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纸船 寄母亲》学案(鲁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5.20 KB
- 文档页数:5
《纸船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纸船寄母亲》。
(2)理解诗歌的主题,领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孝敬之心。
(2)懂得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学会用文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纸船寄母亲》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读过冰心的其他作品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学生借鉴诗歌的写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诗歌《纸船寄母亲》,并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朗读、背诵、写作等。
3. 读后感:评价学生在读后感中的感悟程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关于冰心的生平和创作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以拓展视野。
六、教学步骤1.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纸船寄母亲》,理解每一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情感。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7篇《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反复朗读感受本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教学教法情境烘托与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教师“启发式”;学生“自主、探究式”;三、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强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叠纸船,并提问:如果要把你的纸船寄给你的一位亲人或者朋友,你准备在纸船上写上什么话呢?接下来我们看看冰心把她的纸船寄给谁呢?又写了些什么话呢?诗歌内容1、第一节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请一个同学朗读诗歌第一节。
提问:为什么“我”不肯随便丢弃一张纸,要留着留着?回答:要留着叠成小船,并且一张纸要叠成很多很小的船儿。
我们一张纸就叠一只小船,而诗人为什么要把一张纸叠成那么多的小船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
“我”的小船叠好了要干嘛呢?抛到海里。
诗人是在轮船上。
第一节内容:叠、抛纸船2、第二节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请一个同学朗读诗歌第二节。
提问一:“我”叠的纸船抛到海里之后会怎么样?回答: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提问二:“我”小船都被破坏了,为什么还是要每天都叠着?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回答:诗人一直都希望至少有一直小船能够到“我”到他到的地方去。
执着,坚持,心中永存希望的人。
提问三:第一节留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把一张纸叠成那么多的小船呢?回答:“我”希望叠的纸船到我希望他到的地方去,而纸船抛到海里不是被风吹回到船上,就是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不能到我要他到的地方,所以我要尽量多叠纸船,增加实现愿望的概率和可能性。
第二节内容:纸船的命运,坚持叠抛纸船3、第三节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纸船——寄母亲》教学案例的设计说明教学设计理念:为了体现新课标“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以“美读吟诵,体验感悟”作为设计理念,以读导学,以写体悟。
因为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上,完美的实现“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文实践方式。
这样也尊重和适应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六年级学生的朗读还停留在小学时的唱读模式上,而且这些90后的孩子思想感悟上还比较幼稚,对母爱的关注也不够,觉得母亲为自己流汗、操心是天经地义的。
加上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许多学生在校住读,第一次离家,难免想念父母;还有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
借着学校和社会正在进行“感恩教育”之机,我就想以这节课为依托,在训练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切实体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去关注、发现和感受母爱。
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现代诗,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过多分析诗歌的语言内涵,而是重在训练朗读的技巧,通过听说读写唱去感知诗歌的情感,并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行延伸学习,去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亲情。
教材选择及特点:本单元是以情感的涟漪为主题,单元目标中要求进一步学习朗读的技巧和圈点批注的方法。
有手足情、亲情、友情、思乡情等,《纸船》和《母亲》都是表现母爱的现代诗,《纸船》也是冰心早期“爱”的哲学观中“母爱”的深刻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
本课特点和优势:本节课从学生叠纸船的经历入手,通过听说读写唱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了情感教育,实现了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
顺利地实现了三个学习任务:深情的朗诵、细腻的感受、诗意的仿写。
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自己寻找身边的母爱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后自己上网搜索歌曲,学生兴趣很高,气氛也很活跃。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能力、实践能力,实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课的教法与学法选择:1、情景设置法:利用音乐、画面设置相关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纸船寄母亲》教案优秀3篇《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诗的特征(认知目标)2、掌握诗的内容(能力目标)3、体验诗的意境(美育目标)二、教法、学法1、情境烘托与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2、读中求知的方式;3、教师“启发式”、“讨论式”;4、学生“自主、探究式”;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朗诵带、歌曲带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1、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中,《纸船,寄母亲》的朗诵响起(播放朗诵带);2、同学们轻声附和;3、朗诵结束,老师饱含深情的:同学们,世上有一种感情最深厚,这就是亲情;世上有一种爱最伟大,这就是,(学生回答“母爱”),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写信、唱歌、写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纪老人冰心的诗作《纸船—寄母亲》板书:《纸船,寄母亲》[初读]1、学生自己初步划分节奏,标示重音;2、学生自由读,圈点批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3、老师介绍背景(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
离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思念母亲的诗。
[解读]1、自由读,学生结合课文旁的“批注”理解重点词句。
2、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订正,解决字词含义。
[范读]1、老师带着感情的朗读。
2、放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体验、比较其妙处)3、学生听后再次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4、学生再次自由读。
[品读]1、学生集中读第一节,讨论:①这一节主要写“我”在干什么?(抓住两个动词理解,“叠”、“抛”纸船。
)②哪些词语突出了“我”的感情?(从不肯、留着,留着)③这些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感情怎样?(思念、执着)2、点名读第二节,讨论:①这一节写什么?(继续叠、抛纸船)②哪些词再次强调“我”的执着?(不灰心、总)③这一节在整首诗中有什么特殊作用?(为下文直接抒情和“托梦”作铺垫。
)板书:(第一、二节)叠、抛纸船→(执着)的思念3、男生读第三节的前两行,女生读后两行,讨论:①这一节的神来之笔指什么?(纸船入梦)④这个感情深到什么程度?(至极)板书:(第三节)梦纸船→(至极)的思念4、集中读全诗,讨论:诗人赋予“纸船”什么含义,又是如何将至极的思念告诉给母亲的?(纸船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诗人将象征孤独和思念的纸船送入母亲的梦里,以表达怀念母亲的感情。
《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课文插图3.诗人简介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母爱是什么吗?2.母爱如水,温柔细腻;母爱如阳光,温暖人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达母爱的诗——《纸船-寄母亲》。
二、诗人简介1.介绍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他是世界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被誉为“印度的良心”。
2.泰戈尔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这首《纸船-寄母亲》就是他表达对母爱的一首诗。
三、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课文朗读音频,感受诗的意境。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诗的节奏和情感。
四、课文解析1.诗人把母爱比作什么?为什么?诗人把母爱比作纸船,因为纸船轻柔、脆弱,需要呵护,就像母爱一样温柔细腻。
2.诗人为什么要把纸船放在小河里?诗人希望纸船能带着他对母亲的思念,飘到母亲的身边,让母亲感受到他的爱。
3.诗中的“母亲”代表了什么?“母亲”在这里既指诗人的亲生母亲,也代表了所有关爱孩子、呵护孩子成长的人。
五、情感体会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2.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纸船-寄母亲》,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一下诗的内容。
2.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情感?二、课文解析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关键词句,并解释其含义。
2.诗中“无依无靠的船”和“无依无靠的我”有什么联系?“无依无靠的船”和“无依无靠的我”都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对母爱的渴望。
三、课文朗读与表达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和情感。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纸船寄母亲》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纸船寄母亲》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母亲对作者的关爱,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纸船寄母亲》的内容理解。
2. 生字词的掌握与书写。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示范法:教师通过细节描写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纸船寄母亲》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背景资料。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有关母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母亲的关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纸船寄母亲》,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师适时指导,纠正发音,强调生字词的正确读音。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4.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讨论作者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尝试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段关于父母关爱自己的片段。
八、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纸船——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纸船——寄母亲》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悟文本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借鉴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借鉴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纸船——寄母亲》2.生字词卡片3.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情。
2.提问: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纸船——寄母亲》这篇文章吗?(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互相学习。
3.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指导。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
3.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五)写作训练1.学生借鉴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指导。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课后反思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否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2.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能否借鉴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3.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六、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学生在写作训练中,部分学生能够借鉴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但仍有部分学生需要进一步引导。
3.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较为沉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纸船——寄母亲》中的情感表达,特别是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纸船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纸船寄母亲》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德。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纸船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和思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纸船寄母亲》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作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引出今天的课文《纸船寄母亲》。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 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和思念。
6.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要热爱母亲、尊敬母亲。
7.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感带入: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母亲故事,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与母亲之间的美好回忆,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步骤:1. 回顾课文: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
2. 情感带入:教师讲述自己的母亲故事,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4.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角色扮演心得。
5. 作文练习: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八、教学评价:1. 学生作文: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母亲的描述、感情表达以及语言运用。
《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现代文学作品《纸船——寄母亲》。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纸船——寄母亲》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创造性的写作技巧。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写作。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现场演示幻灯片。
2. 板书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一个图片或引人入胜的问题作为导入,引起学生对母亲的思考和情感回忆。
2. 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回忆,然后与全班一起分享。
阅读与分析:1. 展示《纸船——寄母亲》的文本。
2.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3.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和隐含意义。
创作与表达:1. 鼓励学生以《纸船——寄母亲》为灵感,写一篇关于母亲的短文。
可以是一封信、一篇散文或一首诗。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或对母爱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修辞手法和感情表达来丰富他们的写作作品。
分享与展示:1. 邀请学生读出自己的作品,或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
2. 分享之后,鼓励学生互相评论和给予建设性的反馈。
3. 教师也可以给予部分学生反馈,指出他们写作上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与延伸: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可以是朗读、表演或其他形式的呈现。
2. 学生可以选择配上图片、音乐或其他媒体元素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 组织一个课堂展览或朗诵会,让学生们能够分享和欣赏彼此的作品。
课堂总结:1. 回顾学生通过阅读和创作《纸船——寄母亲》体验到的情感和思考。
2. 强调课堂目标和学习收获。
3. 鼓励学生将阅读和写作作为一种日常的学习和娱乐方式。
六年级上册语文《纸船·寄母亲》教案推荐文章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及答案热度: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热度:九年级上册社会思品期中试卷热度: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热度: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课文热度:《纸船·寄母亲》是冰心写下思念母亲的一首诗!对于教师而言,要如何去讲授好这一课呢?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纸船·寄母亲》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纸船·寄母亲》教案教学目标:1、能基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能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3、能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感受,感悟母爱,领悟母女深情。
教学重点:1、能基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能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能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感受,感悟母爱,领悟母女深情。
教学准备:1、引入材料:《千纸鹤》。
2、典型材料:《纸船》。
3、延伸材料:艾青《我爱这土地》。
教学过程:1、导入知识点。
(播放邰正霄的《千纸鹤》,让学生感受歌手在歌曲中借反反复复叠千纸鹤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念。
)叠千纸鹤可以寄托一个人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的《纸船》,诗人借叠纸船要给我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
《纸船》是冰心1923年考上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赴美留学的途中写的。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无限的思念和远离母亲的惆怅。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纸船》。
(听配乐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要求自由朗诵,注意:诵读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借助以前的诵读经验,试着划出节奏和重音。
)(请同学诵读,师生共做评价)2、知识点揭示。
(诗的知识)讲解:新诗就形式而言,在格律上约束不大,形式灵活;就内容而言,多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
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2-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
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
冰心,这位我国着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
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
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
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叠dié抛pāo生词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
《纸船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纸船寄母亲》。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学会使用纸船这一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制作纸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增强家庭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纸船寄母亲》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学会使用纸船这一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制作纸船的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诗歌《纸船寄母亲》的文本。
(2)纸张、剪刀、胶水等制作纸船的材料。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或白板。
(2)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温馨的氛围。
(2)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的美好时光,引出诗歌《纸船寄母亲》。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理解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讨论诗歌中纸船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纸船表达自己的情感。
4. 制作纸船:(1)教师展示制作纸船的步骤和技巧。
(2)学生动手制作纸船,教师巡回指导。
5. 表达与分享:(1)学生将自己的纸船作品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2)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纸船的过程和感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制作纸船的技巧和创意。
3. 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诗歌《纸船寄母亲》的故事和意义。
(2)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制作纸船,表达对家人的爱意。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
这是本教学设计重点之所在。
所以,通过讲故事引领学生加深对母爱的深切理解;通过朗读让学生品味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的;通过模仿诗中对母爱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华山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
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时,自己却累花了眼苦驼了背。
一天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一只千年狐精。
一日,两人在湖边散步,姑娘饿了,竟提出要他把他母亲的心捧来给她吃,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应了。
儿子跑来,拿起刀,就将睡梦中母亲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飞奔回去。
不料在跨过小沟时,竟被杂草绊了一跤,将心摔出老远老远。
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儿呀,快起来。
摔疼了吗?”说话的是母亲那颗血淋淋的心。
如果说这是一则虚构的传说故事,那么下面的报道却是真实的: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
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同学们,不知你在听到这些故事和报道时,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加以表达吗?(学生回答)是啊,母爱如春光,沐浴着孩子的心灵;母爱如甘霖,滋润着生命的幼芽。
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可是作为孩子的你,是否知道母亲的生日呢?(两三个学生举手。
)有没有说过:妈妈,我爱你!(无一人举手。
)看来我们同学们平时把对母亲的爱是深藏在心里。
不过我觉得,我们同时还要学会沟通与交流。
今天,我们就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冰心,借助《纸船》与母亲倾情对话。
《纸船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纸船寄母亲》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1.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纸船寄母亲》的内容简介和背景知识。
2.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特点。
2.3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母爱主题。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内容和背景知识,解释重点词汇和语言特点。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3 情感体验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简要介绍课文《纸船寄母亲》的背景知识和作者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4.3 内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特点,解释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母爱主题。
4.4 互动讨论: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4.5 情感体验: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4.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母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培养感恩之心。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纸船寄母亲》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母爱的感悟程度。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六、教学拓展6.1 关联作品:向学生推荐其他描述母爱或亲情主题的文学作品,如《母亲》、《背影》等,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扩大阅读面。
6.2 影视作品: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如《妈妈》、《亲爱的》等,让学生在课后观看,从不同角度感受母爱的伟大。
七、教学活动7.1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角色情感。
《纸船——寄母亲》导学案授课教师:鲁芳芳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3个生字,掌握田字格中的5个生字,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冰心借纸船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借纸船表达感情的托物抒情的写法。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途中,心寄母亲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对母亲的思念、爱和远离母亲的悲哀。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抒情手法的运用,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亲情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预习案【知识链接】: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
她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著作丰富,有《繁星》、《春水》、《小桔灯》、《寄小读者》等。
《纸船——寄母亲》是诗人1923年8月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途中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
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中,后两者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思念母亲。
一、我会预习1、你认识这些新朋友吗?被他们注音,并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卷()载()倘()2、会写的字A:正确书写下列字。
卷载倘叠B:说一说你的识字技巧:C:你能找到和它们相近的字吗?D:请你给下列字组词。
卷()载()倘()叠()妄()3、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词语,试着说句话。
妄弃:倘若:无端:二、我会收集。
全诗共分几节?围绕纸船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三、我会质疑。
探究案一、句子探究1、诗中哪些词句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情感?请在书上圈点勾画并简要批注。
2、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3、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写下你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语句:感受:4、《纸船——寄母亲》这首诗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
《纸船寄母亲》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纸船寄母亲》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纸船寄母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体会、把握诗歌情感;2、理解、体会诗中的重点语句的含义;3、引导学生感受、体难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朗读训练;2、感悟诗情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悲哀”情感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母亲节刚刚过去不久,那么,同学们在母亲节的时候,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的呢?(学生:鲜花、贺卡、实际行动、好成绩……)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然而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我国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却离开了自己20多年从未远离过的母亲,孤身一人,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旅途,在茫茫的大海上,独坐舟中,她流下了思念的泪水,她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折出一只一只很小的纸船,抛在苍茫的大海上,任凭风吹浪打……一天,她竟然因思念母亲而小病于舟中。
当晚,她梦见了自己至爱的母亲,来到了她的床头,手里端着药杯,伸手摸她的额头。
第二天,她的病竟奇迹般的好了。
这位作家就是被称为“感动了整个中国的”、“最具爱心、夜一般温柔的”作家——冰心!也就是在这段孤独的旅程中,冰心写下了一篇含义隽永感人至深的优美短诗——《纸船》!(板书)(二)粗读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名篇佳句不胜枚举,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不仅说出了我国人民对于诗歌情有独衷,而且也指出了学习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朗读。
下面,就请同学们放声的朗读一遍这首小诗,体会一下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向小组同学请教,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纸船——寄母亲》精选教案《《纸船——寄母亲》精选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的内容、主题和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通过“寻找诗眼、把握诗情;揣摩饰语、体验诗情;叩问意象,品赏艺术”,让学生学会阅读、品析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会背诵部分诗分。
三、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四、教学方法:情境法、诵读品赏法、探究体验法五、教具:录音、千纸鹤相关背景材料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走近文本。
1、高尔基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爱。
谁能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
学生口述,激励评价,适当点拨。
2、投影出示: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师生齐诵〈游子吟〉。
启发:母爱就是那衣裳上密密的针脚,是那远行之前的一声声叮嘱,是那失意时鼓励的眼神,是那村口企盼的身影……做儿女的又会如何对等母亲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3、出示课题:纸船——寄母亲4、学生简介诗人的生平及代表作,及诗文的写作背景,最后投影出示加以补充。
写作背景: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8月17日她从上海乘船赴美国留学,本诗写于太平洋上的旅途之中。
粼粼的波光,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水鸟让诗人亲近了大自然,只有母爱愈来愈远,无法亲近。
在诗人的早期的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个要素:母爱、童心、自然。
因此旅途之中诗人格外地思念母亲,甚至于因思念而得病,也因梦中见母亲而病愈。
《纸船――寄母亲》教案《纸船――寄母亲》教案《纸船――寄母亲》教案1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体会、把握诗歌情感;2、理解、体会诗中的重点语句的含义;3、引导学生感受、体难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朗读训练;2、感悟诗情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悲哀”情感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母亲节刚刚过去不久,那么,同学们在母亲节的时候,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的呢?(学生:鲜花、贺卡、实际行动、好成绩……)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然而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我国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却离开了自己20多年从未远离过的母亲,孤身一人,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旅途,在茫茫的大海上,独坐舟中,她流下了思念的泪水,她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折出一只一只很小的纸船,抛在苍茫的大海上,任凭风吹浪打……一天,她竟然因思念母亲而小病于舟中。
当晚,她梦见了自己至爱的母亲,来到了她的床头,手里端着药杯,伸手摸她的额头。
第二天,她的病竟奇迹般的好了。
这位作家就是被称为“感动了整个中国的”、“最具爱心、夜一般温柔的”作家――冰心!也就是在这段孤独的旅程中,冰心写下了一篇含义隽永感人至深的优美短诗――《纸船》!(板书)(二)粗读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名篇佳句不胜枚举,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不仅说出了我国人民对于诗歌情有独衷,而且也指出了学习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朗读。
下面,就请同学们放声的朗读一遍这首小诗,体会一下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向小组同学请教,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2、感知反馈朗读指导好,同学们读过一遍之后,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念、爱……)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纸船寄母亲》学案(鲁教
版)
六年级上册《纸船寄母亲》学案(鲁教版)
纸船寄母亲
教学总原则——渗透方法、追求美感、流淌真情。
并注重“自读课文”的把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领会炼字(词)的精妙、诵读(背诵)诗歌等基础上,教会学生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2、了解冰心早期文学创作的三大主题(母爱、童真、大自然),特别是真情“母爱”
3、领会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些手法,如象征、托物寓情
二、过程与方法
、基本方法:朗读(诵)法
2、以学习版面——“入情—读情(四读)—寄情”为基本线索展开教学环节,在音乐渲染、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下,将“母爱”真情的演绎逐步推向高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
、感动于人间纯真美好而深沉的母女亲情
2、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3、培养学生尊重文本悟读诗境的阅读态度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版面
完成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读的要求
多媒体
备注
入情
谈话入情
引入冰心简介
简短引入
巧问
谈母爱诗\歌
记常识
发现背景提示
放声诵读
吐露真情
谈话要求
冰心简介
读情
一读
读出音准节奏——
明了诗节大意
基础字词
适时点拨归纳
初步朗读
概括大意
初步感受音准、节奏、大意等划好节奏的诗(先有错)
背景视频
二读
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意境韵味引导谈内容感情及诗味
自由谈并概括
选择配乐
配乐自由读
用深情低沉柔和的语气读
2种以上的音乐供选配乐
视频范读
三读
读出抑扬顿挫——品出真情真味
尊重学生发现引导品悟朗读自由选读
自主探究质疑寻找亮点
互评齐诵达背
读出重音
读出真情
读出抑扬顿挫
诗歌品评会
减字的诗歌
配乐
重点难点
四读
读出联想想象——
真情于胸
提示赏诗要点并示范
谈学诗后的体会
声情并茂
出示说话格式
教师赠语
诵情
背诵全诗
背诵分工
女齐—男齐—全齐
声情并茂成诵
出示减字全诗并消失配乐
寄情
在音乐声中学生以仿写、写诗等方式寄托真情示范仿写送学生的母爱诗句
自由抒情
交流作品
真情
托物寓情
在歌曲
烛光里的妈妈
中结束
教师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