐,请其.术。
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
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
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
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未几,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
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
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
吾闻天有时,地有利。
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
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
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
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喻.其为盗之言喻:_________(2)遂逾.垣凿室逾:_________(3)以生吾禾,殖.吾稼殖: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自宋之齐,请其.术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B.而.不喻其为盗之道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C.山泽之.产育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D.若之盗,私心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二、(2015·潍坊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吴留村[清]钱泳吴留村,中顺治五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