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帖:司马光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6
【导语】《司马光》这⼀课是很传统的课⽂,⽂中讲述司马光和⼩朋友在花园⾥玩的时候,有个⼩朋友⼀不⼩⼼掉进了⼤⽔缸⾥,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缸旁边的⼤⽯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的孩⼦。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司马光》原⽂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司马光》原⽂ 古时候,有个孩⼦叫司马光。
⼀天,他和⼏个⼩朋友在花园⾥玩。
花园⾥有座假⼭,假⼭下⾯有⼀⼝⼤⽔缸,缸⾥装满了⽔。
有个⼩朋友爬上了假⼭,⼀不⼩⼼,掉进了⼤⽔缸⾥。
别的⼩朋友 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块⼤⽯头,使劲砸那⼝缸。
⽔缸破了,缸⾥的⽔流了出来,掉在缸⾥的⼩朋友得救了。
【篇⼆】⼩学三年级语⽂《司马光》教案 【教学设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学会⽂中的⽣字;能理解课⽂意思,体会⼈物特点。
【教学过程】 ⼀、故事导⼊,激发兴趣。
1、谈话交流:在以前的学习、阅读和⽣活中,你了解了哪些聪明的古代⼉童?(引导学⽣⾛进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童)。
2、故事激趣:今天⽼师给⼤家带来⼀个古代⼉童的故事,⼤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讲述)古时候,有个孩⼦叫司马光,才七岁,他很聪明。
有⼀次,他跟⼩伙伴们在后院⾥玩耍。
院⼦⾥有⼀⼝⼤⽔缸,有个⼩孩爬到缸沿上玩,⼀不⼩⼼,掉到缸⾥。
缸⼤⽔深,眼看那孩⼦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们⼀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向⼤⼈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智,从地上捡起⼀块⼤⽯头,使劲向⽔缸砸去,“砰!”⽔缸破了,缸⾥的⽔流了出来,被淹在⽔⾥的⼩孩得救了。
3、谈话导⼊:如果把刚才⽼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话⽂。
我们现代⼈写的⽂章,⽤⽩话,叫⽩话⽂,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除了古诗外,也都是⽩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是古⼈写的,古⼈写的⽂章,⽤的是⽂⾔,叫⽂⾔⽂。
刚才⽼师讲的故事,如果⽤⽂⾔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呢?请⼤家打开课本第24课──司马光(板书)。
《司马光》一年级下册语文一等奖说课稿1、《司马光》一年级下册语文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的问题可能有: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课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司马光勇敢、智慧的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2. 生字词: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3. 课文背景:介绍司马光的历史背景及《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勇敢、智慧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资治通鉴》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通过PPT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精讲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司马光》2.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3. 生字词: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写5遍。
2. 用“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编写一段话。
3. 摘抄课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写出你的理解。
三年级司马光说课稿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呢,不仅好听,而且其中还包含着不少人生的智慧。
大家想不想知道,司马光究竟是怎么通过一块石头,拯救了一个小孩的生命呢?如果你觉得这故事没啥特别的,嘿,那你可就错了,咱们一起来仔细琢磨琢磨,看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咱们思考的道理呢!首先啊,司马光这个人,不是啥普通人,他可是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聪明人,不仅学问好,还胆子大,做事果断,关键时候脑袋特别灵活。
就拿砸缸救人这事儿来说吧。
当时有一天,司马光和一群小伙伴们一起玩,突然间,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水缸里。
大家一下子都慌了,纷纷找人帮忙,呼喊救命,但这水缸太深,根本就拉不出来。
就在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司马光突然眼睛一亮,他不急不忙地捡起一块大石头,哗啦一声就砸破了水缸。
水立刻流出来,小伙伴也成功脱困!大家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称赞他聪明勇敢,真是个英雄呀!同学们,司马光能在危急时刻想出这个办法,真的很不简单!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冷静下来,思考怎样解决问题。
就像咱们有时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不要慌,要冷静分析,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司马光不只是一时聪明,他的果断和勇气也值得我们学习。
想想看,如果当时他选择等别人来救,那个小伙伴可能就会一直被困在水缸里,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他做出了决定,就果断行动,不拖泥带水,真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其实啊,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类似的“水缸”。
比如说,咱们遇到难题时,往往会觉得非常棘手,甚至有点想放弃,觉得自己搞不定。
但司马光告诉我们:不要怕,不要慌,冷静下来,想想看,总能找到办法的。
就算眼前看起来像个巨大的“水缸”,也总有办法让它破裂,水流出去的!所以啊,大家在生活中千万不能怕困难,遇到问题时要有“司马光”的精神,不怕吃苦,敢于挑战。
你们说是不是呢?就像咱们平时做作业或者考试,可能会遇到特别难的题目。
《司马光》精彩教学实录及评析XXX《司马光》(三上)精彩教学及评析(获奖优秀案例可编辑)目录1第一部分教学实录一、图片引入,在古今对照中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师:(出示图片)同学们,我晓得你们读过很多故事,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生:《曹冲称象》。
师:XXX很聪明,想到了称象的办法。
上面这幅图呢?(出示图片)生:《乌鸦喝水》。
师:真好!原本喝不到水的乌鸦动脑筋想办法,最后就喝到水了。
下一幅图呢?(出示图片)生:《司马光砸缸》。
师:都听过这个故事吗?不过,今天XXX要讲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给大家听: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故事讲完了,你听后什么感觉?生:太深奥了,有点听不懂。
师:你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很好。
因为这是《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版本,的确不好理解。
接下来大家再听一听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XXX2有一回,XXX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谨慎,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XXX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师:这次听懂了吗?生:一下子就听明白了。
师:来,说说你的感觉,文言文版和现代文版有什么区别?生:文言文不好理解。
生:XXX的故事短,现代文的故事长。
师:对,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刚刚听了故事,大家一定知道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生:XXX。
师:你们猜猜他姓什么?生:姓XXX。
3师:像“司马”“XXX”“XXX”等姓氏都是复姓,我们一起来写主人公的名字。
(师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生字“司”。
)(评析:小古文首次在教材中与学生会面,用古今对照的方式,有益于降低难度,拉近距离。
)二、整体感知,运用多样的方法研究多音字读音师:XXX看起来特别短,但却欠好读。
大家先来试着读一读吧,留意把字音读准确,语句读通畅。
24司马光一、读拼音,写词语。
j iātíng dēng gāo zhòng rén fàng qìtíng yuàn二、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o)水中。
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
三、查字典填空。
如果不认识“持”字,可以用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
“持”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拿着;握着。
②遵守不变。
③掌握;料理。
④挟制。
⑤对抗。
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光持.石击瓮。
()2.爸爸说,妈妈是一位勤俭持.家的好妻子。
()3.持.之以恒。
()四、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 )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 )A.代词,指群儿 B.代词,指瓮 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
(A.离开 B.距离 C.除掉五、根据课文内容,给下列句子排排队。
()大家都扔下他离开了。
()有个孩子登上水瓮,一不小心掉在里面了。
()司马光拿起石头击破水瓮,水流出来,小孩得救了。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六、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B. 司马光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
主要著作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C. “跌”是形声字,左右结构,部首是“足”,音序是D。
七、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 群儿戏.于庭。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八、课内阅读。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 ) 众皆.弃去( )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2课《司马光》课文及教案【导语】《司马光》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课文】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
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儿,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
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案例(一)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3.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引读第一小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一课一帖:司马光22、司马光课前透视: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
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
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创设谈话情境,引发提问,组织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平台: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
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
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司马光》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基于此理念,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方法。
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文言文大意;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的善良、机智勇敢和热心助人。
借此本文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将文章完整正确地读出来。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司马光》教材分析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司马光》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句子,所以也不会太陌生。
24 司马光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o)水中。
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 ìnɡ),儿得活。
二、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
2.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
()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
参考答案
一、 diē√ mo√ jiē√ chí√ bènɡ√
二、1.戏:玩耍。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2.登瓮:爬到缸沿上玩。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3.破之:水缸破了。
之:它,指水缸。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语文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司马光》原文及教案【导语】《司马光》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
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爱好,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冷静、机灵、大胆、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语文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司马光》原文及教案),期望帮助到您。
【原文】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
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儿,一不谨慎,掉进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
背诵课文。
通过朗诵,感悟司马光大胆、机灵的品行。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视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通过朗诵,感悟司马光大胆、机灵的品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教学案例(一)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诵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摸索。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3.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形。
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换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一课一帖:司马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2、司马光课前透视: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
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
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创设谈话情境,引发提问,组织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平台: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
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
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
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对话平台导入(自然引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司马光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那么在救小伙伴的过程当中,他是怎样表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更加深入地阅读课文。
读议(通过读书,想像讨论。
)1、自由读文,引导学生体会那口水缸在哪?是什么样的水缸?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的语句,以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2、观察插图,认真读书,想像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小朋友?教师相机引志学生想像:小孩子落水的情景和他落水后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进面初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读演(读书体会,表演,感悟司马光的勇敢。
)1、引导学生阅读“怎样救”的段落,画出相关的句子及重点词语,如:“没有慌”“使劲砸”“几下子”等。
重点体会读一读。
2、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也可组织学生在读4、5节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掉进缸的小孩、其他小伙伴、司马光),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体会。
(阅读与表演的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最阅读能力,促进了他们对课文及人物品质的感悟。
)背诵(练习背诵,促进积累。
)1、采用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师生共背等形式,练习背诵。
2、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检查背诵情况。
互相评议。
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想像,深化认识,拓展思维。
)1、从司马光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方法救那个小朋友吗?组织学生讨论表达。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如:一家长到校想要把一名同学带走,而老师不在怎么办?在热闹的大街上和家人走散了,你会怎么办?(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像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
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
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的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待郎。
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从政近五十年,对北宋的国计民生、典章制度发表过不少独特的见解。
诸如虚心纳谏、崇尚务实、注意民心、知人善用等治国主张,长期不懈地编纂《资治通鉴》,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一座高耸的丰碑,为历代统治者所借鉴。
自古光山山水素有“浮光熠彩”之誉,所以县名也以“光山”命名。
又因司马光在光山出生,故其父为其取名为“光”。
司马光为其出生地光山县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古往今来,光山人民无不以此为自豪。
对于司马光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光山人自然给予更多的挚爱,自宋代以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弄巷、水井、书院随处可见;为他建词立碑、题诗、作记,更是代不乏人。
宋时,光山县署在东北大街(现司马光大道与正大街交叉口的东段)的路北。
明代初,县署迁移,遗址被改建为学宫(现为司马光宾馆)。
原署内有一口水井,司马光出生满三天时,用这口井的水洗浴(光山当地风俗,叫“洗三”)。
后来这口井被叫做“司马光井”,简称“司马井”,迄今仍完好存在,另外,世人皆知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司马光砸缸新传天气晴朗,司马光和一大群孩子一起出去玩,路上,有一位孩子提议大伙来玩捉迷藏,输的人要翻跟斗,大家都同意了。
“石头剪子布!”“哇!司马光你输啦!你来抓!”说完,孩子们一下没了踪影,藏得非常隐秘,只有一个躲在假山后面的孩子在探头探脑地张望,可一不留神,“扑通”一声掉进了缸里。
大家闻声而来,不由得着急了,在那儿议论纷纷,有的说想把水舀干;有的则慌张得不得了,询问是否要叫大人过来。
只有司马光镇定自若,只听他大喝一声:“慢!”说着就拿起大石头砸去。
他知道,时间紧迫,不能让人离水,就让水离人。
一,二……“等一下!等一下!”村长闻讯赶来对司马光说:“孩子,缸砸不得!这是咱地区的利税大户。
”司马光定睛一看,缸上印着“酒”这个字。
村长对司马光搬出了“地方保护主义理论”:“虽然是假酒,但咱们得靠它谋生哪,孩子死了不要紧,酒才是最重要的……”面对这样的场面,如果你是司马光,你该怎么办?的确,这真是现代社会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生命与财产,什么才是最重要的?20《司马光》(第一教时)教学设计浙江省桐乡市高桥镇中心小学吴海磊学习目标: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揭题走近人物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
(出示第一自然段)(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
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机动)△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
(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
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