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分析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8年第1期香港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祝宗泰X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实现了香港回归和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0的伟大构想。
这必将影响香港今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必然会影响到香港的高等教育。
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利于今后内地高等学校与香港高等学校的合作。
一、香港高等教育的历史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表明:高等教育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同样受到政治和经济这两方面的驱动。
一是受港英政府政治利益的驱动。
1911年,英国政府在香港建立了香港大学,这是香港高等教育历史的开端。
当时英国政府就规定香港大学应负起/改进中英邦交以及使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重要使命0。
至60年代,港英政府为解决香港学生求学的压力,并缓解内地来港的知识分子的失业问题,以求社会之安定,于1963年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学。
进入90年代,香港回归在即,英国政府从维护其在香港的长远利益和延续其影响力出发,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并提高办学层次(学院升格为大学,办研究生院,大量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企图培养一大批亲英的高层知识分子。
二是受香港经济发展的驱动。
香港最初为转口贸易型经济,50年代初期,遭到美国等国家对华禁运政策的严重打击后,开始发展以纺织业、制衣业等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轻工业。
随之,引起了建筑、五金、商业、银行金融业的发展,进而又推动了公路、海港、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香港建成工业化城市后,需要高等学校提供各个专业的专门技术人员和工商企业的管理人员,从而推动了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专业和系科的扩展及规模的扩大,由此还新成立了8所工业学院、两所理工学院。
80年代,邻近香港的韩国、新加坡、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冲击了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工业。
深圳、汕头和广东沿海城市经济特区的建立也吸引相当多的加工工业迁入内地。
湖南大学与香港大学对比分析报告第一部分定性分析一、校史校情湖南大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3.33万平方米,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名校”。
香港大学(简称港大)前身为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与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
该校奠基于1910年,创立于1911年,于1912正式办学,是香港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
港大现有10大学术学院,以法律、心理、人文政治及生物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见长。
该校校址主要集中在香港岛西部,部分设施位于新界,总面积约53.1公顷。
港大培养出众多法、政、商界与学术圈精英人士,包含现任全国人大常委范徐丽泰及知名作家张爱玲,港大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二、办学理念两校均为综合性大学,都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
湖南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学生为本、教师为先、学术为魂,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继承和发扬岳麓书院“成就人材、传道济民”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培育精英、探求真理、引领文化,为人民福祉、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贡献;香港大学以尽心科研、交流广益、开新启味、荟萃英才为主要举措,最终教以成美、树人淑世、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力求跻身“标领亚洲、怀抱中华、放眼世界的国际优等学府之首列”。
表1:两校办学理念比较表三、组织架构香港大学实施“董事会制”,按照监督与立法、学校事务管理和学术事务管理设置组织架构,设校董会、校务委员会和教务委员会。
校董会是一个由校内和校外人士组成的负责监督与立法的庞大团体,校董会体现学校服务对象的广泛利益诉求,其有权制定,废除和修订法规。
(二)当前香港中小学学制与学校分类情况香港的学制包括2~3年的幼儿教育、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2年高中教育、2年中六教育(大学预科,前一年称中六,后一年称中七)和3年大专教育(大学个别学系为4~5年)。
香港中学为5年一贯制。
香港中小学校按举办者划分,可分为三大类:官立学校、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
官立学校是完全由政府举办和管理的学校;资助学校是由各类志愿团体如教会、社会团体、同乡会等主办和政府拨款资助的学校;私立学校为私人按有关规定举办,资金基本自筹。
但私立中学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私立不牟利中学。
它们在向港府教育署备案后,可获得政府以象征性的地价批给的土地建筑校舍,也还可以获得少许间接资助;第二类为直接资助学校。
它们是按政府规定的较低学费额收取学生并获得政府津贴的私立学校;第三类为独立私立学校。
这类学校一般都是外国人为本国在港人员子女举办的教学机构,如英童学校、德瑞国际学校、日本人学校等,这类学校完全自筹经费,人事及办学方针由校方自行确定。
1993年,官立、资助和私立小学分别为47所、 511所和75所,中学则分别为39所、323所和127所。
另设有受政府资助的特殊教育学校62所。
由于地价原因,香港中小学的校舍比较紧张,学校场地比较小。
按香港教育署有关规定,香港小学生每人须有0.9平方米以上课室面积,学校附近要有篮球场和礼堂,大多数小学达到了这个标准,各小学都有图书馆和音乐教室,电教设备也比较先进和齐全。
按规定,中学每生要有1.1平方米课室面积,每班不超过40人,每校应有24个课室,但达此标准的中学仅有80%。
香港的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学要交少量学费。
1994~1995年度,中四和中五的学生要交学费35 00港元/年,中六和中七的预科生则要交5500港元/年,分别占资助中学平均教育成本的15%和18.3%。
(三)当前香港中小学的管理模式以法治教和依法治教,是香港教育管理的重要特点。
高等教育学刊ACADEMIC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2004/2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比较徐辉季诚钧(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室,浙江杭州 310000)提要:本文从通识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目标与设置、课程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对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进行了相互比较分析,并阐述了大陆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作者认为,大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尚处于表面阶段,只是注重文理交叉等学科知识层面,没有深入到人格养成、情感陶冶等层面;大陆通识课程设置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大陆通识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也有等改进,以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达到通识之功效。
关键词:大陆香港台湾高等学校通识课程[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通识教育始于美国的高等学校。
自20世纪50年代,留学生和西方传教士把英美的高等教育引进到香港和台湾地区,同时也把通识教育的观念与做法移植了过来。
大陆通识教育尽管在历史上较港台地区早,但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的传统未能继承与发扬。
近年来,两岸三地关于通识教育的交流与研讨较多,香港、台湾地区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可丰富与拓展大陆对此问题的认识,为大陆通识课程设置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比较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通识课程得以实施,通识课程是完成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因而,对通识课程进行比较,首先可以从通识教育理念入手,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会导致不同的通识课程目标与设置。
通识教育的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以前大陆通常译作“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在台湾、香港地区则译为“通识教育”。
与“通识教育”相应的术语,在大陆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等名称。
“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与强调的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和内容与港台的“通识教育”尽管有着差异,但基本相通。
香港大学与中国内地大学排名及占地面积比较表(2011-08-20 11:05:05)转载▼香港大学与中国内地大学排名及占地面积比较表校名占地面积排名万平方亩排名中国亚洲米清华大学356 5340 19 1 16北京大学339 5085 25 2 12浙江大学518 7770 7 3 32上海交大325.3 4880 28 4 34复旦大学244.58 3668.5 47 5 24南京大学368.2 5537.7 16 6 27武汉大学344.4 5167 12 7 140华中科技大学452 6780 9 8 139中山大学616.94 9255 5 9 未列四川大学469.95 7050 8 10 181上为中国排名前10香港大学50 750 约98 1(未列) 1中国科技大学145.14 2177 80 13 25天津大学181.19 2717.7 65 21 70同济大学257.1 3856.4 43 23 75西安交大256 3845.84 45 14 80东南大学423.25 6348.5 10 18 85北师大72 1080 95 20 89其他亚洲排名前100说明:1、中国排名:根据武书连2010大学排行榜2、亚洲排名: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的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最佳大学排行榜3、面积与排名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一所大学的综合效益。
中国内地大学面积还有继续增加趋势,香港大学预计3年后在深圳建分校。
但这些不影响对过去100年各大学综合效益的比较。
凌德祥 2011年8月20日于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各大学校园面积经常看到有人问起各个大学的排名,校园大小之类的问题。
印象中除了香港中文大学外,别的大学面积都很小,但是具体数值今天通过维基百科和各大学网页查到,权当一个备忘录吧。
1。
香港中文大学134 公顷。
2。
香港科技大学60 公顷。
3。
香港大学16公顷。
4。
香港城市大学15.6公顷。
5。
香港与中国大陆中学物理教育的一些对比/博客日志/敏思博客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中国大陆与香港香港物理香港与中国大陆中学物理教育的一些对比作者:黄磊明来源:管理员提要: 本文把香港与中国大陆中学物理教育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即发展历史和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及内容进行了对比, 得出了一些结论:大陆物理教材在编写的重点、教学大纲结构的严谨性和内容的详实性、教学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实验的编排、教学内容与新科技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及教学的手段上都存在不足。
据此, 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引言随着香港在1997年7月的回归,香港与中国大陆的文化交流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中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在中国大陆近年来对教育制度及考试制度的改革呼声不断高涨的时候,遇上香港回归的春风,作为一名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对香港的中学物理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对比并从中汲取有利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我们看到, 不少比较教育的资料都把大量精力投放在教材分析上。
但是, 由于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关系,以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这对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则是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所以, 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物理教育的对比,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材这一层面上,而要从两地的教育历史、教育思想、两地的学科设置、教学大纲、课时,再到教材内容等多层次的较全面的横向对比。
二、香港与中国大陆中学物理教育的对比1.两地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思想的对比香港与中国大陆两个地区的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两个地区教育的发展、教育思想是决然不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英国重返香港。
在英国的统治下,香港的教育体制从属于英国的教育体制,它的中学、预科和大学学制和英国的主流学制一模一样。
本来,香港部分大学学制还跟从美国的4年制,但港英政府1989年终于还是强行迫使这些大学改为与英国主流的3年制相同。
内地与香港学校性教育比较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性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传达有关性和性健康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性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来说,性教育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性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内地学校性教育普及程度逐渐增加,但仍存在着知识覆盖不够全面、教育资源不足、师资不足等问题。
而香港地区的性教育历史悠久,但也面临着内容过时、教学方法单一等挑战。
本文旨在对内地与香港的学校性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地在性教育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对两地性教育的比较分析,旨在为提升学校性教育质量和推动性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比分析内地和香港学校的性教育现状,揭示两地在性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通过研究,探讨内地和香港学校性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改进和提升性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
借助对两地性教育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探讨未来性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推动性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促进内地和香港学校性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内地学校性教育现状内地学校性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内地学校性教育的覆盖面仍然不够广泛,很多地区的学校仍未将性教育纳入正式课程或将其置于次要位置。
这导致了学生们对性知识的获取渠道有限,容易导致性观念偏差和性行为不规范。
内地学校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存在不足,很多学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性知识普及和生理发育知识传授上,而忽略了性健康、性别平等、性暴力预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内地学校性教育中还存在一些教师素质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性教育主题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难以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性教育教学活动。
随着亚洲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华人经济体在世界扮演愈来愈重要角色。
那么究竟在华人四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经济圈中,哪个地区的整体社会最进步?根据2015年四地媒体联合调查(台湾《远见杂志》、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及新加坡《联合早报》)从政府施政、效率、媒体可信度、人才供需、社会秩序、企业责任、世代信任、市场反应、贫富分配等九大指标,观察四地华人社会进步程度。
新加坡称霸华人社会!中国大陆居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评价敬陪末座。
新加坡九项指标获得6.11~7.78的漂亮分数,其中政府施政、效率、媒体可信度、人才供需、贫富分配等五项得分,皆高居四地之首。
四地学术研究实力比拼……——地区学术研究实力是领导地区前进的动力地区学术研究实力是领导地区前进的动力,亦多少能反映出地区的竞争力。
尤其在背景较为相似的四地华人社会中,各地政府莫不尽力提升各自的学术研究实力:1 中国香港及新加坡于稳固基础上持续努力办学;2 中国大陆由211、985工程,扶持重点大学迅速崛起;3 中国台湾也欲藉由五年500亿计划培育世界一流大学。
学术研究成果集中于大学校院的研究产出中,发表于有同侪评比审查制度的国际学术期刊论文,更是对学术专业性与研究品质的肯定。
故这些较具公信力的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篇数、论文被引次数等表现,常被视为大学校院学术评鉴基本的“量”与“质”指标。
因此我们也利用以书目计量学为基础的学术评鉴指标,尝试评估华人四地大学学术研究概况。
评判标准:ESIESI是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简称,由世界美国科技信息所(简称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入围名单若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进入ESI被引次数前1%门槛值之学校,依不分学门之被引次数排名,则前20所入榜学校分别为:中国大陆-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共7所大学;中国香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共5所大学;中国台湾-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阳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共6所大学;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共2所大学。
法学教育比较研究——以内地与香港为例发布时间:2021-10-18T07:08:09.40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6期作者:田佳鹭[导读] 一直以来,内地法学教育的比较研究是我国法学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田佳鹭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廊坊 065000摘要:一直以来,内地法学教育的比较研究是我国法学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相当程度是与我国法学教育现实困境直接相关的。
从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不同法域的法学教育,吸取其先进制度和具体理念,实现内地一直在深入贯彻与推进的法学教育改革。
香港作为中国境内唯一奉行普通法的区域,其法学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独特,可与内地产生鲜明对比。
本文根据对内地和香港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置等进行分别概述,通过对比反思内地法学教育的弱势。
总结出香港法学教育更加具有全球化视野,其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践类课程建设以及法律事务中跨学科的培养,这对于内地传统的法学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变革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等法学教育比较研究人才培养启示一、内地法学教育介绍与解析由于内地法学教育由大陆法系法学教育发展融合而来,其特点自然沿袭了罗马法的概念主义,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及形式性。
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的性质是一般性的人文科学教育,而非法律职业性训练。
[ 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从《拿破仑法典》到《德国民法典》,以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大陆法律的法典化便是我们系统教育的教学素材。
且法典化成文化的背后是立法者和法学家预先的研究安排,讨论采纳了大陆法系中的某种原理和一般性法律原则。
例如我国民法的物债二分便是采纳德国民法的设计原理,融合我国国情使之成为我国特色的法律适用。
由此可见在我国内地法学教育中,法律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是各个部门法学科的重中之重。
以笔者自身学习经验看,本科学习中的必修中,对一门法律或法条的原理、原则和概念的教授所占时间在全部课时中最多,而对于如何应用或在实务中实践的讲解相较之下很少。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分析比较
作者:郑宗平曾茂茂何志勇张爽陈洁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02期
摘要:由于历史渊源和地域关系,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高等教育,具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存在很多差异。
香港大多数居民源于大陆移民,保留着与祖国较为相似传统思想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由于受到英国几十年的影响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关系,也造就今天许多与大陆不同的思想和理念。
该文从高等教育招生的异同点、大学课程教与学、考核评价以及研究生招生和教育等几方面对两者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以期对内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陆与香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b)-0225-02
香港回归祖国至今17年有余,大陆与香港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正在逐步深化。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大陆与香港在高等教育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香港大多数居民源于大陆移民,保留着与大陆较为相似传统思想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由于受到英国几十年的影响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关系,也造就今天诸多与大陆不同的思想和理念[1-3]。
笔者有幸先后在两地高校学习、研究,亲身感受了两地高校教育理念及方法的差异。
下面笔者就从招生、课程教与学、考核评价以及研究生教育等几方面对两者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以期对内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大学招生的异同点
在大陆,大学招生以高考成绩为主,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所以高考成绩对大陆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虽然还有一些奥数、获奖、少数民族等政策或手段可以获得加分,但这些措施作用有限。
另一方面,由于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招生人数及分数差别较大,导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很不平衡。
现在有些学校虽然也在试点自主招生政策,招生模式由此变得多样化,但具体效果还有待来日考验。
此外,招录工作以计算机自动投档进行,学生被动录取,没有多少自主选择的余地。
研究生招生基本上也离不开国家统考一条路,目前有些学校增加面试、技能考核等等,但实际上还是以笔试成绩为主,其他成绩为辅。
在香港,学生入学仍然需要统一考试,但各个大学单独招生,每个大学根据自身设立的录取分数和标准不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同时申请几所学校或参加几所学校的面试。
面试在香港的大学录取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一环,很多时候甚至决定录取与否。
在整个招录工作中,学生都是主动参与,多了一些录取和自主选择的机会。
研究生招生则与大陆高校差别较大。
港校的研究生录取通常情况不需要额外的考试,只需提交申请,母语非英语的申请者需要额外提
交达到研究生院最低要求的托福或雅思成绩。
研究型申请者在提交申请前通常需要跟导师联系,并在申请时提交研究计划。
学校研究生院再根据申请者的申请材料进行讨论、投票,决定录取与否。
这种做法类似于欧美的研究生招生,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重视大学知识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而不是为了考研丢掉很多大学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考试成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培养其他能力。
这方面大陆现在也在进行改革,试点研究生招生申请制度,有望今后与国际接轨。
2 课程教与学
香港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不同专业方向采取不同方法。
课程设置一般课时都较短,很多课程课时都只有几个到几十课时,不像大陆很多课程课时都很长,有的甚至达一两百课时。
当然,课时短并不意味着就轻松。
由于课时短,很多课程一结束就考试,考试并不集中于学期末,这点也与目前内地有较大差别。
香港大部分课程都是英文授课,只有极少部分课程可能会采用粤语讲课,尽管大部分学生是香港本地学生;课堂的交流语言、作业、试卷等,也都是英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英文水平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而内地课程普遍以普通话为主,虽然也有双语教学,但对学生的英文水平提高有限。
另一方面,香港课程大多注重交流,包括师生、学生之间。
课堂讨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课上老师经常会给出一些讨论的话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大家形成一些意见或共识,再与老师或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大家会形成一些新的见解和认识,同时无形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人沟通能力和增进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而这一点在内地课堂教学中很难看到,大部分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师生、同学之间交流甚少,或者基本没有,授课模式很多还停留在中小学模式上面,学生被动灌输知识,造成一部分同学厌学,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时有发生。
这种差异根源主要在于教学理念和教育制度不同,要扭转目前这种状况,需要不断改进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育制度。
3 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定教学质量和评价教学效果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
考试仍然是香港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成绩当然也相当重要;但考核评价更加多样化,许多课程的成绩并不完全来自考试,平时的作业、出席率、课堂讨论、课堂发言、学期中的研究项目、社会实践调查、课堂演讲、小测验等平时的考核,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而期末考试很多时候仅占总成绩的30%~50%不等。
这种弱化期末考试成绩的做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而内地大学大多数还是延续中学的考核方式,很多课程都以期末/期中考试成绩为主,以一两次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并以此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评价依据。
此种考核评价方法,考查偏重于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许多高分低能,导致许多学生学非所用,在寻找工作时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
另一方面,由于一切以分数论“英雄”,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学生缺乏平时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意识,考试靠突击,考完即忘,不知道该门课
为何物的比比皆是。
内地高等教育如何探索出一套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公正、全面、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香港高等教育的考核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研究生教育
前面提到两地研究生招生方式的不同,下面详细谈谈二者在研究的培养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异同。
内地的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有些硕士研究生可以转为博士生或者直接就读博士生,有些学校硕士研究生还衍生出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但两者在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区分开来。
香港同样也存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香港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分为授课型(master of science,简称MS或master of arts,简称MA)和研究型(简称MPhil)。
授课型硕士一般没有奖学金,时间较短,学费较贵,一般1到1年半时间能拿到学位;研究型硕士则不同,它跟博士(简称Ph.D.)类似,一般有奖学金,学费较便宜,2~3年时间毕业。
博士研究生一般学制3~4年,跟内地相似。
香港研究型硕士和博士也要上一些课程,但课程很少,课时很短,大部分课程是为将来研究、论文写作以及发表文章服务,而专业课程极少,这一点跟内地区别较大。
内地大研究生一年级,通常还需要学很多专业课程和一些其他课程,而对于写作方面却辅导得很少。
另外,研究型硕士和博士,通常每年要在全系(院)做一次研讨会(seminar),以展示自己学业进展和接受评判,有点类似于内地的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只不过这个研讨会每年都要做。
此外,对于研究生毕业,香港高校并没有硬性规定要发多少论文、或者发什么论文一说,通常各个课题组或者老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
同期毕业的学生,有的发了不少文章,也有一篇都没有,这一点也跟目前内地高校和研究所有所差别。
学生要毕业,首先要导师同意,然后向研究生院申请提交论文,论文提交后,研究生院一般都要送出外审,本港1~2名,国外1~2名,这个时长一般历时较长,通常要2~3个月不等。
学校研究生院再根据论文评审意见,决定要不要让你答辩,答辩完之后,再根据答辩委员会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纸质版和电子版以及相应材料。
研究生院和图书馆在收到相应材料后,确认材料完整无误,研究生院会发一封证明信,证明你已经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这个过程与内地毕业答辩有点相似,所不同的是,香港地区毕业证颁发一般一年只有一次,需要等到那时候才能拿到毕业证(香港毕业证与学位证合二为一,实行单证制),而内地一般答辩通过后2~3个月可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5 结语
以上笔者根据亲身经历和感受比较分析了两地高校在招生、课程教与学、考核评价以及研究生教育等几方面的差异。
大陆和香港不同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教育制度决定了两地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香港高校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少伟.香港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挑战[J].世界教育信息,2013,313(1):65-73.
[2] 伟加朝.经验与特色:高等教育的香港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73-77.
[3] 刘培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北京教育,2010(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