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能否得到说明书实质支持的本质及其判断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专利审查中的专利权利要求的解读与评价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专利权利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专利权的范围和保护力度。
因此,对于专利审查中的专利权利要求的解读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专利审查中的专利权利要求进行解读,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专利权利要求的解读专利权利要求是专利申请的核心内容,它是对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的具体描述。
根据《专利法》相关规定,专利权利要求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 技术特征:专利权利要求中需要对发明创造的技术特征进行清晰明确的描述,确保专利权利要求具备明确的技术边界。
2. 技术领域:专利权利要求应当明确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具体限定发明创造所属的技术领域,以便专利权的确定和专利审查的进行。
3. 技术方案:专利权利要求应当描述发明创造的具体技术方案,包括技术实施手段、构造要素、工作原理等信息。
专利权利要求在专利审查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确定了专利的范围和保护力度,对于专利权的确权和专利侵权的判断都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专利权利要求的评价1. 合理性评价:专利权利要求应当具备科学合理性,不能存在无实质内容或与现有技术相似的情况。
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发明创造的创新程度、实际应用价值和技术水平等因素。
2. 清晰性评价:专利权利要求应当具备清晰明确的表述,以便于他人真正理解和实施。
评价时需要检查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术语和表达方式是否简明易懂,避免歧义和模糊性。
3. 全面性评价:专利权利要求应当全面详尽地揭示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
评价时需要检查专利权利要求中是否涵盖了全部的关键技术特征和要素,是否完整地描述了发明创造的实质性内容。
4. 支持性评价:专利权利要求应当与专利描述部分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评价时需要检查专利权利要求中所述的技术特征和方案是否在专利描述中得到了充分支持和解释。
三、专利权利要求的优化在编写专利权利要求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1. 独立权利要求优化:独立权利要求应当尽量广泛地覆盖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同时要注意清晰明确地描述技术特征,以免导致范围模糊或受限。
浅谈权利要求书得不到说明书支持的答复方式一、引言在审查意见通知书中,专利法第26条第4款是审查员经常援引的条款。
如何答复专利法第26条第4款对专利限定的保护范围甚至专利是否授权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概述专利法第26条第4款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
该条款对权利要求的实质性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权利要求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第二,权利要求应当清楚、简要。
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是指权利要求应当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权利要求书中的每一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应当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中得到或概括得出的技术方案,并且不得超出说明书公开的范围。
由此可见,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或者从说明书中直接得到,或者从说明书公开的具体实施例概括得到。
通常,为了使权利要求得到更大的保护范围,代理人在撰写权利要求时会从说明书记载的一个或者多个具体实施例中概括得出权利要求。
常见的概括主要有上位概念的概括和并列选择方式概括,另外,功能性限定也是常用的概括方式。
在概括权利要求时,如果概括地不恰当,可能导致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
对我所最近通信领域中的2500件OA进行统计,发现涉及到第26条第4款得不到说明书支持的OA有800件左右。
由此可见,如何答复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支持对于代理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答复的思路当审查意见通知书指出权利要求未以说明书为依据这一实质性缺陷时,首先应当弄清楚得出此结论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通常有四种情况会导致审查员认为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一、上位概念概括下位概念时,上位概念概括的过宽;二、用功能性限定概括权利要求时,功能性限定的范围过宽;三、权利要求涉及到数值范围时,说明书中未给出足够的与该数值范围相适应的数值点;四、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未记载在说明书中。
其次,在弄清楚审查员得出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支持的具体理由之后,进一步确定审查员所采用的判断方式具体是哪一种。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裁判要旨摘要(2023)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4.02.23•【分类】其他正文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裁判要旨摘要(2023)为集中展示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在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中的司法理念、审理思路和裁判方法,法庭从2023年审结的4562件案件中筛选96件案件,提炼104条要旨,形成《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裁判要旨摘要(2023)》,现予发布,供社会各界研究和参考。
一、专利授权确权案件1.专利保护客体的认定【案号】(2022)最高法知行终375号【裁判要旨】判断权利要求限定的方案是否构成专利法保护客体时,一般应当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后的理解,审查该方案是否采用具体技术手段,旨在解决特定技术问题,并获得相应技术效果;至于该方案实际能否解决说明书声称的技术问题并实现相应技术效果,通常属于说明书公开充分的审查内容,而非保护客体审查内容。
2.专利确权程序中“进一步限定”式修改的审查【案号】(2021)最高法知行终556、581、738号【裁判要旨】专利确权程序中,关于某一权利要求的修改方式是否属于“进一步限定”的审查,应仅以修改后的权利要求是否完整包含了被修改的权利要求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修改后的权利要求相比被修改的权利要求是否增加了技术特征,且增加的技术特征是否均记载于原权利要求书中的其他权利要求为准。
3.专利确权程序中权利要求修改的回应性要求【案号】(2021)最高法知行终556、581、738号【裁判要旨】专利确权程序中,权利要求的“进一步限定”式修改,一般应当以回应无效宣告理由为限;以克服无效宣告理由所指缺陷为名,行重构权利要求之实的,可不予接受。
4.专利确权程序中仅修改从属权利要求应否接受【案号】(2021)最高法知行终548号【裁判要旨】专利确权程序中,当事人主张专利权人仅修改从属权利要求而未修改独立权利要求的修改方式不应予以接受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说明书公开是否充分和权利要求书是否得到支持应如何证明一《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实质是要求说明书应当充分公开,确保本领域技术人员至少能够实现权利要求书中的部分技术方案。
《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实质是要求权利要求书概括的保护范围不能太宽,其中的全部技术方案都应当能够得到说明书的支持,换言之,说明书应当充分公开,确保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权利要求书中的全部技术方案。
上述两个条款在司法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证明充分公开与否和得到支持与否,其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当事人在诉讼中是否可以补充提交证据。
第二,如果真伪不明应当由谁承担不利后果。
第三,充分公开与否和得到支持与否应当证明到什幺程度。
第四,举证责任如何在当事人之间转移。
限于篇幅,本文拟先讨论前面两个问题,下一期专栏再继续讨论后面两个问题。
一、当事人在诉讼中是否可以补充提交证据在涉及到说明书公开是否充分和权利要求书是否得到支持的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中,当事人是否可以补充证据是司法实践中的常见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必须强调,在我国,在行政诉讼中原则上不允许当事人补充提交证据。
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主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专利复审委员会在授权确权案件中的具体行为是否合法,应当依据其作出复审决定和无效决定时的证据状况来判断。
因此,在专利授权确权案件中,原则上不允许当事人补充提交证据。
但是,为了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在行政案件中也不是绝对不可以补充提交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孔祥俊庭长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9条的规定对于原告提交证据确定了有条件的“案卷排他”规则,这提供了在诉讼中有条件采纳补充证据的理论依据。
按照这种理论,在商标授权确权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如果商标申请被驳回或商标被商标评审委员会撤销,商标申请人或商标权人没有其他救济途径,法院可以采信商标申请人或商标权人在诉讼中补充提交的证据。
专利权利要求解释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瞿卫军在中国,专利分为三种,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只需提交请求书以及该外观设计的图片或者照片等文件,不需要提供权利要求书,没有权利要求。
而申请人在提出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时,除了要在说明书中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以外,还要在说明书记载内容的基础上,用构成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撰写成一项或多项权利要求,具体定义申请人希望获得保护的专利权的范围。
作为记载全部权利要求的书面文件,权利要求书是申请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时必须提交的申请文件之一。
因此,本文中所称权利要求书或权利要求仅是针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而言的。
权利要求对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来说非常重要。
我国专利法第56条第1款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
如果没有权利要求,就无法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专利保护就成为一纸空文。
然而,即使有了权利要求,也不等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就被清楚地界定了,因为专利权的保护对象是“知识”,是一种思想,是无形的,在转换成文字表述的过程中,难免含义会发生一定的偏差。
这时,如何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其含义做出准确的解释,就变得特别重要。
以下就我国对专利权利要求进行解释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作一粗浅探讨。
一、解释权利要求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专利法的立法宗旨、权利要求在专利审批和保护阶段的作用以及专利法的专门规定,对专利权利要求进行解释时,应当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公平原则、侵权判定标准与专利性判断标准一致的原则、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的原则。
(一)公平原则专利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我国制定专利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这实际上为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设定了“上限”和“下限”。
一方面,发明人的发明创造通常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才创造出来的,这个过程不但耗费了艰苦的智力劳动,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等物质材料。
权利要求中的上位概念与说明书的支持摘要:权利要求中的上位概念不应当简单的解释为概括所有的下位概念,而应当解释为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权利要求上下文和说明书的理解来确定上位概念所概括的范围。
如果上位概念是对现有技术作出贡献的技术特征,就应当在说明书中对该上位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如果上位概念是现有技术,并且该上位概念在本技术领域是有明确的含义的,则不需要在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做过多描述。
关键词:权利要求;上位概念;解释;说明书专利代理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了给委托人争取最大的权益,最常见的手段是根据委托人提供的技术资料,找到适当的上位概念,从而将委托人的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适当地扩大到合理的范围[1]。
上位概念的引入,不仅要考虑到新颖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而且需要考虑权利要求是否以说明书为依据,也就是权利要求是否得到说明书支持的问题。
以下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说明笔者对专利法第26条第4款“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涉及到上位概念的理解。
根据《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二章3.2.1节的规定:“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有理由怀疑该上位概括或并列概括所包含的一种或多种下位概念或选择方式不能解决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则应当认为该权利要求没有得到说明书的支持[2]。
”单纯从字面理解来看,只要有上位概念中所包含的一种下位概念无法解决技术问题,就不符合专利法第26条第4款的规定。
然而,笔者认为,上位概念所概括的下位概念应当受根据权利要求上下文和说明书的理解的限制,也就是说,权利要求中的上位概念不应当脱离权利要求和说明书将该上位概念解释为概括所有的下位概念,而应当将该上位概念解释为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权利要求上下文和说明书的理解来确定上位概念所概括的范围。
以cn200510034731.9号专利申请为例,权利要求1的内容为:“一种壁挂件贴膜与基座的粘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具体步骤:第一,在基座底面涂抹液态胶或溶剂或以瞬间高热将基座底面熔化;第二,将贴膜弯折成弧面状;第三,将贴膜压向基座底面,使弧面中间最凸出点与基座相触,再逐渐将贴膜下压,使贴膜与基座逐步贴合。
对权利要求的解释,公知常识与说明书不一致
权利要求难免会有不清楚的时候,尤其是考虑到我国专利代理行业的现状,代理人往往不会在撰写阶段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推敲权利要求。
那么在权利要求存在歧义时,应该如何理解(解释)权利要求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近些年司法解释的起草和行政规章的修改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对于权利要求中存在的歧义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
最高院认为,权利要求中的撰写错误在所难免。
根据撰写缺陷的性质和程度不同,权利要求书中的撰写错误可以分为明显错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说明书和附图之后能得到唯一理解的错误)和非明显错误。
对于明显错误而言,如果不对权利要求中的明显错误作出更正性理解,将会成为对撰写权利要求不当的惩罚,导致专利权人获得的利益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明显不相适应。
权利要求虽然字面意义是不清楚的,但最高院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说明书和附图之后,上述不清楚的记载可以得到唯一的正确解释。
因此,权利要求是清楚且得到说明书支持的。
权利要求的解释并非权利要求的修改,不能在权利要求的解释阶段实现实质修改权利要求的目的。
因此,权利要求的字面含义没有歧义时,仍然应当按照字面含义去理解权利要求。
至于何为可以修正性解释的“明显错误”,由于不可避免地会加入裁判者的主观判断,因此,申请人或权利人在各个阶段处理权利要求时仍然要十分仔细地进行推敲。
如何理解权利要求与说明书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权利要求与说明书之间的关系。
如果仅仅通过权利要求的记载来理解其技术方案,可能会产生偏差。
这是因为“权利要求是对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定义,是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依据,但是无论是较为复杂的技术方案还是相对简单的技术方案,现实中几乎没有人仅仅通过阅读权利要求书就能够确定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准确含义。
”在专利制度初期,仅仅有专利说明书而没有权利要求书,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这种制度存在问题。
任何新技术都是在已知技术的基础上作出的,专利说明书要达到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该技术的程度,就必须在已知技术的基础上,对其发明创造作出详细、全面的介绍说明,其中既包括对所涉及的背景技术的描述,也包括对发明创造的创新点的描述;既包括对发明原理的说明,也包括对发明具体实施方案的详细介绍,各方面交融在一起,其篇幅常常很大。
面对这样的说明书,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法院的法官,都难于归纳出到底什么是专利权人的新贡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权利要求书应运而生。
权利要求书是在专利说明书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以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专利权人想要保护的技术方案。
由于这种文字的简洁与概括,使得权利要求包括的含义可能超出或不同于说明书中所记载技术方案,因此在对一项权利要求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时,不能脱离专利说明书记载的内容。
在我国《专利法》中也有相关的规定,《专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也有人认为仅在权利要求存在不清楚之处时,才有必要用说明书及附图的内容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但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仅仅阅读权利要求之后对发明的理解与再阅读整个专利文件之后的理解常常是很不相同的。
这表明,对权利要求内容的解释十分必要,不应当将其理解为仅仅当权利要求书中存在不清楚之处时才需要进行解释,而是应当理解为在确定任何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时需要对权利要求的含义进行解释。
关于权利要求是否得到说明书支持的判断2006年6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第8661号复审请求审查决定。
该决定涉及申请日为1998年3月18日,名称为“预防和治疗鱼类和有壳水生动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的98803571.5号发明专利申请。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以本申请权利要求1到3不符合我国专利法第26条第4款的规定为由作出驳回决定。
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为:“1.一种用于预防鱼类和有壳水生动物由选自虹彩病毒、双节段RNA病毒和对虾棒状DNA病毒的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饲料,所述饲料中含有混合比例为0.5~50g/kg的硫酸化多糖。
2.权利要求1的饲料,其中的硫酸化多糖是岩藻多糖。
3.一种养殖鱼类和有壳水生动物的方法,包括饲喂权利要求1或2的饲料的比率为养殖鱼或有壳水生动物重量的3重量%。
”驳回决定认为,根据本申请说明书中的实验以及申请人在实质审查过程中提交的补充实验可知,申请人只在0.05-5.0克/公斤范围进行了0.05克/公斤、0.5克/公斤、1.0克/公斤、3.0克/公斤、5.0克/公斤等有限的几个试验,在6-50克/公斤这一范围没有进行任何试验,这一范围缺乏试验数据支持。
说明书第3页倒1行-第4页第2行虽然描述了“这些物质混入或掺入饲料的比率通常优选为约0.5-50克/公斤”,但是其对权利要求的支持是非实质性的。
因此,权利要求1到3不符合专利法第26条第4款的规定。
申请人(下称请求人)对驳回决定不服,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复审请求,同时提交了一份记载有补充试验数据的附件,但未提交申请文件修改文本。
请求人认为,根据专利法和《审查指南》的相关规定,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允许根据说明书进行合理概括,并未要求所有数值都有试验数据的支持,实施例是用于例证目的,而非用于限制申请的保护范围。
根据说明书给出的信息结合本领域公知常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合理概括出权利要求中的数值范围。
此外,从附件提供的本发明人进行的补充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本申请要求保护的产品在比较宽的范围内(超过5g/kg,即30g/kg)都是有效的,进一步证明了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是合理的。
权利要求什么是权利要求权利要求,是专利文件中用来确定专利保护范围的部分。
它是专利申请者向专利审查机关提出的对其所要求专利权力的详细描述和范围界定,是专利申请者对自己发明成果的明确要求。
权利要求的重要性权利要求是专利文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在技术保护和专利权力确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确定专利保护范围:权利要求定义了申请人认为自己发明具有独创性的部分,以及他们所要求的专利权力范围。
只有在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技术才能受到保护,而其余部分则可能被其他人自由使用或开发。
因此,权利要求的准确定义对于专利权力的保护至关重要。
2.进行专利审查:专利审查机关在审查专利申请时主要参考权利要求部分。
审查员会根据权利要求检查申请的技术是否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权利要求必须明确、清晰,并且具有足够的技术特点,以便审查员能够准确判断专利是否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条件。
3.对专利侵权的确定:权利要求决定了专利权力的范围,也可以用于确定他人是否侵犯了专利所有人的权利。
专利所有人可以通过权利要求来判断侵权行为是否涉及其专利权范围内的技术。
权利要求的要素权利要求通常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技术特点:权利要求应当包含申请人认为自己发明具有独创性的技术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是新的技术方案、新的技术方法、新的技术装置等。
技术特点应当具有明确的技术限定和技术效果。
2.结构要素:权利要求应当对技术特点的结构要素进行详细描述,例如构成发明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等。
结构要素的描述应当具备准确性和清晰性,以便他人能够理解和实施。
3.技术效果:权利要求还应当描述申请人认为自己发明具有的技术效果,例如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改善产品性能等。
技术效果应当具备可测量性和实用性。
权利要求的编写方法编写权利要求是一项核心的技术任务,要求申请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编写方法和技巧:1.从独立权利要求开始:独立权利要求是权利要求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对所要求专利权力的最准确描述。
专利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持被请求宣告⽆效,怎么理解是否得到⽀持?福建泉州专利律师张*娟专利⽆效宣告请求中,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持可作为⽆效理由之⼀。
怎么理解权利要求能够得到说明书⽀持?为什么权利要求要得到说明书⽀持?福建某公司享有制布料夹砖机构实⽤新型专利,2010年,洛阳某公司以权利要求1和6得不到说明书⽀持为由,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效宣告请求。
复审委作出维持本专利权有效的审查决定。
洛阳某公司不服提起诉讼,北京⼀中院判决维持审查决定,洛阳某公司不服提起上诉,上诉理由为:权利要求1中的“提升机构”为概括性的功能限定,权利要求6中的“导轨”和“导轨座”在说明书中没有任何⼀个关于导轨和导轨座的实施例,所以,权利要求1和6不能得到说明书的⽀持。
⼆审法院认为,本专利说明书已经记载了“提升机构”的功能,且说明书第3页第2、3⾃然段还记载了具有“导轨”和“导轨座”的“提升机构”,描述导轨和导轨座如何相互配合来实现提升机构的功能,由此已经对导轨和导轨座作为提升机构作出了清楚、完整的说明。
即使没有关于“导轨”和“导轨座”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员也能够从上述描述中获知具有导轨和导轨座的提升机构。
因此,权利要求1和6能够得到说明书⽀持,⼆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扩展阅读:在专利⽆效宣告请求中,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持可作为⽆效理由之⼀。
下⾯以产品专利为例对此⽆效理由展开说明。
1、功能限定:权利要求中描述了以完成某种功能的结构,如:⼀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将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转变成机械能。
2、效果限定:权利要求中描述了以达到某种效果的结构,如:⼀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使相对运动的机件表⾯减⼩摩擦阻⼒,从⽽达到减轻机件磨损的效果。
上⾯列举了两种情形,“发动机”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润滑系统”能减轻磨损,权利要求分别通过功能和效果进⾏了⾼度概括。
如果说明书中没有对上述功能、效果⼀⼀展开说明,没有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施例进⾏详细说明,那么,权利要求中“实现能量转变功能”、“达到减轻磨损效果”的描述通常认为没有得到说明书的⽀持。
有关专利法第26条第4款“支持”的授权确权过程中的审查我国专利法第26条第4款(以下简称A26.4)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
该条款旨在规定申请人如何合理地、准确地界定请求保护的范围,一方面确保保护的权利范围与公开的发明创造的技术贡献相称,另一方面确保权利范围边界清晰。
由此可见A26.4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是否能够得到说明书的支持,一个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是否清楚,本文主要探讨第一个方面,如何判断权利要求是否符合A26.4支持的有关规定。
一、A26.4的理解分析专利审查指南中第二部分第二章明确对“以说明书为依据”做了详细说明,权利要求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是指权利要求应当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权利要求中每一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应当是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中得到或概括得出的技术方案,并且不得超出说明书公开的范围。
综上,每一项权利要求不仅仅是独权要得到说明书的支持,从权也要得到说明书的支持,独权得到说明书的支持,并不意味着从权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作为判断主体,其要判断权利要求是否可以从说明书公开的内容中直接得到的或者概括得出。
二、针对不同概括方式权利要求是否符合A26.4的判断方法专利审查指南针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撰写列举了几种典型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权利要求采用上位概括的方式如果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合理预测说明书给出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等同替代方式或明显变型方式都具备相同的性能或用途,则应当允许申请人将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概括至覆盖其所有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的方式。
判断方式:①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包含申请人推测的内容,而其效果又难于预先确定和评价,应当认为这种概括超出了说明书公开的范围;②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有理由怀疑该上位概括或者并列概括所包含的一种或多种下位概念或选择方式不能解决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则应当认为该权利要求没有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权利要求能否得到说明书支持的判断2007年7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第10447号无效宣告请求决定。
本决定涉及申请日为1996年2月9日,授权公告日为2004年4月21日,名称为“用于检查位于物料带上的图样的装置与方法及此物料带” 的96190788.6号发明专利。
该审查决定针对的独立权利要求1如下:“1.一种用来检查位于物料带(30)上的图样(1)的装置,此图样(1)沿检查的行进方向(v)包含数组暗区和明区(2、2*;3、3*),其中在检查的行进方向(v)上探测器(8、9)彼此之间不发生位移的情况下,一组暗区(2)和明区(2*)的位置相对于另一组暗区(3)和明区(3*)而被位移,这些探测器(8、9)探测暗区(2、3)和明区(2*、3*)的存在,并根据探测的结果而产生输出信号,其中比较器(10)将输出信号的顺序比较于预定的信号顺序,其中:a)所述比较器(10)被直接连接到至少二个探测器(8、9);b)代表输出信号的暗区(2、3)或明区(2*、3*),从至少二个探测器(8、9)被馈送到所述比较器(10);c)代表所述至少二个探测器(8、9)的输出信号的所述暗区(2、3)或明区(2*、3*),被组合形成输出信号顺序;以及d)所述比较器(10)将输出信号的所述组合顺序比较于预定的信号顺序,且若二个顺序相似,则产生比较器(10)的输出信号。
”针对上述专利权,请求人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并认为权利要求1不符合专利法第26条第4款的规定,具体理由如下:本专利权利要求1中的特征d):“所述比较器(10)将输出信号的所述组合顺序比较于预定的信号顺序,且若二个顺序相似,则产生比较器(10)的输出信号”中的“相似”与本专利说明书第3页第21、29行、第4页第1行、第5页第8行公开的内容(“相同”)都不符,因而该权利要求1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
对此,专利权人认为:“相似”是在一定公差范围内的匹配,本领域技术人员都知道,由于公差的存在,任何两个信号序列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权利要求1中的“相似”和说明书中的“相同”有实质上相同的含义。
权利要求能否得到说明书支持的判断2007年12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第12328号复审请求决定。
本决定涉及申请日为2000年1月27日,公开日为2002年3月20日,优先权日为1999年1月28日,发明名称为“制备附聚颗粒的方法”的第00803049.9号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
经实质审查后,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4年12月3日以权利要求1不符合专利法第26条第4款的规定为由驳回了本申请,该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1为:“1.一种制备用于药物活性物质的颗粒状固体载体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具有第一种粒径分布且选自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氨基酸的一种载体物质微粉化,以形成具有第二种粒径分布的中间颗粒,所述第二种粒径分布小于第一种粒径分布,微粉化的方式使所述中间颗粒的非晶物质含量增高;使所述中间颗粒熟化以减少或除去非晶物质含量;以及将熟化后的中间颗粒再微粉化,以形成颗粒的粒径分布中小于或等于5μm的颗粒至少占体积的60%、并含有相应于1~20焦耳/克结晶热的增高的非晶物质含量的颗粒。
”申请人(下称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05年3月15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复审请求,请求人在提出复审请求时没有提交修改文本。
对此,专利复审委员会组成合议组,对本案的复审请求进行了审理,并作出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具体理由如下:本申请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一种制备用于药物活性物质的颗粒状固体载体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具有第一种粒径分布且选自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氨基酸的一种载体物质微粉化,以形成具有第二种粒径分布的中间颗粒,所述第二种粒径分布小于第一种粒径分布,微粉化的方式使所述中间颗粒的非晶物质含量增高;使所述中间颗粒熟化以减少或除去非晶物质含量;以及将熟化后的中间颗粒再微粉化,以形成颗粒的粒径分布中小于或等于5μm的颗粒至少占体积的60%、并含有相应于1~20焦耳/克结晶热的增高的非晶物质含量的颗粒。
纯功能性的权利要求举例在实用新型初步审查中,长期以来对有关权利要求中功能性限定的审查规则一直不太统一,多数审查员严格按审查指南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但是也有审查员对于权利要求中出现的所有功能性限定均要求申请人删除或者修改。
这就导致审查标准不一致,许多申请人、代理人对此意见较大。
为此,实用新型部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已经将有关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中功能性限定的审查规则作出统一规定。
1、每项权利要求的特征部分不得采用单纯功能性描述由于功能性特征限定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较宽,在初步审查中难以判断其是否得到说明书的实质支持,加之专利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实用新型应当是有形状、构造的产品,因此,在实用新型初步审查中,对于每项权利要求(含从属权利要求),均要求在其特征部分必须有该实用新型的开关、构造特征,不允许仅有单纯功能性限定的特征。
例如:案例1:权利要求:一种便携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车架能够折叠。
由于该权利要求只描述了”车架能够折叠“的功能,缺少实现该功能的具体技术手段,以及实现该功能的形状、构造特征,明显属于缺少实现该功能的具体技术手段,以及实现该功能的形状、构造特征,明显属于单纯功能性限定的权利要求。
再如,案例2:权利要求:一种高效率声频功率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可以把流经正弦波乙类放大器的信号放大250倍。
同样,该权利要求只描述了可以把相关信号放大250倍这一功能,没有写清楚实现信号放大的具体电路构造,属于单纯功能性限定的权利要求。
对于上述情形,应当对权利要求作修改,增加实现其功能的形状、构造特征。
2、权利要求中允许采用”结构+功能“的描述方式根据审查指南第一部分第二章的规定,原则上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应当是一项产品权利要求,它应由反映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说明产品的功能或者效果,使得技术方案更加清楚,而在权利要求中使用功能性特征,是允许的。
例如:案例3:权利标注:废水再利用装置,包括水箱,其特征是水位计安装在水箱的一侧,能显示水箱水量。
“唯⼀确定”可以作为权利要求书得到说明书⽀持的标准我国《专利法》第⼆⼗六条第四款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专利保护范围”,即所谓的权利要求书应当得到说明书⽀持。
但实践中因专利撰写质量的差异,往往会出现权利要求书表述描述存在模糊,此时说明书中关于权利要求的解释是否“唯⼀确定”将直接关系权利要求的稳定与否。
⼀、关于权利要求书要得到说明书⽀持的相关规定1、《专利法》第⼆⼗六条第四款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专利保护范围”2、《最⾼⼈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四条:“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中的语法、⽂字、标点、图形、符号等存有歧义,但本领域普通技术⼈员通过阅读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可以得出唯⼀理解的,⼈民法院应当根据该唯⼀理解予以认定。
”3、《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部分第⼆章之3.2.1:“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是指权利要求书应当得到说明书的⽀持。
权利要求书的每⼀项权利要求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案应当是所属本领域技术⼈员能够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中得到或者概括得出的技术⽅案,且不得超出说明书公开的范围。
”4、《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部分第⼆章之3.2.1:“对于⽤上位概念概括或⽤并列选择的⽅式概括的权利要求,应当审查这种概括是否得到说明书⽀持。
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包含申请⼈推测的内容,⽽其效果⼜难以预先确定和评价,应当认定这种概括超出了说明书公开的范围。
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员有理由怀疑该上位概括或并列概括所包含的⼀种或者多种下位概念或者选择⽅式不能解决发明或者使⽤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则应当认为该权利要求没有得到说明书的⽀持。
”⼆、权利要求书得不到说明书⽀持的1、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持”应是指权利要求不可以“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中得到或概括得出”专利权利要求的功能在于确定法律授予的专利权⼈的专利权的保护范围,限定,使得专利权⼈对于社会的创造性贡献与获取的法律保护⼒度相匹配。
有关权利要求是否能够得到说明书支持的判断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于2008年3月31日作出的第13174号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涉及申请号为200410056223.6、名称为“表示图象的数据的压缩方法和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其申请日为1997年12月3日。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97125403.6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分案提交日为2004年8月5日。
本申请请求保护一种表示图像的数据的压缩方法,用于在需要处理表示歌词字符的图象数据时,以更简便的方式提供字符的不同型式的特殊效果(例如字符周围的不同厚度的边界)。
上述图象处理过程中包含一个主数字信号和一个副数字信号,主数字信号和副数字信号分别表示逐帧或逐场定期更新的主要图像信息和副图像信息,副图像信息指歌词或电影中的字幕。
本申请的图像数据压缩方法是:副数字信号通过输入端子11加到帧存储器12上,由帧存储器12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每个象素对应段被量化器13根据象素对应段所表示的亮度量化成一个4值数据段,每个4值数据段可在四个不同状态即“00”“01”“10”“11”之间变化;每个4值数据段由量化器13输出到边界检测器14和数据转换器15;边界检测器14根据量化器13馈出的4值数据段生成边界信息,并将边界信息输出到边界发生器16;数据转换器15将每个4值数据段变换为一个3值数据段,每个3值数据段可在三个不同的状态之间即“00”“01”“10”之间变化;3值数据段依次从数据转换器15输出到边界发生器16;由边界发生器16在同一时刻接收到的3值数据段和边界信息块对应于同一个象素,边界发生器16根据相应的边界信息将每个3值数据段变成一个4值数据段;4值数据段依次从边界发生器16输出到一个行编程器17;4值数据段被行编程器17编码成一种给定行程代码的相应字,组成一个编码结果信号,该信号输出到输出端子18,再传送到一个外部装置。
经实质审查,实审部门于2006年8月11日以本申请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为由驳回了本申请,驳回决定认为: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的“将一个输入图象数据扩展成一个扩展数据,……所述扩展数据的每个1象素对应段可在4个不同的状态当中变化,其中所述扩展数据的每个1象素对应段的诸不同状态之一被指定给所述边界信息的表示相应的象素应是边界的一部分的1个1象素对应块,而所述扩展数据的每个1象素对应段的其它不同状态则被指定给图象信息的每个1象素对应块和边界信息的表示一个相应的象素不应是边界的一部分的一个1象素对应块”得不到说明书支持,权利要求1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
说明书公开是否充分和权利要求书是否得到支持应如何证明(二)作者:石必胜来源:《中国知识产权》2013年第08期在专利授权确权审判实践中,认定说明书公开是否充分和权利要求书是否得到支持的证据规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讨论了当事人在诉讼中是否可以补充提交证据和如果真伪不明应当由谁承担不利后果这两个问题,在本文中将继续讨论另外两个问题:公开是否充分或是否得到支持应当证明到什么程度;举证责任如何在当事人之间转移。
一、公开是否充分或是否得到支持应当证明到什么程度在专利授权确权审判实践中,法官站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立场上,在说明书和在案证据的基础上,是否认为权利要求书中的全部或部分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决定了诉争专利申请或专利是否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或第四款的规定。
那么,说明书和在案证据应当对事实问题证明到什么程度,才能够认定公开是否充分或是否得到支持呢?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证明标准如何确定。
专利授权和确权纠纷案件是行政案件,应当遵循《行政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由法院对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
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有举证责任,《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对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给出了指示,即“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是判决维持行政行为的事实基础,而“主要证据不足”是撤销的基本前提。
由此可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是专利授权确权纠纷案件的证明标准。
但在实践中,如何具体理解和执行这个标准,就不如刑事诉讼中“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和民事诉讼中的优势证据原则或高度盖然性原则那么清楚了。
行政行为具有多样化特点,既包括限制甚至剥夺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处罚案件,又包括依申请而启动、行政机关具有居中裁决地位的行政裁决或行政赔偿案件,因此行政诉讼相对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应当有多样化的证明标准。
在专利授权行政案件中,专利复审委员会对专利申请作出驳回决定的证据是实质审查部门或其自行检索到的对比文件。
权利要求是否支持的几种特殊情况的判断作者:陈怡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摘要】笔者探讨了几种特殊情况下如何判断权利要求的概括是否符合《专利法》第26条第4款的规定,并结合笔者的个人体会,试图给出更为准确、对广大读者有借鉴意义的判断方法。
【关键词】数值范围;数学公式;比例;充分公开一、引言《专利法》第26条第4款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的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
《专利审查指南2010》(以下简称《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3.2.1节指出:权利要求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是指权利要求应当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权利要求书中的每一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应当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中得到或概括得出的技术方案,并且不得超出说明书公开的范围。
上述法条中明确了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权利要求是否能够得到说明书的支持首先与说明书是否满足充分公开密切相关。
对于说明书全部不满足充分公开的情形,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
对于说明书满足或部分不满足充分公开的情形,尽管从理论上已经能达成比较一致的判断标准。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满足充分公开的说明书实施例的数量是否足以支持权利要求。
《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2.2.6节中指出:“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体现申请中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并应当对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给予详细说明,以支持权利要求”,“实施例是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
实施例的数量应当根据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性质、所属技术领域、现有技术状况以及要求保护的范围来确定”。
特别地,“当权利要求相对于背景技术的改进涉及数值范围时,通常应给出两端值附近(最好是两端值)的实施例,当数值范围较宽时,还应当给出至少一个中间值的实施例”[1]。
这里强调“应给出至少一个中间值的实施例”的前提条件是“涉及较宽的数值范围”,而所说的“较宽的”又是一个相对不确定的定义,什么样的范围才认为是“较宽”的在指南中并没有明确。
权利要求能否得到说明书实质支持的本质及其判断方法
针对名称为“一种聚氨酯胶粘剂”的第00105757.X号发明专利权,请求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经审理,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第9435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以权利要求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为由宣告上述发明专利权全部无效。
上述被宣告无效的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包括第1-4项,其中独立权利要求1如下:
“1.一种聚氨酯胶粘剂,其是由主剂和固化剂组成的双组分胶粘剂,其特征在于主剂和固化剂的重量比为:主剂:固化剂=100∶1-10;所述主剂的组成及其以组成成分总重量之和为100的重量百分含量为:聚氨酯预聚物(羟值为5-60mg KOH /g) 10-80%,SBS热塑性弹性体0-50%,有机溶剂10-85%;所述的固化剂为异氰酸根值为5-12%的、甲苯二异氰酸酯与多元醇按[NCO]/[OH] <2的比例反应的加成物,而且游离TDI含量不大于0.1%;有机溶剂为酯类、酮类、芳香烃类溶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
在上述无效宣告请求的审理过程中,请求人提交了6份现有技术证据,计算了说明书实施例的聚氨酯胶粘剂组成成分,据此认为,实施例固化剂的异氰酸根值均未落入权利要求书的固化剂异氰酸根值数值范围,导致权利要求1-4得不到说明书的实质支持,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
专利权人认为,双组份聚氨酯胶粘剂对固化剂异氰酸根值的一般要求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权利要求与说明书描述一致,得到了说明书的支持。
专利复审委员会则认为:涉案专利声称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聚氨酯胶粘剂在用于含镀铝膜结构的复合膜时剥离强度急剧下降的缺点,预期所述配方的聚氨酯胶粘剂在用于镀铝膜结构的复合膜时粘接性能好、剥离强度高。
说明书以实例一至实例四来说明制备聚氨酯胶粘剂的方法,以及证明所制备的聚氨酯胶粘剂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获得预期的效果,即在用于镀铝膜结构的复合膜时剥离强度等于或稍大于3.0N/15mm,而采用相同工艺的市售胶粘剂剥离强度却只有0.7-0.8N/15mm。
然而,剥离强度合乎应用要求的实例一至实例四中,固化剂异氰酸根值为13.5%或12.8%,显然,该数值不在权利要求1概括的固化剂异氰酸根值范围(即5-12%)之内。
权利要求1-4的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是由含端羟基的主剂和含端异氰酸酯基的固化剂组成。
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对固化剂异氰酸根值的一般要求,同样也知晓对固化剂的异氰酸根值进行调节是调整聚氨酯胶粘剂配方的手段之一。
但是基材不同、应用领域和应用环境不同,往往对聚氨酯胶粘剂的性能要求也不同,相应地配方设计也相差甚远。
请求人提供的现有技术证据证明影响此类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的粘接性能和复合膜剥离强度的因素主要在于所得聚氨酯固化物的化学结构,从配方上看,当含羟基的组分和固化剂组分确定时,聚氨酯中固化剂组分的含量、含羟基组分的含量以及固化剂异氰酸根值、含羟基组分羟值对于所得聚氨酯胶粘剂的内聚强度和粘接强度至关重要。
因此,涉案专利所述技术问题的解决和预期技术效果的产生与主剂羟值、固化剂异氰酸根值以及主剂与固化剂
的配比密切相关。
由于固化剂异氰酸根值范围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聚氨酯固化物的性能,当权利要求1的聚氨酯胶粘剂中固化剂异氰酸根值低于12%甚至趋向于下限5%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给出的全部信息,即使结合该领域普通知识,也不能确定所得聚氨酯胶粘剂在用于镀铝膜基材结构的复合膜时还能够获得合乎要求的高剥离强度。
也就是说,在将说明书实例一至实例四记载的固化剂异氰酸根值扩展到权利要求1所概括的数值范围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难以预先确定和评价由此获得的聚氨酯胶粘剂在用于镀铝膜基材结构的复合膜时所达到的效果。
故权利要求1对于固化剂异氰酸根值的概括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
基于同样的理由,权利要求2-4也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
双方当事人均未针对上述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生效。
案例评析
一项发明专利申请能够获得授权的实质性条件中,除了对保护主题的要求和对专利性(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涉及到专利申请人义务的条件,即说明书应当充分公开要求保护的发明,权利要求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
实践中,申请人撰写的权利要求不外乎两种情形,一种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直接得到的,另一种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概括得出的。
不论直接得到还是概括得出,究其本质,权利要求以说明书为依据,不仅仅是指权利要求在形式上与说明书技术方案部分的文字描述一致,更核心的是指权利要求必须在实质上得到说明书的支持,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每一项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在说明书中都应当有清楚、完整的记载,达到所属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程度。
否则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将由于未能在说明书中充分公开而得不到说明书的实质支持。
第二,在根据说明书充分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进行权利要求的概括时,权利要求的概括应当恰当、合理,使其限定的保护范围正好适应说明书公开的范围,即说明书记载的内容和根据说明书的记载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其所具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预期其技术效果的内容。
所谓恰当、合理的概括可以理解为,一项权利要求的概括既不会窄到使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因公开其发明而应当获得的权益受到损害,也不会宽到超出发明公开的范围,使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不当得利。
作为概括得出的情形之一,本案成功解决了两个问题,其一,说明书记载有与权利要求文字描述完全一致的固化剂异氰酸根值范围并不意味着权利要求就得到了说明书的实质支持;其二,如何判断权利要求的概括是否恰当、合理,能够得到说明书的实质支持?本案对此给出了很好的启示。
本案讨论了权利要求中固化剂异氰酸根值范围特征的概括是否得到说明书的实质支持。
合议组抓住发明核心,紧扣涉案专利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对聚氨酯胶粘剂的配方进行调整以使其具有高剥离强度而适应于镀铝膜结构的复合膜,从给出了剥离强度实验数据的实例一至四的聚氨酯胶粘剂入手,分析了当聚氨酯胶粘剂的应用领域和应用环境是用于镀铝膜结构的复合膜,且聚氨酯中含羟基组分及其含量、含羟基组分的羟值、固化剂组分及其含量被确定为实例一至四的范围时,将固化剂异氰酸根值选择为13.8%或12.5%,可以获得预期的高剥离强度,解决声称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也就是说,说明书实例一至四的方案满足充分公开的要求,但是权利要求1-4概括的固化剂异氰酸根值范围5-12%却将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排除在外。
那么,将固化剂异氰酸根值概括为5-12%的权利要求1-4的方案能否解决涉案专利声称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达到预期效果呢?或者说,将固化剂异氰酸根值概括为5-12%的权利要求1-4是否包含申请人推测的、其技术效果难于预先确定和评价的内容?对此,合议组进一步结合所属领域普通技术知识来加以判断。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是,聚氨酯配方的调整中,当含羟基组分和固化剂组分确定时,固化剂组分的含量、含羟基组分的含量、固化剂组分的异氰酸根值、含羟基组分的羟值的选择均会极大地影响所得聚氨酯胶粘剂的内聚强度和粘接强度,从而决定了其剥离强度之高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不能确定,当固化剂异氰酸根值趋向于下限5%时,所得聚氨酯胶粘剂在用于镀铝膜基材结构的复合膜时还能够获得合乎要求的高剥离强度。
换言之,在将实例一至四中的固化剂异氰酸根值13.5%或12.8%扩展至权利要求1-4概括的5-12%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难于预先确定和评价权利要求1-4概括的所有方案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
由此得出结论,权利要求1对于固化剂异氰酸根值的概括包含了申请人推测的内容,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
从本案例可以看出,判断权利要求的概括是否得到说明书实质支持的一般方法,是将说明书记载的充分公开的内容扩展到权利要求所概括的范围时,如果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所给出的全部信息即使结合所属领域的普通知识,都难于预先确定和评价权利要求概括的方案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则该权利要求的概括超出了说明书公开的范围,得不到说明书的实质支持。
至此还可以发现,导致涉案专利被全部无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利要求撰写不当,权利要求概括的范围游离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之外。
客观地说,说明书实施例制备的聚氨酯胶粘剂在用于镀铝膜结构的复合膜时剥离强度高,很可能构成一项应用价值高、市场前景不错的发明,但遗憾的是,实施例的聚氨酯胶粘剂方案并未写入权利要求书中,而权利要求书的主要作用是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那些在说明书中提到的、未在权利要求中要求保护的技术内容,不能作为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依据。
(知识产权报作者刘亚)
1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