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梅”的情感走向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词中的梅花解读梅从南朝开始,或在万丈冰雪铺天盖地的时候昂首怒放,清香袅袅,冰清玉洁,或在诗人墨客的笔下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梅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们心中的美神。
一、梅花表离愁相思,怀才不遇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当年流放夜郎,路过武昌黄鹤楼,听见哀婉悠扬的笛声,感到非常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梅花本是寒冬开放,景象虽美,不免给人凛然生寒的感觉。
羁情借笛声吹来,梅花这一视觉形象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又展现丁清新俊逸豪迈奔放的诗风,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诗中“幸不折来伤岁暮”化用了“折梅相赠”的典故,怕面对折梅乡愁缭乱感慨万千,居住的草堂前浣花溪畔的梅花逐渐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
诗人借“梅”抒情,抒发老去之悲、失意之愁、思乡忆友之情,伤时感怀,千愁万恨,交集一起,此头安能不白?还有李商隐的“匝路亭亭艳,非时依依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盈虚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诗人借亭亭玉立的梅树花香依依生长在荒郊路旁婉转表达自己怀才不遇。
二、梅花的美人意象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
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
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
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红梅》)。
在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绛素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梅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元素,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并寄予了丰富的意象。
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
首先,梅花常常被用来表达坚贞的爱情。
梅花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纯洁和忠贞的象征,被认为是爱情的象征之一。
在古诗词中,梅花常常与爱情和离别相结合,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守和思念之情。
其次,梅花还被用来表达忍耐和坚强的意志。
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中绽放,独自承受严寒,给人以顽强不屈的感觉。
这种坚韧的生命力使梅花成为坚忍不拔的象征,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坚持。
此外,梅花还被用来表达清雅和高洁的品质。
梅花在花期中没有任何香气,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同时,梅花的花瓣洁白纯粹,宛如素女,被赋予了高洁和纯净的象征。
在古诗词中,梅花经常被用来形容人物的品质和境界,以表达其优雅高尚之情。
总体而言,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丰富多样,表达了爱情的坚贞、忍耐和坚强的意志,以及清雅高洁的品质。
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诗
人们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美好
生活和纯粹境界的向往。
古代诗词中的梅花意象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南朝宋人陆凯在《赠范晔》诗中,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唐人的咏梅诗,除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之外,出现了虽以模拟物象为主,但却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
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盛。
前者代表是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 林逋是北宋诗人,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以“梅妻鹤子”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咏梅诗句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梅花》),成功地传写出梅花清幽香逸的独特风姿,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后者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
他称赞梅“花中气节最高坚”,俨然是梅的知音,梅的化身。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真正进入元人景元启所叹“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
至于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临江仙?探梅》),陈亮“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诗句,更是遗貌取神的感概之吟。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它冒着凛冽的寒风,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开花;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关于古诗中梅的意蕴百花丛中梅以它独有的品质,赢得了千古诗人的吟咏赞叹,可谓百花魁首。
古人早就有折梅寄远的故事,成为长期流传的佳话。
南朝杂曲歌辞《西洲曲》中有“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诗句。
写一个女子看到梅,想到曾经在梅下和心爱的人嬉戏的美好时光,想到远在江北的他,不由折梅寄于远方,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思念。
南朝刘宋时陆凯与范晔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赠范晔》)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牵挂。
南朝的鲍照,在《梅花落》中吟道“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诗中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赞美,表现了诗人不随流俗、坚贞不拔的品格。
六朝以来,不断增加诗人的吟咏,使梅花的内涵意蕴日益丰富。
梅以韵胜。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的气质风韵征服了西湖隐士林和靖,一曲《山园小梅》抒写了诗人情怀,朦胧的`月色下,清清的浅水旁,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无意的横斜,清秀飘逸,高洁端庄,简直把梅的风韵写绝写尽了,也把自己爱梅之心赞梅之情陶醉之意处世情怀写活了。
他自称“梅妻鹤子”,可见一斑。
疏梅风韵,处士风流相得益彰。
梅以格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严寒挡不住它的开放,也挡不住它的幽香,寒风中,尽显它的风骨。
寒梅傲立和诗人的不畏险阻的傲骨融在一起。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黄昏默默,凄风冷雨,无人常识,但是,它丝毫没有动摇意志,化为泥,化为尘,清香依然,傲然不屈。
这不正是诗人坚贞自守的傲骨写照吗?作者托物言志,以梅自喻自比,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境梅香依旧,爱国之心依旧。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关于梅花古诗思想感情《》是我国古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一首赞美梅花的古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梅花古诗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梅花古诗思想感情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关于梅花的古诗梅花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早梅柳宗元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题梅无名北风猎猎吹人倒,千卉千葩尽枯槁。
谁分清气到寒梅,独放银花照晴昊。
早梅齐已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梅花绝句陆游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梅花王冕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滴。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梅王淇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梅的意向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梅的意向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诗歌中梅的意象是什么诗歌中的梅二一一三意象及其意蕴梅:傲雪顽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寒冷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五二六一1样,受到了诗人的仰慕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1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四一0二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一六五三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洁雪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闻名词作《咏梅》:“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方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受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属而意深。
2.带有梅的诗句意象象征意义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孤独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1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酷爱梅花,由于它象征着气节。
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落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梅花开时不畏寒冷,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
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行。
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1对梅花1放翁”(《梅花绝句》),盼望终身与梅花为伴。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行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
“驿外”2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2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受的不幸。
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
从中不难发现身世与人格的投影。
陆游早年因爱国谈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开除。
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1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
此词或许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决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浅谈梅花意象的思乡寄情意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梅花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植物意象和文化符号。
以草木入诗而成为艺术的意象中,梅花内涵最丰富,而且文化影响也是最深的。
古代诗人们借助对梅花特点和形象的传神描绘,生动细致地展现了人的精神品格和思想感情,传达出自己的人格理想和审美趣味。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梅花落》宋·鲍照),梅开之时的苦寒,反衬出寒士的清高、孤寂、独立不群、倔强忍耐的峻洁人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宋·王安石),梅生之地的偏远,象征名士失意后,尽管冷落、潦倒,但仍独立自由、超凡脱俗、骨气高拔的精神;“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宋·林逋),梅花枝干的疏淡,正与隐士避世淡泊、不慕富贵、不趋炎附势的人生追求相一致;“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墨梅》元·王冕),梅花气息的馨香、清幽,展露的是文士甘于寂寞的雅致和脱俗,是对自己芳名远播的自信。
除了上述这些源于梅花习性和树形特征的意象内涵外,古代诗人还常常借助梅花意象来相思寄情、思乡怀远,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故乡的眷恋,这种内涵似乎与梅花习性和树形特征的关系不大,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此进行探析、解读。
笔者认为,诗歌意象内涵的起源与形成,必定缘于对意象的物态描摹和生物习性(或物理特性)的分析,并与历史背景相适应,逐步融注了文化积累和义理引伸,最终达到内涵意义的成熟与稳定。
寄情相思、思乡怀远,应该是梅花意象最早的内涵,它大概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在此之前,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中的“风”部“召南”《摽有梅》一章,虽有对梅的描写,但很难说有什么艺术意象上的引申;“《离骚》遍携香草,独不及梅”。
整个汉朝,除了汉赋中有几篇写到梅花之外,几乎是梅诗的空格,到了魏晋时期,梅花才逐步进入诗人的视野。
真正让梅花走入诗歌并赋于它寄情思乡意蕴的,应当是南朝刘宋时期陆凯的《赠范晔诗》。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梅花被誉为“花之魁”,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玉骨冰心、圣洁高雅、俏也不争春的品格和不畏严寒、坚韧顽强、争报人间春的精神。
符合比德式思维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国人有爱梅、赏梅、吟梅、艺梅、用梅的习惯,踏雪寻梅的故事源远流长。
民间还将梅花称为“五福花”,象征着幸福、快乐、顺利、长寿与和平。
梅花原产中国珠江和长江流域,栽培历史悠久,为小乔木科。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一、梅花与脱俗高洁的贞士情操。
诗人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鲍照《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
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
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
”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城南王氏庄寻梅》“涸池积槁叶,茆屋围疏篱。
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
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
雪点满绿苔,零落尚尔奇。
我来不须晴,微雨正相宜。
临风两愁绝,日暮倚筇枝。
”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
二、梅花与凌寒不屈的形象梅花在冰中育蕾,雪里开化,具有一种不畏严寒,独步春早的精神。
李渔《梅》: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
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于果,犹瓜之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使后来居上。
古代写梅诗的感情走向梅,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白、红、粉红等颜色,味香。
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黄色,都可以吃,味酸。
在古诗中,以梅为题的诗作很多,情感走向也是多方面的。
(一)借梅叹国恨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百姓悲欢,最牵动文人墨客的情思,像梅花这种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成了抒发伤感之情的桥梁。
南宋诗人刘因的《观梅有感》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前两句写东风把战场上的灰尘吹落了,意思是说南王朝已被元军消灭,战争已经停息,作者想到了曾隐居杭州西湖的北宋文人林逋。
因南宋的都城在杭州,作者实际怀念的是南宋朝廷。
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南宋灭亡后江南百姓的的不幸遭遇。
江南水乡,自古闻名,苏杭更是封建时代的繁华都市,晚唐诗人杜牧曾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著名诗句。
但现在国家已经灭亡,江南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江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战争所带来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使作者在再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梅花了。
刘因是跨越宋元两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兴亡、江南兴衰的过程,他在《观梅有感》中,以梅为载体,抒发自己对江南的怀念和对南宋的悼念之情。
(二)以梅喻人格王冕,元代著名诗人、画家。
幼年家境贫寒,自学成材,但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第。
他一身傲骨,虽屡试不第,却拒绝同乡贤达的极力推荐,最后隐居深山,保持了一个封建文人的自尊。
他轻视功名利禄,同情百姓疾苦。
一生工于画梅,也写一些以梅为题材的诗歌,其中《墨梅》是他的传世之作。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即用单墨色画的梅花。
梅花在寒冬时节,傲雪开放,清香四溢,古人常把它当着品格高尚、气节坚韧的象征。
自然界中的梅花有白色、红色和粉红色,墨梅极为罕见。
诗题中的墨梅实际是作者墨画之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从选材方面看,作者用心良苦,首先,和富贵的牡丹、艳丽的挑花和丰腴的海棠花相比,梅花显得超凡脱俗;其次,与白色或红色的梅花相比,墨梅更显得与从不同。
浅谈古诗词中“梅”的意象梅孤清高傲,兰幽雅空灵,竹虚中有节,菊豪放隐逸。
这“四君子”,可谓得尽春夏秋冬的神韵。
梅又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独步寒冬早春,凌寒留香的特性备受古代文人青睐,成为中国诗词中常见的审美意象。
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梅的意象主要有五类:(一)象征超凡脱俗、节操高尚的君子梅花冰肌玉骨,通体清澄,引发了文人洁身尽心的自觉意识,使他们倾心塑造自己冰清玉洁的品格,就以梅花意象为载体,将个人主观之意渗透于诗词中。
此类作品很多。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这是李易安笔下的梅花,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孤高自傲任存有信心的精神品格。
爱国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二)象征美人之姿梅花形极美,香极幽。
宋代词人苏轼在《定风波红梅》的上片写道:“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开篇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如花,情致毕现。
清戏曲家尤侗《清平乐梅蕊》:“烟姿玉骨,淡淡东风色,勾引春光一半出,犹带几分羞涩。
陇头倚雪眠霜,寒饥密换疏香。
待得罗浮梦破,美人打点新装。
”把梅蕊拟人化,梅似得天地之气的女子,神韵十足。
(三)象征隐者风范梅花开在冬余雪残之际,生于荒山幽谷之中,处于水驿野村之间,但清香怡人,纯净无瑕,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藉。
元代张可久《天净沙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寥寥数语便将我们带入人迹罕至的幽深之境。
秋水红叶,显然一派秋色,何来“探梅”之说,不由让人心生疑窦。
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的隐士——鲁卿。
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二者巧妙融合,浑然一体。
(四)象征故乡唐代大诗人王维《杂诗》写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此诗以问话的方式,寓巧于朴,把寒梅作为故乡的象征,问寒梅即问故乡,惦念寒梅即是惦念故乡,把客居异乡的游子在特定情形下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宋代文学中梅之意象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在寒冷的冬季开花的,蕴含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宋代文学中,梅花被广泛运用,表达出了作者们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
首先,在宋词中,梅花常常被用来比喻女性的美貌与独立自主的性格。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这首词中写道,“藕花深处”即指梅林之中,将女性
形容成一朵傲然挺立的梅花,追求自由独立而不贪图权势利禄。
其次,梅花也经常出现在抒情诗中,表达作者的孤独感、清高调和崇高理想。
如王安石《花石纲·其一》:“天寒梅已残,夜闻子规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寂寞清怀的人士,对于梅花及子规鸟的感慨,在寒冬中迎瑞雪、聆听月下琴音。
最后,在宋代绘画中,梅花也是广被雅派文人喜爱的题材。
最著名的当属王冕的《梅花》画,这幅画有句名言:“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了梅花非凡的生命力及坚韧的精神品质。
冷艳
而不华丽,坚实而不弱懦,这正是宋代文人所赞扬的梅花精神。
总之,梅花在宋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梅花透过深情、清高、傲然的姿态,展现了一种崇高的美,在那个充斥着战乱苦难的时代中,也给人带来了些许温暖和希望。
说不尽,许多“梅”——唐宋诗词中的梅花意象赏析说不尽,许多“梅”——唐宋诗词中的梅花意象赏析⼀直都⾃诩为⼀个喜爱诗词的⼈,但却并⾮绝对的爱梅之⼈。
只是每每随⼿翻开⼀本唐宋诗词册,总会有相当篇幅的咏叹梅花的佳作,于是发了好奇之⼼:梅花在那个年代⽂⼈墨客的⼼⽬中,究竟扮演了⼀个怎样的⾓⾊呢?然⽽,要解开这个问号却绝⾮⼀件轻易的事。
透过连篇累牍的唐诗宋词,我努⼒通过这些承载厚重的⽂字触摸古⼈的⼼迹,虽然困难重重,但终⽽有了些粗浅的认知。
上篇梅之清秀梅花从来都不是娇艳的花,与任何华丽的辞藻也⽆太深的渊源。
但⽆论如何,梅花都称得上是奇特之物。
虽然舞⽂弄墨的古⼈,常常更加青睐梅花的精神特质,但纯粹的赞赏梅之美貌的诗篇,亦可谓俯拾皆是。
思来想去,都找不到⼀个⼗分合适的词来形容梅花的美,再三推敲,最终选定了“清秀”⼀词。
这当然并⾮我的主观臆造,诗⼈李⽅膺曾在诗作《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磨痕新,⼏点梅花最可⼈”,王⼗朋亦道“犹余雪霜态,未肯⼗分红”,⾜见古⼈对梅花清秀姿态的喜爱。
宋代著名词⼈陆游对梅花情有独钟,对梅花的溢美之词亦独特⾮凡:“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中。
何⽅可化⾝千亿,⼀树梅花⼀放翁。
”诗⼈听闻梅花盛开,特意选择在清晨踏雪上⼭赏梅,可见陆游的情趣与梅花的诗意。
漫⼭梅花绽放,姿态精神各异,但枝枝清新可⼈,令观赏者⽬不暇接。
欲要⼀棵棵地赏玩过去,却⽆奈⼒不从⼼,于是萌发了烂漫的想法:如果能够化⾝千亿,每⼀棵梅前都⽴⼀个放翁,细细把玩,该是⼀件多么美妙的事啊!梅花遍野,但词⼈⾮但不厌倦,反⽽兴味浓郁,⾜见梅花的美对于作者的吸引⼒。
如果你还是觉得这个“清秀”的论断过于轻率和主观,不妨来看⼀下陈亮笔下的梅花。
“疏枝横⽟瘦,⼩萼点珠光”,这梅花,虽然有点萧索清瘦的意味,但珠光闪烁,灵动⼗⾜。
梅花清新独特,选择在万物沉寂之时绽放,为的是给寂寞的⾃然和落寞的⽂⼈带去些许诗意。
“⼀朵忽先变,百花皆后⾹”,梅花之美,虽不娇艳,但却是春天的第⼀抹靓⾊。
梅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梅在古诗词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它通常具有以下几种象征
意义:
1. 高洁脱俗:梅花在寒冬中开放,不与百花争艳,象征着高洁、
脱俗的品质。
古诗词中常用梅来赞美那些不随波逐流、保持独立人格
的人。
2. 坚韧不拔:梅花在寒冷的冬天里依然能够开花,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古诗词中常用梅来歌颂那些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人。
3. 孤独凄美:梅花在寒冬中独自开放,没有其他花朵相伴,因此
也被视为孤独、凄美的象征。
古诗词中常用梅来表达离别、思乡、忧
伤等情感。
4. 友谊象征:梅花也可以作为友谊的象征,因为它在寒冬中开放,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古诗词中常用梅来表达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和相
互支持。
例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以梅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之情。
梅在古诗词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中。
唐诗中的“梅花”意象探微一、唐前文学中的梅花意象梅花,于冬春季节傲然独放的耐寒之花,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
梅花与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并列为花中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中国文人称为岁寒三友。
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史上,以梅花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和艺术画作数不胜数,梅花已经成为中国文人坚韧不拔、百折不屈的高洁精神的象征。
梅花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又与中国文人有着怎样的精神联系呢?从唐诗对梅花的吟咏中我们或可探得这一文化象征的传承和艺术渊源。
“梅”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观赏花木和具有实用性的果实出现,并非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梅花”意义,这种文学和精神层面上的意义的赋予其实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程。
梅花的意义、信念以及精神象征与人格象征意义,也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一点一点觉醒和丰富的。
南朝咏梅诗以后,梅花的意蕴被不断开掘、丰富,历经北朝、唐代,至宋代达到咏梅诗的巅峰。
宋代诗词中的“梅花”意象的情感意蕴与艺术象征已经成熟和定型,梅花已然成为中国古典文人独特的审美对象和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文化意象,并对后世文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唐诗中梅花意象的情感内涵据笔者统计,在《全唐诗》中,诗句中含有“梅”的诗作约有882首,标题中含有“梅”字的诗作有119首,尽管含有“梅”字并不一定全是咏梅诗,但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梅花意象在唐诗中的地位。
具体说来,“梅”的意象在唐诗中是非常丰富与复杂的,并且具有语用性,在不同的诗句中,所指代和蕴含的意义也是有很大差别。
但综合而言,梅花意象在唐代已经有了相对比较固定的意蕴内涵与情感内容。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唐诗中“梅”的意象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借梅花表现贞丽脱俗、凌寒不屈的高洁品格;借梅花表现美人形象;借梅花表现伤感意象。
1、借梅花表现贞丽脱俗、凌寒不屈的高洁品格。
这一类诗作应该是咏梅诗中最重要的、也是篇目最多的一部分。
因为梅花独特的时令、凌寒怒放的特性,而使得诗人在咏梅时对其赋予孤傲独立、不屈不挠、不沾污浊的高洁形象,这种形象又与自古中国文人的气节气性相投,自然也就有了非常多的诗作。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一、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陈亮《梅花》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这首诗通过颂扬梅花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寄托自己爱国思想。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二、凌寒不屈的顽强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丽的春色。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三、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是诗人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四、隐者高士的象征张可久《天净沙·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这首诗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
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
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五、清冷淡雅的美人苏轼《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这首咏物词,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词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
因“迟”开而与桃杏同放。
梅花生就冰清玉洁之姿,怎合姹紫嫣红之群?所以“乔装改扮”,尽显美姿丰神。
六、传递情感与祝福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论李清照咏梅词中梅花审美取向的变化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其词作以清丽脱俗、婉约柔媚而著称于世。
其中,她的梅花词更是经典之作。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梅花审美取向也出现了变化。
本文将从李清照咏梅词中梅花描写的变化、梅花所代表的意象的变化以及梅花的情感表达方面探讨李清照所呈现的梅花审美取向的变化。
首先,从梅花描写的变化来看,李清照早期的梅花词主要是描绘梅花的美丽和高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表现了梅花在冬季中的孤芳自赏之美;而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独卧静阁深,红窗小帐望重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则展现了梅花在寒冬中的坚韧不拔和韧性之美。
而后期的梅花词则更多地关注梅花的情感,如《如梦令·春景》中的“一夜雨声春又归,何处春江无月明。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则呈现出梅花与春天的联系,寓意希望春天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
其次,从梅花所代表的意象的变化来看,早期的李清照梅花词将梅花视为高尚、崇高之物,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表现了梅花在冬季中的孤芳自赏之美;而后期的梅花词则将梅花视为情感之物,如《如梦令·春景》中的“一夜雨声春又归,何处春江无月明。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则把梅花与春天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的向往和渴望。
最后,从梅花的情感表达方面来看,早期的李清照梅花词主要是表现梅花的高洁、坚韧,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独卧静阁深,红窗小帐望重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则展现了梅花在寒冬中的坚韧不拔和韧性之美;而后期的梅花词则更多地关注梅花的情感,把梅花视为情感之物,如《如梦令·春景》中的“一夜雨声春又归,何处春江无月明。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则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的向往和渴望。
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周敦颐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种植物都被人格化,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
这种文化特色由来已久。
其实关于中国文化中赋予植物人格特点的传统,始于屈原的楚辞。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正是由于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后世诗人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并发扬了植物人格化的传统。
于是便有了梅花高洁,绿竹不屈,等等深入人心的植物意象。
本文结合这种诗歌创作传统,重点分析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梅花,指梅树的花,寒冬先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
是有名的观赏植物。
享有“花之魁”之誉,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
古往今来,梅花诗词不胜枚数。
据不完全统计,从先秦到清末,有关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诗词作品,有关梅的达3500多首,仅次于竹的4100多首,而高于菊(3400首)和兰(3000 首)。
我国最早的梅花诗大约是《诗经》,《召南》中有首《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终南》中也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但彼时的诗歌创作中虽有比兴,却还未达到人格化的高度,梅花的表现意义较为单一。
晋时,咏赞梅花的诗赋开始出现。
陆凯赋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是他在早春梅开之时,自荆州摘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晔,诗意隽永,情趣盎然。
南北朝时,梅花诗文渐盛,尤以何逊《咏雪里梅》、庾信《梅花》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
唐诗中的梅花意象渐渐走出自然局限。
梅花的曲折多姿、傲雪斗寒、幽香艳丽,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激情与灵感,由感官向心灵开拓,梅花开始被赋予品格操守的内涵。
接下来的宋朝成为了梅花诗的一个高峰,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等大家纷纷留下了众多咏梅绝唱。
其中有梅妻鹤子”的林逋,有因落梅诗案”坐废十年、留梅诗130余首的刘克庄,还有堪称咏梅专业户”的张道洽,一生写梅诗300多首。
古典诗词中“梅”的情感走向
梅,性耐寒,早春开花,历来就备受人们称颂,被誉为“四君子”(梅、兰、菊、竹)之首,素有中国“国花”之称,深受文人墨客喜欢。
古典诗词中,以梅入题或借梅抒情的诗词作品很多,而且梅在诗人笔下的情感走向也是多元化的。
一、折梅忆远人
折梅与怀人有关,最早可追溯到刘宋时期陆凯赠给范晔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周密的《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就使用此典故,写了“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情谊无限,相思苦极,难言之意尽在不言之中。
古典诗词中,很多与折梅有关的诗词中的远人其实就是恋人。
例如,《西洲曲》中的“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忆梅到折梅,引起对恋人的怀思,这是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
又如,王之道的“一饷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欲寄无由,苦闷非常。
再如,李清照的“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丈夫早逝,知音难觅,词人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却没有一人可以寄赠,一曲哀音,缭绕不绝,写尽了词人怅然若失之伤。
二、以梅寄乡情
借梅写怀乡之情,最有名的是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作者向故人询问家中的寒梅是否开了,是想含蓄而深沉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清代诗人汪中写了一首《梅花》:“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诗人先从“孤馆”寒梅萌发新芽推知春风将缓缓到来,再由“孤馆”想到“故园”——既然“孤馆”的“寒梅”都已经萌发,那“故园”小河边的梅花就应该开放了。
这首诗也于平淡质朴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三、用梅言品性
梅,数九寒天傲雪开放,清香四溢,因此古人常将它当做品格高尚、气节坚韧的象征物。
例如,陈亮的“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写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与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辛弃疾《临江仙·探梅》中的“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写了梅花与众不同毫无其他花的娇娆妩媚,全身都是铮铮傲骨。
王冕《白梅》中的“忽然一夜
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香”,歌颂了梅花不混于尘俗、挺立于冰雪、送香于人间的高洁坚韧的品格。
张孝祥更是写出奇语“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
张道洽一生则写了三百余首与梅有关的诗,可见他对梅是如何的偏爱,如“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就写了梅不甘媚俗的品格。
此外,还有很多诗人是借梅表现自己的志向与情操。
例如,谢枋得的“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是用斗严寒、抗冰雪的梅激励自己,表达自己永远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屈膝的志向;蒋捷的“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中,梅则是坚守气节的能忍受一切痛苦与严峻考验的遗民志士的象征物。
四、借梅叹身世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诗人一反前人之意——未写自己对梅花的爱慕之情,而是写了自己对梅花的痛恨之意。
原来,在诗人看来,寒梅是在春前开放,春回大地时却凋谢了,这不免让人遗憾,而且这种遗憾还会转化为怨恨。
春去春回,花开花谢,草木荣衰,自有它们的规律,作者为什么要对梅如此怀恨在心呢?我们或许可以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寻找到原因。
李商隐仕途不顺,多次受党伐之争的害,一生困顿落魄,最后潦倒而死。
李商隐身有“寒梅的奇香”,却一直赶不上美丽的春色,只能成为被人遗弃的“去年花”。
不难看出,诗中的寒梅正是诗人人生的缩影。
又如,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中的“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是将赏梅与个人的身世巧妙地结合起来,表现了自己无限的感慨——似水流年,韶华易逝,而自己却命途多舛,穷愁僚倒。
再如,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运用对比手法,依次描写了作者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生活阶段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垂泪,晚年时无心赏梅,从而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变,写了诗人晚年飘零凄苦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读来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