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习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习过程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2)意义:①调整了全球的分布;②各地变化和形成的重要因素。
2、“单圈环流”的形成参照课本p33活动并在右图上标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两极地间的热力环流(1)假定条件:①;②;③。
(2)形成原因:高低纬度间不均。
(3)赤道地区暖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形成气压带。
极地地区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形成气压带。
在高空赤道地区形成气压,极地形成气压,这样在北半球的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闭合的单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1)假定条件:①;②;③。
(2)形成原因: ①高低纬度间不均。
②力。
阅读课本P34-35 文字和图2.10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思考以下问题。
(1)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2)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3)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4)分析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的形成过程?(5)阅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观察并归纳总结分布规律?(1)低纬环流:在赤道附近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A,并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C。
A与C之间的近地面形成B。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C向高纬度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称为D盛行;它与G向低纬流动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即F气流相遇之后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了E。
气压带和风带歌诀记忆法:七压六风,三低四高。
零三六九,风压相同。
4、季节移动规律: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冬季。
③移动范围:移动约5°--1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影响班级 姓名 学号 小组[学习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影响。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变化的影响;4.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重点难点突破】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变化的影响;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学法指导】课前预习:阅读课本,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和探究题目。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内容,进行基础知识梳理,熟记基础知识。
2.用15分钟独立完成【教材基础知识梳理】,并尝试对【探究点】进行研究。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形成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②副极地低气 压带 2.三圈环流a .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③ 之间,形成北半球的④ 带和南半球的⑤ 带。
b .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⑥ 。
c .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⑦ 。
3.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⑧ 移,冬季⑨ 移。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⑩ 分布。
夏季,大陆上形成⑪ ;冬季,大陆上形成⑫ 。
a .北半球⎩⎪⎨⎪⎧7月份,⑬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⑭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1月份,⑮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⑯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b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⑰ 分布比北半球明显,呈⑱ 分布。
(2)大气活动中心的⑲ 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⑳ 的异常。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21 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表现形式,亚洲○22 和○23 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临清实验高中高一年级地理新授课学案编写人:李倩审核人:高一地理组使用日期:2013-11-21 序号:11课题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前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变化的影响;4、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自主学习】1.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做_____________。
它能够调节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并对各地的_______和______有着重要影响。
2.①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叫____________。
②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集聚,气压升高,大气向两极点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__________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___________,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的气流偏转成________________,向北的气流偏转成________________。
④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_______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______,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________ ,它与较暖的__________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___________。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3、能够通过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判断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综合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
(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具体地区的气候特征。
三、知识梳理(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且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这样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就会形成单圈环流。
2、但实际上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向北流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 30°附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向北流动,在该区域上空堆积,导致空气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中纬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1、气压带分布规律(1)赤道附近是赤道低气压带。
(2)南北纬 30°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3)南北纬 60°附近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4)南北两极附近是极地高气压带。
2、风带分布规律(1)低纬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
(2)中纬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3)极地东风带:位于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气压带风带导学案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地球上出现了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独特的气候区,如在下面右图中大约10°N~20°N大陆西部地区以及30°N~40°N大陆西部地区的气候均属于这一情况。
30°N~40°N大陆西部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即使在常年受同一大气环流控制地区内的不同地点,大气环流也存在差异。
下图分别示意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左图)和欧洲、非洲局部地区某时刻气压分布(右图)。
(1)若此刻气压形势在这一季节属于常态,请判断此刻北半球所处的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请根据图文材料,推测除文字材料中所述两个地区外,上面右图中哪些地区理论上还可能出现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区?并说明其成因。
(举一例进行说明即可)(3)N、P两地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请从所处位置及大气环流角度推测两地年降水量的异同并简要分析原因。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雅安便有“雨城”“华西雨屏”之称。
图甲示意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图乙示意雅安月降水量和月降水日数分布。
(1)描述该地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雅安有“雨城”之称的原因。
(3)说明雅安降水季节变化对秋季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1.答案(1)冬季。
理由:北大西洋为低压区或亚欧大陆中部为高压区。
(2)北回归线附近及偏南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中心控制区偏南)的大陆西部。
成因:夏季受来自内陆的东北信风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或:60°N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偏南)的大陆西部。
成因:夏季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冬季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
或:70°N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偏北)的大陆西部。
成因:夏季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冬季受极地东风带控制,降水少。
气压带风带导学案一、气压带的概念及特点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空气分子对地球表面或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而气压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不同地区气压分布的一种规律性区带分布。
气压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压带和低压带交替出现,形成环绕地球的综合气压带系统。
2. 随着纬度的递变,气压带呈现规律性的分布变化,如赤道附近多为低压带,两极附近多为高压带。
3. 对全球气候和风向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影响着全球的气象变化。
二、风带的定义及分类风带是指大气中空气在水平方向上流动的区域,主要根据产生风带的原因可以分为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以及地表的热带地转;各种风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如副热带高压带的狂风可使得热带的气候湿润,而极地地带的冷风会使得寒带陆地更加干燥。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及作用气压带和风带是相辅相成的,气压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不同地区的辐射强度和温度差异而产生的,而风带则是因为气压梯度力的存在而形成的气流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沿着同一纬度环绕地球的气压带不同,会形成各自特定方向的风带。
2. 高压带和低压带的差异会引发风的形成和运动,从而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3. 风带的存在和运动会影响全球气温、降水分布等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有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与展望气压带和风带理论不仅对于气象学、地理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在应用和展望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前景。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农作物种植和灌溉管理;在城市规划中,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和建设。
综上所述,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其相互作用和影响深远而广泛。
深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希望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能够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理论的理解,为未来进一步探索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规律性提供有益启示。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在下左图中标注气压带(风带)名称,画出风向。
2.哪些气压带是热力成因,哪些是动力成因?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练习:1.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2018全国2)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
2.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2022年广东卷)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 2016 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
图3示意该地区1979 2016 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下题。
3.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①副极地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极地东风带④盛行西风带⑤东北信风带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随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冬季,移动约左右;练习:(2021·浙江)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示时间最接近A.冬至日B.春分日C.夏至日D.秋分日2.此时A.甲地盛行东北风B.乙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丙地盛行东南风D.丁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2021年海南卷)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学时:3学时编号:9【学习目标】1. 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内容,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 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 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5、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6、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与成因及相关的气候类型。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单圈环流(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无地偏力;b.阳光直射赤道---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c.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
)赤道极地2、三圈环流(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_____个气压带,_____个风带。
(1)气压带:A为__________气压带;B为__________气压带;C为__________气压带;D为__________气压带。
(2).风带E为_____ ____带,F为_______ __带,统称为信风带;G、H同为______ ____带;I、J同为_______ ___带。
※巧记:北半球盛行风向为“一撇”;南半球盛行风向为“一捺”。
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比较:名称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气流运动方向上升下沉上升下沉高纬→低纬低纬→高纬高纬→低纬性质湿热干热温湿干冷干热温湿干冷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结论:气压带风带随________________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________,冬季偏_______。
想一想:假如黄赤交角变为零,气压带风带还会发生季节移动吗?为什么?知识点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影响的海陆的气压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和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案(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的关系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海陆分布示意图,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与成因及相关的气候类型。
自主学习: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两个。
全球共有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由于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1个赤道低气压带和2个极地高气压带。
3、由于动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2个副
4、结合课本50页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
和风带示意,画出全球气压带、风带。
并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
1、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做有规律的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是否也随之做相应
的移动呢?如果随之移动,请说明其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2、根据50页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理想模式下的,如果我们考虑了海陆分布等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压中心。
3、结合世界地图及全球气压带风带图,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在海陆分布的影响下,北半球的冬季和夏季气压带会如何变化?
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所切断,
仅在大洋中存在着高压区域。
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大,控制范围最广,这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保留在海洋上。
4、读53页图2-34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请回答:
(1)什么是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成为季风。
(2)形成季风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分布导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原因。
(3)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有什么区别?并填下表4“东亚、南亚季风的对比”。
表4东亚、南亚季风的对比
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所以东亚的季风最典型。
自主检测:
必做题
1.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中纬度大陆上等温线的分布是(C)
A.1月份、7月份都向北凸出B.1月份、7月份都向低纬凸出
C.1月份向南凸出,7月份向北凸出D.1月份向高纬凸出,7月份向低纬凸出2.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C)
A.被阿留申低压切断B.被冰岛低压切断
C.被印度低压切断D.高压仅保留在陆地上
3.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的是(A)
A.东北信风带B.中纬西风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
赤道低气压带
4.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的洋面上,此时上海市区的风向是(D)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5.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他的(A)A.左前方B.右前方C.左后方D.右后方【资料补充】全球典型气候类型
选做题
下列四种气候类型图中,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的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