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1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4
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一.秦始皇统一全国(1)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长期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强大;4)嬴政的雄才大略。
5)法家思想适应统一需要。
(2)过程①统一六国:秦始皇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分别是韩、赵、魏、楚、燕、齐。
秦国于年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割据混战的局面。
②北伐匈奴:措施:公元前215年,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修筑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地区:措施:;。
秦在岭南置郡的意义:。
④将“西南夷”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措施:开辟;在部分地区委任官吏。
秦在“西南夷”部分地区委任官吏的意义:(3)意义:。
二、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建立(1)溯源:时期出现;(2)秦统一之初的体制之争:代表人物及主张王绾:①主张:实行分封制②理由:六国刚灭,形势不稳,如不封王,否则中央政府无法镇扶地方。
李斯:①主张:推行郡县制度②理由:西周分封制造成诸侯争霸,郡县制是安定天下的方法。
结果: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扩到全国。
(3)主要内容①地位:郡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
②职官设置及职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管、、。
③与县同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县之下设、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亭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
(4)特点: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B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5)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的重要标志。
(6)西汉:郡国并存原因:刘邦错误吸取秦亡教训。
后果: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大一统”政体的巩固解决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三、专制主义----中央官僚体制1.皇帝制度的建立(1)特点:、、(2)弊端:在这种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司法。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说明:标有★的是中等难度的知识点,标有★★的是高难度知识点。
限时30分钟总分50分)一、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共32分)1、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中央设立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2、秦朝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主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3、“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种观点()A、力主实行分封制B、反对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D、推崇世袭制★4、我国奴隶社会的“天子”制度与封建社会的皇帝制度的最根本区别是( )A.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不同 B.对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规定不同C.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最高统治者拥有的权力不同★5、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C.闽中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6、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
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 )A.小农经济的兴盛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C.工匠水平的高超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7、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课堂上有4位同学对“中央集权”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哪位同学表述较准确( )A.皇权至高无上,实行个人独裁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嬴政自称始皇帝,实行皇位世袭制D.中央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8、“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利用,文物图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给学生回忆: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内容[导入新课]: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群雄割据争天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走向四海一家的大一统局面。
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多媒体展示)《古风》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是指什么历史事件?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
”的下场?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讲授新课]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一、秦统一六国——条件、过程和意义多媒体展示:(1)顺应中国历史统一的必然趋势;人民渴望统一;(2)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3)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4)灵活运用“远交近攻”的对外战略。
“天下一统六王毕,四海升平秦初立”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一、 教材概述本课为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专题一的第二课。
教材首先概述了秦王朝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周边版图的情况,接下来从郡县体制、官僚机构、思想专制等方面描述了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揭示了秦王朝集权政治的基本特征。
学习好本课,有利于学生承前启后,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本课内容在专题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知识体系本课的知识主线主要是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并通过建立郡县制的行政区划、百官公卿的官僚体制等建立起了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三、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秦汉时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六王毕、四海一”海内为郡县百官公卿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四、教学难点1、秦朝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2、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的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颁布“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3、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郡县制、百官公卿的官僚制度)4、通过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思考,探寻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通过角色模拟和辩论赛的形式训练学生归纳总结和善于表达个人意见的优秀品质。
第二节走向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学习视点:1、了解秦的统一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郡县制的设立及与分封制有何异同?3、如何理解三公九卿制?课前预习:一、“六王毕,四海一”1、秦统一的措施:⑴灭六国状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的秦王朝。
2、拓展版图:⑴北方:北击匈奴,夺回_____,修筑_____与“_____”。
⑵南方:①平定___地区,凿_____,置郡管理。
使_____地区正式归属中央集权。
②在____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使该地区归入中央政权。
3、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来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_____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_____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概况: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______等官职。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____”“_____”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③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____”,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公文传递的“____”。
4、特点:①是中央_______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_________,不得____。
5、是______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_______的重要标志,为______王朝继续推行,使_____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1、至高无上的皇权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_____的地位。
2、中央的三公九卿三公:_____协助皇帝处理政事,_____主管军事,______负责监察系统。
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六王毕、四海一”1.过程(1)建秦朝:公元前______年,秦相继攻灭六国,建立秦朝。
(2)定北方: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3)平岭南:修筑______,平定岭南,设置岭南郡。
(4)收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
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格局的形成。
思考1 简要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二、海内为郡县1.实行:秦始皇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结构:“____”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______”隶属于郡。
3.特征:中央______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______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______政治的重要标志。
思考2 想一想郡县制的推行有何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___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________的地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即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______、主管军事的______和负责监察系统的____________。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制度: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大事,备皇帝裁决,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__”。
思考3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是什么?探究一皇帝制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
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
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
但没人敢承认。
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丞相告密?(2)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多少如此在意?(3)这则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探究二秦统一措施图一秦虎符图二秦圆形方孔钱图三秦铜量图四秦铜权问题四幅图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措施?应怎样评价秦始皇的这些措施?探究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一皇:大,伟大,人们把祖先或者神明称作为是“皇”;帝:通“蒂”,最根本,是上古时人们想象出来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神明。
四川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说明:标有★的是中等难度的知识点,标有★★的是高难度知识点。
限时30分钟总分50分)一、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共32分)1、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中央设立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2、秦朝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主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3、“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种观点()A、力主实行分封制B、反对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D、推崇世袭制★4、我国奴隶社会的“天子”制度与封建社会的皇帝制度的最根本区别是( )A.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不同 B.对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规定不同C.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最高统治者拥有的权力不同★5、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C.闽中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6、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
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 )A.小农经济的兴盛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C.工匠水平的高超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7、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课堂上有4位同学对“中央集权”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哪位同学表述较准确( )A.皇权至高无上,实行个人独裁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嬴政自称始皇帝,实行皇位世袭制D.中央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8、“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标要求(2017):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条件,能够正确运用历史地图,了解秦统一的过程,概述秦朝疆域的四至,说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疆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并创设相关情境和历史的角度,知道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探讨论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以及重要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动手制作表格,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三、教学过程:导入:两千七百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春秋时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
时为西北边陲蕞尔小国的秦国缔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建立大秦帝国,然而十五年后,帝国崩塌。
这个帝国如何兴起,为何如此短命,让我们走进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探究竟。
(自制视频播放)一、定鼎天下的一统首先,让我们了解大一统的概念,大一统这个词来源于《公羊传》,春秋是个四分五裂的时代,四分五裂才讲大一统。
“大”——国土大、疆域大;“一统”——制度统一、政令统一、文化统一,那么秦是如何完成大一统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子目——定鼎天下的一统来一探究竟。
1.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历史发展的趋势。
(平板推送讨论)材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五)人。
”——《荀子·儒效》材料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周、鲁纪年作参照系,所谓十二诸侯是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如果加鲁是13国,如果加越是14国。
材料三:《史记·六国年表》是以周、秦纪年作参照系,所谓六国是魏、韩、赵、楚、燕、齐,六国加秦即战国七雄。
2.请同学们根据战国地图,概括秦统一六国的过程(说明时间、国家)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梳理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课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郡县制的推行,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的形成)。
【本课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二、预习指导:带着下列问题去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1.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完成秦国统一过程表2.郡县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吗?为什么?3.简述秦朝郡县制度设置的基本情况有哪些?4.秦代施行的郡县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相比最大的差别在哪里?5.秦代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与秦朝略有区别的地方在哪里?7.简述秦朝在中央设置的最重要的官员及其职责。
8.在秦朝的中央行政体制下,皇帝裁决军国大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它有哪些好处?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一制度后来被秦始皇破坏?这是偶然的吗?为什么?9.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秦朝大一统的实现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习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讲述如下:西周灭亡以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的东周开始。
东周又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空前混乱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时代。
说它空前混乱,是因为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实力大为衰落,再也无力控制各地诸侯。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
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1.教法: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2.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
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14.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目标】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的联系。
3.结合秦的统一认识现代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梳理内容】秦疆域统一皇权至高无上秦汉政治秦的官僚机构(中央) 秦制度统一“大一统”海内为郡县(地方)挟书律秦思想统一秦汉政治特点:①走向“大一统”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新课】一、“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①灭六国:秦始皇于公元前230——221年间,先后灭掉赵、燕、魏、楚、齐等国,完成统一大业。
②对外扩展向北: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又占高阙、阴山。
修直道、长城与边防军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国防体系。
向南:修灵渠,平岭南,在岭南置郡。
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作用:秦朝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大一统”政体的形成1.地方:郡县制机构:郡(郡守、郡尉、监御使)——县/道(少数民族)——乡——里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基础不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
(性质不同)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并力图消灭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2.中央(1)皇帝制度皇权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指的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节内容,其核心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秦朝的统一大背景,认识这一制度形成的必要性,了解这一制度的三大要素以及给当时和后世带来的影响。
学生已经学过先秦和秦汉历史,本节课的内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此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补充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条件、内容以及影响,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尽量使用探究式问题引导教学并要结合第三节第一目的内容,精选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掌握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二、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4)会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5)会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2.目标解析(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就是指要通过对秦朝统一意义的认识,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就是指要知道秦始皇开创的皇帝称号来源于“三皇五帝”,为巩固统一他要在全国全面推广郡县制,取代传统的分封制;(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就是指要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条件,主要表现形式,基本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从而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就是指要全面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内容及特征;(4)会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就是指要会从多角度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5)会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指的是学生要懂得运用正确史观,进行史料分析,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知道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认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正确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使学生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理解郡县制的含义,掌握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预习案【预习培训】用20分钟时间从头到尾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教材内容;然后用15分钟时间依托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部分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相关题目和知识体系归纳。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写入我的疑问一栏,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讨论。
【教材助读】一、国家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的秦王朝。
2.开拓疆域(1)概况北方将军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修筑和“直道”;岭南开凿,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西南夷开辟“”,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端;(2)意义;秦朝平定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秦朝对周边地区的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皇帝制度——法令出一1.君主专制体制的确立(1)确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的地位,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征:皇帝有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权于一身,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制度上的约束,这成为中国古代的。
(3)弊端:皇权带有、随意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型:新课制作:李佑洪审核:李佑洪使用时间:第二周[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六王毕,四海一”1.灭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2.定北方:公元前215年,将军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________和“直道”,加强了北方的统治。
3.平岭南:灭六国后,秦军征讨并平定岭南,实施管理。
岭南开始归中央王朝管辖。
4.收西南夷:秦在当时称为“西南夷”的地区,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
该地区开始进入统一政权版图。
5.秦统一的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建立:秦始皇采纳________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内容:“郡”是直属于________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等职责。
“县”隶属于郡。
3.特点:形成了中央________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__________,不得世袭。
4.巩固:西汉继续推行郡县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5.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__________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__________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_____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__________的地位。
2.中央官制(1)三公制:秦朝在中央设立________、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________系统。
(2)九卿制: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称之为“________”。
3.朝议制度(1)概念: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 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历史认识]秦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现象,也是秦始皇主要的历史功绩,为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海内为郡县 1.演变(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3.特征: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关键点拨]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分封制下官位世袭,独立性强,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命,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即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丞相、主管军事的太尉和负责监察系统的御史大夫。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制度: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备皇帝裁决,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汉承秦制”。
【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知道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建立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认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正确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
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使学生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郡县制的含义,掌握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预习案
【预习培训】
用20分钟时间从头到尾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教材内容;然后用15分钟时间依托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部分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相关题目和知识体系归纳。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写入我的疑问一栏,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讨论。
【教材助读】
一、国家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六国
(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的秦王朝。
2.开拓疆域
(1)概况
北方将军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修筑和“直道”;
岭南开凿,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西南夷开辟“”,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端;
(2)意义;秦朝平定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秦朝对周边地区的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皇帝制度——法令出一
1.君主专制体制的确立
(1)确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的地位,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征:皇帝有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权于一身,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
制度上的约束,这成为中国古代的。
(3)弊端:皇权带有、随意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
国家变成一个人的
国家,政治变成一个人的政治。
2.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服务于皇帝。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三公九卿制——百官公卿
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太尉主管军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的依据,成为减少决策失误的。
★★(三)、郡县制——海内为郡县
1.起源:在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县等新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的制度。
3.内容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区划,设郡守、郡尉、等职官,分管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县县隶属于郡;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行政机构叫“”,与县同级。
乡、里乡、里是县以下的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
(1)形成了中央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
5.意义
(1)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西汉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形成的局面,后逐步消除地方“王国”的割据势力,
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逐步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史论耍旨:1、郡县制并非始于秦朝,它只是由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南方岭南地区设郡,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加强。
2、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地方
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误区提醒:1、皇帝制度的特点为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最大特点为皇权至高无上。
2、秦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三公九卿制”,秦始皇自掌兵权,太尉是虚设的官职。
“九卿”
中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
Ⅱ预习自测
1、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
的读音也当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有()
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②战国兼并战争,诸侯国数目减少
③长期战争,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 )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廷尉
4、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达到分权专制的作用
5、《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采用行省制度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探究解决)
探究案
Ⅰ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很不高兴。
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
始皇帝闻之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
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1)、依据材料一,这则小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问题: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材料二《史记·殷本纪》载:商朝的相,权力很大。
伊尹是开国功臣。
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
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
其中的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他放逐,令他闭门思过。
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2)商朝的相与秦朝的相在权力上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不同:商朝的相权力之大甚至可以超越国王。
到了秦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丞相对皇帝负责,臣服于皇帝之下。
说明商朝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君主专制加强。
探究点二郡县制
材料一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材料一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概括其主要观点。
提示: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的过失;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的趋势。
★★(2)、上图反映了西周和秦的政治制度,两者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
延续性:皇帝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拓展提升】千秋功过,你我评说: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你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
反思归纳总结、串联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