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物理八上——《第2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1.熔化和凝固(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生甲]应该不相同.[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4.2—2和图4.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生甲]晶体的熔点一般是不同的[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 ℃,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 ℃,太低.[师]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看投影课本图4.2—4和图4.2—5.思考想想议议[想想议议][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生乙]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生丙]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生丁]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生戊]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生己]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生庚]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 ℃,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精温度计[师]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生乙]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生丙]这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生丁]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师]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板书)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三、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阅读P57四、板书设计1.熔化和凝固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2.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难点: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A、38℃;B、37℃C、36℃D、35℃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固体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16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254)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液体 气体5)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学生引入材料的物性变化领域,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2、掌握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3、能够自主探究并解决物质状态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2、熔化和凝固3、状态变化的问题探究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探究3、小组讨论四、教具准备1、幻灯片2、热板3、药品玻璃杯4、铁蜡烛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物质的三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物性变化。
2、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并进一步介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接着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以及熔化和凝固图示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实物示例,如药品玻璃杯和铁蜡烛来进行讲解。
3、探究提出状态变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气态等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材料状态变化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4、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总并展示各自解决方案,并对状态变化问题做出总结。
六、作业1、做一份报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调查一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了解了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了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
同时,通过探究状态变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物性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铁块、冰块、加热器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铁水凝固等,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阐述它们的条件及吸热和放热特点。
同时,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意义。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熔化和凝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如自制冰棍、铁水铸件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新课的方式:我选择了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来引入新课。
我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和运动》、《热传递》等内容后,进一步探讨物质状态变化的课题。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2.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
2.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和规律。
2.演示法: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4.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冰、水、容器、温度计、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PPT、图片、视频等。
3.教学参考资料:教材、教辅、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如冰雕、冰雪融化、晶体凝固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阐述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规律。
通过PPT、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冰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温度和时间等数据。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 (2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才学物理不久,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学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提问: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先说熔化,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怎样的呢?老师这里有两种固体,一个海波,一个石蜡,我们来用实验探究一下他们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进行实验,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各实验仪器的用处及注意事项。
知识讲解: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的固体。
熔点:晶体熔化时候的温度晶体熔化特点:师:通过我们刚的出来的图像我们发现,海波跟石蜡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有些差异,让我们来进行比较一下。
帮助学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以及学习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和条件。
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加热认识晶体熔化曲线逆向思维法: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以及危害。
与学生一起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曲线。
引导学生由熔化过程思考凝固过程,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提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和危害有哪些?温A B CD板书设计: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现象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第2节熔化和凝固【2022年版课标要求】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2.了解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能运用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难点: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规律,观看多媒体动画,感知物态变化之熔化与凝固,指导学生做好海波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学法:小组实验,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课前准备】学生四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烧杯、细线、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春暖花开、冰雪熔化、滔滔江水、河流干涸、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图片,提问学生,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什么状态?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随着气温的变化,冰会熔化,水也会结冰,干旱、少雨的时候,河流也会干涸,就是说,水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
我们周围有很多物质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那么,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了解两种物态变化——熔化与凝固,引出探究学习的课题。
二、新知学习(一)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了解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三个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并标画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三个概念,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体实例,概括定义。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冰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八班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试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试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头1分钟观看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索: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试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留意事项:(1)留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肯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汲取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肯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汲取热量,温度上升。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肯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肯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连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连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连续熔化?八班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第2节熔化和凝固(共2课时)第一课时熔化和凝固实验【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养成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成果共享的喜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难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用图象将数据进行处理.知识点一物态变化【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3,完成以下问题:1.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2.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合作探究】演示一1.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棒,一会儿就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这是为什么呢?答:冰棒变成了液态的糖水,而糖水又变成了水蒸气进入了空气中.2.以上的现象中,物质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答: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教师点拨】1.现实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较常见.其实,除水以外,所有物质均有三态,而且相互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只是不常见而已.2.发生物态变化时通常都伴随着温度的变化.3.物态变化不是形状的变化,而是物质由一种物态变为另一种物态,物质的种类不变.知识点二熔化和凝固【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3-55,完成以下问题: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合作探究】演示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实验设计是怎样的?答:取适量的海波和蜡块放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插入正在加热的热水中,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变化,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2.需要哪些实验器材?答: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3.海波和蜡在由固态变成液态时温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答: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4.在方格纸上画一根横轴表示时间,画一根纵轴表示温度,标出各个时刻所记的物质的温度(坐标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熔化图象.分析海波和蜡的熔化图象有什么不同?答:海波的熔化图象有一横向水平线,蜡的熔化图象没有.它们的熔化图象对比如下.海波的熔化图象蜡的熔化图象【教师点拨】1.做熔化实验时,将有海波或蜡的试管放到烧杯的水中加热,而不是将试管直接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目的是使受热物体尽可能均匀的缓慢的受热,从而能够得出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结论.另外,实验时还应注意酒精灯的安全使用.2.水浴加热法:是一种给物质均匀地间接加热的方法,它能控制物体温度上升的速度,其好处是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平稳.3.用图象法描述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非常直观,在各门科学中都应用得非常广泛.【跟进训练】甲是小丽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她先将冰和温度计正确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加热,观察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情况.甲乙(1)实验中,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目的是使冰受热均匀.(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是-5 ℃.物质处于固态.(3)根据实验数据,小丽作出了冰熔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拓展延伸奇妙的冻雨和雨凇在我国北方,还有南方的贵州、湖南的湘西山区,冬天里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雨,天上掉下来明明是雨滴,可在地上却看不到雨的痕迹,见到的到处都是冰,这种滴雨成冰的雨称为“冻雨”.这种雨掉在树枝上、电线上迅速结成一层晶莹透明的冰层,逐渐挂下来成了一条条冰柱.雨滴落在树上所成的冰称为“雨凇”.初冬时节发生冻雨或雨凇现象时,到处是晶莹剔透,景色十分诱人.置身于纯洁透明的大自然里,会使你忘却天气的寒冷,忘却生活中的烦恼,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和提高.“冻雨”和“雨凇”的形成都与水的凝固有关.气象学家在观测云层时还发现了一种“混合云”,云的中上部温度已降到—20 ℃~—30 ℃,甚至—40 ℃,但其中还有许多的雨滴并没有冻结.据说有的科学家成功地使纯净无瑕的水静置冷却到—70 ℃仍不结冰,这种温度低于0 ℃还不冻结的水叫“过冷却水”.原来水分子结冰,除温度条件外,还要求在水中必须有冻结核,有了它,做无规则运动的水分子才能按冰的晶体结构排列起来.江河湖海里的水及自来水中都含有杂质,这些杂质就是冻结核.于是这些水在0 ℃时就结冰了.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2.物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熔化和凝固规律【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熔化的规律、图象,了解晶体、非晶体的概念,知道熔化需要吸热.2.知道物质凝固的规律、图象,知道凝固需要放热.【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2.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养成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温度变化规律.【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并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知识点一熔点和凝固点【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5-56,完成以下问题:1.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2.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3.晶体在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其熔点与凝固点相同.【合作探究】演示一海波和石蜡的熔化海波的熔化图象石蜡的熔化图象1.两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答:(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7 ℃,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2)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答:海波:固态→固液共存→液态.石蜡:固态→变软→变稀→液态.3.海波和石蜡的熔点各是多少摄氏度?答:海波的熔点是47 ℃,石蜡没有熔点.4.海波的熔化过程持续了多长时间?答:从第3 min到第4 min,一共1 min.演示二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象甲—晶体乙—非晶体1.在晶体凝固图象中EF、FG、GH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是在吸热还是放热?物质处于什么状态?答:EF段晶体温度逐渐降低,放热,是液态.FG段晶体温度保持不变,继续放热,是固液共存态.GH段晶体温度继续降低,仍然在放热,是固态.2.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过程有什么不同?从图象上看有什么区别?答:晶体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凝固放热过程中温度一直降低.晶体的凝固图象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水平线段,而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没有.演示三认识下列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教师点拨】1.判断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1)有无熔点:晶体有,非晶体无.(2)熔化过程:晶体由固→固液共存→液.非晶体由固→软→稀→液.(3)熔化图象:关键是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2.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不断吸热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不断放热.4.同种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互为逆过程.因此,晶体熔化需要吸热,且温度不变,则晶体凝固需要放热,且温度也不变.5.同种晶体的熔点等于它的凝固点.【跟进训练】1.(湖南邵阳中考)如图所示,由冰的熔化曲线可知(B)A.冰是非晶体B.冰的熔点为0 ℃C.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5 min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升高2.(广西柳州中考)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从图象可知,该物质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线段AB表明,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不变(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知识点二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6-57,完成以下问题: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都保持不变.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也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也要放热,但温度都改变.【教师点拨】联系生活:利用冰块熔化吸热,可以给冷冻食品保鲜.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跟进训练】1.(贵州遵义中考)毛泽东同志曾用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描述我国北方的冬天.北方冬天气温下降至0 ℃以下时,水会凝固成冰,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2.夏天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因为冰棒在熔化时要吸热;北方冬天菜窖经常要放一桶水,是因为水在凝固时要放热,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太低,防止菜被冻坏.(均选填“吸热”或“放热”)1.固体⎩⎪⎨⎪⎧晶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有熔点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都是固液共存状态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都没有固液共存状态2.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能继续吸热3.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要达到凝固点能继续放热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物质:水、冰、蜡烛。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黑板、书籍、PPT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包含熔化和凝固相关图片的PPT,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习新知•通过投影仪或板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解释熔点和凝固点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例子。
•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如水的熔点为0°C,凝固点为0°C。
•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3. 实验探究•教师将水倒入一个玻璃容器中,然后将容器放入冰箱中冷冻。
•引导学生观察水在冰箱中的冷冻过程,并记录下水变成冰的时间。
•提问学生在冷冻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教师将冰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并让学生记录冰融化的时间。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4. 拓展练习•提供一些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向全班报告他们的思考和答案。
•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并与学生共同探讨。
5. 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熔化和凝固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提醒学生做好笔记,以便复习和复习。
四、教学延伸•学习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实际应用,如制冰淇淋、熔化金属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熔化和凝固为中心,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原理。
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一. 教材分析《熔化和凝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材中,通过实验和现象的描述,引导学生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熔化和凝固的微观机制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2.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3.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利用实验和实例,生动形象地展示熔化和凝固过程;3.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冰、水、温度计、容器等;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3.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实例,呈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如将冰块放入容器中,观察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总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我设计这节《熔化和凝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认为熔化和凝固的原理是难点,因为需要学生理解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状态变化。
而实践活动则是重点,因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原理。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准备了各种教具和学具,如温度计、熔化实验装置、凝固实验装置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冰块、水、石蜡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如冰淇淋的熔化过程。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熔化的特点。
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熔化的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象,让他们理解熔化的原理。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会特别关注学生对熔化和凝固原理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对于那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我会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会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
同时,我还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引入实践情景的方式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冰淇淋的熔化过程,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这个环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熔化和凝固-人教2011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2.掌握采用恒温加热和冷却方法的实验操作方法。
3.了解物体温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4.明确温度计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5.理解热膨胀和热收缩现象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1.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认识及实验操作方法。
2.温度变化规律及温度计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热膨胀和热收缩现象及其应用。
2.温度变化规律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观察法3.运用比喻法、辩证法等方法五、教学过程1.熔化和凝固现象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了解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进行教学:(1)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水的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
(2)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物品从固体到液体或从液体到固体的过程,来了解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现象。
2.温度变化规律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讲解物体温度变化的规律,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等,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1)教师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学生的体温,让学生了解测量温度的方法和原理。
(2)教师可以进行实验,让学生来测量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温度差异。
3.热膨胀和热收缩现象及其应用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热膨胀和热收缩现象及其应用。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1)教师可以采用铁架和玻璃管等材料来做热膨胀的实验。
(2)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特殊材料的热膨胀实验,如水银热膨胀等。
六、教学反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测验、考试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熔化和凝固,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温度、热量和摄氏度的概念,对物质的热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熔化和凝固的微观过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微观过程。
2.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2.采用讲解法,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微观过程和规律。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熔化和凝固的应用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如铁块、冰块、温度计等。
2.准备PPT,包括熔化和凝固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温度、热量和摄氏度的概念。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熔化和凝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图片、视频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同时,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微观过程,如原子间的距离变化、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如为什么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等。
4.巩固(10分钟)利用PPT呈现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如:为什么冬天路面会结冰、为什么晶体熔化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熔化和凝固的应用问题,如:如何利用熔化和凝固的原理制作冰淇淋、如何利用熔化和凝固的原理进行金属焊接等。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
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的情感。
重、难点:
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常用的液体温
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
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
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
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
为()
A、38℃;
B、37℃
C、36℃
D、35℃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固体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1 6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2 5
4)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液体气体
5)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4
6)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试验:
数据记录: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
叫熔点;
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
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记住冰的熔点。
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3、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