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格式:docx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4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结合实例,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2、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课堂总结【过度】请同学们依照图示,争论总结,并在作业本上试着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
要求只画出三个主要环节,略去减弱作用和大气辐射等枝节。
【总结】: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2、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同学争论,作图总结】图示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直观易懂,省去细枝末节,便于同学理解应用与拓展【应用与拓展1】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朗的夜晚高的缘由。
【应用与拓展2】农夫伯伯以熏烟的形式防止植物冻害的原理。
【同学争论,答复拓展1】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好。
【同学争论,答复拓展2】熏烟可以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空气分子增多,可以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汲取,以致于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加,最终增加了大气对地面的保应用本节课所学学问,到达熟能生巧,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地理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老师活动同学活动板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太阳短波辐射及其作用1、使地面增温二、地面长波辐射及其作用1、使大气增温2、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三、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1、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作业布置1、完本钱节相关作业练习2、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学目标】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复习本章根底知识,了解本节根本内容,将自己掌握不好的记下来,留在上课解决。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第二章我们学习完了,今天我们进行第二章的章末复习。
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大家请看大屏幕: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三、推进新课师:现在我们先练习一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面大屏幕上的13道题目,大家用10分钟完成,看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好又快!开始!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师:同学们,时间到!完成的同学举手,没完成的先暂时停下来,因为我们是定时训练。
现在我们让每组的代表交流答案。
针对同学们错的比拟多的,老师讲解。
板书: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师: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一个要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例发布时间:2021-10-18T07:07:38.71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1期作者:母情柔[导读] 1.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以人教版新教材中《地球上的大气》中“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例,通过对课标解读、教材分析等,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
关键词: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地理核心素养一、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
2.课标解读: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可知教学中要重视图表的应用,并注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
行为动词是“说明”这要求学生达到理解的水平,所以,可以通过:教师析图——讲解地理过程;学生绘图——梳理地理过程;变式练习——应用地理原理,以达到课标要求。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的第二课时,其中“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的学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内容,同时又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介绍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
在学习“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内容时,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力。
热力环流是新的概念,专业性、原理性、逻辑性较强,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也是难点。
对于抽象的风的形成以及海、陆风等相关迁移内容的学习,也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①结合图示能够分析热力环流中,高、低压的产生。
②依据大气热量、气压状况推导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③能够分析风的形成。
2.区域认知①分析城郊热力环流及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②对比海洋与陆地的热力差异,分析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第二课时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第三课时主要介绍风的形成以及高空风和地面上的风受力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和“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2.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理解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
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导学案姓名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2.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3.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4.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5.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作用力;6.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7.学会判读等压线图,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某一点的风向。
第一课时【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阅读教材P34“大气的受热过程”标题下的第一段,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
2、阅读教材P34“大气的受热过程”标题下的第二三段,了解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到达地面的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之后又发生哪些转化,据此填写下图。
3、阅读教材P34页书下注解(1)判断太阳、地面、大气的温度关系?温度: > >(2)判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波长关系:波长: > >太阳辐射为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为辐射。
4、阅读34页最后一段说明:为什么说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阅读教材P3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标题下的两段文字:(1)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2)大气辐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____________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3)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4)大气逆辐射为什么会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5)教材P35活动月球上,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 ℃。
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情况,月球上昼夜温差如此之大,关键在于月球的白天缺少大气的________ 和________等环节,无法对太阳辐射进行________作用,造成白天气温________,而月球的夜晚缺少_______________环节,无法对地面进行__________作用。
第1讲大气的运动知识体系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分析考点1热力环流1.在图1中补充箭头方向和气压。
2.原理:地面冷热不均3.在图2中画出高空等压面,写出地面冷热分布。
4.完成常见热力环流图。
考点2天气系统在图3中画出各点风向及雨区位置(用阴影表示),并判断锋面性质。
大气环流1.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1)~(3)题。
(1)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2)若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 )A.③气流比较湿润 B.④气流给我国夏季带来丰沛降水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3)若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 (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C.①气流较③气流湿润 D.④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2.材料一: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绘制气流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对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天气系统3.(2011·浙江文综)读下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
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4.(2011·北京文综)下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
该日最可能出现在A.1月 B.4月 C.7月 D.10月5.下图为“某天气系统图”,回答(1)~(2)题。
(1)此时图中A.城市被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B.a地大风降温,并可能有降水C.c地刮西北风 D.b地雨过天晴(2)下图中沿甲乙线所作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6. 读“某国家沿海地区及夏季某日气象资料统计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定位,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3.能够利用气压分布图及有关条件判断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及风速。
知识体系导引,1.风形成的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三种作用力(北半球)(1)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B是摩擦力,其作用是使风速减小,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相反。
(3)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垂直。
4.力的作用效果(1)若只受A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若只受A和C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出现在高空。
(3)当A、B、C三力共同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出现在近地面。
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3)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气压梯度:指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学法指导]借助手势快速判断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手心向着自己,四个手指头伸直的方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伸直的方向代表地转偏向力的方向,食指偏向大拇指的方向就代表风向。
重点一大气的水平运动【探究活动】材料一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材料二下面是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向及受力分析比较表。
风受力作用图示风向高空风受两力作用(F1、F2)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F1、F2、F3)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123(2)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的是哪个力?该力与风向的关系是怎样的?(3)高空风风向和近地面风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有何不同?为什么?(4)在下图中分别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风的形成过程,并分别分析受力状况和最终风向。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位于地理1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结构体系中承接地球的外部圈层,对大气圈物质组成、垂直分层展开详细叙述,深入学习大气圈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与此同时,本节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变化与大气运动特征的相关知识,为下一节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奠定良好基础。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难点:热力环流的应用于风向的判读教材、笔记本、白纸、彩笔一、课程导入【教师活动】结合《台海使槎录》中关于台湾和福建两地早晚风向差异,绘制示意图演示“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
引导学生绘制早晚海峡两地的风向差异,提问学生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追问学生这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绘制台地与内陆风向示意图,思考并回答风向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海陆之间受热状况不一样导致气压产生差异,白天海洋升温慢,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两侧陆地,夜晚海洋降温慢,气压低,风从两岸吹向海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提高课堂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绘制或用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讲解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被地面吸收转化为地面辐射,之后被大气吸收转化为大气辐射的过程。
补充讲解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相关知识,表明太阳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反射、散射和吸收等方面,但是因为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所以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转化为地面长波辐射。
要求学生解释“高处不胜寒”,为什么海拔越高的地方气温越低。
【学生活动】跟随老师的讲解过程,在笔记本上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解释大气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自身温度。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的地方气温越高,这就说明了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________。
2.直接热源:___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判断】(1)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2)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知识链接1】太阳能的优点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
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知识拓展】(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纬度位置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太阳辐射作用越强;纬度位置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太阳辐射作用越弱。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解释地理现象①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理由: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理由:云层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朝霞和夕阳多为黄红色。
理由: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面。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______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________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________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________传给地面,补偿了________损失的热量。
[特别提醒]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中的一些成分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判断】(1)水汽和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长波辐射。
( )(2)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易错辨析1】大气逆辐射只存在于夜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
其次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老师讲解】展现ppt动画,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着重强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同学互动】同学依据已学内容,复述大气受热过程,并完成学案。
〔老师关注同学的语言规律与精确性〕
【同学互动】填空
【同学互动】答复课前提问
1、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
霜冻多消失在晴朗的夜晚,填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故剧烈降温,简单消失霜冻。
②原理:浓烟能汲取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削减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保温作用,提高地表温度,预防霜冻。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通过地球和月球的比照,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通过实例,引导同学利用大气的减弱和保温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总结分析得出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有:
1、地形地势
2、纬度
3、天气/气候
4、下垫面
5、大气成分〔工业化是的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加速了温室效应〕
汲取。
第三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一风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口01水平气压梯度力。
2 •三种作用力及特征3 .风向理想风风向与回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岛空风风向与等汗线迎平行近地面风凤向与等压线⑫斜交1. 判断正误。
(1)形成风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X)(2)海拔越高,摩擦力越小。
(V)(3)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X)2 •关于地转偏向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与风向垂直B.北半球左偏C.南半球右偏D.与风向相反答案A解析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 .下列关于风的说法,正确的是()A. 风向是指风的去向B. 风包括大气的垂直运动C. 风的强弱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D.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答案C解析风向是指风的来向,A项错误;风指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不包括大气的垂直运动, B项错误;风的强弱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C项正确;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D项错误。
4 .地面状况对风力大小有何影响?提示地面状况不同,摩擦力不同,对风速的影响不同。
如海洋摩擦力小,风力大。
Q2主题探究区思维探究实践运用任务探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下图为风的形成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 判断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
⑵比较图中A、B两处风力大小,并说明理由。
⑶该图表示的是 ________ (填“南”或“北”)半球,请说明判断理由。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该图表示的是(填“近地面”或“高空”),请说明判断理由。
[成果展示](1)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风向,c为地转偏向力,d为摩擦力。
(2) B处风力大。
B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⑶北风向右偏。
(4)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影响风的三种作用力作用力向方、速向凤水平气压梯度力等垂压玉与E1高硼终线抽剛始压直指ft-集艇密压线气大圧平页等水力TT-S-铀大并P越砸平力海水度风压指等压于高压直审Mr愛细向一地转偏向力随増零小而为大加道酬国风半右球偏北m半左摩擦力T反 终相 始向s X 风减使m 一2.两种典型风向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 )。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⑵ 题。
(1)如果图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 F i 、F 2、F 3为A 处空气所受的外力,则 F i 、F 2、F 3依次为位置 近地面高空作用力 水平气压回摩擦力示意图(北半球)风向特点 风向与等压 线回平行梯度力•地 由高压指向 低压「斜穿 琴压线转偏向力* 回水平气压梯度力.地 转偏向力( )A. 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B. 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C.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D. 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2) 如果图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 i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风向是()A.①B.②C .③ D.④科学思维大气水平运动受力的分析思路第(1) 题,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第(2) 题,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
[ 答案] (1)B (2)D提升运用能力读高空风向示意图,完成1〜3题。
1. 关于图中箭头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一水平气压梯度力B.乙一地面摩擦力C.丙一风向D.乙一地转偏向力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甲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空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丙表示风向;乙与风向垂直,表示地转偏向力。
2. 此图表示的半球是( )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风向右偏,故此图表示北半球。
3. 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A.先变大后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C.逐渐变小D.逐渐变大答案C解析随着海拔的升高,地面摩擦力越来越小,风向逐渐趋向平行于等压线,故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变小,C项正确。
任务探究等压线图的判读F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判断A、B两地气压差值。
⑵判断C地的风向。
⑶比较C、D两地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理由。
⑷比较台湾海峡与日本海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理由。
[成果展示](1)5〜10 hPa。
⑵偏东风。
(3) C地风力大。
C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4) 台湾海峡风力大。
台湾海峡吹东北风,受海峡峡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大。
1 •判读气压形式(1) 低压中心(如图中□乙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2) 高压中心(如图中甲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卫2下沉气流)。
(3) 高压脊(如图中丙处):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叫口03脊线。
(4) 低压槽(如图中丁处):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叫口04槽线。
(5) 05鞍:两个低压或两个高压交会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或比低压中心高。
2. 判断风向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口06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风向。
注:北半球用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指向为近地面风向。
3 •判断南、北半球(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口07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口08左侧――南半球。
4 .判断风力(风速)大小(1) 根据等压线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口09大,风力大;等压线口10稀疏, 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2) 根据摩擦力判断:摩擦力大,风力小。
5.判断季节(1) 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空压。
(2) 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口12高压。
F图是东亚局部地区某日8时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两地气压差最可能是()A. 12 hPaB. 13 hPaC. 14 hPa 水平D. 15 hPa(2)此时,台湾海峡的风向是()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科学思维等压线问题的分析思路第⑴ 题,由图可知,图中等压距为2 hPa,①地气压应为1 010 hPa,②地气压应为1 022〜 1 024 hPa,两地气压差应为12〜14 hPa。
第⑵ 题,由图可知,台湾海峡的西部为高压,东部为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台湾海峡吹西北风,故A项正确。
[ 答案] (1)B (2)A提升运用能力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hPa) 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该图是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根据图中风向情况,只有③箭头正确。
2 •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从图看出,③点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故风力最大。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39 页思考]思路点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使用图 2.16 ,根据南半球风向偏转特点,在图中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
成果展示[ 教材第40 页活动]思路点拨 1. 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越大。
2. 根据“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
3. 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成果展示 1.甲地气压梯度大。
甲地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 .甲地为偏北风,乙地为偏东风。
3 •甲地风速大。
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选择某天多个时间,判断学校五星红旗的飘向,并归纳一天内红旗飘向的变化特点。
2 .收看天气预报,认识天气预报中的常见符号,特别是天气预报中的风向和风力符号。
展示与评价 略。
賈时间:45分钟憶满分J00分、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某地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字母a 代表的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C.摩擦力 答案 B解析 先判读特征最明显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为 3.图示区域不可能位于 ( )B .地转偏向力 D.近地面风向d 。
风 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故 c 为风向。
与风向垂直的是地转偏向力,故 为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即b 为摩擦力。
2 .对风的速度有影响的力是 (A . a 、B . a 、b C. b 、 D. b 、c答案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对风速、风向都有影响;地转偏向力只影 响风向;摩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
A.中国B.美国C.俄罗斯D.阿根廷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风向右偏,说明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阿根廷位于南半球,故 D 项符合题意。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4〜5题。
4. N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处的等压线,且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可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
5. M 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A. M地B. N地C. P地D. Q地答案D解析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强。
下图示意某等高面。
M 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 M F N, M 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0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据此完成6〜7题。
6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N,则0点风向为()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答案A解析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高空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7 .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 M<P N,则0点风向为()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答案C解析在高空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的风风向右偏,南半球的风风向左偏。
图甲、图乙为冬季某日沈阳附近20 时的高空和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等压距相等;图中H代表高压中心,L代表低压中心,①②分别对应地面③④。
据此完成8〜9题。
8. 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高空气压小于近地面的气压,故①②气压比较小;读图乙可知,H为高压,从H向四周气压减小,所以④大于③,④气压值最高,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